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讀《圍城》有感15篇

讀後感 閱讀(2.4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圍城》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圍城》有感1

總之當我們一味緬懷過去.匆匆的想趕去看北方的第一場雪時,我們是否已錯過身邊的無數風景呢?並不因爲困在圍城的人想出來,沒有在城內的人想進去.只因人有時非常矛盾,本來生活得好好的,各方面的環境都不錯,然而當事者卻常常心存厭倦.對人類這種因生命的平淡和缺少激情而苦惱的心態.好比當我們還是一名學生,我們期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學校.當我們考上好的學校就希望有一個好的分配,有了一個好的分配就希望事業和愛情都雙豐收.雙豐收後又希望能有政治作爲.當我們有政治作爲後又希望........反正慾望不會是句號的,想必永遠是感嘆號.這就是所謂的‘慾壑難填吧’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不是貧困,不是厄運.而是我們的精神和心境處於一種無知無覺的疲憊狀態.感動過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動你.吸引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連激怒你的一切也不再激怒你時,是不是應該尋找另一片風景?是不是要尋找下一個希望?而不是無休止的回憶呢?

圍城被人們稱爲現代版儒林外史,因爲他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圍城共有九章,大概可分爲4個單元,刻畫了一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學子,但他們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又缺乏和傳統勢力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總而言之,我覺得,現實是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的,但不能爲現實而活,可以說,因爲這本書,我的生活觀改變了不少,正可謂是“一本書改變一生呀”

讀《圍城》有感2

我覺得,關於愛情,最終還要歸結到"你想要什麼生活"的宏大命題。

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可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自己想要的狀態。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呢?老實說,其實我一直都沒太想清。但我仍時常羨慕這樣的一些情侶:兩個人在一起,依舊忙得很充實,有各自奮鬥的方向,互相鼓勵、互相支援,生活裏不只有膩歪和虐狗,還有理想和遠方。

就讓時光再蹉跎蹉跎吧,我希望當下的我能一個人好好地生活,也能預備好迎接或許會又或許不會出現的她,在匆匆的年歲裏,始終不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

看來,這篇感想的結尾終究逃不過雞湯與童話的味道。畢竟我早就交代過,自己還只是少年之愛的中晚期,藥不能停。青春的想象屬於每一個人,我還想把自己那份繼續留着。《圍城》教給我的現實,還要等着自己到生活裏親身體驗。

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裏的讀者。如果你抱着與我相似的期待,那麼,在此獻上我最真誠的祝願:願你終能遇見心中所屬,共品愛情的喜悅。

謹以此文,紀念我二十年來所有的青春念想。

讀《圍城》有感3

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想擠進來。

——錢鍾書《圍城》

在這本暗藏玄機與人間規則的書裏,有志大才疏的方鴻漸;有溫柔伶俐的唐曉芙;也有冷若冰霜的蘇文紈;還有暗藏心機的孫柔嘉……腦中久久無法寧靜下來,他們用精神意志澆鑄了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卻又不斷渴望衝出圍城。這頗顯矛盾的舉動,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楊絳女士曾說過:“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對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便很好地詮釋了“圍城”心態,突出了引發矛盾的原因。

但轉念一想,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在圍城中度過?

我們身處應試教育的社會環境當中,繁重的學業是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厭其煩地抱怨學業重而且壓力大,卻又心甘情願地奮鬥着,不懈努力着。這也許可以算一種典型的“圍城”心態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虛榮?是名利?抑或是一份工作?又抑或是在這世態炎涼的社會上,有一片立足之地?不是,都不是,統統都不是!

紀伯倫曾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當初爲什麼而出發。”便很好地說明了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現狀。而在這忙忙碌碌,爲成績、排名勾心鬥角的奮鬥過程中,我們失去的又是什麼?失去的,也許就是那早已被你遺忘在記憶的深淵中,處於萬劫不復狀態下的一顆久久不能平靜的童心。英國著名作家赫胥黎也曾說過:“爲什麼人類的年齡在變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英國作家菲爾丁還曾說過:“世界正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個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著名影片《中國合夥人》中有一句話:“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這種種的種種,都向世人闡述了童心的重要性。而如今,昔日的童心已被今日的教育和生活所泯滅,所扼殺。

如果讓一個人選擇童心永恆,抑或是童心硬化,那個人也許可能會選擇後者。因爲後者更貼切當下生活的節奏與方式。而前者,卻已經被“幼稚”二字所取締。這何嘗又不是一座圍城?

《圍城》是一本普普通通大千世界的書籍,也是人生必須經歷的心理過程。是世俗的壓迫,是現代生活的負面影響。未來,可期!未來,堪憂!

讀《圍城》有感4

作爲一個工科出身的女漢子,我腦子裏塞了各種各樣的方程式,而讀過的名著卻屈指可數。

大學時讀過幾部外國名著,都是因爲高中時學過它們的名字,好奇裏面寫了些什麼內容能被評爲世界名著,所以才借來翻閱。然而,讀過以後不免大失所望——都是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故事呀?要麼齷蹉的不靠譜,要麼平凡的不稀奇,爲啥這些書能叫名著?

現在想來,當時還是太年輕了,在青澀的年紀裏,身處象牙塔中,不諳世事,如何能讀懂現實社會裏沉重又無奈的人生?

當然,我得承認,我這人天生遲鈍,開竅晚。別人十八歲理解的道理,我到二十八歲也未必領悟得通透。張愛玲十二歲就開始寫小說了,我十二歲的時候還和小夥伴一起頭頂白紗扮成白娘子玩過家家呢!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好在近兩年活得明白些了。接觸了一些人一些事以後,顛覆了我曾經固若金湯的三觀;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之後,心靈重新開始成長,逐漸形成了更加多元的認知。就好比泰山上的一塊頑石,之前堅固無比,不可塑造,經過大師開光以後,受到了點化,褪去了部分執念,漸漸有了些許靈氣。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圍城》,也知道那句名言: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但《圍城》究竟寫了什麼,不知道。最近,在一位作家推薦閱讀的書單裏又出現了《圍城》,這使我產生了無論如何都應該讀一下的想法。當然,讓我產生這種想法的還有很多書,只是《圍城》排在第一位,其他的以後再讀。

事實證明,這想法來得很正確,剛讀了半章我就愛上它了,所以很快讀完了全本。合上書,感慨良多。

我在想,如果我早點讀《圍城》,會不會少走些彎路。愛情也好,婚姻也好,事業也好,家庭也好,會不會多懂一點道理掌握得比現在要好?就像書中方鴻漸說的:“家裏真跟三閭大學一樣是個是非窩,假使我結了婚幾年然後到三閭大學去,也許訓練有素,感覺靈敏些,不至於給人家暗算了。”

可是我又想,人生路上的每一步,自己走過的都作數。方鴻漸的話裏表達的也不是遺憾自己缺乏理論上的道理,而是缺乏實踐經驗。有些經驗從書本兒上得來固然省勁兒,但省勁兒的難免不會用,用起來也不自然;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用心體驗過,纔會把它融進生命裏,運用自如。就像有句話說的: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況且,正如我學生時代讀過的那些個名著一樣,因爲缺乏生活,所以根本讀不懂,無法跟作者要傳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人生在每個階段對生活的理解都有與這個階段相匹配的意義。我現在是中年,年輕的中年,孩子還小,父母健康,生活穩定,所以還有閒情去回望過去、感悟現在、展望未來,抽時間也能寫寫畫畫。雖然有時難免傷春悲秋,嘆息流光易逝,但歲月靜好,我知足惜福。

還好我在這個階段裏讀到了錢老的書,而且讀懂了,受益匪淺,幸哉!快哉!

人生就像一本書,開頭結尾全靠自己書寫。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不管生活如何,我都希望我能活出自己的模樣。

讀《圍城》有感5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閱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說,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爲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爲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爲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爲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閱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讀《圍城》有感6

很久以前就聽說《圍城》是本很好很經典的書,只是一直懶於去看。這次乘着老師讓我們讀書的契機,我拿起了它。一開始讀的時候興趣並不大,因爲感覺與自己的生活差距太大,有些東西看不明白。不過看着看着也就隨情節而走了,不知不覺中就讀完了整本。

可能是我讀的不是很精細,又或者那個年代離我太久太久,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場鬧劇。小說中的人物的生活永遠是飄在空中的,不能穩定下來。每個人乍看起來都是很有學識很厲害的人,而事實上都是在裝,他們心理的醜惡被作者寫的淋漓盡致,而這種醜惡的心理又是我們自己可能都曾有過的。所以即使時間過了那麼久,人心的醜惡依然用它最本質的形態存在於這個世間,只是有所修飾罷了。有的人做了惡卻能理直氣壯的面對所有人,而有的人整日提心吊膽,因爲作惡後悔,也因爲提心吊膽後悔。前者惡的純粹,後者卻是對什麼都埋怨。結局中作者用的鐘十分巧妙,在一切都已成悲的時候,走慢的鐘出現了原本一切朝着美好方向發展的時刻,諷刺而又悲哀。

小說中的世界是一個不能給人以安全感,充滿虛假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有走後門才能好好生存。每個人的生存都是靠着旁人的關係,就如方鴻漸不論是留學還是回國後的每個工作都是倚仗着別人的舉薦。而這個舉薦也只有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長久,同時又受到動盪時局的影響。那個世界時而有人情,時而又絕望。當讓人覺得世界是美好的時候,就會發生些什麼給你當頭一棒,讓你絕望。

我們總覺得別人的纔是最好的,去追逐別人的東西的時候,不僅丟失了自己,也最終發現所追逐的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也並不適合自己。悲哀的是後來想一想,除了歲月給的滄桑,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讀《圍城》有感7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讀《圍城》有感8

夜深人靜時,祖傳的老鍾裏“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是在敲打哪位伊人的心扉?鍾老先生說,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方鴻漸,我將他看作一個抗戰初期的儒生。爲什麼這麼說呢?一個眼高於頂的懦夫,拿着已死之人的錢,恬不知恥的在外國混了幾年,最後大叫一聲“博士頭銜毫無實際”後,還不是花錢買了假博士頭銜,道貌岸然的回國了,此乃一假人啊!

他一生無非在友情、愛情、親情三個小社會之間徘徊。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這三個女人將他牢牢的困在了愛情的圍城裏,他想出來,可終是失了那份決心;在三閭大學這個小社會中,他與李梅亭,高鬆年等人的職場鬥爭,可媲美心計沉沉的宮廷大戰了,悲哉悲哉啊······

我們在生活中,無法做到像孔子聖人那般喜怒哀樂皆出於儒學深髓,但是也大可不必像方鴻漸那樣將自己鎖於心魔之中,既然跳不出,何不在城中創建自己的一番新天地!

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在閣樓裏完成了無數不朽的著作。她默默無聞,只熱衷於自己詩的世界。愛的萌動,自然的家園,心醉神迷的死亡這些都是她詩的傾述,她,她是靈魂風景畫的丹青妙手!正如她寫道:

另有一片天空,

永遠寧靜美麗,

另有陽光普照,

儘管陰鬱流連那裏;

莫當心消逝的森林,

莫當心沉寂的野地

這裏有一片小森林,

其枝葉永遠青蔥翠綠

······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罷了罷了,逃不過,便學狄金森一樣,將城裏種滿自己的鮮花。

讀《圍城》有感9

《圍城》是錢鍾書的一部長篇小說,在20xx年春節長假裏帶着敬仰的心態讀完了《圍城》,更加覺得這部著作的非凡文學魅力和哲學思考。

簡單的故事情節就是:在中國新舊社會交替的背景下,知識分子方鴻漸不斷地追求戀愛並走向失敗的過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諷刺的筆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寫道:“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作者用簡單的故事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而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依然應驗在現代人的生活層面裏。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地渴望擺脫“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說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又似乎預示着新的悲劇的開始。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着眼前的蘿蔔,以爲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着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這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着鼻子走,永無止境。

楊絳說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存在主義認爲,“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脫生活的困境。他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使他的理想成爲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爲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不管結局如何,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圍城》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和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讀《圍城》有感10

去年暑假,我就看過電視劇《圍城》,當時還是被裏面的一些情節吸引了,引起了我讀《圍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沒有時間,手頭也沒有這本書。直到這個暑假,我從朋友那裏借來這本書後,才慢慢讀着。

讀了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了。方鴻漸這個人,在錢鍾書的筆下似乎是一個除了會點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點、一無是處的人。他的文憑是買來的,志大才疏、胸無點墨、性格軟弱又好強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現出假裝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時還很虛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給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對愛情執着,有時候往往透着一些可愛。

在學業上,出國留學的他居然沒有取得文憑,他居然花錢買張假的,這裏就體現出他的可愛來。既然作假,國內又很難被查出,自己卻還是擔驚受怕,怕被發現。好像是一個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親發現。

在愛情上,方鴻漸也透出他的可愛來。他同事和三個女性交往,既愛這個,又喜歡那個。後來結婚後,居然發出談戀愛無用的感慨。事業上,方鴻漸是不得志的。處處是別人的棋子,可是方鴻漸卻無奈接受,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卻沒有放棄,表現出堅持的可愛來。

看《圍成》這本書的過程中,裏面的幽默、諷刺的用語給了我歡樂;看完後,對主人公方鴻漸的悲劇有深深的感慨。

讀《圍城》有感11

早就聽說錢鍾書的代表作《圍城》,一直沒有機會拜讀,偶然在圖書館看見,但借回家中愛不釋手地看了起來。愛的並不是它的故事情節,而是他幽默而富含哲理的諷刺,把一個赤裸裸的靈魂展現在我的面前。

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名德國留學生但不學無術,假造博士學位。由於他玩世不恭的態度而在婚姻戀愛上履戰履敗。在事業上是完全沒有成就,全是靠朋友的幫助,最後還是失業。可以說他的一生是失敗的。他總是困在學習、婚姻、事業的圍城中,想出來也出不來。態度決定一切,因爲他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一種認真的態度,玩世不恭,沒有原則,性格也非常地懦弱,所以做什麼都沒有成功。我們平時的生活也是一樣的,有些懶惰的人不喜歡學習,懶得努力,就想得到令自己滿意的成績是不可能的。還比如我,以前非常膽小,不喜歡說話,總想着讓別人和自己交朋友,而自己不主動和別人交際,好朋友不多。之後媽媽經常鼓勵我,我膽子漸漸大起來,去找朋友攀談,展現出另一個我,同學們也樂於和我交朋友。不管學習也好交際也好,都像一座虛幻的“圍城”圍住了我們。其實打破圍城的方法很簡單,讓自己去適應環境,而不能指望環境爲你改變。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用旁門左道是不會有結果的。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改變態度,凡事多站在客觀去考慮,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讀《圍城》有感12

每個人都想獲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權,想掐住命運的咽喉,去擊敗自己的宿命,但是大文學家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裏,卻彷彿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圍城之中,在城中漸漸扭曲了自己,變成了一個悲哀的存在。從“克萊登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再到“情敵”趙辛楣、妻子孫柔嘉,這一座座“圍城”使他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最終也不知自己應該走向何方。“沒有夢,也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在失去柔嘉之後,萬念俱灰的他走向麻木,喪失了生命最基礎的感覺,更不用說對未來的憧憬。讀完《圍城》,我進入了作者作品內部,試着去體味那一種深沉的悲哀。

從全書第一章,主人公坐船回到家鄉江南某鎮的1937年開始,《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是成功的。可以說,他不過是個一個庸常的讀書人。他的特點是平庸,而他的悲劇也來源於他自身的平庸。鴻漸軟弱,被動而無能。他的“軟弱”體現在在他放棄了愛慕自己的蘇文紈,卻沒有也不會勇敢地追求自己深愛的唐曉芙,“被動”表現在在當他去三閭大學教書卻在“信任危機”出現後沒有堅持自我,而是被動挨打,最終遭到衆人排擠,含恨離去。至於“無能”,最好的體現就是他在香港成婚後沒能“鎮住”自己的妻子,柔嘉不滿意方家的“古板”,最終一氣之下選擇獨自離開。他的性格弱點,爲最終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生活的圍城裏,方鴻漸的無助和悽惶,和賈寶玉簡直如出一轍。“世上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賈寶玉在大觀園裏也是這般的軟弱。他愛着黛玉,又不能與她長相廝守;他不愛官場,最終又和賈蘭一起“金榜題名”。這兩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又在現實的阻力之下選擇了屈服。他們的經歷雖不甚相似,但他們的性格卻同樣令人感嘆。大觀園固然是圍城,《圍城》裏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當然,《圍城》畢竟是一部小說。方鴻漸的軟弱、被動無疑是作者在文中努力刻畫的,但作者寫作本書的本意是批駁一種異化人性的狀態,而不是這個時代這種狀態下具體的幾個人。全文主要講述一種在生活的特殊情況下人性的扭曲,和這種扭曲之下每一個人內心的悲哀。不論是蘇小姐的“冷豔”,孫小姐的極具心機,李梅亭等人的狡詐陰險,唐曉芙接近完美卻沒能與鴻漸走到一起,還是鴻漸自身的軟弱無能,都是作者內心想表達的“悲哀的世界”的一部分。

人說《圍城》是新版《儒林外史》,我不反對,或許這就是這個“圍城世界”的真正悲哀吧。

作爲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薄薄的《圍城》描繪了一個真實、扭曲而悲哀的世界。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嘆,一種奇想。它與其說是一篇愛情小說,不如說是一篇講述倫理,哲學,世界觀的鉅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讀《圍城》有感13

看完圍城,感覺自己對婚姻都沒有了期望。

錢鍾書的這本書,偶爾會有點壓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心情原因,還是自己對愛情的失望,以及對婚姻的失望的原因。

不過,錢鍾書的這種方式,有一部分詮釋了婚姻與愛情的區別,還有一些,是留洋的風氣與之後的無所作爲。

方鴻漸的愛情,一直都是無疾而終的,當時戀愛中的人們也許是愚不可及的,愛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並不愛,比如蘇文執對方鴻漸,比如趙辛楣對蘇文執。而他和唐曉芙算是情投意合,可是後來唐小姐給他的回信,因爲悲痛沒有即使發現,於是,錯過了。

姻緣,愛情,有時也會是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還未談及結婚時,一切都是隱晦而美好的,可是,遇見婚姻,所有的一切幻象都破滅了。

開始的時候,孫柔嘉看起來人如其名,可是,婚後,任性嬌縱,是多少女人的真實寫照,總以爲拿捏的很好,感情和人都不會從指縫溜走,卻不想,被磨滅的不僅僅是情感中美好的一面,還有兩人的耐心與溫暖。

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之前,他想起來戀愛與結婚,覺得和一個人平平淡淡結婚不失爲最好的方式,感覺美好,不會有轟轟烈烈,也不會像戀愛般揪心。

再怎樣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比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尤其是大家庭的生活。

所以說,愛情不比婚姻,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愛情,婚姻,不過爾爾,就如那句話,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裏面的人想出去。

讀《圍城》有感14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說,說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爲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說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爲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著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說,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說。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爲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說,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爲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說。儘管以前也曾翻閱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爲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纔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讀《圍城》有感15

許久想品一部名著,之前覺得是炫耀的本錢,後成了欣賞作家們的靈感及文筆。這是繼《老人與海》兩年後讀的第一本完整的著作。起初猜測着文豪們該以何種文筆續寫着一段段優美的文字,繼而擡高自己的身份去欣賞文采,就如語文老師品着古文一樣。這本書找了很久,藉着工作之便把它讀完了。

然而事實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終以跳躍的眼光帶過輕描淡寫。確實如錢老所說,寫這個社會一類人,一類事。無論社會怎個變化,這類人這類事照常存在。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類文章,不比電影那樣不尋常,那樣誇張。然用最平常的事反映着一個個事實。

之前我總認爲在亂世這樣的大學生甚至留學生該如毛主席樣當投身革命。然卻以家世爲靠苟活於亂世,活的很平庸,甚至可以說頹廢。思想終沒有那麼偉大,致使我想到扶不起的阿斗,但能做到活在當下,也不失爲一個良愚。這類人的生活恰如現在的沒落富二代。

最終我變成了方鴻漸的腦子,人也如走下坡路,思想結構簡單。這是我作爲讀者的一個感慨,至於錢老深層的意蘊未能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