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唐代詩人>王之渙>

涼州詞王之渙朗誦

王之渙 閱讀(2.69W)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既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也烘托唐朝國勢的強盛。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註釋

⑴涼州詞:又名《出塞》。爲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唱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並引《樂苑》雲:“《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屬唐隴右道,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⑵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河”一作“沙”,“遠”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尺或八尺(約等於213釐米或264cm釐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佈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何須:何必。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⑸度:吹到過。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翻譯】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裏,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此詩經“孤城”爲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爲很費解,故易“黃河”爲“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雲”?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裏的徵人,大約正是沿着萬里黃河直上 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麼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裏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爲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雲:“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李鍈《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爲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爲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