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看名著>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集合6篇

蘭亭集序 閱讀(1.48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蘭亭集序》教案集合6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透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

書法是起源於我國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書法史上,涌現出許許多多的書法大家,如並稱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他們爲我們留下了一件件美不勝收的書法精品,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陶冶了我們的情操。現在,我們來欣賞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的書法作品,它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書法上也稱《蘭亭序》。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生朗讀課文註釋①。

提醒學生注意課後小短文。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瞭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

三、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多媒體顯示:蘭亭和蘭亭有關的幻燈片)

我們先來看幾幅有關圖片,然後一起聽老師朗讀課文,同學們可一邊聽朗讀,注意句讀和語氣,一邊整體感知品味這篇課文。

三、朗讀品味,分析內容

1、齊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問: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答: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並有寫景、敘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

(略)

再明確層次。

(層次不必過細,只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已。)

歸納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再讀課文第一段,要求讀準句讀、讀出語氣,師略作點評。

2、個別朗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爲什麼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觀點?

答: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後,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3、個別朗讀第三段,分析內容: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爲什麼感到悲?

生討論。

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後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於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作者認爲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揮,闡明瞭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多媒體顯示:

序: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敘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要求學生尋找並讀出。)

多媒體顯示:

作詩緣由──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編集目的──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學生所讀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明確。)

多媒體顯示: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雲: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爲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髮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多媒體顯示:

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悲,後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體幻燈片),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體顯示:

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瑤

五、課內拓展延伸

1、課內嘗試背誦第一段。

2、學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態度。

3、集體誦讀課文。

六、作業

背誦全文,進一步領會本文的佳處。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爲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爲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爲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爲/荒誕,齊/彭殤/爲/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爲“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爲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纔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爲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爲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

後之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