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5篇

教學反思 閲讀(6.78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5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

1.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積極。

2.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不足之處:

1.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現在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尋路。

2.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所以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3.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要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整改措施:

雖然這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它能讓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

1.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2.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時,經常會時間到了,課還沒有結束的現象。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蜻蜓點水。希望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努力,朝着輕負高效的課堂邁進!

在我校聽評課活動中,我執教了《唯一的聽眾》一課。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雖談不上行雲流水卻也一帆風順善始善終,學生表現也基本令人滿意。但是,教後反思自己的課堂,依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內容仍然點多面廣

近年來,我逐漸接受了“語文教學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教學思想,平時的教學也在努力踐行,可是,執教公開課時卻又難以割捨了。不可否認,家常課與公開課是有區別的,家常課備課簡單,僅依據教材、教參和手中的教輔資料撰寫教案,着眼於問題解決;執教公開課,既網上搜集資料、查閲名師教案也觀摩名師課堂實錄和視頻資源,資料多了,思路廣了,就難以取捨了。

執教《唯一的聽眾》,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並存,兩點都該抓,環境描寫的襯托作用與神態描寫對“老教授的平靜”的關注都是教學重點,兩點都做了,卻做得不夠紮實。在40分鐘的課堂上能抓住一點訓練紮實就很不容易了,兩者兼顧實在勉為其難。訓練不紮實,以後學習另一篇課文時還會都抓都訓練,依然不紮實,久而久之,語文教學就變得在輕浮中行走了。

其實,本單元的導語中提出“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卻並非每篇課文都抓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而是學習本單元四篇課文時各有所側重,這樣就會減輕教學每一篇課文時的壓力,也就不至於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眉毛鬍子一把抓了。鑑於此,單元備課乃至學期備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做好單元規劃乃至學期規劃,才能明確學習每一篇課文時到底該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

二、以文帶文過渡橋好難找

引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課外閲讀走進語文課堂,不僅學生閲讀量加大,還帶來了教學方法的變化,多個課型結構同時衝擊傳統教學模式,迫使語文教學不斷變革。為了運用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在眾多語文主題學習課型中,運用最多的當屬以文帶文課,今天我執教的《唯一的聽眾》就是一節以文帶文課。

學習《唯一的聽眾》,同時學習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金色的沙子》和《知遇之恩》。當然,學習後兩篇文章僅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花費時間並不多。但是,以文帶文課中的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並非毫無關聯,學習《金色的沙子》是因為學習了《唯一的聽眾》的環境描寫,再用《金色的沙子》訓練,看學生是否明白了環境描寫的作用;學習《知遇之恩》是借年級組長説的三種人,讓學生體會《唯一的聽眾》中老教授屬於哪種人,藉以表現對老教授的讚美與敬仰之情。

以文帶文課中的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必須有聯繫才行嗎?是的。若沒有聯繫,生硬拿來,課堂教學結構就顯得不倫不類,也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了。不但閲讀效果大打折扣,學生也會慢慢失去讀書興趣。那麼,所學課文與所帶文章的過渡“橋”是什麼?目前,大家傾向於語言文字訓練,在課文中學習語言文字,在所帶文章中訓練語言文字,但這並不是唯一的。人文主題也可以當作“橋”,知識歸類也可以用作“橋”,如借用《知遇之恩》中的三類人來表現《唯一的聽眾》中的老教授對青年人的無私幫助。

三、課堂評價還是有意為之

課堂教學即時評價一直是我的短板,不知不覺就會忘記。因此,執教公開課時,總會設計幾句評價語,用以增添課堂的亮色。今天執教《唯一的聽眾》,設計了表揚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讀書廣博,同時針對老教授的神態描寫設計了能回答出老教師平靜背後的心理活動的同學的激勵性語言。儘管在課堂上都用上了,效果也不錯,但我深知鼓勵性評價若沒有到信手拈來的程度,課堂就很難有光彩奪目的精彩。

課堂即時評價既是對回答問題學生的鼓勵也是對全班學生的引導,這是大家的共識。但為什麼難以“習慣成自然”呢?仔細想來,除了教學理念沒有徹底轉變外,還有對學生也就是兒童的認知沒有弄懂弄透。課堂教學是表揚的藝術,並非僅是口號,更是課程改革的理念。同時,小學生需要在鼓勵中成長,這是學情,是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把理念轉變為實踐是艱難的,因為我們對兒童的認知不全面甚至於把學生當作成年人,因此,“挑毛病”的課堂才會司空見慣。

課堂教學即時評價有意為之並非不對,但更需要從心底裏認可“兒童需要鼓勵”的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慢慢地轉變為無意為之,直至習慣成自然。

四、依據學情關注學生進步

儘管我努力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爛熟於胸,有時卻不得不回味一下前後教學環節的聯繫,此時便失去了對學生的關注。課堂上,教師的注意力應該在學生的表現與成長上,不應該在教案上。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時,卻發現學生並沒有想象中的好,有時甚至於差強人意。

為什麼在課堂上看不到學生的進步?首先是教師在課堂上無法同時關注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上游學生無所事事、下游學生聽不懂成為多年來的難題。因此,在魏書生老師的課堂上,下游學生寫詞語,不用聽課。其次是學生性格各異,聽課與不聽課並存,看似聽其實不聽者有之,看似做小動作其實在聽課者也有不少,這並非“一二三坐端正”就能解決的。因此,把握學情就要照顧不同性格特點的孩子,這不是所有教師的所有課堂都能做到的。最後,老師找不到針對不同性格特點孩子的教育方法,雖然希望能促進孩子成長進步卻束手無策,因此在課堂上看不到學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把握學情,這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功,練成者着實不多。

反觀我執教的《唯一的聽眾》,因為是一節公開課,總想呈現一節完整的課堂,“趕進度”的情形依然存在。趕進度時,心裏想的是“進度”,也就難以關注學生。畢竟,即使讓學生讀課文有進步也需要跟進指導反覆誦讀才行。

執教一節校內公開課,雖經過精心準備卻依然沒有達到理想境界。儘管這幾年始終關注課堂關注學生,卻依然是問題多多,下次公開課才會更加精彩。當然,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好在,我一直在路上。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

記得上學期末的最後一次語文大組活動時,肖老師拋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問題——“磨課究竟好不好”?通過這次公開課的實踐,我對磨課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在2個月左右的時間內,在前後磨了2篇課文後,在一次一次試教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發現自己問題的同時也感覺到了自己的進步,也學到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所以我覺得“磨課”是利大於弊的。

我執教的是《唯一的聽眾》的第二教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轉換人稱的方式改寫故事。導入時引讀老教授説的4句話,這既是對上節課的複習,又對上節課的內容起了很好的銜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要把老教授作為第一人稱寫,更要學生明確一定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環節體現了教師由扶到放的過程,先將故事分成三個部分,着重指導第一部分的寫作。在指導第一部分時,我先引導學生活用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再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動,隨後進行換位體驗,寫出老教授的所見所聞所想所言,目的是強化學生明確寫作的方法。這個環節我利用多種填空題給予了學生一個寫作的形式,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把學生推向一個更高的思考空間,學生都有了寫作內容,也學會了寫作方法。

在此基礎上第二、三部分則是放手讓學生寫,重在依據寫作的要求從同伴、教師的點評中發現自己在寫作中的問題,更好地運用寫作方法來進行寫作。所以當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價時,他們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達形式的多樣,做到了一課一得,許多精彩的語言不斷在課堂上呈現出來,既給了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最後我請學生思考課文除了《唯一的題目》,還可以取什麼題目?這又是本堂課的亮點:《善意的謊言》、《蜕變》、《“耳聾”的老師》、《真正的音樂》、《鼓勵的力量》、《此時無聲勝有聲》……在座的聽課老師都嘖嘖叫好。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課堂中的讀寫結合要抓住讀和寫的共同點進行訓練。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精心打磨課堂,搭好腳手架,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寫中促進思維,在寫中學會轉化語言。

這次能圓滿的完成公開課的教學任務,離不開汪老師、肖瓊老師和李青老師的細心指導,離不開我們全體五年級語文老師給予我的幫助,藉此機會我由衷地感謝大家。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3

《唯一的聽眾》是新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第三單元的專題就是感悟真情,唱響心靈之歌。而這篇文章正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真誠無私的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本人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學習目標是:

1、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課文,理解內容,體會老人與作者的幾次交流。

教學中我緊緊圍繞老教授的言行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激思,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驗,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習語言,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反思本課教學,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重視預習,做到不上不預習的課

預習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我讓學生彙報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穫,這樣既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又讓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自學能力。為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奠定基礎。

二、大膽放手,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教學生學習瀏覽今天的導課談話導入,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學生帶進文本,而後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學生經歷了初讀與精讀,朗讀與瀏覽,自悟與交流,感知內容與領悟情感,理解句子和積累語言的過程。尤其體現年段特點的是教學生學會瀏覽,通過瀏覽,引導學生抓住主要內容,並説説“你是怎樣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教學生學會總結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作者在一位真誠無私的音樂教授的幫助下,鼓勵下,由一位音樂白痴成長為出色的小提琴手,領悟了愛幼尊老的情感.

三、品詞析句,學會研讀課文

在領悟課文主要內容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找準切入點,形成對比,設置懸念,讓學生形成閲讀期待,而後引導學生圍繞課文重點學習2至8自然段,抓住文中老婦人的語言,引導學生上接下連,組織學生品詞析句,充分而有效地讀,從而感悟老婦人對我的鼓勵、關愛以及良苦用心,做到在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讀懂課文,同時在讀中訓練語感,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己去實踐感受體驗作者的心理活動的變化,符合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了紮實的語文基礎。”

四、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如果你就是這位初學小提琴的人,在這時候聽到這樣鼓勵的話,你會有什麼感受?”學生能聯繫實際,平時受到表揚、鼓勵時的心情,盡情暢想、暢所欲言,體會了作者當時的感受。這樣拓展延伸文本,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感悟和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閲讀質量。

五、課堂上把音樂引進課堂,體現學科整合

課前的小提琴樂曲創造了優雅的音樂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習興趣。在拓展延伸這個環節,我專門挑選了《月光奏鳴曲》來作背景音樂,讓學生能在優美的樂曲中,積極主動去思考,加深學生的感悟和體驗,同時體現學科整合。

當然,本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雖然重視學生的朗讀,但學生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雖然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朗讀的面不夠廣,學生的朗讀訓練還不夠。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4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2.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接觸了一篇感人的課文,大家還記得題目是什麼嗎?(板書課題)這個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總覺得有好多好多的話想説,你們一定也有這樣的感受吧!就讓我們再次走進他們的故事中去吧。

二、交流感悟、研讀課文

1.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説一説我在音樂方面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音樂白痴小提琴手)

2.結合課文內容概括我發生變化的原因。

3.品讀老婦人對我講的話,想一想她是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體會每句話的含義。(相機出示課件)

①老人叫住我,她説:是我打擾了你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指導朗讀。

當我在樹林裏為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惱,認為這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在幽靜樹林裏的平靜心情,深感內疚、抱歉地衝老婦人笑笑,準備溜走時,從老婦人説的這句話中你讀到了什麼呢?

(引導學生體會出這是老人自己主動承擔責任,她的言語中充滿了對我的尊重和理解。)

②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指導朗讀。

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感想?我是拉得非常好嗎?從哪可以看出來?

(引導學生體會老婦人是在鼓勵,讓我不要懊惱、灰心,並打消我的顧慮,不要在意她在場,拉好拉壞她都聽不見,讓我毫無顧忌地大膽的練習。)

③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指導朗讀。

老人的話語,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增添了幾份信心,此時此刻,她心裏在想什麼呢?

(引導學生體會這是老人在鼓勵我要持之以恆地練琴。主動做聽眾,是對我練習琴技的一種無言的督促。)

④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

指名朗讀。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想法呢?

(引導學生體會出這是老婦人對我的肯定,彭勵我不斷努力。)

⑤有一次,她説我的琴聲能給我帶來快樂和幸福。

老婦人再次給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話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練習,琴聲能給他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4.老人的語言是真誠的,作為一個自稱耳聾的音樂教授,她鼓勵我、幫助我的別外一種形式是她平靜的眼神。請同學們找出關於老教授眼神描寫的句子。在文中畫出來。

出示課件:

學生朗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①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我。

當我拉出像鋸牀腿的聲音時,她的平靜給我勇氣和力量,讓我毫無顧忌的大膽練習。

②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

當我有了幾分信心,每天去練習,她的平靜,鼓勵我不斷努力。

③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當我漸感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的平靜,體現了對我更高的要求,告訴我不要滿足,繼續努力。

5.老教授用她那真誠的鼓勵和平靜的眼神(板書:真誠的鼓勵 平靜的眼神),讓我由一個被家人稱之為音樂白痴的人,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小提琴手。讓我們一起來朗讀最後一段,一起來感受我的成功。(出示第最後一段的課件)

讀了這段話,你能體會到小夥子此刻的心情嗎?(板書:感激 敬佩)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我之所以找到自信並由此獲得了成功,能熟練地拉出許多曲子,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這都要感謝這位慈祥的老人。感謝老婦人的真誠關愛。在你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教授這樣,一直默默地鼓勵和支持你的人呢?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打開記憶的大門,走進回憶的殿堂吧。

2.學生談談自己生活的感受。

四、作業

寫一寫你的親人朋友是怎樣鼓勵你的。

附:板書設計

11、唯一的聽眾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樂白痴 真誠的鼓勵

小提琴手 平靜的眼神

教學反思:

《唯一的聽眾》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熱愛音樂、但琴技卻十分糟糕的青年,在一位自稱耳聾的音樂教授的真誠鼓勵幫助之下,成長為一個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中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主要通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討論交流來實現。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重點子語句雖然有通過課件一一展示出來,但在品讀老教授言行、神態的重點語句方面卻只是蜻蜓點水、僅浮於表面,而未能深入、落到實處。

二、因重點語句品讀未能真正落實,致使課堂時間分配前緊後鬆。後面甚至出現不知所措的尷尬情形。

三、課件出示不夠及時,顯得滯後。沒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四、課堂的教學應該體現良好的師生互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感覺自己做得很不夠。雖時常發問,提問方式卻顯得過於呆板。師生互動上,面向全班同學交流過少。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5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老人的愛心和善良默默帶領着我走進了成功的大門。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課文的理解重點就是通過老婦人的語言神態描寫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學習課文時,着重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儘可能地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是我這堂實驗課的探索方向。通過查一查、聽一聽、問一問、想一想、畫一畫,論一論、練一練等多渠道學習與訓練,覺得還是得到了點滴收穫:

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努力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得到提高。

在揭題以後,就要求同學們自由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在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時,通過讀一讀,想一想,問一問,畫一畫等環節,再次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思考的基礎上再和同學討論。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拓寬了思路,在後面的發言中看出也取得一定效果。因為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實踐着,發言踴躍,討論也較為熱烈。他們邊思邊在老教授的語言神態描寫等句子上進行批註,或多或少的寫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學生的自主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該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以培養和提高。

二、抓主線,明確輔線,着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學生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繫“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三、讓學生在想象中感悟和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了寂靜的樹林、老教授“平靜地望着我”、“我”在專心拉琴的圖片,要求學生看着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6

《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的教學完了,走下講台的我想談談本次教學的得失成敗。

在語文課標中有提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所以我在課堂中極力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方法,不僅在這堂課中,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體會領悟課文中的情感,並學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在教學中採用引導式教學,探究體會批註,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第一課時,我用音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唯一”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感悟這位老人對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課時,在精讀課文的環節中,抓住老人的語言、神態描寫,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時候,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借讀者的口説出來,從而掌握寫人文章的特點。

本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設計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了寫人文章的特點,體會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從而學會了感恩,懂得了關愛;從學生的朗讀和課上情緒,可以看出學生感到了文章語言文字的美;閲讀能力、賞析能力、寫作意識等得到良好的培養。

雖有這些可喜的之處,但是縱觀本課堂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方法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閲讀要讓學生親力親為,與文本對話,我由於過於急切,將自己的閲讀代替了學生閲讀,課堂中,讓學生主動來探討課文的時間較少。雖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這樣?在這裏,我對學生的引導還是不足的。

四、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一個展開想象,你想對老人説什麼?學生進行了簡單述説。預設中有個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的就不夠了。

經過這次的教學,我想在往日的教學生涯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多積累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7

我所執教的是人教版六(上)冊小學語文《唯一的聽眾》,它是一篇新入選的文章,課文寫了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

接到學校給我的上課任務時,我的心是七上八下的,一是對教材熟悉不夠,不用説新教材的六年級,就是老教材的六年級也沒接觸過,一直在一、二、三年段循環,造成在教材的理解上產生了斷層,這樣的斷層是不可能靠短時間的學習補上來的;二是對學生不瞭解,六年級的學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文本理解能力?什麼是學生能夠自己感悟的?什麼是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的?什麼又可以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拓展延伸?這些是最基本的問題我都不能明白,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總是把握不好,兩次試教下來,效果一點都不好,我覺得自己就像課文裏那位小夥子,沮喪到了極點,甚至想到了放棄,但是半途而廢畢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不是符合我的性格,於是就一次一次的試教,雖然每次都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做板凳一樣,感覺總是很糟糕,但是憑着那股“屢敗屢戰”的精神,在不知不覺間也還是有點進步了。 都説教學是門藝術,看來我缺少這方面的藝術細胞,回顧自己的課堂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設計缺少大局的理念,所提的問題缺少深度。好的問題總是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而我的問題提出較細碎,這

就造成了問答式的課堂模式,學生的理解和感悟缺少自我的.觀點,常常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沈大安老師説“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需要深入和獨到,但我們不能忘記我們面對的是6-12歲的兒童,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不能把成人的認識強加給孩子,或牽引着他們向前”,我的課堂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眼中沒有學生,只有課件和教案,不會俯下身看學生。因此當我再度回學校上課的時候,我總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學生互動的真實性,學會去關注學生學習反饋,看看學生到底需要教師提供什麼服務,把自己定位在服務員的角色上。

二、朗讀品讀缺少層次和有效地引導,有時只是為了讀而讀,而且讀的方式單一,沒有層次,朗讀中缺乏個性的評價。都説詞不離句,在學生感悟的基礎上,並沒有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回讀句子,雖然個人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處理上總缺乏藝術和技巧。

三、課堂節奏過於快,總想着自己的教案,而不善於捕捉學生的感悟,抓着課堂的生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這也足以説明自己在課堂上缺乏應有的教學機智。

這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還存在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的存在並非一朝一夕的結果,它反映了我在平時課堂中的弊病,我在反思這堂課的同時,更在反思的自己的課堂,都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正是因為我“台下”的功夫沒練好,所以“上台”時,就漏洞百出,我想,在常態課上下功夫是我今後必須做的功課。

課上得不成功,但是收穫很大,特別是關於略讀教學的,以前總認為略讀教學等同於選學課文,有時間就上多一點,沒時間就讓學生

自己看看。聽了闕老師的評課,才明白略讀的含義,它不是“忽略”的略,而是“精略”的略。略讀課文應該做到精中有略,略中有精,它更多的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運用,就像闕老師説的是學生學習的訓練場,從這個角度講,略讀教學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更為重要。由己及人,可能很多老師對略讀教學存在很多的誤解,特別是我們學校,大家課務多,很多高年級的老師都沒來參加活動,因此,我們很必要在學校開展一次略讀課文的專題教研活動,一來是為了使培訓面更廣,二是為了使自己對略讀教學有更深刻的教學。

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留給我們的思考遠遠沒有結束,磨練使人痛苦,更使人成長。教學就像是永無止境的攀登過程,在這個過程也許要付出很多的汗水,但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在這個過程我也領略到別人所沒有的那份魅力和那份沉甸甸的感動。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8

《唯一的聽眾》講述的是“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本課的重點是對老人語言和神態的體會和理解,老人對作者無聲的教育技巧(即課文中三次“平靜”的眼神)是本課的亮點,應讓學生好好體會。反思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主動、自主地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是使教學目標的實現體現在學生髮展之中的重要條件。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適當點撥,激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在初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積累,從而自悟出文章表達的情感。反思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可以看出教師能夠在授課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將發現的路讓學生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提出閲讀思維方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主導作用之一,就是為學生帶來思考,引發學習興趣和內在思維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出適合學生的心理情境,使學生以良好的心境進入學習狀態。教師提出的思維方向,是給學生創設出讀思的廣博空間,是啟迪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去潛心讀書的情趣,使每個學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願,投入到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思畫批的讀書實踐中。本堂課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老人三次“平靜”神態是在師生、生生共同探究學習了老人的語言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也就是説在具體放手讓學生獨立體會老人“平靜”神態之前,教師已經做好了鋪墊,已經教給了學生閲讀和發現的方法。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時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閲讀的思維方向:課文中究竟幾次寫到老人的眼神呢?這眼神中包含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和品悟。通過學生的獨立發現和集體交流,肯定了學生的學法,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出讀思的廣博空間。

2、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立體交流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要把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把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思畫批的讀書實踐中,讓學生親身品嚐到發現、探索、感悟的快樂,去展示一個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賞識他人,去感受獲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學、會學的幸福感。善於發現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回顧本堂課教師在引領學生重點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獨立發現,無論是老人“平靜”神態的幾次出現,還是請學生談老人“平靜”神態背後的含義,教師都能夠放心放手讓學生去談,能夠把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無論是學生談到的“為作者消除緊張心理”、“對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體會作者的琴聲”,還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得出的“老人對作者的鼓勵”、“老人對作者的期盼”、“老人對作者的肯定和讚許”,這些都是學生的發現,是學生立體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動後的收穫。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可以使各類不同基礎的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深層引導,探求新知

教師在引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嚐到發現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發現、品味能力越強,就會對文章中語言文字、內在情感的認識越會向深層次發展,疑點就會越多,就會越突出。因此教師要在授課的過程中恰當地把握“火候”,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引導,便於學生探求新知。回顧本節課,教師在引領學生體會、品悟老人“平靜”神態的時候,能夠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將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通過學生的語言表述,充分證明了學生的理解和品悟能力在不斷提升,於是教師適時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體會和品悟:老人是用怎樣的心來對待作者的呢?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後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總之,《唯一的聽眾》一課,重點在於理解老人的語言和神態的描寫。而對於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體會和分析是讀懂一篇記事寫人文的閲讀思路。本節課,通過教師引領學生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環節,體現了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環境,將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把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在解讀老人“平靜”神態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孩子們都能夠感悟真情,共同唱響心靈之歌。

二、遺憾之處:沒有將讀書、品悟與想象結合,未能設計小練筆

通觀本節課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環節的設計,確有遺憾之處。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教師應當適時去挖掘孩子的潛能。本節課在老人“平靜”神態環節的設計中,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學生有能力通過聯繫上下文去體會老人“平靜”眼神中所包含的意義,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孩子們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鼓勵”、“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期盼”、“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肯定”、“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讚許”……這一句句話從孩子們的嘴裏迸出,讓我看到了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能夠將讀書、品悟與想象相結合,合理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髮揮想象,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將會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會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出老人那無聲的力量對作者的巨大影響。如果再講這篇課文,在對老人“平靜”神態的解讀的處理上,我將在原有環節的基礎上,實現讀書、品悟與想象相結合,設計小練筆如下:

請學生髮揮想象,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9

《唯一的聽眾》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痴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失聰的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回顧課堂的四十分鐘,我自己覺得在以下方面還可圈可點。

一、精心設計補白,營造課堂高潮

由於老婦人隱瞞了身份,裝作了一個失聰的人,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訴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驚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還是繼續隱瞞了這個祕密,繼續面對這唯一的聽眾演奏着動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報老婦人的教導。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樣會給同學們一個震撼,回讀的設計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設計了通過再讀描寫老人語言神態的語句,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激發了學生對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自讀課文時,給與充分的時間朗讀,同時寫寫批註。在巡迴時,我發現有些同學的批註還是相當精彩。通過閲讀,學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婦人不是真正的耳聾,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有的對“平靜的望着”寫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平靜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了無窮的力量。”……現在回想一下,課堂應該是展示學生學習心得的舞台,課堂上未展示這一點,實在有些遺憾。

正是由於學生出於對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學生學得入境,讀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種從未有過感覺。我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這是一種暖洋洋的感覺!”“這是一種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覺!”“這是我從未感覺到的自信!”……誰説不是呢?學生讀到了我的心坎裏去了。

三、巧妙的教材處理,引發了探究慾望。

這是一篇敍事文章,事情的開頭和結尾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學習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找到“我”前後的巨大變化,較好地引起了學生探索變化原因的興趣。

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這樣一篇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就完成了。容量是相當大的。其中,學生的很多精彩的個性批註,沒有一一展示。其次,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不夠,雖然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0

《唯一的聽眾》記敍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先寫父親和妹妹説“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接着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每次“我”停下練琴,她總是誇獎“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最後寫“我”從妹妹那兒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有很大的收穫。在教學的思路上、方法上給了我啟發。這是一篇敍事的文章,篇幅較長,如果面面俱到,逐詞逐句分析,多少節課也不夠。在和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我抓住文中的主線:“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展開研究,學生既能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又能抓住關鍵詞句來體會,就使整個教學不瑣碎,較為完整,也有利於保持文章的完整性,也能培養學生從全局上把握文章,分清主次、重點的意識和能力。從而避免了把教學內容肢解得破碎不堪,使學生形成只抓細、抓小的意識,而沒有整體意識,不利於學生今後形成較高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1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課文的理解重點就是通過老婦人的語言神態描寫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學習課文時,着重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根據本文的教材特點和學習重點,結合本次《如何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這一實驗課題,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是採用抓重點語句描寫來感悟人物內心的方法。對於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的方式。醖釀教法時,曾有兩次設計。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在第一課時主要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描寫,以圖達到深入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目的,但是,試教以後發現效果並不理想,經過再次深入鑽研和把握教材,第二次教學時,抓住課文的兩條線索,以學習老教授的描寫為主,聯繫“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為輔,力求把這兩條線恰當的揉和起來,以便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老教授的愛護和鼓勵對年輕人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

儘可能地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是我這堂實驗課的探索方向。通過查一查、聽一聽、問一問、想一想、畫一畫,論一論、練一練等多渠道學習與訓練,覺得還是得到了點滴收穫:

一、導入環節的音樂MTV創造了優雅的音樂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課前要求學生積極查找有關小夜曲和《月光奏鳴曲》的資料,蒐集幾首小令,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掃除學習障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讀畫想問和討論相結合,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努力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得到提高。在揭題以後,就要求他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在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時,通過“讀--畫—想—問”,再次要求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結果學生的表現也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因為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實踐着,發言踴躍,討論也較為熱烈。他們愉快地在老教授的語言神態描寫等句子上進行批註,或多或少的寫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學生的自主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該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以培養和提高。

四、抓主線,聯繫輔線,着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學生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繫“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五、力求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了寂靜的樹林、老教授“平靜地望着我”、“我”在專心拉琴的圖片,並配上小夜曲,要求學生看着畫面,聽着曲子,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雖有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説,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上了這一堂實驗課,在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2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師一道,迎來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員們的集體視導,心情有些緊張。王穎老師聆聽了我的第一節課——《唯一的聽眾》。

時間已經過去幾天了,可我還是沒有從那節課的遺憾中解放出來,還在沒有能處理好“問題傳遞”與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的關係而糾結着!為自己沒能深挖文本,讓學生體悟人物的語言美而遺憾着!

其實,通過兩次試講,這節課的教學思路已經確定了。也許是我太想展現學校的“問題傳遞”的特色了,課上便要求學生以“問題傳遞”的形式談對老教授的充滿詩意的語言的理解。在傳遞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從心”。教師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些話的?“我”聽後有怎樣的感受?把你的體會説給大家聽?在學生“問題傳遞”的過程中,我過於相信學生,高估了他們的能力,當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我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生活實際來深化他們對老人語言的理解。但由於人物語言的含義非常豐富,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但欣賞起來頗有難度。這是,如果我及時而果斷地改變教學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們解放出來,讓他們在教師的幫助引領下前行,或許課堂會更活躍,更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看來,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師授課時的變通能力,對課堂的成敗起了較大的影響!

課後,王穎老師針對我的課堂的表現進行的點評,並從“人物語言美”這個角度,對我進行耐心細緻的指導,令我受益匪淺!王老師認為,本節課最難得一點是老人充滿詩意的語言發揮了什麼作用?為什麼這樣講就會有詩意的效果?通過了解老人的身份,再來揣摩老人的語言,就不難發現老人有一顆愛護學生的心,同時也是語言表達的高手!“詩一樣的語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讓人的心為之顫動的語言!老人什麼技巧也沒交給作者,卻贏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為智者!

從寫法的角度,老人的幾句話,從內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傳遞的形式不同,卻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讚美!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3

《唯一的聽眾》是一篇新入選的文章,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一定的閲讀經驗了,已經掌握了寫人文章的許多方法。因此,我沒有指導學生如何去學,而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批註理解,由於我們已經嘗試了一年的批註閲讀,所以學生們也早就有話可寫了,只見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地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也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既強化了學習行為,又實實在在地檢驗了學生對於學法的掌握水平。

這篇課文有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兩條主線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我引導學生劃批、彙報時以老人為主,以“我”的變化為輔,這樣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點,又無遺漏,學生也有的放矢,彙報起來也就頗為精彩,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馬”,幸運地是遇到了這麼好的“伯樂”;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此基礎上,孩子們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可獲缺的努力。更為可喜的是孩子們能聯繫自身,談自己的親身經歷,不僅學會了感恩,更意識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這節課上下來我和孩子們都受益頗豐。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在徵詢他們意見的前提下,決定和六(1)班的孩子們一起展示我們閲讀的過程。

結合備課中教學設計的四個方面,即:學法自動化;朗讀多樣化;理解多元化;問題焦點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當然,在巡視中過程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張娜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她那專業水準的朗讀,伴着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裏,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梅雨薇同學朗讀不夠完美時,我及時範讀,並讓她再讀,能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5

《唯一的聽眾》一文表現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課的學習中,要讓在學生閲讀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基礎上,體會作者通過人物言行、神態等刻畫形象,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課堂導入所創設的情境如若能令學生產生質疑的興趣,那麼這個導入將會為整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考主動性埋下伏筆。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導入中引用課文首尾兩段形成一個反差。讓學生明顯感覺到“我”由一個毫無自信的小提琴白痴到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轉變。從而引入了這個轉變的引導者————唯一的聽眾(切入課題)。在學生的朗讀中,引發學生的思考“讀了文段和課題之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隨而,在學生的提問中,歸納成了本課教學的兩個主要問題“唯一的聽眾她做做什麼事?”“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了學生的自發的提問,那麼學生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也是相對積極多了的。而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階段學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過為了能夠對人物瞭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來的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這兩個方面去入手。這同時又能夠為解決“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做好鋪墊,所謂一舉兩得。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為對我產生極大的鼓勵,給予我成功的動力。我在學生深入研讀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前加入了那麼一個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組能夠體現“我”喪失自信的詞語,以及一組體現我重燃信心的詞語。並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去感悟前後判若兩人的“我”。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詩一般鼓勵的語言,以及平靜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這一思考方向。

在研讀人物語言以及神態的環節中。充分的朗讀是情感體會的重要渠道。對於“老教授”的語言,往往是先粗讀談體會;再細讀品語氣;最後運用理解到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讓“老教授”的話變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夠在朗讀的語氣中充分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在品讀“老教授”眼神時,我還加入了這樣的環節進行延伸:每次平靜眼神時,想象老教授當時的心理活動。這個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那三次平靜的眼神背後的深情厚誼,還能力透紙背欣賞到“唯一的聽眾”那顆美好的心靈,從而又為第二個問題的解決鋪設了台階。

回想這節課,那個能夠引發學生產生質疑的情境導入可以作為引子,而透過比較“我”的變化來將學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語言、神態上來,可謂鋪設了一條鐵軌。而在其後的誦讀以及思維拓展訓練就提供了讓學生體味的前進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