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泌園春長沙(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教育隨筆 閱讀(2.5W)

陳夢心  

泌園春長沙(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1. 瞭解時代背景,瞭解並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爲己任”的寬闊的胸襟。

2. 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透過主要意象來把握內容大意。

3. 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4. 瞭解詞的某些知識,學習本詞精當、形象、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本文是一篇很特殊的篇目,因爲它的內容雖是現代的,但形式卻是有嚴格格律限制的傳統的詞,教學時應注意協調兩者關係。

首先要結合題解,向學生介紹寫作背景。其次,注意透過關鍵詞語,讓學生體會所描述的意象,感受當時情境。注意學習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及豐富的語言表現力。

二個課時。

第一課

1. 指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

2. 熟悉分析上闋內容。

注意反覆吟詠。

一. 導語設計

1. 提問一位同學回顧《沁園春雪》。

2. 全班背誦(老師提點)。

3. 交代: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的另一首同詞牌的詞《沁園春長沙》。這兩首詞都表現了毛澤東的宏大的政治氣魄和豪邁的政治豪情。(播放磁帶,師生朗誦)

二. 寫作背景及解題

這首詞作於1925年,正值北代戰爭開始的前一年。當時中國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西等地的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在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遊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

毛澤東青少年時代曾在長沙度過長期的學習生活,以後奔走革命,也曾數度往返於此。長沙對毛澤東來說,具有何等深厚而親切的政治感情和生活感性!特別是近郊一帶的風景區,不僅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而且由於以毛澤東爲首的一羣革命青年的登臨吟賞,送抱推襟,使它在革命史上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輝,給人更加深刻的印象。這首詞就是以這樣的一個典型環境爲背景,書寫舊地重遊、撫今追昔的激情壯志。

三.內容分析

1. 這一闋描寫抒情,主人公用了四個動詞,是哪四個?(生答)

“立”、“看”、“悵”、“問”。四個動詞前後相承。

2. 其中有一個動詞最重要,抓住了這個動詞,就可以把握這部分的層次,是哪個詞?(生答)

“看”。

3. 以“看”爲線索,把這闋詞可分爲三層。(問:“看”字總領哪些內容?)

① “看”的時間、地點;  ② “看”的景物;  ③ “看”後的感慨。

4. 加進一些必要的詞語,用一個長單句把第一層的.意思表示出來:

“深秋時節,我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5. “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這七句寫了哪些角度?(生答)

遠近、上下、動靜、分總(山上、江面、天空、水底)

6. 解釋“漫”、“透”、“舸”、“流”、“擊”、“翔”、“淺”等七個詞。

漫:滿;   透:透澈,清澈;    舸:大船,此處泛指船(見書註解⑤);  

流:行駛,航行;  擊:搏擊,這裏形容飛得矯健有力(見書註解⑥); 

翔:本指鳥盤旋地飛,在此形容魚遊得自由輕快(見注⑥);   淺:形容水清澈見底,由於清澈見底,才覺淺。

7. 上闋可以組成幾組對偶句?

三組: 萬山紅遍,漫江碧透

層林盡染,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遊淺底

8. “霜天”可以換成哪一個雙音節詞?這個詞在句中作什麼成分?

秋天。作狀語。

9. 用自己的話把以上七句的意思說出來。

遠望無數山嶺重重疊疊的的樹林,經霜後,一片大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上,成千上萬只船隻爭相行駛。雄鷹在長空展翅飛翔,魚兒在碧水中輕快地暢遊。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裏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

(分析: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取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爲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

10. “悵”的意思在此有什麼變化?“寥廓”的用法有什麼變化?

“悵”:本指失意,這裏的意思是產生深思且激昂慷慨的思緒,是動詞。

“寥廓”:本是形容詞,廣闊的意思,此處活用爲名詞,指廣闊、充滿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

11. 用自己的話表達上闋最後三句的意思。

“面對這充滿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我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纔是主宰你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分析:透過訪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12. 這句話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生答)

承上啓下。“寥廓”即指“萬類霜天競自由”的世界,“悵寥廓”承上,而“誰主沉浮”則啓下,引出下面要寫的一羣早期的年輕的革命者。

13. 小結上闋:上闋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多姿多彩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由誰主宰的問題。

14. 請同學們集體朗誦上闋。

四. 佈置作業

1. 熟讀並背誦全詞。

2.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 獨立寒秋

(2) 漫江碧透

(3) 鷹擊長空

(4) 魚翔淺底

3. 寫出上闋三層的意思。

 

第二課時

1. 分析下闋內容,總結全詞主題思想。

2. 學習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一. 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詞的上闋內容,回顧一下上闋寫了什麼?(生答)

上闋寫了舊地重遊所見到的景物,見到舊地的景物,必然聯想到在此地的舊時生活。上闋已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一定要回答。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闋,尋找答案。

二. 內容分析

1. 開篇“獨”字有哪些作用?

(1) 便於寫下文的仔細觀察、思考、回憶;

(2) 與下闋“百侶”照應。

2. 本闋裏與上闋“看”份量相當的動詞是什麼?(生找,答)

“恰”。上闋“看”總領的七句與下闋“恰”總領的七句形成扇面對。

3. 但真正能統領下闋意義的字是哪兩個?(生答)

“憶” “記”

4. “憶”“記”都是回憶的意思,回憶早期一批年輕的共產主義戰士的戰爭風貌和豪邁氣慨。它們又統領哪些文字?

“憶”統領前九句(包括第一句,此句與第二句倒置)

“記”統領最後三句。

5. 首句的“百侶”,你知道具體指哪些人嗎?

百侶:指戰友,主要有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楊開慧等。

6. “崢嶸”一詞揣度一下,它的本義是什麼?這裏的意思是什麼?

形容山的高峻。這裏比喻不平凡、不尋常。

7. 用自己的話表述前兩句的意思。

“回憶過去,曾經和許多同志在這一帶聚會、遊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

(詩人獨自重遊故地,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追憶。)

8. “恰同學少年”下常的順序是什麼?

“同學恰少年”。意思是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恰:正當。

9. “激揚”是哪四字成語的縮寫?逐字落實它們的意思。

激濁揚清。激:衝擊;  濁:污濁的水;  揚:揚起;  清:清水。

讓清水上來,衝去污水。比喻抨擊壞人壞事,獎勵好人好事。

10. “糞土”“萬戶侯”的用法有什麼特點?

糞土:意動,把……視如糞土。

萬戶侯:借代,本指有萬戶封地的諸侯,在此借指大軍閥、大官僚。

11. 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恰同學少年……萬戶侯”七句話。

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風彩煥發,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氣慨豪邁,意志堅強,大家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抨擊惡濁表揚善良的文章,把當進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

(析:一個恰字,惋命者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慨。)

12. “曾記否”後面可以打問號嗎?

不能。因爲問句還沒有結束。

13. “浪遏飛舟”可以作哪兩種理解?

一種認爲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把飛快行駛的船隻都阻擋住了;一種認爲“浪遏飛舟”是“到中流擊水”的條件。

若按後一種理解,這三句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一同到江心遊泳,儘管風浪巨大,連行船也很困難,但我們這些人以同洶涌的急流拼搏爲快樂。(這裏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若按前一種理解,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水深浪急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速前進的船隻。

14. 毛澤東年輕人時曾寫過一幅很有氣慨的對聯,其中寫到了游泳。有誰知道這幅對聯嗎?

“會當水擊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全體同學集體朗誦下闕。

15. 歸納主題

(1) 本文寫了什麼?

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

(2) 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抒寫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3) 主題思想(將(1)(2)連起來,即爲主題思想)

本文透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了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16. 思考上下闋的聯繫

(1) 上闋看秋景,由此引起下闋的回憶。

(2) 上闋最後一句提出問題:誰主沉浮?下闋形象地回答:是我們這一批年輕的革命者。

17. 同學們發現了句號位置的規律了嗎?

均打在韻腳處。

18. 詩詞中爲什麼會出現字式句的倒裝?

主要是韻律的要求,調節韻律,調節平仄。如:下闕一二句,“恰同學少年”……

19.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詞的上闋記今遊重在寫景,景中有情;下闋記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見景。

提問:上闋寫了哪些景?這些景物是透過什麼聯成一體的?

答:景物有山、林、江、船、鷹、魚。這幅湘江秋景圖不是詩人縱目所及,順手塗抹,而是經過藝術概括,才把這些典型情境聯成一個生氣勃勃的整體。

問:詩人最後以“萬類霜天競自由“作結的用意何在?

答:詩人從“萬類霜天競自由”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祕與規律,由此發出“誰主沉浮”的詰問,拓寬了詩的意境。

小結:凡此一切,如果離開了作爲主體的詩人的情感,單憑自然景物是不會如此富於詩意的。而詩的下闕雖然重在抒情,但仍然存在一個情與景的關係問題。

問:下闋中的景與情是如何交融的?(生充分討論,歸納)

答:第一,追憶是由今遊引起的,當年“攜來百侶曾遊”正和眼前這一特定的環境吻合,自然憶起往事。其次,有了這些具體景象,又透過這些具體景象才顯出當年的豪放氣概和戰鬥精神,從而反映現實,評價生活。可謂“融情入情,寄情於景”。

20.全班集體朗讀全詞,檢查背誦情況。

三. 佈置作業:課後練習。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