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篇

教学设计 阅读(1.69W)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篇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空气在哪里》主要使学生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身体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引领学生探究验证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能对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懂得空气的有关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3、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质疑,并敢于想象。

教学准备:

气球、塑料袋、扇子、卡纸、烧杯、饮料瓶、平底烧瓶、天平、打气筒、水槽等。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这儿有个谜语,你们想猜猜吗?请听好:“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生:---(空气)

师:那关于空气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找找空气到底在哪里好吗?

(二)想办法找空气

1、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粉笔)你们研究过它吗?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现在老师准备把粉笔放到烧杯里,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又是什么呢?

生:空气。

师:对,从粉笔里冒出来的气泡是空气,那么还有哪里有空气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

师: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感觉那里有空气?

生答。

2、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或者感觉一下呢?

师:我想咱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大家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找空气吧?

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用了这么多方法,表现得非常优秀,现在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了吗?

(三)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1、师:请大家看看这些杯子,猜想一下它们里面有什么?

学生猜测

师:杯子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你能想出办法来验证吗?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师:把你们想到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交流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这些办法能否证明空气的存在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不容易找到的仪器,请组长到前面来领取。

组长领仪器。

师: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有创意!我们马上动手试一试吧!

你们用什么方法证明杯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

2、师: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着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那请你们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气味?来,用你的小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我们知道空气无处不在,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有空气吗?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空气有颜色吗?是啊,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师适时板书)

师:大家再想想看: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物体相比,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科学家把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气体。我们来看老师带来的资料卡(出示资料)

(四)自由活动:空气有重量吗?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菜都要用称来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谁能猜一猜?

学生猜测。

师: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称一称?现在我们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好吗?大家看这是什么?对,是天平。我们把天平来当做跷跷板。现在我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在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试平衡,大家看,现在天平两边一样重了。

师:大家注意看仔细了,我在左边的瓶子里打一些空气,好,大家看,现在天平怎样了,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去进一步了解。好!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空气在哪里

无处不在

无色无味透明气体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知道蜗牛和蝗虫的区别。

2、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能根据动物特点,描述动物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蝗虫、蜗牛壳、放大镜、尺、三角尺、记录用纸和笔。

2、蝗虫、蜗牛、长得跟蜗牛相近的动物、长得跟蝗虫相近的动物、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大象、长颈鹿、蜂鸟等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蝗虫。

1、观察蝗虫。蝗虫的头、胸、腹;蝗虫的头部:眼睛(单眼与复眼)、触角、嘴(口器);蝗虫的脚;蝗虫的翅;

2、描述蝗虫的身体的特点。

二、比较蜗牛和蝗虫的身体。

1、比较蜗牛与蝗虫的相同点。都有头部,头部有触角、眼睛、嘴;都有运动器官——足……

2、比较蜗牛与蝗虫的不同点。身体形状、构造不同;眼睛、触角、嘴、足等不同……

三、比较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周围环境中,跟蜗牛长得相近的动物:田螺、蛞蝓、蚌、蚬……

2、周围环境中,跟蝗虫长得相近的动物:蚱蜢、螳螂、蟋蟀、蜜蜂、蚂蚁……

3、周围环境中,长得既不像蜗牛又不像蝗虫的动物:猫、青蛙、鱼、鸟、乌龟……

四、观察蝗虫的大小。

1、比较两只蝗虫的大小。

2、观察描述一只较大的蝗虫和一只较小的蝗虫。

3、测量蝗虫的身体长度。

4、测量蝗虫的展翅长度。

五、观察蜗牛的大小。

1、测量蜗牛的身体长度。蜗牛的身体没有固定的长度,测量存在难度,即使测出了数据也没有多大用处。

2、寻找比较蜗牛大小的方法。

3、比较测量蜗牛壳的大小。用三角尺测量蜗牛壳口朝向桌面时的高度。

六、动物大小的观察和描述。

1、出示一张蜂鸟的图片,问:这是什么鸟?这只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知道这鸟有多大吗?老师用食指和拇指表示1-2厘米的大小,同时告诉大家,这只蜂鸟跟蜜蜂差不多大小。学生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了。瞧,大小的观察和描述,有时是很重要,很有用的。

2、讨论:大象、长颈鹿、鱼、蚯蚓、蝴蝶、乌龟、瓢虫,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这些动物身体的大小。

3、说说自己在寻访小动物的调查活动中,是用什么方法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的大小的。

七、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观察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3

认识:

1、对于第三单元的“知识树”来说,本单元“电的本领”的最终归宿就是“如何安全用电”,如何运用的前提是对电的本领的了解。

2、着眼点是“安全”(危害、如何保证安全)落脚点是“用”是“生活”(怎么做才是安全用电)

目标: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会查阅资料及其它信息资源,搜集和整理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3、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要点:

1、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2、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准备:

1、搜集和整理有关安全用电方面的图片及文本资料,可提示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准备,一则使材料更加充实,二则可以促使家长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学习安全用电常识,学生也可以根据教科书的提示自主搜集。

2、教师也应准备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资料,包括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安全隐患及造成的危害等。

流程:

查:资料,获得电的危害及用电常识;议:所查到的资料;问:不明白的用电知识;释:集体交流疑惑;拓:运用,记儿歌,做宣传画,到社区宣传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星期天你们在家里都干什么呢?

有一位同学叫小明,我们来看看他星期天都干了些什么?

出示投影;四幅图(图1小明在电线下放风筝,图2小明在电线上晾衣服,图3小明湿着手插插座,图4小明自己乱接电线)

同学们讨论:

1.小明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说一说电可以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

小组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投影或放视频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补充,由于人是导体,所以不正确地用电,会导致人触电,轻者可以使人受伤或伤残,重者可以使人死亡,因此,我们要知道安全用电,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安全用电。板书:安全用电。

二、学习新课

1、谈话: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安全用电呢?

2、教师提问:

(1)在擦灯泡时应注意什么?(①关电源②用干布擦)

(2)在拔插座时,手能碰到插座的金属部分吗?(不能)

(3)遇到家用电器着火应怎么办?(①先切断电源。 ②在灭火.)

(4)电源开关外壳和电线绝缘有破损时,应怎么办?

(让大人或电工修好,自己不能乱动。)

(5)用电淋浴器洗澡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切断电源)

(6)雷雨天时,能否在树下、电线杆下避雨。(不能,以防触电。)

(7)发现家用电器损环,能否自己随便拆卸。(不能,应找专业人员修理)

(8)人触电以后,用什么方法救助。(①用木棍。 ②关电源)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展开讨论。

提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电器说明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适当的补充。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大家讨论,制定安全用电小常识。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

汇报,教师补充。

3、评价:

谈话:在本节课,你感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自己的设计和表现还满意吗?请把自己的评价填在“星级评价表”中。

学生填写“星级评价表”。

4、拓展:请同学们课下做个安全用电宣传员吧!把你所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听或者设计一张宣传画,贴到小区的壁报栏里。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蚕蛾形态的观察、描述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态观察、细节观察能力。

2.通过对蚕一生记录的整理,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了解变态的意义。

重点

通过小结蚕的一生,迁移到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难点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教具:

教师:有关蝴蝶、鳄鱼、狗等动物的生长过程及每个阶段经历所需时间的资料、录像。

学生:对蚕一生所作的记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蚕茧发生的变化

1.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2.蛹到哪里去了?

3.从蚕茧里钻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蛹变的?

4.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二、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观察蚕蛾。

2.描述蚕蛾的身体。它有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3.比较蚕蛾与蛹。它们有哪些不同?

4.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从蚕蛹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5.比较雄蛾和雌蛾。

6.观察雌蛾怎样产卵。

7.数一数,一只雌蛾能产多少卵。

8.观察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颜色会变吗?

三、 小结蚕的一生

1.分组活动,交流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发现、记录。

2.整理记录,研究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小结: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四、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1.蝴蝶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2.鳄鱼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约经历多长时间?

3.青蛙、猫、狗等动物的一生是不是与蝴蝶、鳄鱼有相同的经历?

4.从以上事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运动模式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过程和方法

能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影子形成的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将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或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通过实验获得的科学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

乐于太阳与影子的科学知识科学的应用与实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四教法

探究发现法

实验探索法

小组讨论法

五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学情分析

对于影子的现象,学生经常见到,但对于影子的产生条件,可能没有深思过。对于太阳和影子的方向也知道一些,但不一定能详细的说出一天中太阳和影子方向的规律性变化。所以,本课我实际了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了探究太阳位置的变化对物体的影子、对温度的变化影响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观察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资。教师用透明胶片和纸板做成各种动物图片。

学生准备手电筒、硬纸板、铅笔。

活动准备:观察: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同一物体影子的才短和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体验:和同学们一起玩踩影子游戏有什么发现?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光弱它不在,光强它显形。这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1、做影子的游戏,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师:你能做个手影吗?利用投影仪的强光让学生做各种动物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探究兴趣。

(2)师:你认为影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师调节投影仪的光,由强到暗,看一看影子有什么变化。

(4)师利用自制的教具:一种卡通图片,一个透明、一个不透明,让两个学生在投影仪的光线下实验。学生会发现不透明的物体在有光的条件下会产生影子。

(5)通过刚才的实验和分析,你认为产生影子的条件是什么?

(6)学生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2、实验探究太阳与影子的关系

(1)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太阳方向的变化,,也观察了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你的观察结果是怎样的?

(2)利用铅笔、纸板、手电筒这些器材,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3)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实验时注意让学生把铅笔直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沿弧形轨迹在铅笔的南侧主动向西移动,始终保持手电筒与铅笔大约一尺左、右的距离。画出当手电筒在东方、正南方、西方时,铅笔的影子。

(4)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以两人一组,一人实验、一人记录。

(5)分析手电筒的光变化的规律,同时分析手电筒位置的变化引起光线强弱变化的情况。

(7)总结太阳方向的变化、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太阳方位变化引起的温度变化。

(8)师出示课件:有关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的影子方向、长短、气温变化的课件。

3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讨论: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出示课件:学生迎着东方的太阳锻炼的图片,并提问如果早晨面向太阳,那么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暗示孩子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并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农民帮我盖大棚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农民为什么这样去做。(使学生明白农民在太阳落山时盖大棚是由于太阳位置的变化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九、拓展活动:古代人是如何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我们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十、板书设计

11太阳和影子

早晨太阳在东影子长在西

中午太阳在南影子短在北

傍晚太阳在西影子长在东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教学难点

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你的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凤凰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们想不想玩。

3、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同学们,你们来猜猜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

1、学生有兴趣地回答。

2、认真观察,兴致高昂地猜测结果。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把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哪个瓶子的水最多)

观察猜测

1、谈话:同学们都说是自己对,那么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猜对了呢?

2、分组讨论:你的实验该怎么做?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你们小组怎样分工?

分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做好小组分工安排。

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寻求比较哪个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对学生想出来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护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证明

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2、实验汇报:哪组已经有结果了?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么证明的?

3、师生小结,互相交流实验结果。你们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想和大家分享或失败的教训和大家交流吗?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大胆地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三、提出问题

寻求方法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

1、谈话: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新的研究问题吗?(装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提出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要学会使用漏斗)

3、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学生主动想提出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参与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新知识。

认识量筒

1、适时引入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使用的单位是亳升)

2、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3、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作好记录。

认真听老师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积极动手操作,并作好记录。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活动实践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测量你带来的瓶子能装多少毫升水等。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的眼光最准,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高昂地玩游戏。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本课的学习,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教学准备: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3~4星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作好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2.老师自己也应亲自参与活动,必要时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和观察研究记录。

3.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4.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前安排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5.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3~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1.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报告会。

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四、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五、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七、动物单元的小结。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动物单元的学习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

第一层(描述现象)——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

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

第三层(阅读资料,提取信息)——阅读课文,认识地下水的成因、储量、使用与补充。

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简易水井模型,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制作水井模型,结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用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下水的成因。

难点:多人合作完成简易水井模型的制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每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个,去底的塑料杯一个,水、塑料勺一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是人们重要的淡水资源。

2.师: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但是有的地方常年干旱缺水,那他们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呢?

生:地下有水,挖井。

3.师:你们都觉得地下有水吗?说说理由。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地下有水,而且还知道人们一般都用井来取用地下水。(板书:井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5.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样为我们所用呢?带着这两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下水吧。

二、地下水的形成

1.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师:看来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但老师并不能带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收集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研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测。

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同学们阅读资料,观察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1:地下结构分几层?

问题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

(思考、配对、分享)策略过程:

①学生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

②成对合作,问一问同伴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寻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记录单。

③老师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依次进行补充。

3.师总结: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层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层。那根据这个推测,如果我们想要打井,应该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4.同学们推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验证?

三、建立地层结构模型

1.师:老师是没有办法带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家做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模型。开动脑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

生:土壤、碎石、岩石。

2.师:为了防止弄脏桌子和衣物,我们需要一个不漏水的罐子把这些材料装起来,刚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拟岩石层,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拟碎石层;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拟土壤层。

3.师:(出示模型)现在模型建立好了,地下水从哪里来呢?

生:用水模拟下雨

4.师:我们在罐子上方均匀的洒水表示降雨,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5.师: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师已经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层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来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

生:挖井里面的。

6.师:请大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我们的验证,看一看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实验步骤:

①补充地下水:一位同学利用装置均匀地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

②协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

7.师: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

生: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渗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满土壤和碎石的空隙中。然后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啦!所以地下水会停留在不可渗透的岩石层上面。(板书:可渗透层:土壤、碎石

不可渗透层:岩石)

8.师:哪一层的地下水储量最丰富?我们打井要打到哪一层?

生:碎石层。

四、地下水的现状

1.师:现在,中国仍然有400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地下水的状况并不乐观。

2.这里有一幅关于地下水的漫画,想一想漫画想要表达什么?

3.师:看来即便有雨水的补充,但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仍然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提高地下水储量,看这两幅图,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的?

生:透水砖、透水混凝土。

4.同学们回家之后继续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做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帮助地球妈妈解决遇到的这些难题。

【板书设计】

13.地下水

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

可渗透层

:土壤、碎石

不可渗透层

:岩石

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2、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

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

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

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习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生有能够相互沟通,小组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自己动手造一张纸,亲身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养成了节约用纸的习惯。

3、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造纸工艺,产生对祖国璀璨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或旧报纸),每组1份。学生查找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的资料。

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8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副组长1名,负责本小组纪律。

教学过程:

一、整个教学过程

1、引入。

古代的造纸工艺(学生以小组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古代的造纸过程,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进行资料共享,同时每组派出一个组员到讲台前,阅读他们小组收集到的资料,全班进行资料共享。

2、授课。

资料共享完成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

同学们,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古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制造纸的,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自己也来制造一张纸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对比古代造纸工艺(或现代造纸工艺),可能会联想到自己造纸的过程。(给学生一定的想像空间)

教师给予一定评价。

引入书上的造纸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步骤讲解,学生自己动手“造纸”,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造的纸怎么样了,能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可能有一些组造的“纸”很糟糕,不能揭下来。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制造“纸”的过程。(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地方,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小组互相交流,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自己满意的“纸”(薄、厚、均匀的纸)。

教师提出节约用纸的倡议。

(建议:造一张纸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造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来之不易,所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的引入中要让学生交流造纸的材料,再引领学生亲身经历制造纸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设计意图要明确。)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化的造纸厂也这样造“纸”吗?引入现代造纸厂的资料(或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追踪记录

收集保存学生的作品:制作的“纸”。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要点

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让学生通过辩论,争取用事实说服对方。

教学目标

1、会在辩论会上陈述自己的理由。

2、了解风的利弊,知道人们对风的利用和防治方法。

教学过程

1、辩论会。关于风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是一个值得学生争论的问题。至于标准答案,似乎没有,也不用给出。关键是在争论过程中了解有关风的现象,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能思善辩的能力。

辩论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教师首先提出目标,再将同学们按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可以组间辩论,也可以组内辩论。然后是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要尽可能多地找到支持本方论点的事实与证据,将图片、图表、文本等论据整理、分类,便于辩论时呈示。有可能性的话,要事先揣摩对方的论点,论据,有针对性地准备应对材料,这一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要求高了些,不宜作硬性要求。

辩论强调以事实与证据取胜,而不是起哄、辱骂等不良行为,教师要提醒学生尊重对手,尊重事实,营造积极、健康的气氛。

辩论会后教师做一小结,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在辩论会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思考第20—21页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对风的认识,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思考自己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2、拓展活动:“龙卷风”。通过一个小实验,体验龙卷风的巨大破坏力,激发同学们研究自然的兴趣。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2

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特制定本学期科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科学兴趣很高,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学习模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从课外书中获得的科学知识比较丰富,但科学探究能力比较弱。家长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书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着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了解都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能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像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3、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材料按导电性能可以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蒸发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4、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难点及奋斗目标

15、制作小磁针 2课时

16、磁的应用 2课时

(六)、信息与通信5课时

17、传递信息 2课时

18、通信的发展 1课时

19、畅想通信 2课时

九、教学进度表: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准备: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一些纸制品。

2.剪刀、胶水。

3.教师准备牛皮纸、复写纸、蜡光纸等,每人1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纸样,说说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样,允许相互交换。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体会牛皮纸和复写纸的特性

1.每人发一张牛皮纸,观察它的特性。

2.牛皮纸和普通白纸比较,哪个方面特别不同?

3.用撕的方法比较牛皮纸和白纸的牢固程度。

4.用牛皮纸制作一个信封。

5.每人发一张复写纸,按照教师的要求,使用体会复写纸的作用。

6.观察复写纸的特点,找出复写纸能够复写的原因。

三、观察几种特别的纸

1.说说你认为哪种纸是特别的纸?为什么?

2.观察人民币、瓦楞纸、蜡光纸、植绒纸等。

3.用蜡光纸制作一个纸玩具。

第二课时

一、研究纸的吸水性

1.纸的吸水性能有什么不同?怎么比较?

2.讨论书本上的方法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3.想办法你能找到一种更公平的方法吗?引导用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进行观察。

4.学生动手操作,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二、研究纸的拉伸性能

1.讨论:怎样才能看出纸的拉伸程度?

2.引导学生首先要测量原来的长和宽,再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和宽,两个数据进行比较。

3.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汇报。

三、研究纸承受重物的性能

1.小组讨论,怎样的实验才显得更公平。

2.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全班交流,指出缺点,改进计划。

3.按照改进的计划实验,记录,汇报。

四、讨论公平问题

1.刚才的三个实验都要求公平,这样有什么好处?

2.如果要研究各种书写纸的性能,你打算怎样研究?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出来的现象,了解固体的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同时尝试如何将水中的固体和水分离。着眼学生的兴趣点和思维发展的惯性,我对教材作了调整,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一些特殊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的实验,让学生发现:固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固体的溶解是有限度的,必要时,不回避“水多溶解的固体多” 。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2)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3)让学生发现:固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固体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水多溶解的固体多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2)知道固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体验改变的过程;固体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2)整理数据,细致观察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准备:

一类材料:石子、弹珠、玻璃、干木块、泡沫、白糖、沙 筷子 乒乓球

二类材料:花生 保险丝 西红柿、桔子、粉笔、注射器、辣椒、鸡蛋(有生有熟)食盐

工具材料:盆8个、水槽1个、烧杯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下这些物体(一类材料),如果把它们放入水里,会―――?

板书:

如果把固体放入水中 浮

溶解

演示:学生猜,教师演示。

预测:把这些物体(二类材料)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介绍材料

2、猜测,填表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教师板书没有争议的固体,把有争议的挑出来。

抓住特殊材料粉笔,什么时候浮,什么时候沉?

抓住注射器沉浮现象引起的争议,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二、拓深: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现象

(a)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还有哪些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先说说)

(b)选1-2种物体试试,(如:改变辣椒、桔子、西红柿、鸡蛋等沉浮现象)

(c)汇报,交流方法。

必要时小结:原来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沉的固体,吃一些空气,个头变大,可以浮;浮的固体,吃一些水后,身体变重,就沉下去了。

三、探究固体溶解多少的秘密

1、师巡视,发现有的组食盐“没溶解”(饱和了)。问:你们组的食盐怎么没溶解?

2、找原因。为什么别组的白糖全被水“吃”完了?是不是你们的方法有问题。

分析原因:(1)杯子有大小,(杯子小它就不溶解吗?)(2)发现一个杯水多,一个杯水少。

3、学生派代表上台实验。

4、小结:引出“溶解是有限度的,水多溶解的白糖多” 。

5、如果把味精放到水里,是否也是水多溶解的多呢?稍做思考,课后完成。

(3-4步根据教学时间调整为设疑。)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不导电、漂亮……

7、师:同学们找到塑料这么多优点,真不简单!其实塑料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可塑,加热时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干后形状固定,能塑造几乎所有的形状;二是成本低,加工方便。

8、师小结:正是塑料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有限的天然材料和一些传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塑料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可以按照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有的可以像棉花一样洁白,像玻璃一样透明,像海绵一样轻软;有的可以像陶瓷一样绝缘,像钢材一样结实,像石棉一样隔热;还有的可以像金子一样防锈。现在食品的包装、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的包装、农村的塑料大棚、医院的器械、汽车的零部件、家用电器的外壳、输水管道、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都有塑料的身影。

(三)认识塑料的缺点

1、师:但是,人们在广泛使用塑料制品时,也发现了塑料的一些缺点,你们知道塑料有哪些缺点吗?

2、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这个小凳子和盆与新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塑料在温度变化和紫外线照射的情况下,会变硬、开裂,这种现象叫老化。

3、师:如果把塑料加热会怎样呢?(演示实验:打火机加热牙刷柄,学生观察牙刷柄的燃烧和变形)(教师板书:塑料加热易变形、易燃烧。)

4、师:塑料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最头疼的物质。因为它的最大缺点是埋在土里,100年不腐烂,也就是说它——不易分解(教师板书)。这个缺点会造成什么危害呢?(散落的废塑料制品不仅影响城市、风景区的整体美,而且,废塑料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填埋废塑料又会占用大量土地;还有漂浮在水中的塑料会造成水泵抽空和堵塞,给水电站造成巨大损失。另外抛弃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做食物吞入会导致死亡。)

5、小结:塑料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既有许多的优点,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坏处。

不过,科研人员一直在攻克塑料不易分解的难题,现在已发明了可以分解的塑料,用它制成餐盒(出示实物)、药瓶等;美国还发明了把废塑料制成衣料和服装的技术;芬兰用废塑料建造房子,还有的国家把废塑料加工成燃油等。

(四)了解生活中不懂科学的现象,学习识别塑料袋的方法

1、师:同学们,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演示:早市买油条、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农贸市场买鱼、肉、蔬菜、水果装在红、黄、蓝、黑的塑料袋里;到快餐店或街头吃饭,碗、盘上套着塑料袋)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生交流)

2、师:是的,这些做法并不合适。当塑料遇到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时,本身会释放有毒物质,使食物变质;包装鱼、肉、蔬菜、水果的彩色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利用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院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再生塑料制品,它们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这些再生塑料含有许多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熟食,会引起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现象,甚至得癌症。

3、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是不懂科学造成的。油炸食品、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是塑料袋使用方法不当;鱼、肉、蔬菜、水果装在彩色塑料袋装里,是塑料袋选用不当。现在人们普遍重视食品卫生,却忽视了食品包装的卫生,食物的二次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4、师:现在市面上使用的塑料袋分有毒和无毒两种。你知道区分的方法吗?(生交流)今天老师教你们几招。

一看: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

二摸:无毒的塑料袋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手感发黏。

三听:无毒的塑料袋用力抖动时,发出清脆声;有毒的塑料袋抖动时,声音闷涩。

四压:无毒塑料袋按入水底会上浮,有毒塑料袋下沉。

五烧:无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冒的烟少;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烧,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软化能拉丝,发出刺激性气味。

5、学生活动:鉴别本组的塑料袋是否有毒。

(五)总结及布置作业

1、师:这节课,我们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认识了塑料,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作业:寻找自己家里不正确使用塑料袋的事例,立即改正。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话告诉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课教学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探究活动中,自己主动设计方案,开展调查和实验,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2、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从而较好的达到了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3、以需要为主线——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学校运动会出发,选择小学生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内容,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当然,本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探究的内容比较粗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探究;探究过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