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詩歌>

有關祭竈節的詩歌

詩歌 閱讀(2.36W)

長長的羽毛撣,剛除去

有關祭竈節的詩歌

支離破碎的蜘蛛網

所有不幸的往事

也隨昨日的煙雲,漸漸失去

發黃的門聯,剛換上新裝

風兒,早把辭別的舊歲

收入囊中,種種心酸與苦淚

也煙消雲散在所有的記憶中

小年裏的新氣象

竈王爺,微笑着揮舞

那把沉香的巨扇

讓鞭聲與炮聲,陣陣

他正題寫,題寫

人間所有的善與美

哦,再沒有,再沒有

是非曲直與恩怨情仇

你的歡歌,就是我的美言

你的圓舞,便是我的邀約

看家家擺滿的酒菜

正虔誠叩首,頂禮膜拜

啊,所有的期盼和所有的希冀

都掛上了——

來年火紅的希望裏……

  【相關閱讀:祭竈神的來歷及傳說】

祭竈神的來歷:

傳說竈王爺是玉帝派到每家的監察官,到了臘月二十三便要昇天,去向上天的玉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帝聽後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命運交於竈王爺之手,所以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人們要“祭竈”,祭竈時要陳設供品,香燭,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是糖瓜,晉北地區則習慣用餳,(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竈君吃後嘴被糖、餳粘住,讓竈王爺甜甜嘴,上天說好話,不向玉帝說壞話,免生是非。祭竈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爲竈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竈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竈君神像拿下來燒掉。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竈。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竈。晉北地區流傳着“臘月二十三、竈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

祭竈神的傳說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竈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爲“張竈王”。說來張竈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竈,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竈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竈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竈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着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

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竈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竈壁上,飄動着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竈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爲‘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竈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竈上,懇求竈王爺饒恕。

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竈壁上的竈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竈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竈房都貼上了竈王像。

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竈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竈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竈的規矩,成爲固定的儀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