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文学教育>诗句>

关于《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

诗句 阅读(1.32W)

学生学会鉴赏古诗是他们步入古典文学殿堂门槛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以下就是小编收集的《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欢迎鉴赏。

关于《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夜雨寄北》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夜雨寄北》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用自己一生经历证明“苦逼是有道理”的奇葩(没有之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绝唱名句是他写的。大唐盛世,老李家当老大说了算了年代,李白是“才华造成了苦逼”,而李商隐则是“苦逼成就了才华”。(李商隐一生介绍:你不是不优秀,只是不会选择)

李商隐写这首诗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情感:一是与妻子离别的痛苦,二是渴望与妻子团聚的心情。再归纳的有文采一点,就是: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深秋雨夜的寂寞,归家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这一段供辅导孩子学习的同志参考)

不需要参加考试的同志们还可以挖掘出第三点:李商隐在给他的老板“老大,我这么苦,都是为了工作 ......” 前一阵子,“商旅纵横”搞了一个出差轨迹图,霸屏朋友圈。嗯嗯,异曲同工。

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你问我哪天回家,我特么也不知道啊!”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情感:一是夫妻间的关怀、思念;二是李商隐同志归家无期的无奈;三是对妻子的歉意。

刚工作时常年出差,一出差就是一个月。那时每天都和老婆通电话,每次她都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啊?”,每次我都回答“不知道啊,等领导定开会日期呢。”恩爱、无奈、歉意,尽显于此。

没有长期出差在外工作经历的人,不太容易理解这种情感。我记得2005年,中国联通某位坐办公室不出差的领导设计了一个套餐“一个月500元话费随便打”,中国移动的用户月话费达500元即可申请这个套餐,这是为了抢客户出的杀手锏啊。当时我就去办了一个,结果我们办事处几个长期出差的兄弟,每天晚上轮流抱着我的手机热线电话。那段时间,我们宿舍虽然家徒四壁、但充满了爱。搞了半年,某大公司就取消这个套餐了。

巴山夜雨涨秋池

“涨”这个字用的妙,有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李商隐同志的寂寞无奈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秋”这个字也用的妙,表明季节的同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辅导孩子学习的同志,记这一段就可以了。)

天冷,下雨,窝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兄弟们第二理想的事。第一理想的事是:哥儿几个聚在茶馆里吹牛逼打血战到底。理想这玩意儿吧,就和大部分企业老板下的指标一样,无论是保底指标、还是挑战指标,即便是神仙也永远达不到。

所以,确实也只能寂寞无奈;如此,气氛当然是悲凉的;那为什么会思念妻子呢?家里的这位领导,虽然有时也蛮横,但是比老板要好多了。

再深入一些理解:在职场上,你要追随哪位领导?你要判断哪位领导和老板走得近,有上升的空间,才能带着你上升?看他出差在外是不是挂念老婆?凡是挂念的、老给老婆打电话的,通常都和李商隐同志一样,是事业上不得志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既写出空间的差异,又写出时间的变迁。从空间与时间的变化中写出人的悲欢离合。在当前的离别愁苦中,激发出对未来相聚欢乐的憧憬。

因为这首诗,产生了一个成语“剪烛西窗”,本义则是“思念妻子,渴望相聚”,后来也泛指“思念亲人朋友,渴望相聚”。

我们小时候写作文,总是字数不达标,所以常常把前面写的内容,后面换个姿势再写一次。李商隐写这首诗,一共才28个字,也玩这个套路。“巴山夜雨”写了两次。不过,他的套路深一点:第一次是写实,渲染寂寞无奈的心情。第二次是写虚,想象与妻子相聚时的欢乐。(这两点是考试中的标准答案)

由此,我终于明白了“有文化的优越性”。你看人家李商隐,懒得都没换姿势,就是硬生生地再来了一次,那也能让人感受到虚虚实实的变化。谁让他是文化人,而你我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