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語文知識>說課稿>

【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

說課稿 閱讀(3.13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8篇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數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中的“倒數的認識”,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的一個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的意義;根據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除法,因此,教材接着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基於以上的認識,遵循“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的實現爲前提”的重要理念,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倒數的意義,並掌握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2、讓學生主動參與觀察、猜測、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索求倒數的方法的過程。

3、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4、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重點:倒數的求法。

難點:帶分數、小數的倒數求法。

關鍵:理解倒數的意義。

二、說教法

本課我採用了發現式教學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教師只是透過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讓學生自己組織學習材料,給學生提供放手的思維空間,並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允許學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錯誤,並在修正錯誤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特別是注重情境的創設,如創設“取名稱”、“找朋友”、“我來試試看”、“我來當名醫”、“火眼金睛”等情境,以平等寬容的態度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在互動和活動過程中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說學法

“倒數”的學習適於學生展開觀察、比較、交流、歸納等教學活動。爲了更好地指導學法,我採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嘗試發現,體驗到創造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相互學習、相互借鑑,逐步完成對“倒數”的認識,有時還受同學啓發,在互動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學程序設計

在課前準備階段,我抓住“互爲”二字作文章,先安排這樣一個課前活動。

1、聯繫語文中的反義詞的知識,舉倒如:“黑”的反義詞是什麼?(白)“正”的反義詞是什麼?(反、倒)

2、用“互爲”造句。舉倒如:“黑和白互爲反義詞”,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表達?(黑是白的反義詞或白是黑的反義詞)

3、思考:能否說“黑是反義詞,白是反義詞”?爲什麼?

透過以上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互爲”的含義,從而爲建構新知掃清語言理解障礙。並在課中多次強調錶達的準確性,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運用數學語言清晰地、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討論與質疑。

(一)激趣引入,匯入新課

1、請說出結果是1的算式(微機顯示),如:3/8×8/3=1

5-4=19÷9=1等等。

2、觀察、分類:學生可能會以加、減、乘、除或和、差、積、商是1爲標準進行分類。

3、思考:結果是1的兩個數有何特點?你能根據它們的特點給它們取個名稱嗎?可能會有以下回答:

①加法中兩個數的和是1,名稱:補數…

②減法中兩個數相差1,名稱:鄰數…

③除法中的兩個數是同一個數,名稱:鏡數…

④乘法中的兩個數(微機只演示積爲1的一組數,讓學生再觀察),名稱非常好聽,又很符合它們的特點:數學上把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爲倒數。

4、順勢揭題: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倒數(出示課題),以上讓學生自己提供教學材料,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爲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在取名稱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兩個數存在的特點,這樣就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

(二)舉例辨析,理解意義。

分三步進行:

一是微機出示:

(1)什麼是倒數?滿足什麼條件的兩個數互爲倒數?

(2)你能找出互爲倒數的兩個數嗎?請舉例。

讓學生按“讀、思、劃”三步閱讀課本,即一邊讀書P19,一邊思考,並把重點知識或不明白的地方勾畫出來。結合例子說明:3/8和8/3互爲倒數,也就是說3/8的倒數是8/3,8/3的倒數是3/8。

二是同桌互說,舉例說出互爲倒數的兩個數,並說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讓學生回答,進行交流:怎樣理解“互爲”的含義?能說某數是倒數嗎?(舉例如:“小明和小華是好朋友”,能說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華是好朋友嗎”?)

此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倒數,積累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乘積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爲”是指兩數的依存關係。

(三)觀察比較,歸納方法

該環節讓學生尋找求倒數的方法,注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體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創設問題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請把互爲倒數的兩個數用線連起來。微機顯示:

7/911/662/39/7、6/11、1/6練習後,質疑“爲什麼2/3孤零零地站在哪裏?”

學生回答後,再激趣:“大家有勇氣探索求倒數的方法嗎?

第二層次----我來試試看:我能行

寫出11/6、1/5、9和15/8的倒數(微機顯示)

提示:如有困難,可先自學課本,或請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

第三層次----回顧、交流

1、小組交流:(1)你是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的?

(2)互爲倒數的兩個數相等嗎?怎樣表示它的結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點:(1)互爲倒數的兩個數有何特點?

(2)強調:到數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

(3)重點討論“9”和“15/8”的倒數求法過程,動態演示成:(見演示稿)

此環節引導學生在仔細觀察數據特徵的基礎上,細心體會分子與分母的位置關係,嘗試發現求倒數的方法。設計力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們重新發現,至少由他們重建。”

(四)辨析比較,弄清特例

1、微機顯示:你最喜歡下面哪個數的倒數?爲會麼?(見演示稿)

設計這樣一個針對性練習,既突出本課的重點,又有利於突破難點;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倒數求法的運用,又使學生產生新的認知衝突:1的倒數爲什麼是它本身?0有沒有倒數?爲什麼0沒有倒數?這樣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

2、數學診所:“我來當名醫”——有病就治。

(1)互爲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一定等於1。()

(2)2和它的倒數的和是5/2。()

(3)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

(4)小數的倒數大於1。()

(5)在8-7=1和3÷3=1中,8和7,3和3是互爲倒數的。()

(6)a的倒數是1/a。()

本設計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進行辨析,訓練說理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回顧、質疑,自我評價。

透過這節課,你學到哪些知識?先閉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該環節的設計,是讓學生在互動中互相啓發,共同發展。“自主探究”旨在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的教是爲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創造條件,是爲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橋。是讓學生真正在探究學習中發展。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52頁例2和例3——比的應用,在本冊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將例2和例3放在一節課,主要是爲了形成知識的層次和漸進,以利於透過知識點的對比,讓學生堅定對知識的感知結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爲分數,用學生前面已學過的分數的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排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繫,爲今後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在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學習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和作用。

2、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以及自學能力,促進能力的發展。

在轟轟烈烈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爲此,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我制定了這堂課的以上三個教學目標。

四、說重難點

重點: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

難點:讓學生知道“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具有典型的特徵,理解並掌握了這種特徵,就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而把什麼數量按什麼比例進行分配,則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學生感覺比較困難的,因此將其作爲難點。主要將採用“自學——比較——應用”的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操作實踐,複習引入,指導自學,分析比較,實際應用等教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爲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應該透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其次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採取的手段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導自學,培養自學能力。

讓學生帶着教師給出的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這樣,可以做到既讓學生學習,又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

第四就是重視應用,正所謂“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教學程序共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決什麼是按比例分配,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從而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決怎麼按比例分配的問題。

要讓學生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答方法,並能應用這一直是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要首先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而採用分石子的實際操作法,即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又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來感知,既貫徹了新課程理念,又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是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一部分

什麼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匯入新課。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數學課程標準》第21頁】

以同方爲單位分一分

(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能力)

(1)、按1: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2)、按2:1把8顆石子分成兩部分。

透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除了“平均分”以外,還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匯入新課,“按比例分配”。

這樣安排匯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

怎樣按比例分配

(一)、複習

(1)、甲數是8,乙數是10,則甲數是乙數的( ),甲數與乙數的比是( ):( )

(2)、第52頁出示複習題: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裏播種60公頃小麥和40公頃玉米;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

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爲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

(二)、自學

1、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的的自學

先出示自學要求: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來分配?播種小麥和玉米的面積比是3:2,表示播種小麥和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小麥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玉米的面積與總播種面積的比是幾比幾?播種的玉米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

老師引導學生嘗試,讓學生自學課本例2。其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2、學生小組自學,教師進行指導

小組自學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形式,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質之一。

3、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解題

先檢查自學情況,師生共同簡略解決例2

然後讓學生彙報:把誰按什麼比例分配

4、自學例3

讓學生在學習、理解了例2的基礎上自然的過渡到例3,並運用例2的技能來解決例3,使學生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以及綜合運用。

5、比較例2、例3

例2是把總面積100公頃按3:2進行分配,例3是把總棵樹按3個班的人數所佔比例進行分配。

這樣做的目的是透過比較,讓學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個量比,還可以是3個或3個以上的量比。

(三)、練習

多層次訓練,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9: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

這個練習用採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62頁的“做一做”第1題

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後即時得到鞏固。

3、綜合性練習。

(1)甲、乙兩數的平均數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2)一塊長方形地周長120米,長和寬的比是3:1,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

這種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運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現在有20噸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產出這種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礎知識,並不等於擁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識方法的同時,教師大力提供應用時空,讓學生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形成技能和對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應用能力,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全新而又生疏的實際問題,這一點對於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非常重要。

(五)、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0頁的教學內容,這是在三年級上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的基礎上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透過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計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編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後面,這樣的安排既能夠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標準》中要加強的計算教學內容。估算在實際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是學生應當掌握的一種重要的計算技能,估算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思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應用設定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還列舉了多種估算方法,切實體現了“提倡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改革理念。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我準備從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在積極參與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乘法的估算,並且能夠說明估算的思路。

2、能運用乘法估算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3、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估算知識的空間,培養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4、學生體會到估算的必要,增強學生學好估算的信心。

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乘法估算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過渡語:如何把教材的內容以生動活潑、清楚明瞭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是重中之重。這涉及到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說教法和學法教法:

《課標》中指出,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爲主,因此應當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徵的素材。例如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選用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素材內容,相信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應該創設運用估算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估算的意義,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探索和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發展學生靈活運用不同計算策略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開拓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法:學生在輕鬆、開放的課堂氣氛紅,積極參與到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估算方法,開展組員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實現智慧的碰撞,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能夠在思考和探究中學習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互相交流中共同進步。教師的“教”將要做到: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才能做到:勇於嘗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纔會產生興趣。因此,本節課在探索新知識之前,創設了去超級市場購物的情境。同學們,下午我們將會舉行一個聯歡會,我們還要買很多很多水果,讓我們一起去超市購物吧!今天特價:柚子每個3元。假如要買21個,大約要花多少元錢?

這是學生以往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是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來進行估算的。這個環節不僅使學生對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進行了複習,也爲新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還讓學生熱情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積極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順理成章地過渡到新知識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學參加聯歡會,這個小禮堂能坐得下嗎?在實際生活當中,像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需要它的實際數據,可以運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數據就行了。現在就讓我們估一估350名同學能不能坐得下?這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葉聖陶先生說過:“當教師就像幫助小孩走路一樣,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學中只在關鍵處啓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已有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經驗會把兩位數看成整十數進行估算,我估計學生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不成問題,我運用知識遷移這個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領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獨立思考,想一想你會怎樣估算?

2、然後小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鄭毓信教授曾經這麼說過:“沒有經過個體深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我們的課堂需要靜思默想,表面的熱鬧只會掩蓋學生的思維,學生有自己想纔會有交流的慾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3、讓學生彙報估算方法,並引導說出估算思路。(一邊展示算法,一邊小結估算方法。)

我估計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幾種估算方法:把兩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①18×22≈400(個),20,20把其中一個因數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確定他們積的範圍。

②18×22≈440(個),20。

③18×22≈360(個),20。

當學生說出估算思路時,老師可以及時適當進行賞識性的表揚。與此同時,教師對各種估算方法都不急於評價,而是積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算法。在劉兼教授的訪談錄中,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在提倡算法多樣性的同時,老師要不要提出一種最好的解法呢?所謂最好的方法,要和學生的個性結合起來,沒有適合全體學生的方法。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是獨特的,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不能以一個或一批學生的思維準則來規定全體學生必須採用的所謂最好的方法。因此,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你喜歡用哪一種方法?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個性的思維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探究新知後,我安排有層次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估算方法,培養估算意識,增強估算信心。

(三)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學以致用”,學習新知識後的練習是學生內化知識的主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估算方法的環節。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頁。

A、看圖並獨立完成,選用自己喜歡的估算方法。

B、完成後請與同桌互相說說估算策略。讓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及時反饋,鞏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練習如果脫離了豐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練習後我把提高練習設定在情境之中,讓學生在具體生活情景中靈活運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頁,7、8題)用生動活潑的動物園圖片把學生帶進動物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進行估算,再在小組內進行介紹。在這道練習中,學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難點:“1分鐘”與所給條件的單位名稱不一致,老師在這關鍵處應及時提醒學生。第8題的練習比第7題更深一個層次,文字中沒有把數學資訊列舉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圖中找數學資訊。培養了學生蒐集數學資訊的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定“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目的所考慮的。學生在遊戲競賽中表現自己,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同時估算技能得到提高。估算搶答比賽,以組爲單位,答對一題獎一個蘋果,答錯一題倒扣一個蘋果。透過遊戲,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寓練習於遊戲之中,學生將會帶着激情參與活動,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開放練習。

開放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給學生一個更廣闊的能力展現的空間,更能照顧到全班每一個學生。乘法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經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現在就請同學們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編一道乘法估算的應用題。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意無窮。”有助於學生繼續保持學生的興趣,增強估算意識,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參與總結,既便於瞭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寫一篇與乘法估算有關的數學日記。小結本節課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種方法,並能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喜歡了估算。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習興趣高漲,積極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獲得共同發展。課堂就像廣闊的天空,每個學生能在這片天空中領略乘法估算的無窮奧妙。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爲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資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 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透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爲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冊等爲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

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透過讓學生說說是怎麼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2、注重發現

收集資訊 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透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資訊,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透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並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餘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3、聯繫生活

學以致用這裏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並解決問題。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透過“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後透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爲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兩年的新課程數學教學發現,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後,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麼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麼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麼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爲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於是在本課中,我借鑑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傳統的方法引進了新課程課堂,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後,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後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裏只是想嘗試一下。

數學說課稿 篇5

1、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透過操作、比較、推理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和主動學習的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正確讀寫幾分之一。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2、說教學過程

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主題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主題圖以“遊樂園”的形式呈現詥學生,主要呈現了四個場景圖:分西瓜、分月餅、摺紙和喂鴿子。這些場景都是學生很熟悉的。出示主題圖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並完整的把圖意說一說“你看到什麼?你觀察到了什麼?他們是怎麼分的、折的?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一開始,我就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分月餅的過程來引入分數。平均分是學生學過的知識,透過學過的知識引出新知。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分就是半個月餅,半個月餅就用分數來表示。分數會是怎樣的一種數呢?這樣就引入了新知。即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提高了學生渴望學習新知的興趣。

作爲分數學習的開始,1/2的開始,1/2的認識是一個起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從這裏開始,怎樣突破這一難點,我是從這五個方面教學的。

一是初步建立理解1/2的意義:透過分月餅,月餅的一半就是整個月餅的1/2,用分數1/2來表示。也就是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倆份,每份就是他的1/2,然後讓學生試着說一說1/2表示的意義,這樣就初步認識了1/2。

二是透過教學分數1/2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認識1/2。1/2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兩份,“1”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中間的橫行叫做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再讓學生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三是透過教學分數1/2的讀寫法來進一步認識1/2,寫的時候,先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再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最後寫分子,表示每人分得一份。讀的時候也是先讀分母,再讀分子。然後教師讀幾個分數讓學生寫一寫,讀一讀,練一練。加深了學生對1/2的認識。

四是透過學生舉出生活中能用1/2表示的例子,再動手摺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紙片的1/2,能更進一步認識了1/2。

五是拓展部分:哪些陰影部分能用1/2表示,這部分內容分爲有的.是平均分的圖形,有的不是平均分的圖形;有陰影占1/2、 2/4、4/8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學生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判斷、學習後,對1/2有了全新的認識,正確的理解。爲後面教學1/4的認識做好了鋪墊。

1/4的認識已經有1/2的認識打好了基礎,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很容易地就建立了1/4的概論,理解了1/4的意義。最後完整地建立了分數的概念。像1/2、1/3、1/4、1/6、1/8等待這樣的數就是分數。

3、說教法

本節課我主要用了講授法、討論法來進行教學的。師生關係和諧,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主要採用了自主式學習和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的。

4、說練習安排

練習我是這樣安排的,在教學1/2的認識之後,我安排了一組圖形。(哪些圖形的陰影部分能用1/2來表示,這部分內容有平均分的,有不是平均分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梯形,有陰影占1/2、2/4、4/8的。在認識1/4後,我也安排了一個陰影部分佔4/16的正方形,讓學生判斷能用1/4表示嗎?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然後教師再進行講解。透過這部分的練習,學生對1/2、1/4有了很深刻的認識。體現了教授知識的深光度和延展性。

5、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板書形式,使整個教學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突出了本課的重難點。整個板書設計簡潔明瞭,一目瞭然,把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全部呈現詥了學生。體現了板書設計的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學性。

數學說課稿 篇6

三步混合運算的學習是在兩步混合運算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是計算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既是進一步發展學生計算能力的需要,又是進一步學習小數、分數混合運算的需要。本課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理解並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會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強化數學的規則意識和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發展數學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本課第一環節的複習,意在引導學生喚醒、激活兩步混合運算的已有方法,經驗,意圖使學生能面對新的內容背景,在新舊內容間主動建立聯繫,產生遷移,把已有的認識類推到新的學習中,發揮學習主體的積極因素,使其學會新的知識,體會數學方法的一致性。

在新授部分學生理解題意後,獨立解答時,可能會有分步列式和綜合列式的,安排上先呈現分步列式,交流“前兩步算的什麼”,體會計算過程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後引入綜合算式(視學生解答情況靈活處理:有列綜合算式的交流呈現,若沒有引匯出綜合算式)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應該先算哪個部分”,聯繫解答過程或者兩步混合運算的經驗,主動計算、獲得運算順序的體驗與初步認識,最後說明數學上這樣規定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一過程,學生既可聯繫經驗和事實主動認識運算順序,又知道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並體會這種規定的合理性。

在鞏固練習中採用口答、對比、改錯等不同形式、針對性較強的練習設計,也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正確掌握和熟練運用。

反思:對資源的處理不夠靈活,容易被學生牽着鼻子走。對時間的把控也不到位。作爲計算課練習的量不夠。對試一試的處理還不夠細膩。

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課內容

三天適應性生活數學實踐活動課,我取名它爲《數學樂園》。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剛入學的兒童,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爲約束力差,而且一下子進入寄宿式學校會非常不適應。在三天適應性生活中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課,對以前的學習生活有個過渡,對以後的學習習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活動目標與設計理念

由於一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範圍較窄,所以,《數學樂園》活動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景爲內容,提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數學、用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

(一)活動目標:

1、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用數學、學數學的樂趣。

2、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認識周圍事物、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和實踐能力。

3、滲透禮貌、有愛心的教育,體現數學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價值,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

活動重點: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會到用數學、學數學的樂趣。

(二)設計理念:

1、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能力,而且要儘量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基於這一理念,本課設計了含有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玩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強調數學與生活經驗的聯繫。基於這一理念,在活動設計時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和生活題材數學化,儘量使活動內容生活化、活動形式多樣化、活動時間彈性化,並遵循了實踐性、自主性、學科性等原則。

三、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一)匯入

小朋友們,歡迎大家來到數學樂園。在這個樂園裏有很多好玩的遊戲,想玩遊戲的小朋友必須會數1到10,你們會數嗎?

學生數1、2、3、……、10。老師說:恭喜你們,順利過關,我們開始遊戲吧

(二)活動開展

活動一:報數遊戲

介紹遊戲規則:

1、四大組中,每一大組中,奇數小組的小朋友依次起立按順序報數,報到3的小朋友不說,拍拍手,說自己的名字。旁邊偶數小朋友做裁判,手勢表示對錯。

2、其他組小朋友監督

先請4位學生示範,再開展活動,最後評比,全對的得五星,錯一個少一星。

活動二:投沙包遊戲

介紹投沙包遊戲規則:

1、請男生和女生分成兩隊

2、每隊選兩名小老師當裁判,組員誰投中一個,那個隊就的一個標記O。

最後進行評比,最多得4個星,少得3星。

(三)全課總結:

師:小朋友靠自己的努力,在數學樂園玩了玩,你們開心嗎?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

上課開始匯入,創設學生要在樂園遊玩的情境,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活動一:起立遊戲讓學生感到既緊張有輕鬆,這一活動以學生非常熟悉的起立爲情境,透過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體會到起立中也有數學,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活動二投沙包遊戲讓孩子門感到很興奮,透過參與讓孩子們感知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初步瞭解直觀比較兩個數多少的方法。這一活動將課間活動與數學活動整合起來,體現了“做數學”的理念。讓學生收集資訊、組織資訊、處理資訊,並有意識地滲透統計思想和比多少的問題資源,拓展了學生“玩”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獲得玩中學、玩中思、玩中悟、玩中樂的情感體驗。

最後做一下總結,對以後數學課的銜接。

數學說課稿 篇8

今天我們在培訓中心大廳聽了來自××縣的××老師的一節錄像課《抽屜原理》。抽屜原理這節課不同於六年級其他課型,與前後知識點沒有聯繫,比較孤立。抽屜原理也很抽像,對於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老師是透過幾個直觀例子,藉助實際操作,向學生介紹“抽屜原理”的,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並會用“抽屜原理”加以解決。

××老師上的《抽屜原理》一課雖然樸實,但是結構完整,過程清晰,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觀察、猜測、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初步瞭解“抽屜原理”,並學會了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優點:

1.本節課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把4支筆放入3個杯子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杯子中至少放進2支筆。然後交流活動,爲後面開展教學活動做了鋪墊。此處注意了從最簡單的數據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讓學生體驗理解最基本的“抽屜原理”: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是,一定有一個抽屜放進了2個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和知識層面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2.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抽屜原理的推導過程中,至少是商+餘數,還是商+1個物體放進同一個抽屜裏。讓學生互相爭辯,在由學生驗證,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抽屜原理。

3.注意滲透數學和生活的聯繫,並在遊戲中深化知識。課前教師設計了一組簡單真實的生活情境:讓一名學生在去掉了大小王的撲克牌中,任意抽取5張。老師猜,總有一種花色的牌有2張。學完抽屜原理後,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這一現象,有效的滲透“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換源於生活”的理念。

建議:

1、3個杯子放4支筆時說的基本原理在後面不適用,教師應該強調。

2、在得出抽屜原理後應該讓學生多加練習並加以說明。

3. 應該不斷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魅力。

“抽屜原理”的建立是學生在觀察、操作思考、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的,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老師上的比較紮實,是一節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