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書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閱讀(1.5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1

“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奇怪:一個兒子對自我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痛麼?之後我才明白,安德烈可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我的中國母親有着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當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我的?我覺得應當不多吧。畢竟自控本事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纔會有那麼多人覺得自我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捨。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爲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我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我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爲我覺得隨着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所以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爲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纔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爲我有本事控制自我,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可是問我用手機的情景,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可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爲父母就應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麼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閒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可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着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最終,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境中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羣不一樣膚色不一樣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我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註定充滿挑戰,充滿色彩。我期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我的視野,豐富自我的思想。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2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選擇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我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我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我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裏沒人明白,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着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我做決定,並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裏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先作爲母親的她們,應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我,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裏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着口水親切地叫着媽媽。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裏,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裏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我懷裏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我,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着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我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3

告別了多情的雨季,告別了留戀的往昔,撥動七彩的琴絃,我們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卻離開了父母這個溫暖的港灣,與他們越走越遠。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才明白,與母親即使分隔兩地,也能夠互相認識彼此。書中的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不僅僅是兩代人,還是兩國人。母子不能時常團聚,並且分隔千里,但他們卻能夠用書信的方式來互相瞭解對方,龍應臺女士在書上寫道:“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而我呢,自從升上初中起,就作爲一名住校生住在學校裏,與媽媽見面的機會變少了,但我們兩個人之間並沒有代溝,每個星期天回家到家後,我總有千言萬語要對她說,和她談論學校裏的事情,我的學習情景,我的學校生活,甚至於我未來的志向,她經常給我鼓勵,讓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邊,永不分離。

今年夏天,我懷着憧憬與不捨離開了初中,也離開了她,成爲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繼續着我的住校學習生涯,由以前的一週回一次家變成了一個月回一次家,我對媽媽的思念日日增加。讀到龍應臺女士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在這個臺北的清晨三點,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裏細微地閃爍。然而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願景,眼前熱切的望着前方,母親只能在後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麼遠,有多麼長,怎樣一下子,就看不見了。”我便想起了媽媽送我坐上回學校的公交車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視着公交車,那是一個母親愛與不捨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靜靜的看着,因爲她明白,爲了孩子的未來,她只能選擇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與龍應臺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後,我開始和媽媽頻繁的交流,但我們用的不是書信,而是微信。媽媽總在微信上給我發一些她認爲重要的,對我有幫忙的學習方法,資料等。我每次都找藉口和她聊一會天。爲了不讓她擔心,我會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景,告訴她我的歡樂。開學第一週的周測中,我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這對一向關心我的她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她沒有責罵我,而是幫我分析原因,鼓勵我,讓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來,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回到家後,她發微信給我說,要堅強,我永遠是她的驕傲。就像安德烈的媽媽對安德烈說:“我也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期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就是被媽媽這樣用鼓勵來培養成長起來的。

書中寫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能夠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專心走個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團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樣面臨過與夥伴的分離,我的媽媽也用同樣的道理開導我,教育我,鼓勵我,讓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實媽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陪我一齊度過了歡樂的童年,緊張的初中,對於未來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將和我一齊度過。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深的愛,也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的愛。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個小鎮,在我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4

初識龍應臺是因爲《目送》,在網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讓我很是感慨。當時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能夠這樣的交流。當龍應臺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我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爲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並未陪伴在孩子身邊,並且兩人中間還隔着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牆。可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係,可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於是兩個人便一齊寫了三年專欄,經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資料包含生活,社會,經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此刻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爲主,但大多經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着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能夠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裏不明白什麼叫披薩不明白什麼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疼剩飯的時候,是否能夠想到非洲那些因飢餓導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十分嚴峻的現實問題,也是個十分嚴峻的道德問題。於是龍應臺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進取的。我們能夠節儉,能夠不浪費,能夠隨手關掉無人房間的燈,在並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可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進取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臺二子)說,唉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明白他們是怎樣很多養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裏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聖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捨是個人的事,不必須由邏輯來管轄。”雖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了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於消極和進取的道德之間不知如

何取捨——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人潸然淚下。文中龍應臺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我會一向平庸下去,而問他是否會失望,龍應臺的回答是隻要覺得有意義,能夠帶來歡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我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爲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爲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習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我們成爲什麼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爲什麼人的權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爲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去品讀。

親愛的安德烈課外書讀書筆記5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教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回到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臺必須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爲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我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我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開啟心中的鎖,因爲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此刻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我做什麼都是爲了孩子,所以就應當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爲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爲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必須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杯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當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期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