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育隨筆>

課程的概念

教育隨筆 閱讀(2.42W)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研究室  任長鬆

    早在130年前,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就尖銳地指出, 概念上的混亂現象已進入像教育學這樣的實踐研究領域,“概念的混亂已經不再是一種無害的胡思亂想,不再是思維過程中某種程度上的必要階段,而成了真正有害的東西”。(〖俄〗烏申斯基著、鄭文樾譯:《人是教育的對象(上)》,序言第6頁。)

    在課程研究剛剛起步的我國,對課程與教學的概念至今仍存在着種種迥然不同的理解。爲了澄清課程與教學的概念及其相互關係,教育界同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正如《課程與教學》一文中所述,現有的大多數研究的分析思路大都是從分析“課程”、“教學”這些詞彙或術語入手,進而分析這些詞彙或術語所指代的客觀實在,從而澄清有關的各種認識。然而,這往往並沒有使問題變得清晰,有時卻使問題變得似乎更加複雜、混沌,使教育實踐者們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目前我國興起了元教育學研究,試圖對教育學的理論建構進行反思。然而,由於對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認識上存在模糊或混亂,由此導致的教育學理論概念體系混亂,又導致了教育學理論體系的模糊與混亂。如課程論與教學論的研究範圍分工與劃界上存在的諸多看法,根本上源於對課程與教學這對概念在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因此,要探討清楚課程論、教學論甚至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等一系列問題,要真正能夠在元研究的水平上開展元課程論、元教學論,甚至元教育學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對教育學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徹底清理。

    因此,看似繁瑣的概念辨析工作,卻是教育學理論建設的基石,對於教育學的理論建構和知識增長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意義,是教育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和基礎研究工作。

    《課程與教學》一文就是沿着“分析實在→賦予實在以名稱→分析概念名稱”這樣一條與平常分析思路不同的路線,透過對教育過程進行抽象概括,分析了作爲教育過程要素之一的“課程”的概念,及其與“教學”的關係,並據此探討了課程論與教學論的.研究內容。

    對於課程與教學這對概念的分析,其意義不僅在於便於對話者之間有效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對課程與教學的不同理解,往往反映了對教育領域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思維取向,以及對話者不同的教育觀念。

    概念是對客觀實在所作的概括性的反映,概念對客觀實在所作的概括就是概念的內涵,概念所指代的客觀實在就是概念的外延。每個概念都有至少一個概念名稱(是一個詞彙或術語),而每個概念名稱也不止有一種理解,亦即每個概念名稱都對應着不止一個概念。以“課程”爲例,“課程”只是一個詞彙或術語,對它有多種理解,相應地,它也就對應着幾個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上分別就有幾種不同的界定,對應着不同的客觀實在。

    分析概念及其概念名稱,可以有兩種思路:一是分析某一概念名稱(一個詞彙或術語)的各種不同理解,即這一概念名稱所指代的各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一思路是從分析詞彙或術語入手,進而到分析這一詞彙或術語所指代的實在,從而澄清有關的各種認識。另一條思路是從分析客觀實在入手,透過將混沌的實在加以分析使之清晰化,進而對分析過的客觀實在加以命名,即賦予一定的名稱(詞彙或術語),或者將分析過的實在與一定的詞彙或術語相對應,從而使這些詞彙或術語的含義得以澄清。第二種思路是從客觀實在、從事物的本源出發而展開分析,與語詞發生的過程相一致,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往往也更有利於對問題的澄清。

    對“課程”與“教學”這對術語所作的已有分析,大多都是沿着第一條思路展開的,本文試圖採用第二種思路。

    分析“課程”、“教學”及其相互關係,關鍵是首先要澄清“課程”的含義。“課程”的內涵和外延明確了,“教學”的含義以及課程與教學的關係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本文首先對“課程”加以分析。

    我們知道,“課程”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要素(或組成部分)。但是,教育過程中倒底包含有哪些教育要素,這些教育要素中又有哪些屬於課程的範疇,卻成爲問題爭論的焦點。由此可見,“課程”這一術語所所指代或反映的客觀實在存在於教育過程之中。因此,要弄清這一問題,首先就要對教育過程這一客觀實在及其所包含的諸要素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