当前位置:才华都>教师之家>教学反思>

海思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阅读(1.81W)

导语: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海思教学反思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海思教学反思

(一)《海思》教学反思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尝试:

1.语文课注重体现出“语文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读文本的习惯与方法,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结合,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2.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能力。

改变传统教学中烦琐的分析方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特别是学生自己写板书的这一过程,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自主的学习氛围。

3.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写作的能力?在最后一个拓展思维的环节设计中,着重体现、强化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借鉴与拓展。激活学生的思路与创造力,这不仅体现学习《海思》一文的重点,也加强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海思》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由海而产生的联想和深邃的思考。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味大气磅礴的语言,感受大散文的魅力。

知识点精讲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长期任新闻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题解

由“海思”二字可以看出,本文重点是写自己看到大海以后的联想和思考,属于学者型的范文,其知识含量的丰富、思维方式的独特体现着智慧的魅力。读文如睹其人,只有饱学之士才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章。

字词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1.陡:dǒu陡坡

徙:xǐ迁移

2.晒:shài晒台

哂:shěn哂笑

3.顷:qīng顷刻

倾:qīng倾听

词语积累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做成。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

休憩:休息。

蜿蜒:曲折延伸。

词语辨析

悠闲 清闲

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词,虽然都含有“闲”字。但“悠闲”指闲适自得,“清闲”则指清静、闲暇。

休憩 休息

两个词语都表示“休息”,但它们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头语。

课文结构

文章由“写景——联想——深思”三部分组成,结构很清楚。三部分之间又用了恰当的句子衔接,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开篇写景,作者极力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写到了漫天漫地的水构成了海的博大广阔,不断涌动追逐的波浪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海面,与礁石搏斗的惊涛骇浪激荡起人们的热血。在这片海景中,人的涉无所遁形,海的深和阔无限放大,以至于作者觉得大海像一个神秘的梦。

这神秘自然引起了作者的联想。作者由站在海边的感觉——“被织进一张蓝色的大网中”,“这种可见而不可触的蔚蓝色,似有似无,给人一种遐想,一种缥缈,一种思想的驰骋”——展开了思想的翅膀。神秘的百慕大、海岭、海沟,、海底古城……这个蓝色的神秘世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谜。海的包容力让人惊叹,它聚集了世界上所有的水,它汇拢了亿万年的历史、五大洲的文明。因着大海的古老,她见证着世间万物的繁衍生息。“于是,我明净的心头又涌上一汪蓝色的沉思。”

作者乘船返回,在海浪的摇动中,他又产生了新的思考。大海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正因为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最终又成为了人类心灵的归宿。结尾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深沉的爱,爱她的博大精深,爱它的包容一切,爱它给予人类心灵的慰藉。

写作特色

1. 跨越时空的联想

本文的成功首先体现在思想的魅力。课文取名为“海思”,着重点应在“思”上。面对大海,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赞美海的壮美,可是谁会想到由海的博大联想至海的包容力?从海底世界的神秘到海所融会的世间的水,从自然界的水循环到跨越时空的对历史和文明的包容。从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学者独特的感受力,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呼吸到的却是海魂。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使人感受到的是有生命力的海。更为奇特的是感受着海浪对船的颠簸,竟使作者联想到大海就像生命的摇篮,更像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对大海的依恋正是一种心灵的回归,大海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赐予人类新生与活力。作者的联想与沉思使文章的主题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大气磅礴的语言

文章吸引人的还有它气势磅礴的语言,能让人的精神为之一爽。比如:“本来,地球上并没有生命,是大海这个母亲,她亿万年来哼着歌儿,不知疲倦的摇着,摇着,摇出了浮游生物,摇出了鱼类,又摇出了两栖动物,脊椎动物,直到有猴、有猿、有人。”“科学家说,物质是不灭的,那么捧起一掬海水,这里该有属于大禹那个时代的氢,也该有哥伦布呼吸过的氧。”“那清风碧波,像是从天上、从地下,从四面八方,从我的五脏六腑间一起涌过。”无论是写景,还是由景致产生的联想,都显得特别的大气。品读这样的语言,让人的眼界变得开阔,胸襟变得恢宏。生活中的点滴不如意又算得了什么?人的心灵在接受着洗礼。

3. 生机盎然的景物描写

文章的第二段描写了大海波澜壮阔的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海雄壮的美。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大海里,我们看到了水构成的天与地,时起时伏的波、星星点点的雨、湿湿蒙蒙的雾,构成了这个庞大的世界。天边垂下的波涛、地心里泛起的浪花,像大军、像野马、像棉垛……作者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入手,将海的壮美浓墨泼洒,极尽描绘之能事。特别是描写站在礁石上感受海风、海浪的洗礼这一段,作者已将心这一特殊感官与大海融为一体。为了将景致表现得更为真切,作者大量运用了修辞手法。如:“那从天边垂下来的波涛,一排赶着一排,浩浩荡荡,如冲锋陷阵的大军”,“他们笑着、叫着,舔食着天上的云朵,吞没了岸边的沙滩,狂呼疾走,欢腾飞跃”等,场面显得格外壮观,又特别真实可感。同时,作者又选用了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将场面的动感与恢宏传达得淋漓尽致。

难点精讲

作者面对大海,引起了哪些思考?

在海浪的摇动中,作者产生了新的思考。他想到,海是有生命的,大海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最终又成为了人类心灵的归宿。人们对大海的依恋正是一种心灵的回归。

习题详解

第一题:略。

第二题:略。

第三题:写阅读提要,应注意强调内容要点。写景、联想、思考、情感等要素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