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閱讀答案>

《醉白堂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答案 閱讀(2.16W)

醉白堂記

《醉白堂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蘇軾

故魏國忠獻韓公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樂天《池上》之詩,以爲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羨於樂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聞而疑之,以爲公既已無愧於伊、周矣,而猶有羨於樂天,何哉?軾聞而笑曰:公豈獨有羨於樂天而已乎?方且願爲尋常無聞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將使任天下之重,則寒者求衣,飢者求食,凡不獲者求得。苟有以與之,將不勝其求。是以終身處乎憂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塗,豈其所欲哉!

夫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坦然將歸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當是時,其有羨於樂天,無足怪者。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較其所得之厚薄淺深,孰有孰無,則後世之論,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而不自以爲功。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四夷八蠻想聞其風采,而天下以其身爲安危。此公之所有,而樂天之所無也。乞身於強健之時,退居十有五年,日與其朋友賦詩飲酒,盡山水園池之樂。府有餘帛,廩有餘粟,而家有聲伎之奉。此樂天之所有,而公之所無也。忠言嘉謀,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此公與樂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無自少,將推其同者而自託焉。

方其寓形於一醉也,齊得喪,忘禍福,混貴賤,等賢愚,同乎萬物,而與造物者遊,非獨自比於樂天而已。古之君子,其處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實浮於名,而世誦其美不厭。以孔子之聖,而自比於老、彭,自同於丘明,自以爲不如顏淵。後之君子,實則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爲聖,白圭自以爲禹,司馬長卿自以爲相如,揚雄自以爲孟軻,崔浩自以爲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由此觀之,忠獻公之賢於人也遠矣。昔公嘗告其子忠彥,將求文於軾以爲記而未果。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爲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注:本文爲蘇軾被貶密州期間所作。

1.下列對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皆有侈心焉 侈:奢侈

B.有不可欺者矣 欺:欺騙、矇騙

C.而文采表於後世 表:顯揚

D.而行乎利害之塗 塗:通“途”,道路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而自比於老、彭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B.而不自以爲功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C.然以樂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D.天之生是人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下列各句都表明韓忠獻公才華出衆的一項是( )

①韓公作堂於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 ②忠獻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文致太平,武定亂略,謀安宗廟, ④急賢才,輕爵祿,而士不知其恩。

⑤殺伐果敢,而六軍安之。 ⑥忠言嘉謀,效於當時,而文采表於後世。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闡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忠獻公所建的“醉白堂”的名字取自白樂天的《池上》一詩,並把此詩作爲醉白堂的歌賦。

B.韓忠獻公是北宋的名臣,輔佐了三位帝王,能文能武,爲國家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深得人民的愛戴。

C.作者認爲,真正的君子的品德和行爲遠遠超過他們的名聲,韓忠獻公就是這樣一位難得一見的君子。

D.韓公既不憑自己所擁有的來自我誇耀,也不因自己沒有的.而輕視自己,作者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託。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死生窮達,不易其操,而道德高於古人。

譯文:

(2)崔浩自以爲子房,然世終莫之許也。

譯文:

(3)既葬,忠彥以告,軾以爲義不得辭也,乃泣而書之。

譯文:

答案:

1.A(誇大)

2.A(A.介詞,和/被 B.轉連,卻。C.介詞,用。D.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3.D(①是寫韓公建宅第並取名;④韓公的品德高尚)

4.D(作“自我寄託”的是韓公而非作者。)

5.(1)無論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變節操,而道德品質又高過古人。

(2)崔浩自比爲張良,然而後世始終不贊同他們。

(3)安葬韓公後,韓忠彥把這件事告訴了我,蘇軾認爲要講求道義而不應推辭,於是哭泣着寫了這篇文章。

【參考譯文】

已故魏國韓忠獻公在自己的府第裏建造了一座堂,取名爲醉白堂。取自白樂天的《池上》一詩,並把此詩作爲醉白堂的歌賦。其意好像是羨慕白樂天,自己有比不上他的地方。天下讀書人聽到這件事後都感到很疑惑,認爲韓公即使與伊尹、周公相比也毫無愧色,卻還羨慕白樂天,爲什麼呢?蘇軾聽說後笑着回答說:“韓公難道僅僅是羨慕白樂天嗎?這是韓公想做尋常無聞的人卻無法實現的表露。上天降生這樣的人,要他們擔任治理天下的重擔,寒冷的人向他們求取衣服,飢餓的人向他們求取食物,凡是沒有收穫的人都要求獲取。如果都給予他們,將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因此他們終生都生活在憂患之中,行走在利害攸關的人生路上,這難道是他們想要的嗎?

韓忠獻公已經輔佐了三位帝王,使天下安定,然後才胸懷坦蕩地準備回家養老,但天下的人都挽留他,不願讓他離開。在這個時候,他羨慕白樂天,就不奇怪了。但如果我們用白樂天的生活來苛求韓公,比較他們人生所得的厚薄深淺,誰有誰無,那麼後世的人們再議論時,就不會受矇騙了。文能取得太平盛世,武能制定平亂方略,圖謀安定天下社稷,而不自我誇耀功勞。急賢才之所急,看輕爵位與俸祿,而士人還不知道他的恩德。在戰場上攻打討伐堅決果敢,六軍安於號令。四夷八蠻都想了解他的風度神采,而天下人都視其身體健康爲每個人的安危。這是韓公所有,而白樂天所沒有的。乞請在身體強健之時,退居還鄉,已經有十五年了。天天與朋友們賦詩飲酒,享受山水園池的樂趣。府庫裏有多餘的布帛,倉庫裏有多餘的糧食,家中又有歌伎侍奉。這是白樂天所有,而韓公所沒有的。進忠言獻良策,效力於當時,而文采在後世顯揚。無論死或者生,困窘或者得志,都不改變節操,而道德品質又高過古人。這是韓公與白樂天相同的地方。韓公既不憑自己所擁有的來自我誇耀,也不因自己沒有的而輕視自己,而是推崇二人相同的地方作自我寄託。

當他自身寄寓一醉時,同等看待人生得失,忘掉禍福不同,混淆貴賤之分,同等看待賢愚,視萬物爲同等重要,與大自然交遊,而不是僅僅把自己與白樂天相比。古代君子,他們對自己不刻意苛求,聲名正直。因爲他們真正的爲人超過了他們的名聲,而世人永遠不滿足地傳誦他的美名。以孔子這樣的聖人,還自比於老子、彭祖,將自己與左丘明同等看待,認爲自己不如顏淵。後世君子,實質上沒有達到這一地步,但都想法誇大。臧武仲自己認爲自己是聖人,白圭自己以爲自己是大禹這樣的人,揚雄自己認爲自己是孟軻這樣的人,崔浩自己認爲自己是子房這樣的人,但世上最終沒有人認同他們。由此看來,韓忠獻公的賢德遠遠超過這些人。昔日,韓忠獻公曾經告訴他的兒子韓忠彥,韓公想請我寫一篇文章作爲醉白堂記而最終沒有結果。安葬韓公後,韓忠彥把這件事告訴了我,蘇軾認爲要講求道義而不應推辭,於是哭泣着寫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