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教學反思 閲讀(2.8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光曲》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它生動地記述了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世界名曲《月光奏鳴曲》的傳説。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第八冊關於這一課的“教學建議”中,建議教師在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將《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對於這個建議,筆者實在不敢苟同。筆者認為,自始至終,都不宜播放《月光曲》這首曲子,因為播放樂曲只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最令我動容的莫過於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阪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那“張飛倒豎虎鬚,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一聲吼,曹軍盡皆股慄;二聲吼,曹軍心生退心;三聲吼,夏侯傑肝膽碎裂,於是曹軍一齊往西奔走,“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那時候,我對張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特別是那幾聲大吼,讓我感覺到山崩地裂般的氣勢。然而,當我看到《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中的那一段時,不由得深感失望,電視裏的張飛雖然也是“虎鬚、環眼、蛇矛”,但那三聲長吼是如此的低沉壓抑、蒼白無力,甚至還不如筆者的吼聲分貝高。央視“鴻篇鉅製”的《三國演義》使我心中張飛的“光輝”形象轟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麼,筆者極不贊成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集古典樂派之大成,並開浪漫派之先河。因為他出色的才華與輝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之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滿了對貝多芬的崇敬與愛戴之情。正是出於這種感情,當貝多芬到她的家鄉演出之時,她才那麼地渴望能親自欣賞貝多芬的音樂會,她的哥哥才會因為買不起音樂會的門票而深感內疚併為之歎息。可以想象,當貝多芬意外地出現在盲姑娘面前時,她是多麼的激動與驚喜,正是這種熱烈的情感讓她對貝多芬的演奏產生了共鳴。而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四年級的學生,除極少數對貝多芬瞭解一二外,大部分學生只是通過課堂上教師對貝多芬一兩分鐘的介紹才對音樂家有了初步的瞭解,談不上對音樂家的尊敬與愛戴,更談不上什麼熱烈的情感。缺乏這樣的感情基礎,就無法對樂曲產生深刻的認識,無法對樂曲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

二、此人非彼人。

從課文的敍述來看,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她僅聽別人演奏過幾遍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彈出來。另外,她從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覺到彈得熟練、感情深,並且準確地判斷出演奏者正是貝多芬。這一切,都説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樂素養。正是由於音樂方面深厚的底藴,讓她有能力成為貝多芬的知音。而我們的學生,除個別兒童外,絕大部分是談不上什麼音樂方面的素養的。當然,沒有多少音樂素養並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賞音樂,但是,要求學生通過樂曲去感受課文裏描寫的那種意境,去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怕是勉為其難的。而教師意圖通過變“抽象”為“形象”,讓《月光奏鳴曲》成為突破課文重點與難點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望而已。

《月光曲》這篇課文,通過作者優美的文字敍述,我們(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認真地讀或者聽別人讀)也彷彿進入了樂曲描述的那如夢幻似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深深的敬仰與愛戴之情——這,正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學《月光曲》,“讀”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湧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透過指導閲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為易,變無形為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月光曲》這一首曲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十分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讓他們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明月從海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奇麗景象,可劃分成三個畫面,還要讓學生想象,畫出來,再一次感受樂曲旋律與人物感情變化: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所畫的畫,讀出相應的旋律變化,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聲音抑揚頓挫的範讀,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到達情感上的昇華。

此外,課前我還從網上看了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愛麗斯》的創作過程,也是為了一個即將死去的窮苦人而作,在這個窮人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他用他的音樂滿足了他的心願,看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美景,帶着幸福和喜悦滿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貝多芬就是這樣一個感性的人,這樣一個善良的人,這樣一個用音樂給人帶來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樂輝煌也基於此。

因此,我更要讓孩子透過《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來體味貝多芬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

《月光曲》教學反思3

《月光曲》是人教版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敍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忙他們理解課文資料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這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悦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着……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到達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説:“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能夠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説:“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着優美意境的字裏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樣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説:“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着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説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説,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月光曲》教學反思4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説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裏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5

《月光曲》一課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必須的距離,理解起來有必須困難。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讓學生猜想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學生以前聽過,能明白它是月光曲,並自然的引到課題上來,接下來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有關貝多芬的資料,進一步瞭解貝多芬及其作品,為下文的學習做鋪墊。

在品讀體驗環節,我抓住了“是什麼打動了貝多芬的心?”這一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學習的。反覆體會盲姑娘和哥哥對話:“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哥哥,你別難過,我但是隨便説説罷了。”把自己的體會説出來,在帶着這種感情讀這幾句。在這地方學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極少的學生説出自己的體會。可能我引導的不夠,激情不夠,沒有把這種氛圍渲染好,所以才導致這樣了。

最後拓展延伸時間有點緊,處理的很倉促。

以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藴,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老師。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根據楊老師的論壇精神實質——透過藝術課教學,在欣賞品味藝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理解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終能夠創造美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的這一要求。

我覺得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體現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標準,教學中更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培養,學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積累,課堂才可能有聯想、通感等產生。當時,楊老師的論壇日剛好距中秋節還有兩天,所以我選取了湖南版的八年級教材《月光曲》來作為我的片段課的課題。《月光曲》一課是一節看似平常卻又極富文化內涵與審美品味的課程,在學習中透過學生在平時並不是很注意的月亮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並體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美景,從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給人們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獨具的那種含蓄的情調了,這種含蓄造就了特獨有的美感。“清風明月本無價”,能夠説月光本就是藝術,而創作者就是我們,再具體一些就是我們的情感,在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時到達“物我兩忘”則是千年文化所沉澱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鑑於此,我對本課的設計着重強調月光的美感,在體會月光的同時結合藝術作品對以月光為題材的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瞭解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與獨特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共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不同風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瞭解藝術作品的共性,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個性與風格,在欣賞感悟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從平凡的生活景象與藝術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備的迷人魅力,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從身邊常見的事物——月亮為題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感受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透過欣賞文學、音樂、美術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理解藝術作品中月亮這一題材的表現特徵,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獨特美感。

3、透過欣賞理解作品,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師生共同嘗試體念以月亮為題

材的多種傾情方式。

4、對印象派美術與音樂有初步的瞭解與認識。

以上都是自己課前的設計,但是上課以後感覺很有總結的必要:

(1)、經過教學學生的審美潛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基本解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2)、課程知識難度控制合理,選材得當,既能夠簡單易懂又要用經典的藝術作品表現出《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目標。

(3)、在課程中的資料令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濃厚,用心參與課程中的欣賞與相關活動,用心思考,感受月亮在藝術作品中的美。

(4)、題目合理,難度適中,能夠到達對知識理解的鞏固與實踐。

(5)、在創作的作品中,能夠解決本課的難點(表現月光題材作品在意境、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點)。

(6)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我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觀察不到位;講解多了一點。

(7)擔心七、八年級的孩子小,文化積澱不夠,過多的運用了畫面的美來強調音樂的美,主觀的想透過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透過畫面聽音樂。客觀地“壟斷”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