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詩詞>

寒食節的來歷風俗詩詞

詩詞 閱讀(3.06W)

導語: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的一二日。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下面是一些關於寒食節的內容。

寒食節的來歷風俗詩詞

寒食節的來歷:

1、春秋時代 , 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 , 生活艱苦 , 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 , 重耳回到晉國 , 做了國君 ( 即晉文公〕, 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 , 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 , 只好放火燒山 , 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 - 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爲了紀念介子推 , 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爲介山 , 並修廟立碑。同時 , 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 ," 寒食禁火 ", 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 , 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 ," 寒食禁火 " 的習俗 , 被後人流傳下來 , 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專家表示 ,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 , 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 , 久而久之 , 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爲一。

唐玄宗順應民意 , 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 , 並定爲全國法定長假。

2、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書袖在身邊,以此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晉文公死的那天,大家就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他。還會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晉文公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晉文公。

寒食節的延續歷史長: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 , 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 , 先後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 , 最後變爲一日。

寒食節的文化內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 , 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 , 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 , 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爲聚民心、凝國魂 , 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寒食節的風俗詩詞:

《寒食看花》

早入公門到夜歸 , 不因寒食少閒時。

顛狂繞樹猿離鎖 , 踊躍緣岡馬斷羈。

酒污衣裳從客笑 , 醉饒言語覓花知。

老來自喜常無事 , 仰面西園得詠詩。

《閭門即事》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遊女並。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和子由寒食》

寒食今年二月晦,樹林深翠已生煙。

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盡便。

但掛酒壺那計盞,偶題詩句不須編。

忽聞啼貝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