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教师之家>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即兴创作四则

教学反思 阅读(6.06K)

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样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地塑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即兴创作”的几点收获。

教学反思即兴创作四则

一、“美丽”的错误:无法预约的精彩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及时纠正。也可以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错误也可变得美丽。

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临近结束时,我让学生默写此诗,有几个学生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辨”字写成“辩”。我引导学生辨别,究竟用哪一个字好。有学生说联系下文“忘言”应该用“辩论”的“辩”;我立即引申,原诗却用“辨别”的“辨”,用意何在?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了要“辨别”的是“此中”的“真意”,这“真意”包含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繁杂、追求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志趣,自然得用“心”来“辨”。这里利用了学生的一个别字,深化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触及到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然,这样“美丽”的错误忽视不得。

二、意外的“杂音”:多元解读的另类风景

在预设教案时,往往根据文本及教学参考书等文本资料进行研读设计,而学情可以预估但不可定估,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经常出现多元化的解读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聆听“杂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同时及时纠正解读中的偏差。

如在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童话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我预先设置的是“骗”字(大臣、骗子、皇帝之间互相欺骗,小孩揭开骗局),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用一个“装”字(做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有的说用一个“欺”字(大人们互相欺骗,小孩结束欺骗);有的说用“虚”字(大臣、皇帝、骗子、成年人都是心虚的)……显然学生的发言全面而深刻,不仅巧妙地归纳了童话的情节,也触及到童话的主题思想。

三、学生的差异:课程资源的生长点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

一次教学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时,我充分利用学生朗读效果的差异,先请粗犷个性的男生朗读,再请感情细腻的女生朗读。通过对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中表达的思乡的愁苦之情和亡国的切身之痛。

四、静默的空白:学生思维的灵性空间

对话教学中的“留白”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召唤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像空间或意义领域,让学生的思维在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

学习当代作家沈从文的《端午日》,在完成文本阅读,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后,学生初步了解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为了进一步领悟课文的文化内涵,增加言语实践的机会,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借短信息表达情感,于是将手机里的两则短信读给学生听,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短信创作,学生后来在随笔中写道:

听了老师所朗读的两则短信,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我们亲自动手创作了,看着窗外高大葱郁的朴树,灵感油然而生:“坐在树下,我想为你送去葱绿;立在风中,我想为你送去清凉;沉浸在端午的喜悦里,我想为你送去艾叶包起的希望……”小组最后评出最优秀的,竟然是我的作品,我自信地站起来……

这是一个充满“空白”之美的教学片段,提供的两则短信,精彩而幽默,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参与和感悟的契机。有了这样的契机,学生会在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所留下的“空白”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迸发灵性,妙语连珠,惊叹四座。

编者语:对教师来说,感受机智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谓之“入乎其内”;反思实践,不断审视、修正、提升教育行为就是“出乎其外”。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陈道佩老师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和教研经验,他认为,如果教师们课堂上都能保持理性的审视,课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鲜活的教学艺术,则必将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建构者。他说:“如果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着是游览风景,那么机智的小学语文也应该有三重境界的山水。第一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简单朴实才是真;第二重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多元观赏最有味;第三重境界:山还是是山,水还是水,万水千山总关情。”这样的认知,不仅是陈老师多年教学实践的收获,也是启迪更多教师智慧的一道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