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学习资料>学习计划>

幼儿园晨间锻炼计划

学习计划 阅读(2.72W)

晨间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兴趣、爱好、动作、与动能力得以充分表现。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幼儿园晨间锻炼计划,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幼儿园晨间锻炼计划

篇【1】:幼儿园晨间锻炼计划

晨间户外锻炼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大部分幼儿入园的第一项活动,是他们一日生活的开始。晨间户外锻炼是让幼儿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季节、年龄段不同来调整),在一定的户外活动区域内,利用一些器材进行的各种身体锻炼活动。晨间户外锻炼组织形式相对比较松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合理有序的锻炼氛围来实现锻炼的价值。我们要通过场地调控、器材调控、标记调控、活动量调控、问题情境调控、教师观察调控、季节调控、空间调控等策略来进行。季节调控是依据季节的变化来改变锻炼的内容、时间以及保健的方式。空间调控则是以一个幼儿园为整体来规划利用有限空间,采用同时活动或者错时活动的形式,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一、场地调控

幼儿的晨间锻炼是在各种各样的户外场地上进行的。不同场地的差异很大,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大小、项目安排、休息区的提供以及规则的支持等,让晨间的户外场地真正成为幼儿的锻炼场。

场地的安全。晨间锻炼要在安全、软质的场地上进行。软质场地能有效减少安全隐患,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

场地的大小。场地的大小制约儿童活动的幅度,可根据场地的大小安排活动内容,让每个活动中的幼儿都有适当空间。如果场地小就不适合开展类似奔跑这类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可减少固定项目安排,同时,采取幼儿之间轮换、室内室外活动轮换以及班级之间轮换等方式调节。

场地的安排。一般来说,可根据提供的锻炼器材相对分为固定的活动项目和流动的活动项目。不论是规则的场地或不规则的场地,考虑活动项目时都可以将固定的项目(钻爬、走平衡等)摆放在固定的地点,如四周(不影响其它项目)、中间(成为活动项目间的自然间隔)等;有些器材只适合在某种区域内玩,如推小车、跳羊角球等,如果没有场地范围的要求,就会干扰其它项目。一定时期内要让场地内的部分锻炼项目相对固定,不需变化太频繁,可以星期或月为单位对锻炼项目调整。同时,可留有一定的场地,让幼儿自由讨论决定项目内容,或提供小型器材让幼儿选择。

休息区提供。具体场地划分时要考虑小块的休息区域,可以摆放休息用的椅子、擦汗用的毛巾或卫生纸等。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培养孩子自我保健的意识。

规则的支持。晨间锻炼是大家同时活动,一种锻炼项目就必须有与其一致的规则要求,要逐步让幼儿养成主动遵守必要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器材调控

幼儿的晨间户外锻炼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器材,各种器材与幼儿的锻炼密不可分,提供器材的种类、数量、安全、锻炼价值等都会影响效果。就锻炼价值而言,可涉及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与能力的培养。适合晨间活动的器材,不需过多关注技能技巧,只要幼儿处于一定的锻炼状态就可以。

器材提供的安全。器材应牢固、实用,不需过多强调幼儿的自制,幼儿可以参与简单的装饰。以及一些辅助锻炼材料的制作。比如,与家人共同制作沙包、纸棍装饰等。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锻炼热情。同时,每种器材都应强调正确使用,不需要过多引导一物多玩,毕竟晨间时间有限。要让幼儿在正确使用器材中与材料互动,体验锻炼的愉悦。

器材提供的种类。种类并非越多越好。南京市体育教研组曾做过专题调研,建议各年龄班晨间户外锻炼器材小班不宜超过4种,中班不宜超过6种,大班不宜超过8种。提供的器材种类过多,幼儿会忙于更换,不会专注于锻炼本身;而器材过少,容易造成争抢行为,也容易让幼儿疲劳,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同类器材提供要充分考虑层次性的问题。如跳的活动中,跳远的距离和跳高的高度都要有层次变化,可以提供几组不同的器材让幼儿尝试。提供新器材以一次提供一种为宜。不宜一次提供多种新玩具,数量可视幼儿的情况而定。如平衡、钻爬、跳等,一种锻炼项目以2—3组为宜;流动区域的器材,一种器材的数量最好在班级人数的1/5—1/4左右,太少(2—3个)可能会让幼儿争抢,太多(10个以上)幼儿可能会忙于频繁更换。

三、标记调控

适当的标记能起到良好的隐性调控作用,可以调控锻炼的规则、线路、起始的距离、活动区域的划分等,这些都可让幼儿参与制定,让他们共同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标记,然后让每一个幼儿都了解标记的意义,并共同遵守。晨间锻炼中常用的标记,可以分为平面标记与立体标记。

平面标记,一般粘贴或绘画在地面、器材上,利用形状、色彩、大小的差异来提示幼儿。常见的形状有点(实心、空心)、线(直线、曲线)、圈(大小不同)、箭头、小脚丫形等;还有一种平面标记图是直接画在纸板上,便于幼儿的观察,如,场地项目分布图、玩法分解图等,比较适合中、大班的幼儿,可以让幼儿通过整体观察,了解活动的分布状况,会看图玩游戏,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立体标记,使用起来随意性大。一般来说,各种小型器材本身都可以作为标记,如,用跳圈作为起始点的提示,这些实物标记可以随时移动,使用方便。但由于有高度、长度的问题,可能较占空间,会有一定安全隐患。实物标记使用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活动量调控

晨间锻炼整体的活动量要适度,不宜过大过小,活动量过大会让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影响下面要进行的活动。活动量过小则无法起到锻炼的作用。活动量调控要兼顾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密度、运动项目的特点等。为了保证必要的锻炼时间。应提醒幼儿按时到园,适当增强运动的密度,提供上下肢交替的不同锻炼项目。根据幼儿的情况,提醒幼儿交换不同的运动项目,可以采用集体交换,利用音乐、手势或其他信号提示(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幼儿),也可以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提醒交换,逐步让其养成自主交换的习惯,以此来自我控制活动量。

活动量调控要兼顾集体与个别,让大部分幼儿能够处于动静、急缓交替的状态中,保持一定的运动节奏。对个别特殊幼儿需要随时提醒,避免其过热或过累,保持适度运动状态。

五、问题情境调控

这是一种辅助性调控策略,在活动时.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留给幼儿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活动,可以增强活动的挑战,让锻炼更有情趣。

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对自我任务意识提高的要求,如,跳绳完成个数的增加;对合作意识的要求,一个人玩后两个人玩等:对解决问题方式的要求,选择不同辅助器材参加一项锻炼,如,选择头顶沙包或拎重物(加水的饮料瓶)等走高度、长宽不同的平衡板等等。

问题情境调控中设置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无限制地要求下去,这种调控只是为了提高幼儿的锻炼兴趣,不能因此影响幼儿的锻炼乐趣。

六、观察调控

教师的观察指导是调控晨间锻炼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晨间锻炼活动中是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在关注大部分幼儿的同时应兼顾个别儿童。主班、配班教师可以分工,主班教师应一直处于关注多数儿童的状态,晨间家长接待可由配班教师完成。教师观察时不宜定点(某个固定项目)、定人(只注意某个、某几个幼儿)。观察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便于观察幼儿的表现、指导幼儿的锻炼。尽量减少幼儿的三类行为:无目的观望,不参与活动;频繁交换器材;干扰别人活动。教师需要重点观察的是:是否每位幼儿都积极参与活动,处于锻炼状态;是否幼儿都能遵守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是否有个别幼儿需要帮助。教师在展间锻炼活动中以观察、指导为主,如有可能,可适当参与幼儿的活动。

篇【2】:幼儿园晨间锻炼计划

内容摘要: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提高幼儿对外界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又可以促进幼儿动作协调发展,3~6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精力十分的旺盛,新陈代谢十分迅速,而孩子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的。《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我们探索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晨间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关键词:晨间活动组织形式指导策略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结合《纲要》所提出的指导要点,我对本班晨间活动所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的分析:

①从晨间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来看,教师基本采用了讲解演示法,然后幼儿进行分散练习的形式。虽然这也是一种形式,但从活动的结构形式上来说太单调了。目标指出孩子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在生活中孩子起主导位置,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是幼儿身体及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发展。

②从孩子的年龄差距上来看,教师基本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难易层次不太明显,缺少对个别能力弱的儿童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而这一点与《纲要》的“组织与实施”又有所冲突。《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③师幼互动。教师没有时间和幼儿一起操作,没有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多采用放羊式的指导方式,对孩子的发现发现无暇顾之,使智慧的火花自然泯灭……

④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单一。教师在选择活动材料时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和个别差异,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主导地位,单一的材料和一刀切的组织方式不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需要,阻碍了幼儿的发展,使晨间户外活动失去了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⑤新《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晨间活动的时间是在幼儿入园到做早操的时间内,在这段时间里幼儿是陆续入园的,参与互动的幼儿比较少。幼儿的操作总是有始无终。幼儿常常在玩到一半的时候要开始做早操了,教师就要把材料收起来。

针对所分析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对晨间活动的组织形式、器械的选择、教师的指导策略、材料的摆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结合《纲要》“身心并重”的健康观,有计划有目的的在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等品质。

一.运动器具的选择方式

晨间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在器材、过程和其他相关的因素当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运动器材,就可以引发什么样的体育活动。如提供球,幼儿就开展球类的活动;提供摇摇车,幼儿就开展摇摇车的活动。《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的兴趣。而晨间活动是一项最大程度调动幼儿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活动设置时,我们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从活动内容的设置到器具的投放,都本着以幼儿为主的原则,鼓励他们自行设计、自主布置、自己管理、归放有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提供几种运动器具,幼儿自由选择

如教师提供羊角球、呼啦圈和皮球等几种器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器具进行活动。我们也常说要尊重幼儿,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纲要》也再三强调要让幼儿主动活动,而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幼儿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

2.小组讨论确立器具

大班的孩子有基本的认知和活动经验,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主见和要好的朋友,三五成群的可以组成自己的一个小团体,这时教师只要适当地提供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活动的器具,从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统筹安排能力等,此时教师也可以团体成员的身份加入他们的讨论决策。

3.教师确定运动器具

由老师来确定运动器具,主要是出现在练习新的玩法或新的活动器具的时候。晨间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它主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探索性。因此老师在出示新的活动器具或者是提出新的玩法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尝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器具和辅助材料进行身体运动的探索。如:“今天我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又学到了新的本领,又学会了玩新的玩具,等集合的时候请你们告诉我。”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虽然晨间活动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活动,但是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开展得好,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我们将活动内容与幼儿兴趣、环境因素以及整合课程的需要相结合,单一的形式和多样的形式灵活运用。

二.晨间活动的组织形式

1.学习新器具、新技能的组织形式

①教师采取集体讲解示范游戏的玩法,幼儿在学会技巧后,分散自由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是集体活动和分散探索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如在学习球绳这一种新的器具时,老师首先介绍这种器具的名称,接着告诉他们球绳是放在脚上玩的,最后提出活动的要求。幼儿在明确了活动目标和要求后就可以自己自由的游戏了。②教师让幼儿自由探索,自己尝试着找出游戏的不同玩法,然后集中讲解。这一种则是先分散活动,再是集体活动的形式。如在练习拍皮球时,老师提出要求“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们来练习拍皮球,看看哪个小朋友最有办法,可以连续拍十个球。”这时孩子们拿着球都各自练习去了,差不多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这时集中幼儿,请那些拍得好的幼儿说说,“你是怎么拍的?你的姿势是怎样的?”并且可以请大家一起来学一学,以便达到共同进步。

2.对已有技能的组织形式

晨间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兴趣、爱好、动作、与动能力得以充分表现,特别是孩子们已有的技能,他们是既喜欢又能积极地参与活动,对于这类活动,教师大致上可分成下面两种形式:①对已有的技能,教师可让幼儿先进行小组练习,然后可以是竞赛性的游戏或者是表演性的游戏。如:在玩羊角球、摇摇车和踏板车的活动中,教师在提出活动要求后就让他们自由地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以后可以组织一部分幼儿进行比赛。②在活动的难度上,教师可适当提高对幼儿活动的要求,让幼儿自由练习,探索器具的不同玩法,然后集中学习新的游戏技能。如教师提供皮球、呼啦圈、滑板车和羊角球等四种器具,将其投放在场地的四角,幼儿自由选择器具在指定的区角里探索新的活动玩法。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探索,并且达到一定的活动量,教师要求幼儿在活动了5~10钟以后才能转换区域。在分区活动的这种形式下,教师可对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指导,有观察指导、帮助指导、启迪指导和帮助指导等等,通过各种指导来发挥幼儿主动性和活动的积极性。

三、晨间活动的指导策略

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教师的指导是关键。我们通过自主实践反思——学习资料共享——案例交流——教研组一课三研等途径强化指导意识、深化指导方法。

(一)差异性策略

不同的年龄班、不同幼儿应该有相应的目标与指导方法。教师应做个有心人,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层次目标。把幼儿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同伴互助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创设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物质环境与材料,进行分层指导。按能力发展为幼儿分组,班级的两位老师和保育员分别指导。在幼儿原有水平进行纵向比较评价,重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纵向的进步,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自然增加活动的难度,增强活动的挑战性。比如在“太空小车”的晨间锻炼中,教师以闯关的游戏情景来作为分层指导的载体。第一关的幼儿学习的是基本技能:前进后退。第二关的幼儿学习的是双手放开前进后退,最后还增设了难度__第三关:怕斜坡。同时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不强迫幼儿选择闯关,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觉得自己已有把握时再鼓励他进入下一关,这样减轻了幼儿的心理负担,使幼儿能在一个愉快的心境中活动。

(二)兴趣性策略

幼儿的参与度是评价晨间锻炼的指标之一,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主要与其兴趣有关。

学习对象的趣味性、新颖性、探索性、开放性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产生兴趣的原因。因此对材料投放有以下要求:①材料外形要有趣味性,表现在色彩造型等方面;②能体现一物多玩;③旧物新玩中体现新颖性;④材料玩法具有多变性,并给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⑤辅助材料的增加变化玩法;⑥创设轻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师幼互动关系。对教师的指导要求:①语言生动趣味性,介绍新材料时突出其特点,激发兴趣;②将活动内容融入一定的情境;③预设多变的玩法,或鼓励幼儿创造性玩法,保持幼儿的新鲜感;④设计启发性问题;⑤教师多鼓励多肯定;⑥经常正面评价与奖励,抓住闪光点,表扬激励多给幼儿表现发挥的机会。

四.材料的摆放管理

为了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节约资源,我们也对材料的摆放提出了一些要求:将各个游戏按照区域划分和摆放,分别有走跑区(《小小运输队》《踢足球》《推小车》);跨跳区(《小跨栏》《弹力车》《跳房子》);钻爬区(《小小建筑师》《穿越烽火线》);平衡区(《抬砖头》《大龙球》);投掷区(《燕子筑巢》《我喜欢的房子》《打棒球》);休息区(椅子、毛巾、整理箱)。

在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晨间活动有着它独特之处,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幼儿而且还使幼儿在其中得到发展。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幼儿,对能力强的幼儿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能力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帮助、鼓励、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