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其他话题作文写作>家乡作文>

家乡名人,550字

家乡作文 阅读(1.02W)

家乡名人,550字1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我家乡的一位名人,他就是我的二胡老师——石怀生老师。

家乡名人,550字

石老师今年已经年过半甲的一位老前辈了,他是张家港一位出名的二胡老师,慕名而来的学生十分多,他教的学生在全国少儿二胡比赛中获得过很多的奖项。

石老师长的较高偏瘦,眼睛不大,头发有点点秃。他拉起二胡时,嘴巴会自然而然的张开,非常的投入。

石老师虽然年长,但是在上课时依然一丝不苟,尽心尽力的教我们并及时纠正过程中的错误。记得有一次上二胡课,石老师检查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偏偏他的二个得意门生——黄驰和张帅楠回得不好,但是老师也并没有斥责他们,而是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们哪里的音不准、哪里的音拉长了,并让他们记在书上,重新拉一遍时,果然拉的变好了。轮到李潇龙时更是五音不全了,课堂内哄堂大笑,石老师制止了学生们,更是手把手的重新教了一遍,虽然起色不大,但是至少可以拉完了,而且也进步了些,石老师说:“学习乐器,没有什么诀窍,最主要上课认真听,平常多练习,这样才能进步快。”

石老师上课时还很幽默风趣呢,有一次上课时,突然谈到关于常青藤的问题。石老师忽然冒出来一句:“什么长青藤中学呀?长青藤是形容老年人精神永远像年轻人那样好呀!”我听了便插了一句:“那长青藤老年学校呢?”石老师点了点头:“嗯,这个不错,就是这个了。”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认识我们的石老师呢,石老师是在张家港少年宫工作的,你走进少年宫大厅就能看到不少图片都是介绍着他的事迹,欢迎你来看看哟。

家乡名人,550字2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哪座城市能与南通相比,在这里深深地打上一位清末状元的烙印——他便是赫赫有名的张謇。

张謇为我们南通作出的贡献可大了,如果没有张謇就没有我们现在南通的辉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张謇会了,张謇会又称南通商会。这里除了拥有一般的功能外,更是体现了传播一种精神和文化,那就是张謇先生延袭下来的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文化传承。张謇创造的南通商会能闯能拼,他们南征北战,商行中外,在造船,建筑,家纺,五金,新能源,矿业和电子等领域上都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还有张謇创办的大生沪事务所,这些静默的建筑物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张謇和大生事务所的峥嵘岁月。大生事务所原是账房,是张謇在上海考察的落脚点。张謇先生通过创办的事务所不断地向南通发回考察信息。最终张謇把这些信息整理归纳让南通跟着发展,使得南通的经济水平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张謇还开发了狼山,军山,剑山三大景区,还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等等。

张謇不仅在我们南通事业上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在学习上张謇也是我们的榜样。

张謇作为南通清末的第一位状元,他的成绩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张謇少年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怀上了兴业救国的远大志向,为此他每天饱读诗书。有一次,张謇晚上生病了,他便去诊所治病,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回到家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写作业,父母都劝说他去休息,可一切都是徒劳的。他热爱学习,自己还总结出了今日学习今日毕的道理。他这种学习的劲头给我们做了很好示范。

家乡名人,550字3

一位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朱东润,是我们泰兴人的骄傲!他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道路。一生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刚正不阿,以道德立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也体现了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

他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颖,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如饥似渴地认真读书。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他总是孜孜不倦地阅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知识的熏陶下,朱东润爷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襟江小学。良好的学习基础,对他日后从教70年,起了重大的作用。朱爷爷一生总结出了两句名言:一是“做人六要”,二是“读书人一生两件大事—做人,做学问。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朱爷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年轻时就是这样一个不顾一路烽火,远赴大后方,为国家服务,舍生取义,充满着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

朱爷爷不仅是一个历经沧桑、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家乡的伟人,还是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献身教育事业70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他虽著作等身却从未以名人自居。朱东润爷爷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晚年眷怀故里,捐书献宅,倡办图书馆,泽惠乡梓,将永远记载在泰兴的史册上,记载在每一个爱家乡的泰兴人心中。

做人,应当向优秀的人学习,要做一个爱国爱民、忠于职守、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人,这也就是我们应当向朱东润爷爷学习的地方。

读懂名人朱爷爷,学习名人朱爷爷,是我们的目标。朱东润爷爷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不会忘记朱东润,所有泰兴人更不会忘记朱东润!

家乡名人,550字4

要说起我家乡的.名人,那可是数不胜数阿!一说出来,那都不是等闲之辈,不信,我几个给你听听。马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对中国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白毛女》,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画家李可染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还有项羽,刘向等等。怎么样,这些都是名人吧!不过他可比这些都要出名,那他是谁呢?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汉高祖的故乡,刘邦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汉高祖之母避雨于桥遇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汉高祖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高祖”的说法。

高祖十年,汉高祖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酒酣之时,汉高祖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刘邦。

家乡名人,550字5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是一块风景如画,人才济出的宝地。大家众所周知的奥运乒乓球女单女双冠军——邓亚萍,就出声在我省。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出生。她现在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现籍贯地在湖南省新宁连村。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曾经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4次奥运会冠军。

邓亚萍是夺取世界乒乓球冠军次数第三多的女选手。别看邓亚萍身高仅仅只有1.55米,手短腿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得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邓亚萍不单单乒乓球出色,她的学习也很不错。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外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邓亚萍的成长经历深深的鼓励着我,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成功,她是我们的骄傲,她是我们的榜样!

家乡名人,550字6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还有一些人也

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奶奶说:“好。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我说:“哦。”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家乡名人,550字7

他只是个朴实的果农,他只是位七十岁的老汉,可他却是全村有名的种桃专家――刘爷爷。

四年前的暑假,我第一次见到这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爷爷:皮肤黑红黑红,有些地方还在脱皮,在这种肤色的衬托下,白花花的胡子和和蔼的眼睛格外醒目。面对全身散发着亲切友善气息的刘爷爷,我毫不客气地接过他递来的桃子大吃起来。

粉嘟嘟的大桃子只罩了层“紧身衣”,一口下去,满嘴都是清甜。柔嫩的果肉无需多嚼,大块大块地摩擦着喉咙,凉冰冰、甜蜜蜜,直沁肺腑。啊,树的精华!

由于老人的亲切和蜜桃的诱人,我成了他家的常客。没桃子吃时,看他一人在园中忙碌,也挺有意思。

这么甜的桃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不,老人顶着烈日,提着一只半人高的水桶,咬着牙走进果园。我忍不住捏起了鼻子:“这是什么呀?好臭!”“这是猪粪!”见我目瞪口呆的样子,刘爷爷笑了:“这可是天然肥料,啥化肥都比不上!臭是臭了点,为了来年一流的桃儿,有啥关系?”说罢,在我惊异的目光中,布满皱纹的大手捧起一摊猪粪,娴熟地平铺到桃树根部。

“人家一铲完事儿了,哪比得上用手铺效果好?让大家吃上高水准的桃儿,我才安心哪!”老人真诚的话语令我若有所悟。

一棵、两棵……刘爷爷一丝不苟地照料着桃树们。两个小时过去了,坐在树阴下的我只觉得酷热难忍。刘爷爷呢?浑身湿透了,满头汗珠直往下掉,他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手上动作迟缓了下来,却没有停止。“歇歇吧,刘爷爷!”“还有半片林,不能歇……”

刘爷爷啊,今年夏天,捧起一只您送来的桃,我久久凝望,这不仅仅是桃啊,还是大树的精华,更是您老人家汗水和心血的结晶!

家乡名人,550字8

骆焕学老师当选三门峡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了!喜讯让我们这所山区学校激动万分。而我更多的是骄傲,因为他是我的语文老师!

看着校园里挂着的“热烈祝贺骆焕学老师当选三门峡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横幅,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他的身影。他上课时总是那样幽默风趣,常常逗得我们捧腹大笑。他是真正地爱我们,从来不让我们感到学习有负担,家庭作业布置得很少。他从来不挤占我们的课余时间,我们的成绩却总是遥遥领先。

前段时间,骆老师右手腕骨折,我们都认为他会请假在家休息。谁知一个星期后,骆老师竟然给我们上课来了!他的脖子上挂着长长的绷带,右手臂打着厚厚的石膏。他笑着说:“大家看,我的右手正在闭关修炼呢,,只要一个月准会武艺大增!”说得我们都笑了……

上课时,骆老师用左手板书,写出“笨拙”却坚毅的字;用左手为我们批改作业,一个个红勾和一百分真不知他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有一次,我去办公室送作业,无意中听说由于没好好休息,骆老师的手腕经常疼得整夜睡不好觉。医生要求他在家休息两个月,他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来上课,怎能不疼呢? 就这样,他一直带伤给我们上课,直到现在。我清楚地记得学校领导在校会上说:“骆焕学老师是一个将教育事业视为生命全部的人。”虽然不太懂这句话的内涵,但我非常喜欢这句话。

骆老师不仅课上得好,还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无论哪个同学需要他帮助,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倾尽全力。生活中,他对我们的帮助关心无数,对我们的影响十分深远。是他让我们明白真善美、假恶丑,是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也是他让我们觉得老师真伟大!

家乡名人,550字9

提起名人,大家自然就会想到那些明星。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平凡却伟大的人。今天,我要向大家郑重介绍我们丁香镇红星敬老院院长——查志向爷爷。

查志向爷爷是敬老院负责人。自20xx年担任丁香镇敬老院院长以来,始终坚守“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够安度晚年”的信念,用真诚关爱每一位老人,用真心管理好敬老院。

工作中,他将每一位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病了,查爷爷第一时间自己先掏腰包送老人去医院看病,遇到精神失常的孤寡老人,查爷爷亲自将他们送往安庆六院接受治疗,嘱托又嘱托。

查爷爷不仅在精神上对这些老人给予关心,生活上也将膳食管理得相当科学。他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让老人们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对于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还带着他们种小菜、养鸡、养猪等,乐趣无穷,生活也由此更加丰富多彩!

其实,查爷爷自己的小家非常不幸。妻子早逝,丢下了一对儿女,尤其女儿,先天残障,无生活自理能力,查爷爷又当爹又当妈,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拉扯着瘫痪在床的女儿,生活得十分艰辛!

生活虽艰难,但查爷爷爱心永驻,每年“六一”儿童节,他总会腾出时间来到学校,给我们带来精神食粮,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人说:“查志向,你也太傻了吧!”也有人说他想图个名气。面对嘲笑也好,敬仰也罢,查爷爷总是一笑而过:“我愿尽我所能让更多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

查爷爷,一个关心老人,关爱社会的楷模,不愧有“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最美池州人”“全国劳模”等二十多项光荣称号!今后,我一定以查爷爷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家乡名人,550字10

说起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者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不仅学富五车,而且善结广缘、善于助人,他样样精通、无论干什么,都是一心一意、一丝不苟的干着,还不期望金钱的回报,他就是家喻户晓的人-徐东方。

在一个中午,一个小孩在路边,一边牵着牛一边哼着歌,真是一脸的幸福感,但他却还不知道坏消息正冲他飞来,果然,天有不测风云,地有不解之括,牛似乎遇到了惊吓,一边跑一边哞-哞-地叫,小孩试图追了上去,但小孩怎么可能追上呢?小孩哇哇大哭,这个时候,也不知什么风把徐东方吹了过来,他拉起小孩,还不时地安慰着小孩,小孩也不时的哭了起来,一面是紧张,一面是难过,可能还会遭到家长的批评,只东方把小孩带到了自己的院子,来到了牛舍,牵住自己的一头体格健壮、充满生机的一头牛送给了小孩,只见小孩的表情渐渐的好转了起来,并要求徐东方去自己的家里,这时,徐东方也是一头雾水了,不过一会儿,他们两个就到达了目的地,父母站在门口等待小孩的归来,表情十分严肃,似乎非常紧张,见小孩归来,便上前拥抱,父母见小孩背后的牛十分高大,似乎感觉这有一些不对劲,这时,徐东方已经默默的走开了,第二天,徐东方早早的起了床,打算去把田里的翻翻,谁知道,田园里面的土已经翻好了,原来是小孩父母帮忙的呀!果然,徐东方便在一夜之际火了。

徐东方见人就帮,无论大小,都有求必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家乡名人,550字11

我的家乡阳泉有一位名人。她叫王锡联,也是我的祖母。在经历了22年艰难的饥荒之后,在经历了鼠患和暴雨之后,一场大火烧毁了奶奶种植的所有树木,但并没有摧毁她。在关键时刻,政府也向奶奶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的阿姨和叔叔经常上山和我的奶奶一起去打枣,奶奶每天靠打枣和卖枣挣几十美元生活。枣树后面的斜坡上曾经有一棵大杏树。大火过后,只剩下一棵树了,但现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幼苗。这是栗树,也是奶奶最重要的地方。

每个人都说水火无情,但奶奶在经历了水火之后,感受到了更深的感情。20xx棵免费的栗子树延续了奶奶种树的愿望。蓝天下,嫩栗树从枯枝和土块中伸出树枝。今年,阳泉市郊区的林业队把这个山顶作为阳泉市种植板栗树的试点,给敢于思考、敢于尝试的奶奶第一次机会。除此之外,镇政府让奶奶更容易进山种树。

在山上,一边是枯枝,另一边是绿叶。奶奶在这两个世界仍然做得很好。奶奶在22年里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她坚定的心从未改变。

晚上,这座山依然是绿色的。潺潺的溪流沿着山坡、山谷和清澈的泉水流淌。没人想到奶奶花了22年时间才从光秃秃的荒山变成如此美丽的风景。奶奶说她将在这座山上度过余生。

山有风,树枝在风中摇摆,但是奶奶并不害怕。在她看来,如果有生命和绿色,就有希望。

家乡名人,550字12

我的家乡在湖北,那里的名人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这天,我就摘下天空中最大最闪的一颗星来为大家介绍吧!他就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自小就跟着其父李言闻学医,李言闻是当地有名的医生。起初,此时他的父亲不同意他当医生,要他考官,但李进珍一心想学医,李言闻拿他没有办法,之后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如去任王府“奉裙正:,兼管良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回乡后,立志编写关于草药的书,之后,李时珍翻山越岭,走过几十个地方,采集各种草药的知识,每有一件新发现,他都会记在他的《本草纲目》上,让后人对草药有了认识。

有一次,李时珍看到了一种草,那种草李时珍从来没有见过,他听飘过的一个农民说:“这种草有毒,有一个人吃了这种草,便全身没了知觉。”李时珍听了,便想自己亲自尝尝,那个农民劝他不要吃,留意中毒,但李时珍不听劝,摘下一小叶放进嘴里,过了一会儿,身体感到麻麻的,没有了知觉。

过了一会儿,李时珍睁开了眼睛,他躺在那个农民的家里,李时珍醒来后,立刻拿起背包里的纸和笔,记下:“吃下后,全身麻,没有知觉,就叫它“麻草”。李时珍谢过农民,就继续编写《本草纲目》。

我从李时珍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坚持不懈,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此时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家乡名人,550字13

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是一位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历经清朝、旧中国、新中国的世纪老人;他,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于1911年出生在临清市,从小学习古文、英文,长大后掌握法语、拉丁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吐火罗语等12种外语。季羡林是著名的中国东方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还是我国少有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等。

季羡林爷爷一生都在研究和写作。在24年中,他就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可见他是多么地厉害呀!

在“文革”期间,季羡林爷爷尽量抓住一切的空闲时间看书。当时,季羡林爷爷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北大教授,但还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即使他在女生宿舍楼前看门,也不放弃任何的学习时间。他揣着小纸片,站在那里,偷偷翻译史诗……

1915年,季羡林爷爷赶赴德国留学,却时刻不忘祖国。他在德国待了10年,每时每刻对祖国的思念都在不断加深。在两难的境地下季羡林爷爷放弃了在德国生活,虽然他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但他至少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20xx年7月11日,季羡林爷爷止步于98岁。这位老人“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季羡林老先生一生笔耕耕辍。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风烛残年之际依然坚持写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他,一位看似平凡、却无比伟大的人——季羡林!

家乡名人,550字14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我觉得我的奶奶也可以算是个家乡的名人。

我的奶奶很平凡,六十来岁,个子不高,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头上顶着的黑发里参杂了些许白发。

虽然奶奶长相平平,却有一双不平凡的巧手。这双手不仅会干活,还会做出美味的佳肴。

我家房子后边有一块土地,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这些菜都是我的奶奶一手培育出来的,我特别爱吃。奶奶有自己培育出来的蔬菜,做出了令人吃了还想吃的饭菜。

我最爱吃的就是奶奶的饭菜了,不仅是我,爸妈也是。爸妈和我都觉得,每次吃都令人唇齿留香。有次,客人来家里做客,都会吃到奶奶做的佳肴。客人们总会忍不住对这些菜做出评价,总会听到不一样的赞扬和指点,就是这样,奶奶的厨艺更加好了。有时候,还有人来向奶奶学习做饭,奶奶也会毫不吝啬地教。

记得小时候的一天,我问奶奶:“奶奶,你做的菜怎么这么好吃啊?”奶奶一边择菜一边笑着对我说:“其实呀,我很小我就会做菜了,那时可没少被你太婆骂哩。不过熟能生巧,时间久了,所以手艺就越来越好了,在加上是自己种的菜和愉快的心情,菜自然就好吃了。”哦,原来是这样,以后我的厨艺一定也会增长的。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我的奶奶。

家乡名人,550字15

要说我家乡的名人那非我的三爷莫属了,他可在我的家乡大名鼎鼎呀。他非常直白,什么话都说落地有声直来直去,也使得他在家乡很受欢迎。他很固执,一根筋走到黑,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他还很有能力,荒地都能变成金土地。

我跟你说说他的固执劲吧,说后你就知道为什么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了。我的三爷有一次和一个朋友打赌一个晚上要挖出三个电线杆坑。要知道当时电线杆儿都是用铁锹一下一下挖的,等大坑挖好后,再把电线杆埋进去,很深的坑,整个过程非常耗时耗力。通常一个人一天能挖一个都是不错的啦,但是我的三爷却硬是和别人打赌自己一个晚上挖三个。朋友说他是吹牛,做不到的,但是当天晚上半夜三爷居然真的去了,一个人硬是低头苦干满头大汗的干了一夜,真是挖出了三个电线杆大坑。据爷爷说三爷挖完坑回到家里倒头大睡,一下睡了一天一夜,醒来吃了一大筐的馒头。后来村里的人再没有人和他打赌了。这一壮举也轰动了整个村子。

三爷是庄稼汉的好把式。他现在家种菜买菜,他种的菜很好很受城里人欢迎。而他现在种的地其实是村里很难攻克的一块荒地,谁都无人问津,但是他通过辛苦努力却用这块荒地种出了美味的菜,甚至还比其他家用好的土地种菜种的还要好一些呢。使得村里人都很佩服他。

这就是我的三爷,在我的家乡小有名气,在我的心目中十分高大,也十分厉害。他的作为让没有开过眼界的我感到非常震惊。村里人很佩服他我也很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