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

教學反思 閲讀(1.68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精選5篇)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1

本週八年級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及格率比上幾次都有所下降,誠然試題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但從我而然也有一些問題,如對教材閲讀、理解、分析不夠透徹,課堂講的較多,補充的較多。導致學生課堂練習時間較少。今後平時上課應多指導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學會分析、歸納學習要點,熟讀教材目錄,熟記大事年表。在照顧多數學生的同時,分層次要求,特別是哪些學習能力弱,學習習慣差的學生,一定要有耐心,這些學生一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鼓勵。要給學生課堂練習的時間,爭取當堂所學當堂掌握。從學生而然,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特別是分析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精神飽滿地、主動地投入學習、參與活動。另外個別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被動,方法呆板,在本次考試中表現出的問題,説明有不少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馬虎。

新課即將結束,馬上進入複習階段,今後在複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分析的問題教師決不代勞。複習要有專題,找出各個知識“板塊”各部分的聯繫。歷史基礎知識複習不應只侷限於識記,而要引導學生尋找聯繫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要讓學生學會理清歷史線索,這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理清歷史線索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爭取使學生取得一個較滿意的成績。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2

我們經常説教給學生有生命力的歷史,讓歷史活起來,學生才會喜歡上歷史,今天徐老師這節課讓我找到了答案。歷史本身是一部豐富的情感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標之一。如何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的語言感染力。對於近代歷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同歷史融合在一起,帶着感情學習,以往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很失敗有時講述屈辱的歷史,學生們一點不感觸,有的學生還在笑,讓我很傷腦筋,今天徐老師的課我很受啟發,讓學生動情,老師必須講出感情來,以情動人,加上配樂畫和史料,錦上添花,特別是英雄人物名字圖片滾動展示,配上徐老師聲情並茂的解讀,感人至深,達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歡的`百家講壇,紀連海老師,不也是以情打動了觀眾,記得當他講一段鮮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發抗爭的“江陰八十一日”這段歷史時,很多聽眾當聽到全城九萬多百姓抱定必死的決心與幾十萬清軍作戰最後僅存五十人時都哭了。講歷史人物時,很投入,感覺自己就是其人,委屈無奈時萬箭穿心、淚灑全場。

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老師,上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後好好借鑑。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3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1、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4

歷史學習是一個由小見大,日積月累的過程,初二的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具備解決歷史問題的歷史觀察和歷史思維能力,但是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歷史知識體系,因此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避免大而全的問題設置。我的具體做法是化整為零,把問題的難度放緩,讓學生在逐步探討的過程中解決難題。例如關於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為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可以細化為以下問題:

1、鴉片戰爭結果如何?

2、鴉片戰爭時中國的經濟、軍力、武器、士氣如何?

3、如果林則徐沒有被撤職,中國還會戰敗嗎?

4、當時的中國人有沒有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為什麼?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5、綜上所述,你認為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步步為營,環環相扣,避免了課堂上“只見學生在活動,不見學生有體驗……”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出來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八年級歷史課後教學反思5

指導學生認真仔細讀課本是閲讀的最重要的環節。閲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鑽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前準備多媒體,或上課後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讓學生閲讀時心裏裝着問題,目標明確。採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讀的質量。如果長時間默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學會“走神”或搞小動作,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可提高讀的效果。再者,朗讀也可消除錯字,不認識的字,難懂的詞,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種讀法,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有思考題引路,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特點及難點。

注重習慣培養

在最近聽課中,我發現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窗子的一點點響動,立刻會有學生東張西望,在學生展示中,有時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有無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的成才至關重要。因此我們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自主學習習慣、課堂教學中的審題→析題→答題習慣,一切都以規範為出發點和歸宿。習慣的培養講究的是持之以恆,好習慣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

當然,説和做,相去甚遠,只有在真實任務的驅動下,每每讓學生感到這事馬上要做,才會有細緻周到的考慮,才會有到位的指導。要讓指導、設計與想法在現實中着陸,只有一個辦法,帶着學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