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教师之家>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7篇)

教学设计 阅读(2.76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精选7篇)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1

文本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是一篇富有想象、同时反映生活的童话故事,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情节丰富,且内涵深远,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4、了解文中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和描写手法。

2、难点:理解文章意蕴。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走进童话

教师说以下导入语: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童年,每一个童年都伴随着多彩的童话。童话好似一个可爱的精灵,与年少的我们整日为伴,它飞翔在梦幻的国度里,承载着我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神奇和精彩。

(二)初读文本,初步感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诵读本文,用一句话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生写完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代表本小组的感受。)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皇帝的新装》不愧为一篇出自童话大师之手的童话故事,整篇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活泼,对话精彩,让我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故事。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受

请同学们用略读的方式,再一次浏览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思考,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独立发言

2、小组讨论

3、复述故事情节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写了一位皇帝每天都只顾着穿新衣服,最后竟然被两个骗子所骗,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举行游行,最后被一个天真的小孩揭穿谎言,结束闹剧。

(四)三读课文,自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用快速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习。

教师可稍作提示,提供以下学习主题:

1、课文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是如何描写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人物的?

3、故事的情节发展围绕着什么展开?

4、故事的主角是谁?

自主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原因。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习

每位同学再次以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全班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习主题,深入品味。

以分析皇帝性格这一学习主题为例,可设计以下教学:

思考:结合以下问题,说一说,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说明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用夸张手法表明皇帝的心思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昏庸懒惰,由此揭示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伏笔。)

为什么皇帝要先派老大臣和诚实的官员去了解骗子织布的情况?(参考:说明皇帝很心虚,害怕他自己看不见布料,说明了皇帝的愚蠢和不称职。)

游行中的皇帝听到老百姓说的真话以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在被揭穿后他并没有穿衣服,同时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态?(参考:说明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总结:皇帝是一个爱慕虚荣、昏庸无能、愚蠢可笑、自欺欺人的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并说一说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说一句结束语,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受或收获。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安徒生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童话大师,他的一生都在进行坚持不懈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全世界的儿童,除了《皇帝的新装》以外,我们也可以读一读他其他的作品,比如:《海的女儿》、《野天鹅》、《小锡兵》等。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它出自丹麦作家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之手文章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安徒生通过夸张和想象手法的运用,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这篇童话不仅生动有趣,也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童话一直较受学生欢迎,这类课文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初一新生基本能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从童话文本表面深入到对童话深层含义的理解仍需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理解童话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目的,从而透过表面文本,领悟人性中“虚伪”弱点,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分析,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问题引导;分角色朗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他就是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

安徒生,同学们对他有多少了解?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安徒生

(二)文学常识

(1)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童话: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成以下填空)

(三)检查预习

给划线字注音

炫()耀陛()下御()聘()

骇()人听闻头衔()滑稽()

钦()差大臣称()职勋()章

(四)课文分析

1、会概括

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愚蠢的皇帝穿上一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举行游行大典

2、找线索

提问:围绕这个线索,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

3、理情节

提问:小组合作,请任选一部分分角色朗读

要求:注意语速、语气、感情、停顿

4、析形象

提问:童话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过渡:刚才同学们都自己对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做了分析,下边请小组合作把你们的分析进行总结,然后把小组总结的结果写到黑板上来同学们的总结都比较具体了,这是老师的总结)

明确:

皇帝: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狡猾、愚蠢、大臣:阿谀奉承、虚伪、愚蠢

骗子:狡猾、贪财小孩:诚实、天真、勇敢无畏

5、悟道理

(1)提问: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大臣:为了保官;百姓:为了保命;皇帝:为了保住皇位,维护尊严

(2)这则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谓,敢于说真话

6、续写

皇帝回到皇宫后,会发生什么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把握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情感目标:

认识人性中的虚伪,现实生活中要努力让自己“说实话,做真人”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么一个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作者和童话的介绍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什么?(想象和夸张)本文就是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著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如何展开的?每空只能用一个字。

明确:(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

四、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____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

如: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

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用意(意图)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肢体于诙谐的故事之中,也表现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希望和信心,告诉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无私无畏。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五、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六、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虚伪、欺诈是丑陋的,而真诚、坦荡是高尚的。

(六)板书

一个____的皇帝

爱新装(引子)

织新装(开端)虚伪

看新装(发展)揭露、讽刺愚蠢

展新装(高潮)腐朽

揭新装(结局)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重点)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难点)

3、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在《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初读课文,扫除文本障碍

逛(guàng)

炫耀(xuàn)

报酬(chóu)

忙碌(lù)

滑稽(jī)

裁缝(cái)

御用(yù)

聘任(pìn)

勋章(xūn)

陛下(bì)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呈报:报告(上级)。

②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这里是荒唐的意思。

③随声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④无双:没有第二个(能够相比)。

⑤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⑥炫耀:特意强调自己的某样优势。

3、整体感知

1、这篇童话的故事围绕一个什么字展开故事情节?骗。

2、故事围绕皇帝的“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请用一个字把课文的情节线索填完整。

(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3、试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的句子,画出来。

【预习检测】

1、小组检测:“预习导学”

2、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文中人物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各有什么表现?心理又是怎样的?

皇帝:(表现)夸赞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大臣:(表现)盛赞新装,声表满意,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和不称职。

诚实的官员:(表现)盛赞新装,随声附和,奉承皇帝。/(心理)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百姓:(表现)赞美新装,称衣服合皇帝的身材。/(心理)怕显出不称职、愚蠢。

孩子:(表现)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新装不存在。/(心理)童言无忌,实话实说。

2、这篇童话对人物的刻画全面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技巧,你认为文中哪位人物的个性最为突出、生动?试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极尽夸张的情节。

a、昏庸愚蠢、虚伪奢侈的皇帝: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b、虚伪愚昧、阿谀奉承的大臣:“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c、狡猾贪婪的骗子:自诩“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迫切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直到深夜。”两个骗子之所以敢深入皇宫行骗于皇帝,是他们看破了皇帝的昏庸腐败及举国臣民虚伪、愚昧的现实,投皇帝所好,借皇权皇威,以“掩目僵舌”的手段,迫使人们在事实面前说谎。

d、自私虚伪的百姓: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e、纯洁天真、直言无忌的孩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二,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孩子说了真话,老百姓也说了真话,可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依旧把戏演了下去,因为他害怕国人知道自己的昏庸愚蠢。可见说真话需要付出勇气和代价。在生活中,你应该也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体验吧!试着在以下情境中想象一下自己对老师的回应和结果,注意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尽可能细致一些。

情境设定:课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询问“怎么没把昨天布置完成的教学案交上来?”

【布置作业】

完成校本作业,预习新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心理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想:

发挥想象,穿越时空,以《焦点访谈》节目的形式让学生对此次新装游行作新闻采访、报道,学生讨论、合作,确定采访对象、谈话内容,并演示采访过程,从而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心理,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也培养了语言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兼顾到对安徒生的介绍。)

同学们喜欢看童话吗?能说说你看过哪些童话吗?你还熟悉哪些童话人物?

这些可爱的童话人物,是谁创作出来的呢?

我们感谢这些伟大作家,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是个梦;因为他们,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童话的世界?

好,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乘坐时空飞车,回到古代的丹麦,做一次奇妙的采访,见证一位皇帝的新装游行盛典。

二、创设情境:

我们是应邀参加盛典,并将作全程报道,以享二十一世纪的观众。

三、思考报道的内容:(讨论明确)

1、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2、布料(新装)的特性是什么?

3、官员们对布料如何评价的?

4、小孩看到了什么?

5、解说游行盛典的场面。

进一步思考: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该采访谁?

1、百姓、官员

2、骗子

3、两位官员

4、小孩、百姓

四、分担任务,分组谈论:

1、针对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记者该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

2、揣摩被采访者说话内容、语气、表情等,特别是心理。

五、以《焦点访谈》的形式演示:

1、明确:主持人、前方记者、采访对象

2、过程:学生演示

六、学生评价

重点评价被采访者表演是否符合人物的形象

七、质疑

同学们,在这次节目报道中,不知大家能否发现问题;

明确:三个“不一致”

1、百姓和官员对皇帝的评价不一致;

2、两位官员对布料的描述不一致;

3、小孩与大人的反映不一致。

究其原因,是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仍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示事实的真相。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设置意图】安徒生说过:“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读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见安徒生童话的创作意图并不是仅仅写给小孩子看,也要让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当我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读《皇帝的新装》时,发现对文章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诉学生的那样,它应该有更多的“意味”。通过导入语,我想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作“深入一层的思考”,绝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设置意图】理清文章以“新装”为线索(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揭新装),有利于把握故事脉络,看清楚“新装”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场骗局的道具,“骗”是童话中众多人物围绕的共同行为活动。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推进的合理性,引发学生产生“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阅读体验,并为下一探究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

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设置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通过对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有价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在与文本产生的积极对话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体悟与对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最终使学生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获得精神享受。新《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为达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个性阅读体验等目标,围绕“骗”字设计有梯度、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一环节也要求教者做好将自身阅读体验与学生分享的准备,如: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看到了《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场较量——真与伪的较量;看到了一场残酷的较量,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较量的结果是真必胜、伪必败……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设置意图】以理解文本为前提,有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与文本的相关性对文本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反观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优秀的作品产生了“余音绕梁”的阅读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乐、读者(学生)的快乐、教者(老师)的快乐。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2、合作探究故事中离奇现象产生的诸种原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表演课本剧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童话中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初步学会运用想象,扩展故事情节,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教学难点

分析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来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

四、课型:

探究合作、课本剧表演课

五、课时:

两课时

六、授课班级:

初一(1)、(2)班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这是为什么呢?(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悟,合作探究

1、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2、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的竟然会赤条条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2)谁在骗?谁受骗了?

3、教师小结: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一个圆也不是,方也不是,三角更不是,扭曲的、不规则的怪圈!

三、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最精彩的是哪一种骗?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大胆想象并非胡思乱想,应植根于生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让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夸张的运用,是出于表达作者强烈感情和人物特性的需要,它也应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

(2)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

(3)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

(4)可见他们——

(5)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教师小结:

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至,并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1、教师提示: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学生进行课本剧创作表演。

(1)两位导演上台抽签,决定表演次序。

(2)两个班级的学生表演小队依次进行表演。

(3)其余学生做为观众,边观看边填写表演评价表。

五、交流评价,总结提高

1、学生讲评,发表自己的观感及对表演者的看法。

2、采访参加表演的学生,由他们谈一谈自己对此次表演的感想。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在这次课本剧表演过程当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了,真是了不起啊!今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兴趣盎然地在实践中真正提高了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会以这一次课本剧表演作为契机,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新的挑战,尽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性地完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