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案模板>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精選9篇)

教案模板 閱讀(1.63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精選9篇)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於參加家務。

3、初步瞭解包糉子的方法。

二、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糉子)糉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糉子餡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動過程

1、匯入部分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裏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麼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糉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願不願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願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糉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糉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係,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瞭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爲什麼端午節會吃糉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後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糉子怎麼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放視頻)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糉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範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透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範,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個大概,對於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採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哇,xx包的糉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麼包的,怎麼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幹,包的糉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

四、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糉子吃,並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五、活動反思

在設計活動的的時候想到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由於自己本身也沒有糉子,不知道包糉子是難是易。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二、活動準備:

1、請家長爲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帶五彩線等,並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糉子一串,香袋若干,五彩線若干。

3、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三、活動過程:

1、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麼?戴什麼?進行哪些活動?藉助圖片和實物,在寬鬆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於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瞭解端午節的由來。

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爲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嗎?(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教師補充)

3、講述屈原的故事,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糉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5、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6、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習俗。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學習包糉子,進一步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3、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活動準備:

每個小朋友帶30個糉葉,帶一點綁繩(儘量用草繩或麻繩等環保材料),伙房準備質量上乘的糯米和紅棗(不能再用黑米,很難煮)。

活動過程:

1、教師向幼兒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親子一起包糉子,體驗勞動的樂趣。

3、幼兒品嚐糉子,體驗端午節的快樂。

4、離園時帶一個糉子回家讓大人品嚐,體驗成功與分享的快樂。

活動時間:本週午上午。

溫馨提示:各位教師和伙房工作人員,儘量早做準備,9點以前包完,保證午餐按時進行。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家鄉龍舟的特點。

2、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集體性的活動。透過遊戲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活動準備:龍舟、競賽中的龍舟競渡、普通的船的圖片;鼓,紙棍若干。

活動過程:

一、出示競賽中的龍舟競渡圖片,引導幼兒瞭解這項活動。

1、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麼活動?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2、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教師:圖上的人正在開展龍船競渡比賽,龍船競渡的船是一條龍的形狀,我們平時見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二、透過圖片讓幼兒瞭解龍舟競渡的故事。

教師講述故事《龍舟競渡的傳說》。

現在你們知道龍舟是怎樣演變而來的嗎?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討論回答。

三、透過龍舟的圖片引導幼兒瞭解龍舟的特徵。

1、大家見過龍舟嗎?它有什麼特點?龍舟的中間是什麼樣子的?兩頭呢?龍頭在哪裏,像什麼?

2、請幼兒觀察圖片並回答。

老師:龍舟上有龍頭、龍身、龍尾、槳、舵。龍身上會畫有龍鱗,龍舟一般中間寬、兩頭窄,都有一個長長的龍頸,龍頭裝在長長的龍頸上,龍頭和龍尾向上稍稍翹起,好像一隻野鴨浮游在水面上,有時龍舟上還會插一面小紅旗。

3、你知道江西最大的龍舟在哪裏嗎?引導幼兒瞭解上饒的龍舟是江西最大的龍舟。

四、瞭解龍舟競渡是需要大家合作的集體性活動。

1、龍舟需要幾個人呢?爲什麼一個人不行呢?龍舟上的人怎麼分工才能使龍舟劃得又快,相互之間又不會碰撞呢?

2、幼兒觀察、思考、討論後說己的想法。

老師:龍舟上一般最少要有17人,一個人沒辦法划龍舟,它是需要大家一起合作進行的比賽。人們在划龍舟時分工合作,一人當舵手,一人敲鼓助威,其他的都是橈手,隨着鼓聲有節奏地前後用力劃,步調一致,這樣龍舟就可以飛快地前進了。

五、透過遊戲感受划龍舟時的合作。

1、今天我們也來學習大人們划龍舟吧!現在我們來分組玩這個遊戲,我做鼓手助威,你們做撓手,跟着我的鼓聲一起從前向後劃漿。大家動作要到致哦!不然龍舟就不能快速向前划動了。

2、幼兒以小組爲單位,坐在自己小椅子上,跟着老師的節奏嘗試划龍舟,體驗團隊合作的快樂。

3、,剛纔我們在划龍舟的遊戲時,你感覺怎樣才能大家的槳都是一個方向不會碰撞呢?

老師:在玩這個遊戲時,我們一定要聽同一個鼓聲,從一個方向開始划槳,大家的速度、動作都要一致,這樣才能合作完成划龍舟。所以你們看到的划龍舟速度很快,都是在家合作得非常好,非常齊心的,才這麼出色。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說說龍舟的故事,和爸爸媽媽一起進行划龍舟遊戲。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5

一、活動來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並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爲了讓幼兒更好地瞭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糉子、鹹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大班年齡段節慶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如:吃糉子、掛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3)喜歡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節,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體驗節日的快樂。

三、大班節慶活動實施概況:

1、屈原的故事(語言)

2、童謠《拍手歌》(語言)

3、感受賽龍舟(社會)

4、美麗的龍舟(藝術)

5、龍舟競賽(健康)

6、我愛吃糉子(科學)

四、端午節慶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1.各班級幼兒進行手工糉子摺紙和塗色,並進行環創佈置;

2.大班活動領域三樓音美大廳走廊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糉子、鴨蛋、香包等;

3.展板三個班級一組,主題明顯,體現端午主題活動;

4.龍舟的製作,六個班級合作製作;

5、各班以端午節爲主題更換主題牆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穫與體驗。大班可以以“我的調查”、“我的發現”等爲標題展示幼兒端午節活動進展情況,如:有關端午的問題以及對端午的傳說與習俗方面的調查資料等。

3、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

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

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遊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遊戲;

③動手區: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糉子、縫香包、編鴨蛋網,

4、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

五、家園共育: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可以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一起包糉子活動(大一班),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嚐嚐的快樂;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同學們對端午節的印象只是吃糉子、掛香包、看劃龍船,從來沒有深入去認識端午節,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的去認識端午節。整個活動設計先從端午佳節的習俗切入,讓學生去尋找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動手做香包,以及認識端午節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讚頌端午的詩歌;進而讓學生在吃糉子之餘,關心一下自己,如何讓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劃龍船之餘,也能體會一下團體同心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賽龍舟錄像 各種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 有關端午節的詩歌 活動過程:

一、全體立正、各小隊整隊

二、各小隊長向中隊長報告人數,中隊長向中隊輔導員報告人數

三、出旗、奏樂、敬禮

四、唱隊歌

五、主題活動開始:

(一)端午奇緣話習俗。(可以透過上網、查閱書籍等方式瞭解。)

學生暢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關的知識和風俗都可以說,以幸大轉盤的形式隨機上臺介紹,也可回答下面的問題。

1、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端午節)

2、那麼,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3、學生生動地講述端午節的起源故事。(各種起源故事附後)

(二)外來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端午的習俗。(班上7位外來學生)

(三)做香袋比賽。

(主持人):同學們,佩香袋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每到那一天,小朋友的脖子上掛上了媽媽爲自己做的各式的香袋,心裏樂滋滋的。今天,我們就自己動

手做香袋,看誰的手最巧,做的香袋最漂亮。將自己做好的.香袋送給媽媽或長輩。 活動前準備:

1、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絲線(或中國結細線)。

2、工具:剪刀、針、縫衣線。

3、將碎布畫上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桃形、動物形等。

4、剪下相對的兩片。

5、做法:

(1)用線將三邊從反面縫合,留下一邊。

(2)翻過來,塞入沾有中藥店買回來的香料粉的棉花。

(3)將最後一邊縫合,再加長繩裝飾即完成。

學生動手做香包,然後進行評比。

(四)與詩共舞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端午節也是什麼節?不知道吧,告訴大家端午節也是詩人節,詩人寫了很多讚頌端午的詩歌,下面請各小隊表演詩朗誦。 (每一小隊自行準備,形式可以自主創設)

(五)觀看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同學們,你看過“龍舟競賽”嗎﹖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端午節起源於詩人屈原因不滿朝廷腐敗而投江自盡,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鑼鼓聲把江中魚蝦嚇走,而同時又把糉子拋進江中喂飼魚蝦,以免它們啄食屈原的軀體 。

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高潮。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隻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並肩而坐,在船首的鼓 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羣的吶喊聲中划向終點 。現在,我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

(播放賽龍船慶端午的錄像。)

(主持人):看了剛纔的錄像,想談談自己的想法嗎?

隊員們踊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六、輔導員講話: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強烈的表現慾望以及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對資訊、資料的蒐集能力。透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接觸了端午節,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到時候我們再一起來包糉子,表達一份我們對屈原的懷念。

七、呼號。

八、退旗、奏樂、敬禮。

九、宣佈活動結束。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一些習俗。

2、會唱端午節兒歌,初步掌握包糉子的基本步驟。

3、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二、活動重難點:

重點: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

難點:學會並熟記端午節兒歌,初步掌握包糉子的基本步驟。

三、活動準備:

1、糉子、賽龍舟的圖片,端午節介紹、屈原的故事,端午節兒歌一首。

2、製作糉子的材料:布、棉花、繩子

四、 活動過程:

1、展示圖片,老師提問,引出端午節

(1)展示糉子、賽龍舟的圖片

(2)老師提問“圖片裏的是什麼?什麼節日會吃它?”(糉子)

“圖片裏他們在做什麼?什麼節日會做這樣的活動?”(賽龍舟)

2、講述端午節的來歷以及有關習俗。

(1)老師提問“有哪些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什麼時候是端午節,它又是怎麼來的?”

(2)老師請兩名小朋友講一講自己瞭解的關於端午節的傳說。

(3)老師講述端午節的來歷。

屈原遭到壞人陷害被楚王流放到了汨羅江,後來楚國最終被滅亡,但忠於楚國的屈原沒有投降的意思,就抱着大石頭自沉汨羅江了。當地人民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於是用五色線綁着做成的糉子投入江中,希望魚兒們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如今吃糉子,划龍舟的端午節。

3、教兒歌

(1)老師提問:端午節這一天裏,人們會做那些事呢?

(2)老師把人們會在這天做的事編了一首兒歌,讓我們來學唱一下。

端午節,豔陽照, 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 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糉子,劃龍船, 紀念屈原永記牢。

4、出示糉子,教孩子包糉子

(1)教師提問:“剛剛在我們學的那首兒歌,我們知道了端午節要吃糉子,那小朋友們你們吃過糉子嗎?”

(2)拿出糉子,提問:“那小朋友你們會包糉子嗎?”“那你們想包糉子嗎?”“那麼你們用小耳朵聽老師講解,用眼睛看老師做。”

5、幼兒操作

(1)幼兒分組操作學習包糉子,教師巡迴指導。

(2)幼兒展示自己包的糉子,相互交流。

五、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把兒歌唱給爸爸媽媽聽,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糉子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8

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着獨特的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大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着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爲此,我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目標:

1、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知道農曆五月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3、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文化(重點),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難點);

準備:

1、實物:紮好的艾葉與菖蒲,彩色絲線,香袋,鹹蛋,糉子

2、圖片: 賽龍舟,糉子,懸掛艾葉與菖蒲,彩色絲線,掛香囊,鹹蛋,塗雄黃,字卡過程:

3、匯入: 播放背景音樂,師生律動出場--乘火車(進站)

一、開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遊戲--《手指歌》

二、基礎部分

1、談話匯入,展示糉子,引出故事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呢?(糉子),你們吃過糉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鮮肉糉子、鹹肉糉子、紅豆糉子、赤豆糉子、花生糉子······)你喜歡吃哪一種糉子?

(2) 你們知不知道人們在什麼節日裏都要包糉子、吃糉子嗎?(幼兒討論後,教師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節)

2、欣賞故事(要求幼兒安靜傾聽,理解故事內容)3、根據故事內容提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 1 ) 農曆五月五是什麼節?

(2)你們知道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3)爲什麼這個節日要吃糉子?

3、根據幼兒回答出示圖片:賽龍舟、吃糉子、插艾葉等。

4、拓展延伸

(1)瞭解屈原的故事;(透過故事激發幼兒愛國情感)

(2)出示插艾草、香袋、鹹蛋、塗雄黃、系彩色絲線的圖片,瞭解其用途。(幼兒討論)師:除了這兩個習俗,你們還知道別的端午節習俗嗎?還有許多習俗就躲在旁邊的小籃子裏,你們去找一找,看一看,說一說,你們認識這些習俗嗎?(幼兒自由分組進行討論)

師:哪一組來說說,你們看到的是端午節中的哪個習俗?幼兒邊說邊觀看圖片,說出來給幼兒展示相應的實物。(虛實結合,加深印象)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五索象徵五條龍,民間傳說能降服鬼怪。

向幼兒介紹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的含義: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裏,人們把米裝在竹筒裏投入江中給他吃,後來人們怕蛟龍吃米,就用糉葉把米包起來,纏上蛟龍最怕的五彩線。還有一種傳說:古代有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就設立了"端午節"。"吃糉子"本義是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傷害屈原的遺體;"賽龍舟"相傳是爲了撈救屈原;香包用紅、黃、藍、白、黑五彩絲線製作,裏面裝有芳香的藥物,寓意是祛毒長命。

三、學習兒歌

1、欣賞兒歌

2、跟讀兒歌

3、朗讀兒歌(集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4、認讀字寶寶"龍舟、艾葉、糉子"

四、遊戲部分--蘿蔔蹲教師出示圖片,幼兒根據自己手上的字寶寶做出蹲下的動作

五、活動結束(播放背景音樂,遊戲退場)師:端午節的習俗還有許許多多,你們喜歡過端午節嗎?假設今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也來慶祝一下吧。你們想按哪種習俗過端午節?

師:那就讓我們用最熱鬧的方式來慶祝吧!

帶領幼兒玩賽龍舟遊戲走出活動室(透過遊戲增進對端午節習俗的認識 )

幼兒園大班端午節趣味活動主題教案 篇9

活動設計背景

端午節對中班幼兒來說,比較陌生。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班裏的劉彩萍從家裏帶來了糉子,其他孩子圍着她轉,只聽見她說:“這是我媽媽自己包的糉子,不是買的,很好吃的。另一個說:“要蘸白糖纔好吃”、“蜜糖也行”……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爲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透過包糉子、看圖片、採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目標

1、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2、瞭解端午節有掛艾草以驅毒避蟲的習俗,有賽龍舟的習俗,還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3、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糉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4、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教學重點、難點

1. 瞭解民俗民風。

2. 自制自玩龍舟

活動準備

糉子,做龍舟的材料,賽龍舟的錄像或圖片。

活動過程

故事兒歌 生 活 龍舟 龍舟 賽龍舟

A、師讀兒歌、講講端午節的來歷

(1)師讀: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老師講屈原的故事。

(2)介紹端午節兩項主要慶祝活動:包糉子、划龍舟。

B、包糉子、看圖片

(1)向幼兒介紹包糉子的材料,(糉葉,糯米,線)。示範包法,幼兒用紙片折“糉子”。

(2)幼兒看圖片,引導幼兒體會糉子的獨特口味。

(3)知道糉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糉,有長條糉。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4)吃糉子時,我們習慣蘸蜂蜜糖,或者白糖,這樣吃起來更香。

C、採艾草、用途

(1)師出示艾草,讓小朋友們觀看。在我們農村地區,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2)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D、製作龍舟

(1)讓幼兒欣賞龍舟大賽的錄像和圖片,激起幼兒自制自玩的興趣。

(2)製作龍舟。

將布圍在用兩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貼上各種彩色紙條。

畫一個龍頭,製作龍的頭飾。

E、划龍舟

組織幼兒進行“龍舟大賽”。船頭的幼兒頭帶龍的頭飾,其餘兒童排成一隊坐在龍舟裏,按鑼鼓節拍作划船動作。也可兩舟之間開展競賽,哪隊動作整齊哪隊爲勝。

F、延伸

透過學念《過端午》,畫畫《賽龍舟》來增強過端午節的感受。最後,請小朋友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過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教學反思

1.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透過瞭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幼兒透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爲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在課堂中我設計了以多種形式表現端午節來開闊幼兒眼界,增加幼兒的學習熱情,比如,包糉子,做龍舟,划龍舟等。

2.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龍舟”的環節中,由於一些需要活動內容設計不全面,幼兒感受的過程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爲教師的示範不夠;另外,幼兒視覺感受的第一資料。圖片的製作上也有一些缺點。這首兒歌簡潔押韻,琅琅上口,深得孩子們的喜歡,他們津津樂道的是吃糉子,賽龍舟,以及門上插起來的艾草。但是對端午節的來歷,對屈原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並不感興趣。意識到孩子們的不足,我要給幼兒講述屈原愛國的故事,還要透過音像資料,圖片,加深孩子們對屈原的認識。

3.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認知以及知識上的儲備,爲孩子們量身定做,製作合理的教學計劃,促建孩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