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觀潮》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教學反思 閲讀(1.8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潮》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潮》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觀潮》的教學反思1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這一節課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為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

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觀潮》的教學反思2

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在對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與效果進行回憶對比後,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探索與反思:

1、《觀潮》一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彙豐富,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讓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為了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課前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材料,並用錄像引入課文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2、“潮來之時”的景象是全文的精華。教學時我採用變序教學方法,直奔重點,突破難點。為了加深對一部分精彩語言的理解和記憶,我幫助學生在理解和辯析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潮來時的聲間和氣勢,注重朗讀,做到讀中悟,悟中讀。

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着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探索“ 潮水從遠處湧來的形態和聲音是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並要求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在不明白的地方打問號等,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4、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思考問題,朗讀課文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同時,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最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當一回講解員,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深化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5、值得探討的問題:

⑴把學習的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嘗試,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學生的思維與教學任務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⑵課堂上有一些學生的思維敏捷,搶着發言,而一些學生卻反應遲鈍,可是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學生的參與面、而對這兩個極端,我們又該如何協調?

《觀潮》的教學反思3

《觀潮》雖然是篇老課文,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教過這篇課文,但假期備課讀到這篇文章時,自己仍被錢塘江大潮深深的震撼,被作者寫作時清晰的脈絡、恢宏的氣勢,大膽的想象所吸引。這是一篇很有氣勢的文章,文中藴藏了很多東西,越仔細地讀文章,越能發現文章中的許多獨到之處:文章結構,寫作方法、觀察的方法、寫作順序、修辭方法、四字詞語的恰當運用……

凡此種種都關注到是不可能的,於是自己反覆思考,在石校長和本組老師的幫助下,確定集中精力抓住重點段畫批、談體會、讀句子、悟寫法、積累詞句並運用的教學思路。教學中,注意詞語理解方法的多樣性及指導。如:人聲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語素,再連起來理解詞語的方法。水天相接、滿天卷地利用圖片,使學生一目瞭然,有了很直觀的認識,風號浪吼則採取圖片和聲音結合的方法,學生看圖片同時聽聲音,讓他們對詞語有了更直觀的感性的認識。

對於課文的重點段第5自然段,我採取體會重點詞語、換詞語體會句子,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反覆誦讀體會文章的氣勢,體會文章從遠到近的寫作方法,比喻的修辭方法等多種方法,體會文章的氣勢。但對於錢塘江大潮學生畢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詞品句,想象、誦讀之後,我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大潮的視頻,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學生對大潮的感受更深刻了,他們由衷的發出讚歎:錢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觀!

視導時教研中心主任劉曄主任聽了這節課,她對這節課的設計做了肯定。她説年級段的教學目標抓得準,突出了中年級的特點。教學中重點段突出,訓練紮實。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感悟學習文章的寫法。劉燁主任對學生的表現也給予了肯定,學生學習習慣好,一點就透。比如填一浪一浪,學生填的是詞語:翻滾着、齊頭並進。教師説還可以填句子,學生馬上明白:猶如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牆……

當然,課上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可範讀。感悟寫法後,應讓學生再讀重點段,體會寫法,加深記憶。另外這樣的課文,講的時候節奏要快,才能有氣勢。

劉老師也對這課提出了改進的建議:畢竟是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先複習詞語,並把詞語按寫聲音的、潮水的、人的分類。要幫助學生理一下作者的寫作思路:聲音:隆隆的悶雷、響聲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形:一條白線、橫貫江面、城牆、戰馬。第5自然段抓住雄偉壯觀學習,不要把課文打散了講。要整體感悟、朗讀。體會大潮聲之高、形之狀、色之美。其中的比喻,比喻詞用的各不相同同,很有特點:形成、猶如、如同。自己聽了之後覺得真是受益匪淺。

課上完之後,自己對這節課並不滿意。首先是學生讀課文從聲音上缺乏氣勢,這大概和自己調動學生情緒不到位有關,我想如果從第5自然段錢塘江大潮高潮入手,學生的情緒大概更容易調動起來了。批畫完後,學生開始交流,自己一開始就和學生爭論隆隆的悶雷聲是不是寫大潮,學生沒有準備,感覺有點不知所措,這大概也增加了學生的緊張氣氛。

越教越發現語文實在是個很值得反覆琢磨的學科,任何一篇課文都需要反覆的“磨”,只有反覆打磨才能上出好課,正如河蚌孕育珍珠一樣。今後自己一定要在“磨”上多下工夫。

《觀潮》的教學反思4

我在籌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常常是選定了課文就開始唸叨,每天都琢磨琢磨,逐漸有了靈感了,就開始寫教案。這次小組教學,我選定了一片老課文《觀潮》。想起我第一年工作時,同組的王欣老師講過這篇課文,效果不錯,我於是找王老師借教案,她翻箱倒櫃幫我找了一些資料。我看了之後,思路清晰了,熬到深夜備好課,第二天,夏老師幫我修改教案,和我一起探討課文內容,研究每一個教學環節。

到了小組教學的當天,校長、書記、武老師、吳校長、徐老師等老師們都來聽課,我感到無比榮幸的同時也感到有些緊張。在上課過程中,時常擔心自己講不好。後來偶然看到徐老師點頭,我的心裏踏實了一些。

上完課後,吳校長和徐老師都給了我很多鼓勵,回到辦公室,劉老師也詳細地跟我針對課上一些地方進行了探討,是我更有信心!後來,武老師也從百忙中抽出時間給我進行細緻的評課,讓我對《觀潮》一課有了更深的認識。

優點:

1、抓語言文字體會課文內容。開課對於“觀潮”的“觀”和“天下奇觀”的“觀”進行比較辨析,幫助學生學會據詞定義。查字典選字義是四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我把“觀”字在字典上的釋義摘錄下來,用投影打出,訓練學生查字典的能力。

2、直接抓重點段落理解課文。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直接描寫錢塘江大潮湧潮過程的段落,然後進行抓重點詞語指導朗讀,抓住大潮的聲和形,讓學生用手勢做動作輔助理解“一條白線”等詞語的意思,從而想象出大潮的樣子。

3、重視閲讀教學中的習作指導。課文中對於大潮由遠及近的寫作方法我在教學中幫學生理解。同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作者除了從正面直接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還從另一個角度進行了描寫,體現了大潮是天下奇觀”,引導學生體會2、3段描寫如山如海的遊人,他們對大潮的期盼等側面烘托、鋪墊的寫法。

不足:

1、積累詞語的處理不夠自然。課文中出現了很多四字詞語,用來描寫錢塘江大潮的樣子,體現大潮的雄偉壯觀。對此我在課後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積累詞語。後來武老師給我指出,詞語的積累應放在讀文的過程中,讀中理解、感悟、積累。

2、忽略了對於錢塘江大潮“奇”的挖掘。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奇在哪裏?我在教學中沒有細緻挖掘,只是在帶學生體會浪潮的樣子,如何洶湧,具體它為什麼奇,奇在哪裏,和其他地方的潮有什麼不同?這些與錢塘江入海口的地形,與地心引力、天體運行都有關,我在講第一課時的時候帶學生理解了,但是在第二課時中沒有滲透,這等於第一節課的內容在分析課文時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出現了脱節的現象。

通過本次小組教學,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還要感謝各位領導的栽培,各位老師的幫助,更要感謝長期以來武老師對我的用心指導。我會更加努力!再次感謝校長、書記、吳校長、徐老師的培養,感謝劉捷老師、夏敬華老師、王欣老師的幫助,感謝我的恩師武老師的教誨!由衷感謝!

《觀潮》的教學反思5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

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激情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激情、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藴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閲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台,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總之,這節課整個教學流程是“感受──理解──運用──延伸”。我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努力達到自己設想。在教學實踐中感受到遺憾很多:如果課堂上把學生已經激發的情感通過不同方式的誦讀訓練表達出來,課文思想情感將更深化;如果老師提出問題更精確化,課堂效率會更高一些;如果讓學生學會在讀思中去自發的發現問題,不始終圍繞老師一問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師將教得更輕鬆,學生學得更愉快;如果教學環節中細微處弘揚學生個性,教師大膽放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將會真正落到實處。今後教學中我會從這些不足之處進一步摸索求進,找到與孩子們共創造的愉快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