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讀後感 閱讀(2.61W)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

三毛賦予了熱愛自然的新的意義,人和自然的關係,活着的意義。在撒哈拉,三毛和當地居民之間的曲折波瀾的關係,種種奇聞趣事,跌宕起伏。讓人身臨其境,時而讓人感慨,時而欣喜,時而悲傷,時而無奈。這些生動的情節都在《撒哈拉的故事》裏讓我對三毛新的認識,也讓我對旅行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感受。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不管多惡劣的環境,在能發現美的人手下,都能變成花園一般的地方。?文化的不同,生活中的小事,還有沙漠的風俗,在三毛的筆下,都彷彿真實的呈現在我眼前,衝擊着我的心靈。沙漠不適合人的居住,而三毛本像是一朵花,但是仍那麼頑強的頂住了風沙,並且在沙漠中生了根,竟然開得更加美麗。隨她開過"中國飯店",親臨了與荷西的婚禮,與她"懸壺濟世",度過"荒山之夜",也曾當過"素人漁夫",嘗過"死果"的威力,爬過"天梯"見過"啞奴",與駱駝一同哭泣。在沒有春天的沙漠,經歷人間冷暖,走過悲歡離合。沙漠,是三毛的宿命,她只有在沙漠裏才能綻放生命的光芒。三毛從小叛逆,對傳統逃離,對傳統的東西異常反感,尤其是對規章制度等社會約定俗成的東西,有很強的反抗心理。她說,她的姐姐是活在別人的要求裏的人。實際上,我們每個社會人又何嘗不是活在別人要求裏的人呢?別人結婚了,我們也要結婚;別人買房了,我們也要買房。這些社會趨勢促成的行爲,正是三毛所極端反對的。那種牴觸凡塵俗世的情感源自於她熱愛自由的本性。

生而有息,最難將息。

逃離了大城市的喧囂,來到荒蕪人煙的大漠,並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爲在大漠裏,看日出日落一羣飛奔野羚羊的美景,纔會忘記心中的枯燥和艱苦。在現實壓力下,唯有開啟這本書,心靈彷彿才能得到片刻的安靜。雖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沙漠那樣安詳的地方,但我也學會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間裏一個人默默讀書,在鳴笛聲中逐漸找到了平靜。學會了在書中遺忘紛紛擾擾,也不嘗爲一種好方法。

我也不知道三毛是如何在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沙漠如何度過艱難的生活的。她始終在努力地生活,給沙漠裏的人治病,教他們讀書寫字,也結交了很多朋友。她保持着一種樂觀的積極地生活狀態。她教會了我熱愛生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回首一路走來,我們在不停的歡喜,憂傷,酸甜苦辣讓生活充滿味道,其中的過程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像三毛說的:"我想,一個人的過去就像聖經上雅格的天梯一樣,踏上一步絕不能上升到天國去。而人的過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爬梯子,才能到了某種高度。在那個高度上,滿江風月,盡入眼前。這種境界與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道上面是什麼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同的。"人的成長是個很艱難地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想要讓生活精彩,體驗幸福,就要一步一步爬越天梯,笑對生活,超越自我。人活着,就應該有理想與抱負。我們要爲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注入愛的情愫,讓愛滋潤生命的心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切挫折與失敗,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

我對於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鍾愛的,如果一定要選擇,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豔紅在沙漠裏綻放,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麼飽滿、奔突,她滿頭的黑髮和遮擋於後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這段故事記敘着她與荷西的幸福,記錄着瑣碎的煩惱、憂愁、快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情。三毛說她第一次見着撒哈拉,像見到久違的故鄉。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也心存了各種風情。但還有比沙漠更適合安頓下三毛的雲遊四方的心的居所嗎?沙本是世間最無依無着之物,安定流浪聽憑風停風起。而沙漠收容他們——還有三毛,一併攬入它的懷抱。我想曾經甚至是現在,有很多人因爲《撒哈拉的故事》,而愛上沙漠,開始對流浪產生憧憬。從她的小說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而又新奇的世界,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裏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代人在荒涼的沙漠裏會是什麼樣的生活。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而她居然憑着一時的衝動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於沙漠的渴望是內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度,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爲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製造無限情趣,就連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結的。在三毛的筆下,她還原了一個女人的本性-----天真,熱情,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一個女人,和自己心愛的人遠離故土,來到一個貧瘠,甚至是落後的地方,卻從未對生活失望,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援着這麼一個瘦小的身軀。我想正因爲不知道和許多的無法解釋,所以我們會心生羨慕。

人們常說,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來都是質樸,感人。閱讀她的書,彷彿你是在跟她交談,而不是在讀她的書,就像別後的友人在向你訴說着她遠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飾。看的時候舒服,放下時卻是如此的感動。三毛曾說:"如果選擇了自己結束生命這條路,你們也要想得明白,因爲在我,那將是一個幸福的歸宿。"我想,往往過於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選擇決絕的方式去達到超脫和昇華的境界。可是不管怎麼說,她一直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義的完美與幸福,三毛的心裏一直深埋一份堅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撐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2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最早接觸的三毛的書,描述的是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裏的所見所聞,她的字裏行間都透露這她的樂觀、率真,寫着與丈夫豐富多彩的經歷,使我深陷其中,羨慕不已。

在此之前我不知三毛在沙漠裏會怎樣生活下去,但看了這本書我懂了。裏面沒有華麗的辭藻去形容在沙漠的生活,也沒有爲這段波折的故事有過多的揮灑筆墨,但她那樸實的語言描繪了沙漠的平凡,簡單又浪漫的生活。把沙漠的生活寫的令人嚮往,給沙漠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翻開《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異國他鄉的生活,體會着別樣風情的撒哈拉沙漠,讓我瞭解了大沙漠的風光迤邐,廣闊地勢和風土人情。但也讓我瞭解了沙漠裏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三毛說了這句話“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美麗,而這兒的生活確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這是我很感動的一個點,我佩服三毛的勇氣和決心。她可以拋開城市的繁華和誘惑,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且貧困的沙漠,這裏什麼都沒有,只有沙子。但她和他的丈夫也過着快樂的生活。在這裏她也留下了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我佩服三毛的俠氣,佩服她的特立獨行,佩服她的夢想和想象中的天堂。撒哈拉沙漠並不是天堂但確實三毛最嚮往的地方,就像是蘇格拉里也有人想去哪裏去邂逅最美的自己。在《極樂鳥》中我體會到了她那份難以言明的孤獨;在《懸壺濟世》中我體會到了她的樂於助人,敢做敢爲的精神;在《素人漁夫》中我體會到了她與荷西在沙漠中另一種快樂。

生命在她看來,就是起點與終點的一個循環一個輪迴。正如她所說的:“人生是一場大夢。”或許正是因爲這樣,世俗名利在她眼裏顯得如此微不足道。雖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但在三毛看來,世界是多少奇妙的現象累積起來的。

讀完這本書後,我覺得三毛的這句話很符合我現在的想法“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纔不枉來走這麼一遭。”請擁抱這個世界吧,不管在你眼裏它是怎樣的,都值得你細細品味。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3

進撒哈拉的大沙漠,一起感受三毛書寫的沙漠情懷。

三毛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在沙漠生活的歲月裏,她一直努力的生活着,不肯忘記自己的寫作初心,無數的日夜裏,仰望星空,三毛鍾情的,始終是絢爛書海中的詩情畫意。

當我拿起這本《撒哈拉的故事》時,內心就泛起了漣漪,我很想知道一個女子是如何在沙漠生存的。也許是前世今生的召喚,也許是爲了尋找遺留的一縷孤魂,三毛,終於來到了這裏。

撒哈拉的生活是艱苦的,三毛與丈夫荷西生活的甚至有些拮据,所幸,夫妻兩人同心,生活還算美滿。兩人愛好有所不同,丈夫荷西喜歡潛水,三毛喜歡寫作,所以三毛就寫了這麼一本書,記錄下了自己的故事。

同時,吸引我的還有三毛在撒哈拉的奇聞異事,撒哈拉的人們生活落後,思想也十分愚昧,就連當地的習俗也有些令人髮指,三毛顯得與這裏有些格格不入,但是三毛從未放棄與這裏的人溝通,因爲三毛爲人親厚,懂得東西又多,又樂於助人,所幸深得當地居民愛戴。

喜歡三毛,喜歡她的勇敢,喜歡她的敢愛敢恨,撒哈拉就像一個神奇的地方,牽引着讀者目眩神迷,深牽夢繞。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4

不爭,是一種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君子不爭,不與人好惡,不與人結黨,不與人談小,不與人評辨善惡,不與人爭論是非,不與人爭搶名利。君子慈悲,一心清淨,不動如山,善從如水,恬淡如雲。

而我,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讀到了一位清雅的君子,一種如天空般明澈的慈悲。

站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之上,微小而孤寂的身影被拉得細長。望着天空黯淡下去,最後一抹橘紅消散,陽光飄忽到了不可知的所在,這個世界寂靜。

世界的苦難總是不時的向我們跑來,我們意識到苦難,反而覺得自己渺小,感知自己的無力,我們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這個世界,要拯救人的心靈,要使人心平和清靜,希望衆生都能從痛苦中超拔出來,走向光明和幸福。可是,無邊的黑暗中,我們只是尋索着一點點光明。

當三毛遇見娃娃新娘姑卡時,心中悲憫又一次被衝擊。十歲的新娘,只是衆生苦難的剪影,是萬千無奈中的雪花。

新婚時,姑卡哭泣、尖叫、掙扎。那聲音像一把刀片,一片片往三毛的身上、心上割去。是的,三毛憤怒了,卻顯得那麼的無奈。那點慈悲在黑暗的沙漠中猶如一粒米,米粒之光如何能照亮夜空?

黑夜,幕着霧與雨,我在三毛的心中聽見了一聲嘆息。

擁有慈悲之心的三毛,俯瞰着衆生的苦痛。她不是佛,只是心痛。她用自己的愛照亮無盡的黑暗。

其實,情感是我們的眼睛。一個愛恨強烈的人,兩眼便處於半盲狀態。

在我們從愛慾中得到菩提,有更廣大的愛時;在我們連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悲憫之心時;我們心的眼睛就會清明,就如晨曦中薄霧退去的湖水。

內觀自在,十方圓明;外觀世音,尋聲救苦。

如果將三毛說成一位作者或是一位遊者,我更樂意稱她爲苦行僧。世間的疾苦踏在她的腳下,一步亦修行,用佛心去走遍衆生之中。

在沙漠中,她是懸壺濟世的醫生,盡己所能,打破束縛,爲衆生帶去健康,爲撒哈拉威人帶去光明。一顆永動的慈悲之心,跳動在烈陽黃沙之中。

在小鎮中,她是鄰居眼中平和近人的鄰居,即使他們會利用這點向三毛提出各種無禮的要求。可是,三毛在怨言中一次又一次中伸出援助之手。三毛有一顆菩提心,卻也有凡人的情感,比起遙在西方天空,高高在上的佛,三毛更真實、更溫暖。

偉大的禪師龐蘊說過:“好雪片片,不落旁處。”我們生活中的好雪,明淨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時某地當下即見,美麗落下,落下的雪花卻不見了,但灌溉了我們的心田。

撒哈拉即使貧瘠,但三毛卻也收穫了愛,收穫了友誼。

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夕陽雨中的蓮花,就如三毛一樣立於這渾濁的紅塵。

“盡我形壽,遍度一切衆生,若有一衆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於衆生末盡度時,自棄此宏願者,則我之腦,裂爲千片。”這如此宏大的誓願,是觀世音菩薩對我佛所發。而衆生苦難猶如衆生不死不滅,菩薩也因此想過放棄。

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菩薩性,有慈悲心,有君子行。那麼,世間的苦難在我們眼中便不曾爲苦難,是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受享形時,亦復如是。”天地萬生,善惡,因果沒有定數,一物即一物,周而復始。苦難源於快樂,快樂即是苦難,三毛在苦難中快樂,在快樂中思索苦難,不曾停下。

《撒哈拉的故事》已盡,吾心未停。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5

一張照片帶着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着半生的悸動。佛說:”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撲進大漠的懷裏,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爲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當迎面吹來的黃沙落到她臉上,她知道,她終於與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相遇,與它相守。

在這片大漠上,沒有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黃沙和那燙人的熱浪。一望無際的大漠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三毛用她的愛一點一滴築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這廣袤無垠的沙漠上,演繹着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見證着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處,根深蒂固的陋習禁錮着婚姻的可笑,禁錮着啞奴的自由。

在她喜愛的這片土地上,並不是時時都是洋溢着歡樂。“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開了一道口子。在這片天空上,這片土地上,看着逐漸陷入沼澤的愛人,她發出了絕望的叫喊。但任憑她怎麼喊,迴應她的只有寒冷的風颳過的聲響。她很快就意識到了,只有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愛的人,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伴隨着最後的一抹夕陽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這片大漠,像個調皮的海綿,把它一早上積蓄的熱量都返還給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荷西擔心這無情的寒風會傷到他心愛的三毛,便勸她放棄,等到早上找人一起來救他。可大漠的溫度會給予三毛這個機會嗎?不,不會的,三毛很清楚。這也是爲什麼她不論怎樣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後,或許大漠也被他們的愛感動了,讓他們擺脫了死亡的邀請。

在這片平靜的土地上,一個小小的病都會在不經意之中奪取人的生命,但在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爲之深愛。沙崙,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溫柔之鄉。可到頭來這一切只是空想,沙崙一直都明白,可他甘願抓着這泡沫,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說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裏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無喜,無悲的沙漠靜默地等着。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固執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深處,一起看遠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在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論怎樣,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纔不枉來這麼一遭!”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6

我們生活在泥沼中,但總有人讚美夜空中微弱的星光。--題記閱讀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我彷彿與作者一同經歷一場驚心動魄而又不失快樂的旅行。

三毛用優美的語言,真摯的感情,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了雄渾壯闊的非洲沙漠,讓我們感受到沙漠的獨特魅力。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北部,終年高溫少雨。雖然自然條件較爲惡劣,但是也形成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這是一片由金黃色砂礫組成的樂園,大地溫柔的起伏着,在無窮的穹蒼之下,靜如一個沉睡的巨人。沙漠中有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自由生長的仙人掌,千萬年前乾枯了的河牀,綿延不絕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天空……它以其特有的近乎厲冽的美,向人們吐着溫柔的氣息。

三毛不僅爲我們展示了沙漠的狂野與溫柔這些自然質樸的意境,更有她那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自由不羈的靈魂。

有句話說:“生活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懷揣有執拗的夢想想走向遠方,他們或是成就一段不朽的傳奇,釀爲佳話;或是寂寂無聲,隱滅蒼宇。但這又何妨?當他們出發的時候,我相信其精神是可嘉的,其靈魂是不羈的。然而隨着時代快速發展,現代人爲名爲利整日奔波,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被壓制了,有幾個人還有勇氣衝破束縛,解開鐐銬,啓程走向遠方呢?三毛卻能背上行囊,和心愛的男人荷西毅然啓程,深入到沙漠腹地,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期間,她儘自己微薄之力救助病人,經歷過恐懼的荒山之夜,聽聞了沙漠軍團的悲劇……在異地的這些經歷給三毛的人生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用寫作的方式記錄了它們。

從三毛的價值取向來看,她應當贊同:人,多幾種生活經歷總是可貴的事。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世界卻很大,生活也可以很豐富。永無止境地爲名利而奔忙似乎是人類最大的悲哀。她擔心人性中最原始,質樸的好奇心會被時代的各種慾望堙沒,因而着力地爲現代人呈現出那種在逍遙自在的.生活。與其說《撒哈拉的故事》爲讀者展現沙漠的人文景觀,倒不如說作者希望透過此書喚起那些被人們潛藏於內心深處,平日裏被凡俗所固封起來的夢想。

走吧,啓程吧!既然造物主創造了世界,我們爲何不去享受江山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呢?又何必在世俗中疲於奔命?願我們都能用生命去享受,去探索生活的美好。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7

最初吸引我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不是因爲作家三毛,而是題目中的撒哈拉。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兒時起就牽引着我,給我無限的遐想。

記得阿拉伯語對"撒哈拉"的解讀是"大荒漠":廣闊、孤寂、貧窮與落後。可翻開書籍,品味着三毛的《沙漠中的飯店》《白手起家》《懸壺濟世》等18個故事,感受到的並非像阿拉伯語解讀的一樣,字裏行間反映着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這一切更讓我心馳神往,竟然產生一種踏着三毛足跡重遊的強烈衝動。

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裏,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一、對大沙漠的熱愛

三毛是個眷戀沙漠生活的女子,貧瘠廣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她勇敢地拋棄了繁華的都市生活來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的惡劣環境,水源奇缺、物質匱乏。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舊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牀,頂上還有一個大窟窿…,但是這一切難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頭扎進去,甚至將生命中最神聖、最憧憬的婚禮也"搬"到了沙漠。

在艱難的日子裏,她和荷西動手設計房子,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做傢俱,到垃圾場拾汽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巧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縫製彩色條紋窗簾…,積極樂觀地一步步建設着充滿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說"在一年以後,已成了一個真正藝術的宮殿"。

與此同時,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着藥箱爲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爲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着現代文明。

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着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她在《沙漠觀浴記》描述了撒哈拉人的骯髒、奇異生活習俗。由於沙漠缺水,她們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聞所未聞,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還用海水灌腸,讓人真實地感受到沙漠環境的惡劣與生活方式的落後,也爲作者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

二、對撒哈拉人的關愛

在三毛的18個故事裏,在她質樸的筆下,我感受到的是那恆久不變的愛,她愛每一個人,也愛沙漠中的一草一木一沙。

儘管周圍那些三年才洗一次澡的鄰居們面對這個"異鄉者"不慷慨,也不友好,甚至不可理喻:小孩經常找他要錢,借東西不還,甚至連吃飯的餐具、叉子都要借她的…。但是她還是友善地對待每個人,爲他們提供幫助,傳遞着來自異鄉現代人的溫暖,讀後感《(讀後感)流淌在沙漠裏的愛--讀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故事《搭車客》中,三毛在炎熱的正午,掉頭再回沙漠,爲的是接出那個不肯放棄自行車的男孩;《啞奴》裏,三毛和荷西對啞奴如朋友,忍受着鄰居們的冷眼,儘自己所能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啞奴,可終究擺脫不了啞奴被賣的結局。三毛只能無奈地以她犀利的筆觸揭露奴隸主的富有、兇狠和陰險,控訴着社會的不平等。

三毛還在家裏開辦免費的女子學校,教婦女們數數、認字,傳授一些衛生常識,儘管那些不受規矩,不愛學習的"學生們"將家裏弄得髒兮兮,她也熱情地包容着。

三毛和荷西以熱情與慷慨贏得了鄰居們的信任,在沙漠居住一年半後,他們開始與當地居民互動起來:荷西成了鄰居電器的修理匠、木匠與泥水匠;三毛則成了代書、護士、老師與裁縫。

三、夫妻之間的摯愛

閱讀這部故事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也讓人羨慕不已。他們牽手在沙漠的艱難歲月裏,相互支撐,彼此尊重,同舟共濟,演繹着夫妻間真摯而可泣的愛情故事。

"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別熱愛大自然的天然傑作,荷西竟然煞費苦心地爲她找來一副完整的駱駝骨架,並將作爲新婚禮物。這樣的舉動讓人驚詫,同時也深深打動着讀者的心。登記結婚時,三毛一襲藍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牽着她的手,溫情地行走在風中的沙漠裏,充滿着浪漫與甜美…

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餚冠以美名:"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歎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爲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糰,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複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

生活在沙漠的日子裏,既有苦中作樂的溫馨時刻,也有驚濤駭浪的生死考驗。故事《荒山之夜》裏,三毛和荷西遊歷沙漠駕車撿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無法脫身,面臨危險。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處找繩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蕪,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開始降臨,氣溫很快下降,凍得發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來"救兵",卻"引狼入室"差點受侮辱。機智脫險後的三毛看着已經凍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頂將車子搖起,幹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幹的事--拆掉輪胎,撕開自己的裙子,將碎片系成繩子,硬是把瀕臨死亡的荷西救了出來,奏響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戀歌"。

三毛就是這樣以極大勇氣和靈明智慧行走在沙漠裏,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浪漫、離奇的故事。她猶如開在沙漠裏的繁花,到處綻放美麗,將生命高高舉在塵俗之上,那份濃濃的愛流淌在沙漠裏…

我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

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悽豔恐怖。

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爲一片詩意的蒼涼。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8

我本是一個慵懶又隨性的人,看完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可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斷斷續續地看了三遍,三毛隨意大方又浪漫細膩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簡單明瞭的敘事方式,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個勇敢隨心的女人。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載了三毛浪漫又幽詭的鄉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有趣的故事。她描寫的撒哈拉沙漠,鴿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異怪形的山巒,朦朧神祕的落日。讓人對撒哈拉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三毛用東方女性少有的詼諧和瀟灑,用中國人特有的廣博和狹義的精神傳播着現代文明,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沙漠舊俗和古老文明,並以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風俗。

三毛曾解釋說自己堅持去沙漠是因爲感到了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麼久卻是因爲荷西,不論是因爲什麼,在撒哈拉的經歷都是三毛最珍貴最珍惜的,也讓後來的追隨者們無限的憧憬和嚮往。在一個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卻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勇敢的拋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知心溫暖的朋友,到一個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物資奇缺的大沙漠,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屋子,雖然條件艱苦,生活艱難,但是她一襲長裙,飄逸長髮,照樣把沙漠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在書裏,三毛描述了剛到沙漠家裏的狹窄簡陋,講述了和荷西一起做傢俱裝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裏,荷西長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些艱難的日子裏,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處旅遊。與奇怪又可愛的撒哈拉威鄰居相處,交了一羣喜愛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裏都不會特別孤單,因爲她總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說開了只有一個客人的沙漠中的飯店,在不瞭解自己國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國特色食品騙了傻傻的丈夫,並樂在其中。還自娛自樂的開了一家醫館,在撒哈拉威鄰居面前做起了懸壺濟世的醫生,用指甲油給鄰居補牙齒,給營養不良的年輕女孩吃維他命片,還差點幫難產的孕婦接生,在家裏開了個女子學堂,教當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識。她盡一切可能走進沙漠內部探尋這片神祕土地的真實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們奇異的洗澡方式、幫撒哈拉威婦女拍照被誤會、隨身帶着醫藥箱爲貧窮困苦的撒哈拉威人義診、並將日用品送給當地人………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少了衝動的激情,少了面對夢想的勇氣,停滯了追求夢想的腳步。只有爲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於理念之中。

爲了夢想,至少應該有一次隨心說走就走的旅行。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9

沙是一樣的沙,天是一樣的天,龍捲風是一樣的龍捲風,在與世隔絕的世界的盡頭,在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

三毛把我們帶入了她生活的那個如夢一般的撒哈拉沙漠。一箇中國女子,在那片絲毫不能預料的地方,生存甚至生活,她還以她那近乎愚蠢的執着與樂觀,在那一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揮灑着她的文藝氣息。

住在一個平民區,不,準確的說是在墳場區,有着用棺材板釘做的沙發和桌子,還擺放着從墳山那兒買來的五個小雕塑。這些聽聽就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可怕的東四,卻在三毛的手中變成了無法複製的藝術品。她更是把她們的家變成了一個最美麗的地方,引得雜誌社的人前來拍照,並感嘆她造就了羅馬!

面對沙漠的未知,她都能夠毫不畏懼並且享受挑戰,那我們這種生活在美麗日子的大學生又有什麼理由去感嘆命運的不公,去發出現實是骨幹的的嚎叫。如果我們能夠苦中作樂,如果我們能夠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拼搏不懈,那我們又怎會被沉重的現實所打垮。不需要感嘆說時間都去哪了?其實,你的時間因爲浪費在理想上,所以它從來不曾被浪費。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10

很小的時候我就渴望做個“浪跡天涯”的瀟灑女子,儘管這個念頭有點異想天開,可是我內心深處的而且確不安分於一直所處的這個小天地。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的好奇和熱情從未消減。正因爲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觸動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認識,可是現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個人。還是先說說《撒哈拉的故事》吧。讀完後,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裏是荒涼的,同時又具有一番壯麗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馳騁,很是讓我神往。但是聯繫現實,實在沒有那麼瀟灑。在沙漠裏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個什麼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麼容易。除了身體上要經受那種艱難,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誰能體會到當你突然轉換到一望無際的沙漠,沒有以往舒適的住所、溫飽的三餐和親人朋友的那種惶恐失措?當然三毛也面對着這些,可是她沒有失望,也沒有後悔來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來去改變現狀。她從始至終都很努力地對待生活。或許婚禮對於女人來說,都是認定必須要風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禮在沙漠上,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然而她很享受,因爲她覺得婚禮不是愛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經濟困難的時候,他們就去海邊打魚,還樂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間溫馨的愛意;對於鄰居,三毛總是很熱心幫助她們解決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儘管有時候不如人意,鄰居沒有真心接納和對待她,可是她沒有狹隘的計較,始終帶着真誠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麪對困難的堅定,折服了我。自古以來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難以實現。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約束,敢愛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星,照亮的不僅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沒有的前衛思想和見解,又具備良家婦女的那種賢惠知性。她很聰明,見多識廣,相信每個與她相識過的人都會驚歎世間竟還有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帶給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將會從中對自己的成長有所領悟,得到啓發。這是一份真正無價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