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体裁作文>观后感>

《国家行动》观后感

观后感 阅读(1.75W)

揭露腐败现象本身也是一种建设,是国民社会心理在反腐共识上的一次加强。下面是《国家行动》观后感,快来围观吧。

《国家行动》观后感

《国家行动》观后感【篇一】

多部反腐剧集在同一时间段推出,不仅各类老戏骨们在隔着频道“尬戏”,参与影视剧制作和指导的执法部门之间,也是一次展现其开放程度、文宣能力的竞争。不同反腐剧,都在强调“尺度之大”,把卖点聚焦于剧情的信息量,制作方终于悟到了此类影视作品的宣传引导职能首先在于公众的接受度和讨论热情。

办案机关掌握详尽的案情信息,在符合法律规范和司法流程的前提下,以艺术的方式透更多料给民众,并非坏事。剧中对现行法律规定和各部门法定职能的呈现,也直指现实中的改革命题。

反腐剧大多有现实蓝本,比如即将推出的《国家行动》,就以此前热议的某涉黑大案为原型,票房成绩不俗的《湄公河行动》同样将镜头对准真实事件。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的情况是,公众试图透过艺术作品更直观地了解和审视现实生活。一部影视剧,甚至可以达到教育和警示公职人员的客观作用,陆续有地方党政机关要求公务员撰写观后感,影视作品的辐射力可见一斑。

文艺作品不回避现实,也不应回避现实,热络的反腐剧背后是时间和力度均持续数年(且至今不减速)的国家反腐狂飙。一些媒体曾经披露的腐败大案查处细节,可以在热播剧中有更刺激人们感官的呈现方式,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种方式的信息公开。

民众对国家不同部门的法定职能、使命包括日常化的运作过程有知情需求,在常规的信息公开的刻板互动中,制作单位权威的影视剧客观上也增加了信息供给。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反腐热播剧的价值,也在推动和促进民众对反腐局势、执法行动的理解和支持。

揭露腐败现象本身也是一种建设,是国民社会心理在反腐共识上的一次加强。当公民的现实体验跟影视剧剧情撞上,居然可以带来现实生活细节的改变,这只是热播影视剧干预现实的一个细微表现。

《国家行动》观后感【篇二】

反腐节点是时间的节点。目前正在进行的强力反腐极大地震慑了腐败人员,但终究不是根治腐败的最有效途径。经过一年多的反腐风暴,官员心态已然发生微妙转变;“老虎遍地跑”、“苍蝇满天飞”也引发了百姓对全面推进改革的忧虑。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当前官员心态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基层官员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忧心、顾虑甚至害怕的情绪,一些官员一改过去张口闭口谈发展的作风,选择明哲保身、消极无为。高压反腐形成的官场地震必须依靠制度来修复和重建,这意味着反腐从以治标为主转向以治本为主正当其时。

反腐节点是重心转换的节点。“水中一条鱼死了,是鱼的问题;成批成批的鱼死了,是水的问题”。高压式反腐掀起的.廉政风暴仅仅是打捞病鱼和死鱼,只有从源头上解决水的问题,才能使大批鱼不得病或者少得病,如此方是治本之策。有效的反腐体制和常态化机制,成为反腐重心转换的下一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于今年10月召开,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人们有理由相信,反腐败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制度化、法治化的新反腐重心正逐步凸显。

反腐节点是阶段的节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曾讲,“要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反腐败任重道远,当前进一步加大治标反腐力度可能引发各种风险和隐忧,应当尽快转向以治本为主的新反腐阶段。“周X康案”进入收网阶段使干部群体对制度化、常态化反腐的期待更加强烈。

反腐的节点不是治标反腐的终点,更不是治标反腐与治本反腐的分割线。取信于民、强力推进、“刑上至常委”的高压反腐为反腐治本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社会舆论的支持。治本反腐,重在制度。制度不力是腐败滋生的根本。杂草丛生的官场腐败,究其制度根源,在于不合理的选人用人、不明晰的奖惩考核、不到位的监管督查……注重科学性、严密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廉政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治本反腐的长期主攻方向。

我们一定要走出反腐败只治标、不治本或难治本的怪圈,加快推进反腐的制度化、法治化。反腐由治标走向治本,是历史经验作出的理性选择,也是顺应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