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通用5篇)

教學反思 閲讀(1.95W)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社會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通用5篇)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1

在任何一個教學活動中,語言的表達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次開展的社會活動《有用的椅子》其中一條目標就是“欣賞不同造型、不同用處的椅子,説説自己的想法。”那在這節教學活動中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圖片大膽的進行講述。讓幼兒講述,教師的提問我認為是影響教學活動中師幼互動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回憶整個教學活動,我認為在這節教學活動我的提問為師幼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

1、教師的提問應具有導思性

教學過程中,一個接一個的、瑣碎的、“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只會使孩子機械地去回答、去應付,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這節教學活動中我儘量避免這樣的提問,特別是針對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活動中設計一些能更好的讓幼兒進行思考性的問題,他們的積極性更高。例如:第二環節中關於輪椅的提問: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椅子?它與我們坐的椅子有什麼不同?它為殘疾人提供了哪些方便?等等,都是有一定的針對性導思性。

2、教師的提問應具有想象力

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其中第三個環節讓幼兒欣賞獨特造型的椅子,這些椅子的造型幼兒是沒有看過的。當孩子看到這些椅子的時候,他們馬上就興奮起來,趁這個時候,我就給孩子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能發揮想象的問題。孩子雖然一開始不知道這些椅子是怎麼使用,有什麼特別的功能,但是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後,他們就根據問題觀察、想象。我認為這個環節我所提出的問題和幼兒給我的反應都是特別好的。

3、教師的提問應具有靈活性

靈活性這一點我認為在整個活動中都有體現,因為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後,幼兒進行回答了,他們回答完之後教師能夠接的的上,不會讓自己提出的問題絆倒自己。

4、提問要注意抓住重點

這是一節社會活動,主要讓幼兒欣賞不同造型的椅子,觀察外形的不同,瞭解它們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那所有的問題主要依據這方面這經提問,整個活動的重點教師就能夠很好的把握,時時刻刻引導幼兒,不偏離整個活動的中心。

我認為這節教學活動開展下來還是很不錯,當然活動中教師給幼兒的迴應還可以在有針對性。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2

活動在孩子們愉快的遊戲中結束,從孩子們開心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是玩得開心,學的快樂的,本次活動是圍繞合作這個概念而開展的一個集體教學活動,縱觀整個活動,整體感覺是自然流暢,輕鬆活波的,從活動效果來看,預設的教學內容是符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活動通過幾個亮點有效促成預設目標的達成。

首先是材料的準備和利用,本着低成本低結構的原則,我收集的材料是一些日常用品及玩具,如:皮球、毛巾、筷子等,這些材料雖簡單常見,可在活動中卻被充分利用,孩子們易於操作,並在體驗中獲得合作力量大的道理。自制的多媒體課件,畫面簡單明瞭,既能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吸引幼兒注意力,畫面故事中的道理,也讓幼兒很好地得到啟發,進一步理解合作的道理。這個環節,教師無需作多的解釋,直觀教學法,讓幼兒較好地掌握了知識,達到預設目標。

其次,就是為孩子們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活動中,我始終以一個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幼兒活動,與幼兒一起探索、學習。

在一些過度環節,我也做了巧妙設計,環環相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活動流暢。如:在開始部分,讓幼兒幫老師搬桌子環節,就直接導入了活動,而且直指活動內容,無需過多的提示。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直觀易懂,讓幼兒進一步瞭解團結合作的意義。在討論活動時,我讓幼兒聯繫生活實際,説説發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搬牀、做值日等,用切身的體會,詮釋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結束活動,我讓幼兒在遊戲活動中,體驗合作的愉快心情。

最後,本次活動遵循了由淺到深的原則,對於重點和難點,我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遞進式的提問進行處理,這種提問方式有效促進了師生互動,也使活動更活潑有趣

但是,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它很難十分完美。因為預設的教案與現場教學往往難以達到一致和同步,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惑,在這個活動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環節還有待去調整和改進。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我班孩子比較活躍,在課前我強調了紀律,在討論活動時,孩子們有點約束,這種限制束縛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使幼兒討論時不夠積極主動,氣氛不夠熱。

2、幼兒操作環節,應先讓幼兒自己探索,讓幼兒有一個人完成任務和兩人、多人完成任務的對比情況,讓幼兒自己從中領悟到,要完成這些任務,做好這些事情,必須團結協作才能完成好,兒不要直接讓幼兒兩兩合作演示。

3、在活動結束環節,我設計的是遊戲,孩子們玩的太高興,有些鬧,應該要求幼兒遵守遊戲規則,對個別喜歡人來瘋的活躍孩子,要有及時提醒,讓孩子懂得無論在哪兒、做什麼都應守規則,讓孩子時刻有規則意識,這樣活動的內容也就更豐富。

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除了有許多的亮點部分,還應該是有一些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正因有了這些缺憾,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充滿了活力。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一些反思,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3

(一)從活動現場孩子們的情緒熱烈、狀態良好、參與積極幾個方面來看,這個教育內容的選擇是恰當的,因為要基於孩子的經驗,因此他們能十分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與看法,而且內容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如制訂用錢計劃對他們來講是全部的要求,此外,面隊眾多的物品及玩樂場所,他們需要全面觀察思考,做出選擇。同時,錢款又是必須限制在10元錢以內。這是一次整合現有才智的考驗,此外,在小組合作中又必須要統一意見,這對正在學習合作進程中的孩子來説,也是一次挑戰。完成以後,他們明顯的又前進了一步。

(二)教育活動設計的意圖是希望孩子通過直接體驗來學習,這是符合“教育者是活動的引領者,受教育者則是活動的體驗者”的原則。我們相信,這是二期課改新理念指引下的重要教育原則。本活動的情景設計,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動機,他們不僅在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興趣,還體悟到與人合作的快樂,而且在自主體驗之後,把所獲的認知經驗內化為自身的關鍵經驗。

(三)活動的每一段落都是精彩的,因此,哪一段也捨不得刪去,以致整個活動時間過長,雖然孩子始終十分投入,但畢竟這是遺憾的地方。説明教師在設計時預計不足,特別是當最後,小組沒有用足10元錢,這是意料之外的。於是對多餘的“錢款怎麼辦”又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當然是可以把它列入延伸部分。問題是此題、此情、此景是容不得“適可”而止的,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幼兒的情緒一旦冷卻以後,可能很難再次重振。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4

我今天開展的社會活動《我是中國人》,我在活動中預設了兩個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

2、培養幼兒從小熱愛祖國的情感,感受做中國人的自豪。

從整個活動的效果來看,兩個目標都達到了。因為在活動前上我們已經豐富幼兒的國慶節常識,所以在活動開始我就與談話的形式引入:如我們都是哪國人呀!這樣直接切入主題,即簡單又明瞭。接下來在出示國旗,引導幼兒認識我國的國旗,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上讓幼兒來觀看我們的四大文明、我國的主要服裝>唐裝、我國的國粹中國功夫。通過這一系的觀看,讓幼兒層層遞進的瞭解我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因為我採用的視頻的方式,所以幼兒能在動靜結合下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再以遊戲的形式來讓幼兒體驗身為中國人的自豪。

但活動中不足的是:教師在活動的最後沒有及時的提升幼兒的情感,幼兒對自己熱愛祖國的情感沒能很好的`給予抒發。在遊戲環節上,教師沒有及時的提出要求,所以幼兒遊戲時,有點亂。從今天的活動中,我瞭解到做為老師要時時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這樣活動才能更流暢、更完美。

大班社會教學反思5

最近一段時間,幼兒園舉行了老教師領航課的同課異教活動,由此我有幸觀看了戴衞蘭老師和王秋芬老師的大班社會活動《我會交朋友》。兩位老師都有着豐富的教學經驗,所呈現的活動也有着各自的精彩。

一、活動的背景

三月是我們幼兒園的文明月,文明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具體到小朋友來説,就是教育他們語言和行為的文明。同時這一年齡段幼兒的特點:情感的穩定性開始增強,大多數兒童在班上有了相對穩定的好朋友,也願意自己結交新朋友。在結合主題月與年齡特點的基礎上,社會活動《我會交朋友》就是由此產生的。生活中小朋友們更多的是和自己班級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短時間內認識一個新朋友,那是一種嘗試,更是一種挑戰。所以兩位老師的目標裏都有1準確使用禮貌用語,用恰當的方法認識新朋友,2瞭解新朋友,體驗與朋友共同合作的樂趣。在共同合作上兩位老師又各自有側重點不同,戴老師重在於讓幼兒合作完成音樂遊戲,而王老師則是通過共同製作“朋友卡”讓幼兒互相瞭解。

二、活動的過程

兩位老師在教學具的準備上都採用了記錄表,別出心裁的是王老師根據大人的名片把記錄表設計成紅色的愛心,還幫他取了好聽的名字叫“朋友卡”,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兩節活動的教學過程都比較清晰,先了解,後記錄,最後遊戲。戴老師是由故事引入,王老師則是開門見山,讓幼兒在瞭解、總結了交往的規則後自己嘗試結交朋友,最後和朋友一起遊戲,體驗快樂。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老師都突破了班級的界限,戴老師是選擇了四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開展活動,王老師則是在活動過程中讓自己班級的幼兒到其他班級去結交新朋友。另外,王老師有創意的一點在於她先是讓孩子和自己班級的好朋友兩個拉手坐在一起,然後讓兩個人各自又去結交新的朋友。

三、活動的特色

在社會領域的教育中較多的是運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讓幼兒來體驗一種情感,但是這兩節活動卻沒有,而是通過製作“朋友卡”,完成“記錄表”來感知如何結交朋友。更加直觀、具體,真正實現在活動中感知,在活動中更加深刻地體驗。同時,在兩節活動中體現了語言、社會、藝術等方面的教育價值。注重教學的整合性。語言,説説自己的朋友;藝術,製作“朋友卡”,和朋友完成“三人套圈”遊戲,圍着“朋友樹”唱歌,最終實現社會性發展目標“體驗朋友多的快樂”。

四、活動的遺憾

任何一次教學活動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沒有遺憾的,這兩節活動也是一樣。在聽戴老師的活動時,我就有疑惑,教師是否應該在朋友這個詞前加上個“新”字,讓孩子們更有新鮮感,更有興趣。這個疑惑在王老師的活動裏得到了釋然,王老師提到了“結交新朋友”,而且是別的班級的新朋友,可以感覺出孩子們很興奮,都想嘗試一下。人們常用“點睛之筆”來形容某一樣東西的重要。我覺得這兩節活動缺少的“點睛之筆”就是一句話:文明的行為可以讓我們結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這樣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到最後,所有的人都變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