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佛家經文>金剛經>

讀《金剛經》有感範文

金剛經 閱讀(2.06W)

第一次知《金剛經》,大約是60年代後期,當時年齡約13、14歲,讀張恨水先生的長篇言情小說《啼笑因緣》,書中寫道關秀姑因單思樊家樹而痛苦無奈之時,聽到相鄰寺院傳來的木魚梵音,便入寺院向方丈求解脫之法,方丈指點迷津後,贈《金剛經》一本,囑她要靜心細讀。兒時看至此處,心中好奇,《金剛經》是本什麼樣的書?要能讀讀就好了!

再聞《金剛經》已是幾年後下放農村,在幹完一天的農活後,晚上在柴油燈下讀書,有次某書中寫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集市賣柴收錢後,遇一客誦經即聞經開悟,問客所誦何經,客曰“金剛經”,並告之從何處所得。後六祖安頓好老母,即去五祖忍大師處求法。數月後,能大師聞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便也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能大師所作偈,暗示其三更時見,三更見後給惠能師講《金剛經》,當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師大悟,連說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看到這兒,將兩偈背熟,更想讀讀《金剛經》了。

又過去20多年。2000年初,父親離世,悲痛萬分,深感人生如夢無常,時天降大雪,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什麼也不會留下,什麼也不會帶走……年關過後,騎單車漫遊至玉湖邊圭峯腳下,獨自登山。因緣所致,得圭峯山玉臺寺安賢師勸導開示,皈依三寶,由此成爲一名優婆夷。師送《大悲咒》及《心經》,並要求背誦,幾周後告知已會背,再求《金剛經》與《壇經》,兩週後,得此二經。

現二經已讀數遍,深感瞭解宗教不能限於外在形式,而需讀其經典,明其教理。社會上很多人認爲燒香拜佛是迷信,把佛與神同等視之,或認爲只要燒香、吃齋、拜佛就是信佛,佛就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孰不知這些只是一種外在形式,是對衆生的一種方便法門,是滿足衆生的美好願望,但同時還需按佛的教導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四攝(攝即大衆團結的條件):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求福報實在是需要自己修善業,用菩薩的慈悲心待人對事。

孫中山先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梁啓超先生說:“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拉哈克斯蘭說:“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類心靈的第一人。”

羅素說:“我覺得不論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創教人。”

透過這些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學者們的證明及評價,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實爲“佛的教誨”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嚮導師行跪拜之禮,而不是拜神。佛教是無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佛是覺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佛爲覺、法爲正、僧爲淨。而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覺已成之佛,而衆生是未成之佛,我們都可成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在《大般若經》中第577卷,後人把其摘錄出來,印成單行本而流行。金剛含有堅、利、明三義,是比喻其堅,故萬物不能損傷;其利,故能損壞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般若是梵語,華語譯爲智慧,專指能徹悟絕對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義,即:實相、觀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剛喻之三義與三般若相應:

佛的實相般若清淨無染,象金剛一樣堅,萬物不能損傷;

佛的觀照般若念念觀照,能損壞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無盡燈,能除去黑暗帶來光明。

《金剛經》和《壇經》反覆提到“無相”,《金剛經》說:“凡有向背是虛妄,若見虛相是非相,則見如來。”《壇經》說:“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爲什麼說“凡有向背是虛妄”,這就要談到佛教的原理、教義,也就是佛的宇宙觀:佛教哲學認爲茫茫宇宙“無作者義”,就是說沒有造物主或其他什麼神在主宰一切,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都是因果相續的結果,這就是“緣起論”,緣起偈說:“諸法因緣生”,佛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瞭解佛教一定要明瞭緣起論。佛教的.教義中的四聖諦(諦即是真理)四諦爲苦,集滅、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來源(集)、苦的消滅(滅),消滅苦的方法(八正道)。綜合以上理論,得出“諸行無常”,因爲世間一切物質均是由“四大”所組成,“大”爲梵語,意爲“元素”,四大即: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由因緣巧合組成各種物質,成就這有色世界(色即物質),一旦四大分解,或失去某因緣,有即爲無。所以,世界萬物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都要經過生、住、異、滅,包括人的色身,人體的各組成部分或各個細胞的週期就是經過“生、住、異、滅的不斷相續,,這也就印證了四法印中的“諸行無常”。

世上的一切生生滅滅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一切也就是虛相,是短暫的存在。人生在大千世界中也只一剎那,人們相逢也是因緣,所以要惜緣。在悟道中感悟到點滴,也就沒有解不開的心結,過不去的心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