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案模板>

《杜甫詩二首》教案(粵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

教案模板 閲讀(7.22K)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析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和其憂國憂民的意識。 

2、學習抓住“詩眼”,賞析古代詩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分析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和其憂國憂民的意識。 

2、學習抓住“詩眼”,賞析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嘗試學習,以讀為主,講、讀和討論相結合。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明確教學目標

二、關於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時遷居河南鞏縣(今屬河南),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漫遊各地,33歲時遇到 “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曾同遊樑宋之地。後入長安,困頓十載,“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安史亂起,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後脱逃奔赴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因上疏救房瑁,被貶,棄官後奔蜀投嚴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人因稱其為“杜工部”。嚴武死後, 杜甫漂泊於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於大曆五年(770)冬死於赴嶽州舟中。

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堯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其詩中都有反映;他的詩歌還提供了戰亂時期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故稱“詩史”。杜甫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遣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後人稱為“詩聖”。

三、佈置學生熟讀詩歌,並嘗試背誦

四、師生共同賞析、探究詩歌

(一)月夜 :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當年六月,安史叛軍攻入潼關,接着進入長安,杜甫帶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陝西富縣),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 武(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陝西延安),準備趕至靈武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軍所俘,擄往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 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這首詩。 

2、基本解讀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於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主旨) 

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為何也是“獨”看呢?下聯緊承而出。 

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 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為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 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 

頸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於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 

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為自己的處 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儘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幹,那麼“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再明白不過了。 

3、鑑賞要點: 

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為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 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詩人抒發的不僅限於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 之情,而且包含了戰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後所寫的《述懷》中説:“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 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詩人對四海 昇平的理想。在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無時不在跳動。

4、藝術特點:

①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繫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 “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瞭解清楚:安史之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 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麼,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儘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為其分憂解難呢?此一 “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為線索,採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為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二)登岳陽樓 :

 1、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隻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2、基本解讀 

這首詩寫詩人登樓所見之景,表達了自己衰暮之年仍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主旨)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即緊扣詩題,點明登臨之意,只是感情複雜,不知是喜是悲。洞庭湖水方圓五百餘里,蔚為壯觀。詩人以“昔聞”入手,寫出自己 早已對之嚮往之情,只是如今在衰殘之年方得以登臨。杜甫一生懷才不遇,路途坎坷,但從未放棄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只是此時已值衰年,萬事 成空,所有的願望即將化為泡影,在今昔對比之中,抑鬱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流露無遺。

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登臨所見。廣闊無垠的洞庭湖,浩浩蕩蕩,好像把東方的吳地和南方的楚地一分為二,連日月星辰都漂浮於湖水之中。此句寫出了洞庭湖恢弘的氣象和詩人博大的胸襟。

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轉而寫自己之悽苦情狀。這十字可謂字字辛酸:親朋絕少而音訊難通;年老體衰而又病魔纏身;生活艱難,唯有一葉小舟順流漂泊,困頓潦倒之狀令人悽然。

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泅流”緊承上聯,顯出詩人博大的胸襟。詩人憑欄遙望北方,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火和塗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這正表現了其寬廣的胸懷,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

3、鑑賞要點 

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感人至深。

氣勢恢弘的景物描寫,“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境界之大,寫洞庭詩句無出其右者。 

五、課堂小結,結課

六、教學反思

 

寧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