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案模板>

認識釐米小學數學教案

教案模板 閱讀(1.51W)

詳細介紹:

認識釐米小學數學教案

教材分析

認識釐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小學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爲什麼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透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釐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後,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釐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透過在尺上找一找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釐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釐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釐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釐米、3釐米等幾釐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釐米。其次,在探究用釐米量、用釐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正確建立釐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透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釐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l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釐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幹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幹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幹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後,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爲標準彙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爲什麼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爲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匯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麼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繫生活匯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麼?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釐米

1.看一看:1釐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釐米的線段,並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釐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釐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釐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同桌交流後彙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釦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釐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釐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釐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釐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釐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釐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釐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釐米數嗎?

4.思考:透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麼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釐米;是幾釐米,這幾釐米裏就有幾個1釐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釐米量。

1.量整釐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釐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麼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釐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釐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釐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釐米。以後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釐米,就說它是大約幾釐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釐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釐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釐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範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釐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透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釐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着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夥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透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2.佈置延伸作業。

(1)回家後,以釐米爲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後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釐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爲小課堂的延伸,成爲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爲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爲英寸,以千步作爲裏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爲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透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後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爲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釐米。

3.1.1認識釐米|人教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