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讀《故鄉》有感500字(通用11篇)

讀後感 閱讀(1.8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故鄉》有感500字(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故鄉》有感500字(通用11篇)

讀《故鄉》有感1

今天我讀了一篇名叫《故鄉》的文章,看完之後我感受頗深……

這篇文章是由魯迅先生寫的,主要講了魯迅先生在外地生活20年之久後因犯了傷寒而回到故鄉,可人、物的變化卻讓他感到一陣悲涼,特別是小時候與他一起玩的:閏土。

閏土會用胡叉捉猹,還會用斗笠和樹枝抓麻雀,他還見過跳魚兒……閏土心裏裝着無窮無盡的魯迅所不知道的新鮮事,因爲魯迅只能看到院子裏的那個四角的天空。在與閏土的交往過程中,魯迅每一天都過得快樂、充足,並從閏土那裏學到了許多他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

然而,當魯迅先生再次回到故鄉時,看到的卻是另外的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啊!那是閏土嗎?他身材雖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已經都腫得通紅,一點兒也沒有小時候可愛的樣子。"更讓人一驚的是:閏土一見到魯迅,馬上就跪着說"老爺"。

爲什麼二十年前的那個活潑能幹的閏土竟變成了現在這樣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的形象呢?我想在封建社會的壓迫下,他們不得不遵從那時的主僕關係;並且在戰爭的侵犯下,人們都過着悲慘的生活,社會也隨之越變越壞,否則閏土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現在的我們生活在當下,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沒有社會的階層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與那時相比我們現在真是太幸福了!

讀《故鄉》有感2

提起故鄉,在大家心目中一定是個歡樂的地方,但在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日夜牽掛的故鄉則無比悲涼。

文中的“我”在回故鄉時,發現故鄉則成了幾座蕭索的山村。“我”小時候有個好朋友名叫閏土,兩人那時候無拘無束。

那時候的閏土無拘無束、充滿活力、可愛的質樸少年,二十幾年過後,閏土再次和我見面,兩人就像隔了一座牆。

閏土從前和“我”兄弟相稱,可如今卻稱“我”老爺。閏土有了六個孩子,但他沒什麼本事,什麼地方都要錢,種出東西去賣,也要捐幾個錢,折了本。閏土在生活的重壓下,已變得衰老和拘謹。他真是個可憐人,因爲政府苛稅、多子、饑荒、兵、匪、官、紳都已經把他苦的像個木偶人了。我爲閏土而感到可悲,那個輕鬆而年輕的他不見了,生活折磨着他。

文中還有一個反面人物,便是豆腐西施,專門從平常老百姓家揀點東西,如果主人反對,她便會說盡尖酸刻薄的話,直到氣得別人無話可說。看到這兒,我便捏緊了拳頭,豆腐西施刁鑽又刻薄,從而便讓我感到了故鄉的破敗和悽苦。

這篇小說讓我感觸頗多,我從作者的對比中感受到了憂鬱和故鄉巨大的變化,作者又刻畫了豆腐西施這個人物,用她的性格突出了農民們的勞苦,我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生活。

合上這本小說,我仍爲那悲涼的故鄉而感到難過。

讀《故鄉》有感3

一本好書就是一位良師,也是一個能伴你終生的摯友。今年寒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接觸了魯迅先生的作品——《故鄉》。

《故鄉》是魯迅先生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時,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而寫下的著作。

魯迅先生在這篇小說中描寫了“我”的三個感受。一是愉快。回到家鄉,回憶閏土曾帶給“我”的那段少年時期的美好的記憶時“我”是愉快的。那段記憶中有活潑、健康、陽光的閏土,有閏土帶來的那些令人感到新鮮的經歷,有閏土和“我”之間那份沒有貴賤,不分主僕的純潔友誼。這段回憶讓我半生回味。可當見到閏土時,“我”卻失望了,閏土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衰老、膽怯、可悲的“老頭”。當看到閏土爲了生存,爲了家人,向身份比自己“高貴”的人低頭,甚至下跪,就連對兒時的玩伴也不例外時,“我”感到深深痛心和失望。

水生的到來,多少使“我”又產生了希望,看到水生和宏兒無瑕的友誼,“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我”和閏土,也看到了希望。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深爲生活地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悲哀。那時的社會使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會溜鬚拍馬、可悲的人。但同時我也看到了社會的希望,正如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說,“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還是希望後輩們“有他們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

讀《故鄉》有感4

讀完了故鄉,我也擔心長大後會和自己的同學生疏了。

小時候,魯迅與閏土都是哥弟稱呼,可這次一見,卻完全不同了。閏土一來,就喊他老爺,還叫水生給他磕頭。他在家裏很拘束,完全沒有以前小孩子的無拘無束了。小時候,他在家裏和在自己家一樣,什麼都幹。和魯迅也是好兄弟,什麼都和他說,還答應他,去自己家捉魚、看西瓜、撿貝殼……可是這次,他的處境很艱難,對魯迅也是恭恭敬敬的了。

我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同學與同學之間,也是比較無拘束的。可是再長大一些,就會有許許多多的顧慮,等到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會有自己的心事,再也不會和別人什麼都說了。所以我們也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個人,小時候就要放開一點玩,長大了就不能玩了。

當閏土出現在魯迅面前時,魯迅很熱情的去接待他,可是閏土卻像不認識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關係一樣很恭敬得叫他,使他們都很尷尬。只是因爲閏土的心裏,不像以前,裝着的是稀奇事,而是他的生活平困,不好意思面對“老爺"。最後沒辦法,魯迅只好用送東西來收場了……

讀《故鄉》有感5

《故鄉》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說集,裏面彙集了狂人日記、藥、故鄉、阿Q正傳等有名的小說。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

我想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讓大家都認識一下。魯迅,原來的名字叫周樟壽,後改名爲樹人,字豫才,是我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1918年就開始用“魯迅”爲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說。

魯迅先生的作品很豐富,以小說爲主,他的小說充滿了無數的藝術魅力,他語言表達得很精煉,對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刻畫人物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入木三分”。

《故鄉》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對以前我們落後生活的諷刺。這本書以中國人的生活最爲貼近,卻意境深幽,外冷內熱。

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吶喊》這個部分了,吶喊中的作品,沒有很豐富華麗的語言,故事內容和情節簡練,卻再簡單中傳遞出強大的語言藝術和震撼力。

《故鄉》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的,我在其中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寫作方法。但裏面的內容剛開始可能不會懂,可是多看幾遍就會自然明白了。

讀《故鄉》有感6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爲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稅?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是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親熱,而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的讓人拒之千里。

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讀《故鄉》有感7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能夠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

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也要明白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讀《故鄉》有感8

作者對“故鄉”的感情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同時還是帶有個人色彩的特殊感情。在對“故鄉”沒有任何理性的思考之前,一個人就已經與它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聯繫。童年、少年與“故鄉”建立起的這種精神聯繫是一個人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擺脫的。

後來的印象不論多麼強烈都只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生的,而不可能完全擺脫開這種感情的藤蔓。具體到《故鄉》這篇小說中來說,“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

“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膠合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和化合。

這樣的感情不是單純的,而是複雜的;不是色彩鮮明的,而是渾濁不清的。這樣的感情是一種哭不出來也笑不出來的感情,不是透過抒情的語言就可以表達清楚的。它要從心靈中一絲一絲地往外抽,慌不得也急不得。它需要時間,需要長度,需要讓讀者會慢慢地咀嚼、慢慢地感受和體驗。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在我們的感受中就是憂鬱。

憂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和情緒,是一種不強烈們又輕易擺脫不掉的悠長而又悠長的情感和情緒的狀態。《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讀《故鄉》有感9

故鄉,在我腦海裏,故鄉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青山、碧水,還有被清晨的露水沾溼的泥路,故鄉載滿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心生感慨,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也是青山、碧水、藍天。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敘述了自己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時的所見所聞,以及所經歷的事,他寫到了楊二嫂的犀利;再見到閏土時,回憶中的童年玩伴與自己隔了一層厚障壁,可想想,他們又何嘗不是被生活所迫,被世俗所感染?這篇文章讓人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世俗與封建。

與魯迅先生的故鄉不同,我的故鄉是美麗的,美得就像古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所描述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雖然現在的變化很快,但依然存在着我孩提時的那股味道,平地上的那些追逐打鬧,樹上的`攀爬,那些玩伴依然清晰,只是心境不再幼稚。

故鄉有着我無窮無盡的回憶,我對故鄉的那份情也是無法用言語去描述的,畢竟那片土地養育了我多年。每年的春節,我都會回鄉幾天,與母親、兄弟姐妹團聚一番,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幾口不用過濾卻帶着些清甜的水,把一年中工作的緊張心情和煩惱都拋到腦後,盡情享受故鄉這片土地帶給我的愉悅。

讀《故鄉》有感10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幹的形象,閏土明白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嚮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後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述中能夠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箇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擡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述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最後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後爲自己的貧窮而十分自悲,他從心裏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閏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了。魯迅以閏土的變化,從而向罪惡的社會發出血淚的控訴。我爲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讀《故鄉》有感11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明白的。

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纔是永遠的。

可過去不懂事的我,卻不懂好好珍惜時間,常常浪費時間。有一次,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我想:機不可失。就看了起來,從7點鐘看到9點,看完了纔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那晚拖到好晚才睡覺。第二天早上要奶奶叫了好久才能起牀,結果那天上學遲到了。從此,我一向把作業最早做完,然後再做其他就應做的事。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