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教师之家>阅读答案>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阅读(4.71K)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答案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答案1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被罢,而台(1)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传者皆云:“介之所论,调朱梁、刘汉不当求其后裔尔”若止此一事,则介不为过也。[甲]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而已因言事见罢,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③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宫,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乙]

④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丙]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⑤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丁]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以B. 乃C. 因D. 为

22. 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③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23. 对第④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

B. 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C. 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D. 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文中的()处。

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

A. 甲B. 乙C. 丙D. 丁

25. 分析本文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官职的理由。

【答案】

21. A

22. 答案示例:不可替代。虽然二者都可以表现举荐者的公正和识人之明,但赵中令荐官之例,还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了赵中令坚持、不避畏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而《吕氏春秋》的这个例子则无此功能。

23. D 24. C

25. 答案示例:本文从维护杜中丞的角度提出了挽回石介官职的四条理由:

(1)石介勇于谏言,恰恰体现出了御史台人员的必备品质,尽显杜中丞识人之明,不相援则对此有损;

(2)如果了解石介才举荐他,就该如赵普一般坚持举荐的立场不动摇;如果对石介还缺乏了解,也应明辨之后再决定是否放弃,这才是贤臣所当为;

(3)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杜中丞必须坚持方正的立场,不随君臣态度而随意摇摆,否则会失去皇帝的信任;

(4)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这四条理由,兼顾个人声誉、官场处境、职分等多方面,设想周到,说理透辟,在不急不躁的叙议中透出步步紧逼的气势。

翻译: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阅读答案2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 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 阈: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 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易:轻视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为 乃 而 之

B.为 以 其 之

C.以 乃 其 为

D.以 为 之 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4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4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6.(3分) D (易:替代,替换)

7.(3分) B

8.(1)(4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贱罢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4分)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虽不肖去各1分,语意通顺1分)

9.(4分)(1)石介确实是有才之人;(2)杜中丞顺从上意,未能力争。(每点2分)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