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作文素材>高考素材>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範文(4篇)

高考素材 閱讀(6.78K)

2015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題目:蝴蝶翅膀顏色(材料作文)

2015年安徽高考作文範文(4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爲了豐富中小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同學們領略科技的魅力,過一把尖端科技的癮,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衆開放日系列科普活動。活動期間,科研人員特地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同學們親手操作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蝴蝶的翅膀。

透過這臺可以看清納米尺度物體三維結構的顯微鏡,同學們驚奇地發現:原本色彩斑斕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顯現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結構。

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爲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纔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資訊;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專家寫範文1】

  誰在裸泳

常河,男,《江淮時報》副總編,出版有歷史隨筆集《四十一陣瘋》等作品

“張開蝴蝶的翅膀/閃爍在美麗的花中/花香飄飛在那個美麗姑娘心上……”當譚維維這樣漫不經心地唱着的時候,不會有人覺得有什麼問題:花香自有蝴蝶來,蝴蝶翻飛花翅膀。這彷彿成了人們眼中美景、心中舒暢的標配。再憂傷一點的,會想到爲愛至死不渝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幾百年的傳說一直流傳到今天,影響了音樂、戲劇等一切可能進入我們生活的藝術,沒有誰去深究那些花花綠綠的翅膀究竟是我們的想象,還是一種炫目的假象。

是蝴蝶就該五彩斑斕,這和是顯微鏡就該被用來觀察入微一樣成了鐵的定律。然而,當蝴蝶的翅膀遇到冷冰冰的'顯微鏡時,會發生什麼?結果是:原本色彩斑斕的蝴蝶翅膀在顯微鏡下竟然失去了色彩,顯現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結構。原來,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爲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纔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這不是狗血的劇情橋段,也不是異想天開的科幻穿越,不論你如何失望,這都是無法更改的現實。

在梁山泊上迎風招展的杏黃大旗,“替天行道”四個大字往往讓江湖好漢熱血賁張,“上梁山去”、“梁山纔是道義的火種”成了有理想、有抱負、有身手的練家子們相互激勵的口號,也成了二龍山、少華山等小山頭們歸依的對象,他們本以爲可以就此行俠仗義,“一刀一槍拼個封妻廕子”。到了梁山才發現,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外,他們能做的,就是在宋江的帶領下朝着招安的方向努力邁進。原來,“道”不過是宋江迂迴投靠朝廷的幌子,是光線照耀下呈現出的繽紛色彩。

真相總是那麼令人迷茫。如同無數歷史煙雲,只有大潮退去,纔看出是誰在裸泳。

就像有些整天底氣十足地在臺上大講反腐的官員,極具氣勢的排比句道盡反腐的意義,痛心疾首的語氣表明了自己和腐敗行爲的勢不兩立,結果是,剛剛結束義正詞嚴的報告,門口已經有幾名紀委的官員等着請他去“喝茶”。誰能說他們的講話不是絢爛的蝴蝶翅膀,如果不是東窗事發,誰能把身陷囹圄的官員和臺上做指示的他畫一個等號,誰又能想到他們的作態也不過是光線照耀下呈現出的繽紛色彩。

問題在於,不是每個人手中都有一部顯微鏡,也很少有人能夠剔除一切被用來僞裝的光線干擾,讓看到的表象放置於顯微鏡下原形畢露,更何況,越是精心的僞裝,越具有煽動性和欺騙性,因爲,任何一隻蝴蝶都不願褪去色彩成爲一隻令人生厭的撲棱蛾子。

於是,如果不能具備一雙慧眼,就該努力養成一顆慧心,不輕信,不盲從,不激進。要看到一座大山的原貌,不僅要登至山頂,最好還要耐心冷靜地等到寒冬,那時,草木落葉,色彩隱退,山的真容才能呈現於眼前。

  【專家寫範文2】

  發現和領略世界的每一面

碎碎,女,編輯,著名專欄作家

有位作家說過,人,是沒有真相的。

這應該是指人的多面性與複雜性。還有,人性裏很多的幽祕地帶,模糊的含混地帶。某一特殊時刻,人也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成爲另一個自己。面對罪惡的強權,一個弱女子會突然拿起屠刀,奮力維護自己的生命與尊嚴;一個殺人犯在夕陽西下走向刑場的那一刻,可能會小心地繞過一朵小花,唯恐自己的鞋子踩損了它,那是他向世界綻放的最後的溫情。

從某種意義來說,世界,也是沒有真相的。

這並不是不可知論的論調。而只是說,我們人類的每一步,都走在接近世界真相的路途中,卻永不可能窮盡世界的全部真相。世界,沒有盡頭。對它的研究與瞭解,也沒有盡頭。從這個意義來說,世界,確是沒有真相的。

這一點可能令人絕望,但也給了我們生生不息的希望。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在揭示真理,傾近真理,走進去越深,感受的世界越廣袤,越多元,越美妙。這正是我們生存的動力。

蝴蝶的翅膀本是無色的,只是因爲具有特殊的微觀結構,纔會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繽紛的色彩。多麼不可思議!

想想看,原來,我們看到的永遠只能是世界的一部分,對世界的把握與瞭解也只是一點點。只知道一點點,卻要拿它去揣測和丈量整個世界。所以往往,我們得出的結論與判斷,都有失偏頗,甚至與真相大相徑庭。

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一點,提醒我們經驗與所知的有限性,纔可能避免偏執,片面,與虛妄。多多探究、學習與領略,竭力發現事物的每一面,纔可能走向廣闊,深遠,與博大。

一隻終生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大,它眼裏的天空,便也只能等同於井口大小,這是它的視野決定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略薩說過:我只有生活在巴黎的時候,我對祕魯纔有更深的認識。

你只有見到和領略了更大的世界,纔可能不侷限,不偏狹,修正和拓展你原來的認識。

世界的實質與真相,永遠會超出我們的知識與經驗,我們的理解力與掌控力都是有限的。所以,爲自己的心靈,配上一部納米顯微鏡吧,讓自己儘可能看到和領略這萬花筒般奇妙深邃的世界的每一面,或者更多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