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华都>语文知识>说课稿>

DNA的结构和复制说课稿

说课稿 阅读(1W)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DNA的结构和复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DNA的结构和复制说课稿

DNA的结构和复制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2小节,在教材中属于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内容,它与前面学过的第一章的知识,有关细胞的化学成分和细胞分裂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后面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突变知识的基础。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几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特点和特性;

(2)让学生掌握DNA分子复制的含义、复制的过程和复制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对DNA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本节教材中有关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理解遗传学基本理论的重点,甚至对于学生理解后面的有关DNA的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基因突变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由于教材中直接给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而这个模型本身涉及到了学生还没有接触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要求同学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对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理解,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由于这节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根据教材的这种特点,我主要借助直观教具——DNA的双螺旋结构的模型进行教学,这样能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也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分析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使课堂气氛能更加活跃。这样也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基本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侧重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实现由学会到会学过程的转变。

二、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言,我是这样设计的: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是怎样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具有遗传物质的两个特点,从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那么,作为遗传物质的DNA还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学生这时可以通过回忆说出:“遗传物质还应具备另外两个特点,那就是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那么,DNA在结构上是否具备这样的特点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导言设计,过度自然,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关于DNA分子结构的教学,先让学生理解有关DNA分子的化学组成,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引导同学分析DNA的五种基本元素组成(C、H、O、N、P),三种基本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组成,四种基本结构单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以及化学结构等。在复习提问的基础上,再结合课本中的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图解,使学生明确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它们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多核苷酸长链。

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先让学生观察DNA的立体结构模型,使学生对双螺旋结构具有大体上的认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双螺旋结构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从外观上看,两条长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这种结构是稳定不变的,是构成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因素之一。其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间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可变的,这便形成了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通过这样的引导分析,使学生对于DNA的结构特点和特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在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时,要着重强调,从碱基数量上看,双链DNA分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腺嘌呤碱基总数等于胸腺嘧啶碱基总数,鸟嘌呤碱基总数等于胞嘧啶碱基总数,即A=T、G=C,由此可推导出(A+G)/(T+C)=1,另外,还要补充说明(A+T)/(G+C)的比值具有物种的特异性。也就是说,不同种生物的DNA分子,其比例式的比值是可变的。这些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有关碱基含量计算方面的题目,若能熟练掌握一般规律,解题时也就非常顺利了。

总的来说,对于DNA结构的教学,我是按照这样的知识链展开的:五种元素→三种物质→四种单位→两条链→一个双螺旋结构。

有关DNA分子复制的内容,先向学生介绍DNA复制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说出活细胞中DNA分子复制的时间,引导学生联想过去学过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发生在分裂间期,减数分裂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方面的知识。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挂图,概括出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大体上分三个阶段,复制需要的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基本条件;以及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式复制等特点。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DNA复制过程及其特点,领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能力与其复制的密切关系。另外,还应强调指出,双链DNA分子复制时,解开的两条链分别都可以作为模板,以便区别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只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的情况。最后,让学生通过分析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的特征,明确DNA自我复制的意义。

小结:可采用师生共同进行总结的方式,这样活动起来会更加和谐、自然,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巩固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填空题和选择题。对于填空题部分,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针对的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对于选择题部分,则是要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针对的是中等以上的学生。(附后)

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板书,便于学生记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三、DNA的结构和复制

(一)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2、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

2、复制的过程

3、复制的意义

DNA的结构和复制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深化和拓展,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此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本节内容在知识方面并不难,也不多,如何挖掘教材内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态度培养是本节课的关键。与原教材比较,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首先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方面得到启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过dna的相关知识,对dna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记忆中,对于dna的构建原理、构建历史、空间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x,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知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3.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提高学生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加深对dna结构分子模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dna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认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勉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构成dna多样x的原理;

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

1、新闻导入,引发思考

本课以新闻资料“美x方击毙本·拉登”为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xxx的替身很多,为什么这一次美x方确定击毙的是真生正的本·拉登?待学生们回答“是通过dna检测得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dna检测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继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dna分子的结构。

2、教材阅读,逐层深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48页,提出问题:从知识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收获?从科学态度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对dna分子结构有大致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和高中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要受到失败和挫折,但我们要像沃森和克里克那样坚持不懈,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3、挂图分析,认识结构

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进行整理,并结合挂图总结出dna分子的三个特点:①外侧由xx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内侧由含氮碱基配对形成;②a与t配对,g与c配对,构成碱基配对原则;③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x的排列特点,得出“dna是由反向平行双链构成”的特点。

4、模型构建,完善知识

首先分发dna的各个组件,要求学生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x,并对学生错误的连结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本单位的认识。接着展示dna双螺旋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完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求碱基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接着让学生在半成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x作,进一步完善dna的模型。通过此过程,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x,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继续探索,深化知识

邀请一位学生观看dna的模型,说出两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教师在学生的表达中在黑板上演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改变其中一个碱基对的排列,让学生思考:“现在的dna与原先的dna有没有区别?”“针对同一个碱基对,如果改变其在两条链的位置,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dna的多样x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而并不是dna的化学元素,也不是碱基对的排列特点。

6、首尾呼应,承上启下

又回到课初的问题:“为什么美x方能判定是真正的本·拉登?”“美x方怎么知道本·拉登的dna排列顺序?”学生们回答:“可以通过其父亲和儿子来判断,因为其父亲和儿子与他的dna具有相似x”,在此基础上继续设问“为什么他们三者的dna具有相似x?”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节《dna的复制》的学习。

7、课堂练习,继续思考

要求学生完成第51页的第一题,对于51页其他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四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x学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对于dna的空间结构,与以往我们直接展示模型不同,我给每位同学分发dna基本单位的组件,并让学生上台完成模型构建,展示的只是dna模型的半成品,希望让学生来完成dna的制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x和主动x。制作的过程既是知识深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增加“dna多样x”的内容,此内容既是dna分子结构的拓展,也让学生理解到我们学习的知识没有白学,在社会实践中它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应该说本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