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散文>

中秋節散文:十五的月亮

散文 閱讀(1.2W)

十五的月亮是最圓的,下面一起去欣賞中秋節散文“十五的月亮”吧,希望大家喜歡!

中秋節散文:十五的月亮

生命中已經虧缺了三十多輪月亮,一直不敢提筆寫下關於這圓月的片言隻語,不是沒有感覺和依戀,只是由於膽怯,那些古今中外描摹月亮的文字實在太多太美。我的文字,不是附庸風雅就是自慚形穢。

三十多年的歲月曆程,我的生命已經輪迴到自己的中秋了。古語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正在三十和四十的中央,生命之月好像還未圓,已有漸虧的跡象了。

中秋之月,正是在這秋風秋雨漸起之時,總是會自然地帶來一些情緒。情緒會因人而異,有收穫的喜悅,也有滿懷落寞與惆悵。於是都會對月感嘆,花好月圓或是冷月清風,往往在一輪月下卻是兩重世界。

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至少還保留一份希望,人們害怕滿則虧的定律。一箇中秋就是一圈生命的年輪,如湖面的水波一圈圈盪漾出去,碰到岸後,就會開始折射回來了。現在月輪就是在一彎海峽上輕撫,兩岸的迴音漸至共鳴。看罷月亮,想象其實生命也一樣,從出生的純潔到老了的悟透,本質上是無多大區別的,只是所處時段不同罷了。

又是中秋,坐在陽臺上,泡一壺茶靜靜地想,飲着茶,望着月,也想着和月有關的一切物事。

小時候,每到中秋,媽媽總會做點好菜,吃過飯後,搬出椅子坐在場壩裏,在光潔如銀的月光下乘涼、談天、吃月餅,看月亮,可不太敢用手指,因爲姥姥說過,月亮不能指,否則會劃掉指它的人的耳朵,看着這光亮的月輪,想象着一定比鐮刀還要鋒利,往往用手指一下後,會迅速用手捂住耳朵和眼睛,卻又會偷偷地從手指縫間看月亮是否下來割耳朵,見月亮邊上的雲飛快地跑,以爲月亮真的要來了,又膽怯地合上手指。那時的月亮,最潔白,最親切,最溫馨,只要看到月亮就心裏亮堂堂的,就像看到了媽媽的臉。月亮裏,那時候知道里面住着嫦娥吳剛,還有玉兔,覺得神仙真好,能飄在空中,不用上學做功課,不用上坡做農活,月亮,是一座宮殿,裝滿神話。

月光從陽臺的'玻璃上透過來,照在壺中,茶液已經不多了,皎潔的月光盈滿一壺,茶液中泡着幾片綠茶,也泡着一輪明月,細細品飲,月光的味道苦澀中透着淡香的回味。

漸漸長大了,也學過地理自然,也開始愛戀,月亮也變得浪漫和科學起來。自從月亮被蘇軾喻爲嬋娟之後,月亮似乎已經成了美女和相思的代名詞。於是這月亮被那麼多情意綿綿的詩詞浸泡,幾乎快要失去本色了。好在科學教育讓人們知道月亮其實叫月球,是一個繞着太陽轉的天體,一些科學術語與數據把月亮剝得如赤身裸體,就剩一堆不生草木和生命的石頭,沒了美感,破了神祕,多了自然。多少次,我引頸望月,見那些陰影部分,總會想到阿姆斯特朗在月亮上留下的腳印。這月亮,是愛情的調味劑,儷影雙雙,都是它爲戀人留下的回憶照片。那時的月亮,真實又虛幻,若有如無,在記憶中斷斷續續,伴着青春的熱血和愛情,時隱時現,常常出現在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文字裏。

壺中的月色還是柔柔的,斟進杯中,亦是滿滿的,月色透過紫砂壺的氤氳,在青花的杯裏沉澱着談談的雅意,飲下去,亮堂着五腑六髒,漸至不惑。

一轉眼,居然就人到中年了,那麼多的前程設計,那麼多的美好憧憬,都已在現實的殘酷中變得虛幻如煙、遙不可及,手已牽到冰冷,路已走到原點,愛已變得漠然,人已開始慵懶,那個如上弦月的懵懂少年剛剛描繪出那個圓就已轉向下弦月,於是手牽着兒子或女子,學着父輩一樣開始傾注希望,盼望着有一輪滿月的橫空出世,一代一代,綿延不已。有個滄桑的女聲響起: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擡眼望去,月亮還是詩仙看到的那一輪,膜拜和讚頌中它還是涼涼地懸着,漠然地看着人間的浮華,如它身邊掠過的雲。

忽然覺得自己俗不可耐,以這樣一種心情來品飲月光,真是一種玷污。千百年來,中秋圓月一直被賦予了純潔的友誼、堅貞的愛情、遠大的理想、濃厚的親情,每一次月圓,都引來無以計數的詩文和故事,對影成三人的靈悟、千里共嬋娟的執着、高處不勝寒地境界,都在這清清柔柔的月光裏。怪那些科學家,總是喜歡用數字和公式毀壞神祕,今天的月亮已經變爲一團礦物質的球體,那些附着在其上的諸多神話和故事已經搖搖欲墜了,月光其實是太陽光的反射,多麼讓人傷神的結局。卻忽然有悟,也許每個人都是月亮,反射着父母的光,照耀着膝下的兒女,直到暗淡,直到又形成一個新的輪迴。中秋,是一次華麗的轉身。

月影西斜,壺中月光只剩下斜斜的一縷,端起對嘴飲盡,才知是虛無,原來最絢麗的月光都照在思想裏,現實中月光無色無味。

飲一壺月光,在生命的中秋歲月,不醉,亦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