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节日作文>端午节作文>

吃粽子作文(8篇)

端午节作文 阅读(1.06W)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本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吃粽子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吃粽子作文(8篇)

吃粽子作文1

小区门口有一个卖早点的大娘,每逢节日,大娘会做一些应季的食物。端午节的时候,我找大娘买粽子,大娘说:“出门在外不容易。”送了我好几个粽子。看着大娘忙碌的样子,不由得想起母亲做的粽子。

小时候,每当要到端午节时,母亲便去屋后的竹林里,捡一些笋壳。回来后用水泡,待笋壳软了,洗刷掉上面的绒毛,晾干。母亲用笋壳叶将泡好糯米包起来,用洗净的棕榈叶捆好,一个个褐色的笋壳棕子便做好了。当然,少不了我们在一旁捣乱。我们做出来的粽子总是奇形怪状,加上手没劲,一会儿米就漏出来,母亲不得不重新捆一遍。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当然她也知道我们玩心大,只要米不撒地上,母亲便不恼。

粽子包好后,烧柴火,上蒸锅。不一会儿,糯米的香味就沿着热气窜了出来。母亲把挂得高高的糖用竹竿挑下来,放锅里加水熬。待红糖熬得能拉丝了,用碗盛起来。棕榈叶解开,笋壳衣服一脱,一个白晶晶的粽子羞涩地蹦了出来,沾一点熬好的糖,一口咬下去,闭上眼,甜到心,非常满足。小小的我竟然一口气能吃上好几个,由于吃太多,加之糯米难以消化,总不停地打嗝,好几天都不想吃饭,母亲总是一旁笑。

后来,我去二十多里的镇上读书,端午节总是在学校过。也正那时,第一次吃到了同学家另外一种版本的箬叶棕,箬叶特有的味让人难忘,在糯米中间,还包上了腊肉、鸡蛋和大枣。那时候我正在叛逆期,加上懒惰,学习上总“赶鸭子”。有好几次都想辍学了,母亲苦口婆心地劝我。有一次,我被老师批评了,再一次产生辍学的念头。回家后使劲把书往火炉里一丢。母亲不顾熊熊大火,赶快从火炉里把书抢抓出来。为此,母亲的手被烧伤,红肿了好几个星期。待我情绪稳定下来,看我心情好的时候,母亲耐心地劝我去读书。正是母亲细心地开导和对教育的重视,不知阻止了我多少次辍学的念头,最终才得以考上大学,读研,谋得一份工作。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粽子的品种也多起来。箬叶包的,芭蕉叶的,荷叶的,芦苇叶的。加肉的,加大枣的,加鸡蛋的,加豆沙的,应有尽有。但不管什么样的口味,总是吃不出儿时的感觉来,总觉得母亲的笋壳粽子更好吃。自从上大学后,多年未曾在家过端午节了。母亲也老了。端午节打电话给母亲。母亲说:“你们又不在,我和你爸没有心肠做。做多了吃不完,吃起来也不香,索性不做了。”

我在电话这一头,明显感觉到了母亲的失落。我做了一个决定,明年端午节,我们回乡下过,电话那头的母亲一下子开心起来。我突然感觉很难受,不知什么时候,孩子回家也成了父母的期待,这期待就像端午节的雨,稠得久久化不开。

吃粽子作文2

每当我看到那一个个滑而不粘,又香又甜的大粽子时,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次别开生面的粽子宴。

这天,我们六(一)班全体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粽子宴。粽子还未出炉,但同学们早已垂涎三尺:有的人一手拿着筷子,使劲地敲击盘子;有的人舌头不停地舔着上下嘴唇;还有的人不时咽着口水。正在同学们馋劲突发之时,一声“粽子来了”,将同学们拉出了饥饿的陷阱。

整个教室顿时炸开了锅,敲击声震耳欲聋,聊天声与笑声交杂在一起,同学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到了端来的粽子上:一盘、两盘、三盘……一盘盘香甜可口的大粽子陆续上台,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双截棍”(筷子)和“霸王叉”(叉子),随时准备下手。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只见 刘老师将一个个各种各样的粽子发到各个小组,有三角圆锥体、长条形、馒头形……,这些粽子不仅形状各不相同,而且味道也多种多样:腊肉味、海鲜味、玉米味、牛肉味、烧烤味、叉烧味……让人“口水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终于,粽子发到了我们组,我们便争先恐后地去抓粽子来剥,我抢到了一个粽子,我抓到粽子上的绳子,一剪刀“咔”地一声剪断了,抬头再望其他同学,只见吴思岑左手抓着粽子,右手抓住绳子,使劲地扯,把粽子“将军肚”都挤爆了,我着急地拍着桌子对他说:“别挤了!再挤粽子就被你谋杀了!”他却不屑地对我说:“哼!你真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我懒得再理他,自己弄自己的。

不一会儿,粽子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同学们个个眼睛睁得比球还圆,都想马上开饭。

“作战开始!”组长一声令下,吴思岑毫不客气,举起餐刀,一刀一个。不好!我心爱的豆沙粽要被他抢走了,我急忙伸出“霸王叉”去抢,却被他一下将粽子拖走,我也不甘示弱,使劲往我这边抢,“刷——”,一双“双截棍”凌空杀来,我定神一看:原来是刘博凌!这小子,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时间,我们三人又争又抢,“刷!”一双筷子压住了我们这群“饿虎”:原来是组长曹蜀阳:“不准抢!”晕!这下子我们大家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局开始了,这次我非抢到不可,我盯着一个大粽子,势在必得!

“开吃!”“嗖——”,我闪电般地一下叉到了我的猎物,迫不及待地递到嘴边,狠狠地咬了一口:啊!爽!粽子的一种油而不腻、滑而不粘的感觉顿时使我陶醉了,那粽子软软的、糯糯的,正好符合我的口味,真乃世间美味啊!

这个端午节,我置身于粽子的世界,粽子的海洋,粽子的美味仍留在唇齿之间,令人回味无穷。

吃粽子作文3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民族风俗,几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次我一见到粽子总得绕道走,否则一种腻腻的滋味儿将会油然而生。

每当我咬上一口粽子,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就会不由的从心中窜出来,令我觉得昏昏沉沉,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恶心,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将胃中的食物一下子全给倒出来。就算我怎么嚼,都难以下咽,心中像塞了一团棉花死劲的令我吃一样往嘴里怎么塞也塞不下去。

我不爱吃粽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则是因为我家的包的粽子与其他粽子不同,我家的粽子是用大米以及甜酒代替原先的糯米,其中也没有腊肉或其它馅,在吃时,现准备一碗糖边吃边蘸。口感除了一股浓浓的甜味儿别无它味。

20xx年6月8日痛苦的端午节又来了,一大早起来北风迎面吹来,凉飕飕的,我爬起来裹着被子,慢慢向床下蠕动。这时,只见妈妈提着一大包的东西走进家门。

我迷惑不解的问:“喂——妈妈,你——拿的是什么?”寒风侵袭着我,冻得我直哆嗦。

妈妈走到我的跟前,将袋子在我头顶转了一圈,说:“说想知道吗?”我点了点头。

“那就是——,我就不告诉你。”说罢,有举着那袋子回到了厨房。

我有些不耐烦了,大声嚷嚷着:“到底——是什么?”

“什么!听不见,声音太小了。”妈妈故意卖关子。

“爱说不说,随你的便,不听拉倒。”

“好啦,我说了啊,你听着粽子,香甜可……”

“别说了,我恶心。”我捂着嘴支支吾吾地说,我才不管什么寒风北风的,直奔厕所,大泄一番,将胃里的东西通通倒出来:我倒掉了食物我吐口水,吐了口水然后呕胃液……

“怎么过敏?看来这新鲜甜美的的糯米粽子只好让其闲置了,哎——。”妈妈无奈的长叹一声。

“啊——糯米的不是妈妈做的大米粽子,那我爱吃。哈——啊——欠——。”我擤了擤鼻涕说:“真不爽,刚起床就别北风给冻感冒了。”

妈妈瞟了我一眼,冷淡的说:“怎么还怀疑我的手艺,嫌我做的粽子不好吃?”

……

早餐,香喷喷的粽子端上来时,我边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在口中,黏黏的粽子不是的在嘴里散发出一连串的咸味,鲜美的汤汁从中溢出,犹如波涛一般在口中翻滚,又好像秋千一样在其中摇荡。腊肉更是爽口,腊肉看起来腻腻的.。可一放到嘴里味道却截然不同,软嫩的腊肉在嘴中滑而不腻。咸咸的粽子配上软嫩的腊肉令人一个子叫好,两个字叫美味,三个字还想吃。

这个端午节并非是痛苦的,而是快乐而又美好的。

吃粽子作文4

老人们说,端午节是门前悬挂的艾草,菖蒲,可以驱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们说,端午节是河上的一条条龙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孩子们说,端午节是腰上挂着的一个个香袋,每一个都装有一个童趣的心。只要拥有过她的人,哪怕只听过她的故事,都会有刻骨铭心的感觉,我又岂能例外。

端午节是我们这块神州大地上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那时,可热闹了!人人门前悬上艾草,挂上钟馗,有的地方还有赛龙舟,但这些还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欢吃粽子,爸爸对我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投江殉国。我想,爱国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国家和民族团结支柱,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心忧天下,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包粽子首先要有箬叶。妈妈对我说,箬叶要到山上采,山上会有箬叶树,我和伙伴们,大人们一块儿去采箬叶,山上有人工栽种的箬叶树,所以我们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采就行了。我每次都会与伙伴们竞赛,看谁采的多。箬叶采回家后,还得用剪刀剪去箬叶的两端,放在水里泡个一天半会儿的,才能包!有了箬叶还不行,还得有糯米和馅料,我家是吃荤的,所以当然是去买肉了!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挂香包,划龙舟和挂艾草,那一天早上奶奶准备竹叶,蛋黄和一些材料。

我和奶奶很早起来包粽子,刚开始我包的不太好,后来我越包越顺手,奶奶还说我很厉害呢!包完了粽子,奶奶拿去蒸,这时候大家也起来了我和弟弟也把香包拿起来挂著,我们吃完了奶奶煮给我们吃的爱心早餐,大家各自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我和弟弟一起去帮忙奶奶打扫家里,我知道一个端午节为什麼要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故事,事情是这样的:以前有一位臣子他叫屈原有一天有一个坏臣子跟皇上说屈原的坏话,皇上非常生气,屈原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难过,於是他便跳江死了,皇上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后悔和难过,便派人去把它的尸体捞起来,皇上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请人做了很多的饭团让鱼虾吃饱才不会吃掉屈原的尸体流传到现在就是现在的粽子和划龙舟,挂香包和挂艾

草则是要驱赶坏东西。

我觉得端午节真是个有趣又忙碌的节日,所以端午节我一定会帮忙爸妈做事情,也助你们端午节快乐。

吃粽子作文5

盼望着,盼望着,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下午放学后,我兴奋地陪着姥姥去选购包粽子的原料。来到菜市场,我东瞅瞅、西望望,对那些又扁又长的粽叶很感兴趣,上前抓起一把,急切地对姥姥说:“咱买这把吧?”姥姥摇摇头说:“这是干粽叶,颜色发白,虽然结实,但是没有了清香。”我们继续寻寻觅觅,又往前走了几步,姥姥拿起一把绿油油的粽叶,笑眯眯地说:“嗯,这才是我要找的。”在菜场我们还选购了一级香糯米和上等的蜜枣。

回到家,姥姥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拿出两个敲起来“咚咚”响的不锈钢盆儿,我称它们为“钢铁侠”,姥姥给每个钢铁侠的肚子里装上清水,然后将粽叶扶进了“华清池”,将糯米请进了VIP 专属温泉。看吧,身段柔软的“杨贵妃”一入水显得更加柔美娇嫩了。洁白的糯米入了温泉,沾了水的灵气,成了“羊脂玉”,一粒粒“羊脂玉”温润可爱。一颗颗蜜枣呢,晶莹剔透,很像琥珀。看着眼前的“杨贵妃”、“羊脂玉”和“琥珀”,我的口水已经在嘴里打转儿了。

开始包粽子了,“二羊戏虎”的好戏开演了。姥爷堪称包粽子的能手,只见他捞出一条粽叶,三下两下,做出了一个漏斗的形状,挖了一勺“羊脂玉”放入漏斗中,夹起一颗“琥珀”放在“羊脂玉”上,再挖一勺“羊脂玉”盖住了“琥珀”,姥爷用手指压一压,然后左一包,右一裹,又拿出细细的绳子,熟练地缠了几圈儿,再巧妙地系好,第一个粽子诞生了。“二羊”将“虎”牢牢地困在中间,这只“老虎”是怎么也跑不掉啦!

我们全家齐动手,不到一个小时,粽子都包好了,看一个个粽子威风凛凛,像要出征的士兵,接下来,严峻的考验在等着它们呢!姥姥端出一口大锅,让士兵们在锅中集合,然后加水,粽子都没进了水里,看来它们要来一场水中潜伏战喽!接着姥姥又将它们移师战火纷飞的灶台上,它们要接受一场更为严峻的战火“洗礼”了。我虽然想看这场战斗,可是无奈双眼皮直打架,只好早早Go to bed 了。

第二天,我刚睡醒,一股特别的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孔,我的“二羊戏虎”!我一跃而起,使劲吸吸鼻子,这股清香弥漫了我的肺腑,占领了我身上的所有细胞,我觉得满屋的空气都浸泡在清香中了。

我迫不及待,赶到厨房,一个个“二羊戏虎”都进了我的嘴里,满嘴的清香、甜糯,我的口水和粽子融为一体了,我成了最后的胜利者,看来“二羊戏虎”,“猎人”在后啊!

当然了,这个“猎人”就是我啊!

吃粽子作文6

进入六月,端午节将至。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怎样的,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来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我们所知道的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吃粽子作文7

记忆的星空繁星点点,许多事留给我的印象如同一颗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只闪烁了短暂的光辉,唯独那一个个香甜软糯的粽子,像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时刻在我记忆的窗前高悬着……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晴朗的早晨,我家门上挂上了翠绿的艾叶,手上戴上了红丝线。一阵阵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孔,当然就是今天的主角——粽子。我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扑向一大锅美味的粽子。“且慢。”妈妈慢条斯理地说。“这一次的端午节,我们要过得不一样。”“要干什么?要干什么?”我的兴趣一下子被勾了起来,可妈妈却一脸神秘地说:“还不能告诉你,而且要全家人一起举行呢!”妈妈继续补充道。唉,看来我只能慢慢等了。

时间像蜗牛一样,慢悠悠地爬呀,爬呀,终于,全家人都到齐了,妈妈端出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粽子。“这次要举行我们家第一届的‘吃粽子大赛’。”吃粽子大赛,我心里一惊,妈妈洪亮的声音让每个人听得清清楚楚。“参赛者是:涛涛、榕榕、思卿、老公,规则很简单,看谁先把七个粽子吃完,谁就是胜利者。预备,开始。”

妈妈的话音刚落,每个人便手忙脚乱地从锅里拿出热乎乎的粽子,弟弟更是夸张:肥肥的小手上拿着四个粽子,“血盆大口”里还塞着两个粽子。我也不甘示弱,急忙剥开一个粽子,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再看看爸爸,利用了他得天独厚的大嘴优势,一个粽子两嘴就被“消灭”了,一个个可怜的粽子葬送在他的“魔口”下。弟弟虽然小,胃口可不小,奋力吃着粽子,脸上也粘满了糯米,在做“糯米面膜”。姐姐就算比赛,也不能不淑女,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吃着。

哈哈!我还剩两个粽子就胜利了,我向锅里看去,发现了一个小粽子,我眼疾手快地向粽子伸出“魔爪”,可有人也看上了这粽子,我和老爸争来抢去,谁也不让谁。可突然,老爸把手一放,“算了算了,你吃吧。”老爸似笑非笑地说。咦,这么好?我狐疑地想。管它呢,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我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子,“啊呜”咬了一大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呸呸呸”,下一秒,我连忙将刚吃的粽子吐得一干二净,转过头,便看见老爸的阴谋得逞,在偷偷取笑。都是肥肉的粽子,这就是爸爸给我的“惊喜”。

虽然是老爸夺得冠军,但是我并不难过,反而高兴。就这样,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吃粽子作文8

在习俗上,农历五月是恶月,民间又称“毒月”。用现代观点来解释,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最容易生病。为了安度暑日,民间在端午这天,除了採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净身、服用之外,还须注意饮食健康,藉以避毒祛邪,防病健身。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古籍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硷水粽。

据说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更称为“益智粽”。还有在米中掺杂肉类、栗、红枣、赤豆等。当然,现今的粽子材料更是五花八门。

相传端午吃粽是为了纪念忠臣屈原投河自尽而形成的习俗。但相信更重要的理由应该源于季节饮食习惯所需。古代医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谷部四》中介绍了粽子这种食品,可见作为节令美食,还有相当的药膳食品的养生价值。其中粽子的主要材料:糯米和各种豆类,就有健脾和中,祛湿解毒的食疗功效。

从现代营养观点看,夏季炎热,出汗较多,加上进食生冷亦多,脾胃功能相对地差,初夏季节雨水潮湿,人体容易出现肚泻、腹痛等症状。适量进食温胃健脾的穀物如糯米、豆类,就有强身防病的功效。

适当吃粽有益健康。

广东民间传统製粽以糯米为主料,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食疗功效。此外,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对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有食疗作用。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还可以清热除烦,中医常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薏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滋补有益。

广东民间传统製粽以糯米配红豆绿豆为多。绿豆味甘性凉,入心、胃经。中医认为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昔日做粽子馅以绿豆去皮取肉,主要食疗功效也取其厚肠胃和解毒的作用。

中医认为红豆不仅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等功效。夏日气候炎热且多雨,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解热良食。

吃咸鸭蛋为端午节又一食俗。中医认为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泻痢等病症。咸鸭蛋不仅具有医疗作用,且能有效补充人体在夏天缺失的盐分和消耗的营养物质,因而也是一种夏季食补与佐餐佳品。不过,粽子内馅以咸蛋黄为主,多吃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