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反思>

物理課堂的教學改進及反思

教學反思 閲讀(1.15W)

這是一堂初中物理中有關《蒸發》內容的展示課,借用了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先後上了三堂課,目的在於探究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同時積極探索“三課兩反思”的教學改進實踐,也就是用探究型教學方式對基礎型課程教學進行了探索。

物理課堂的教學改進及反思

一、關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

1、以前上課時用的課件內容很詳細,“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實驗除了要學生做實驗外,還用三個Flash動畫實驗顯示一遍,其目的是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在本節課課件中作了一些改進,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是從指尖上鍛煉出來的”(某一物理學家語),學生通過三個實驗操作已經很好地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並能得出初步的實驗結論,再顯示三個Flash動畫有些畫蛇添足,因此,在這個課件中沒有采用。

2、“蒸發致冷”部分,小男孩從游泳池裏出來感覺冷的那副畫,以前所採用的是書本上的原圖,靜態的,不逼真,這節課採用的是從網上下載的動畫,很形象逼真,看的人也感同身受,效果非常的好,學生的回答也更到位,並且非常有助於調動課堂氣氛。

3、以前的課件中實驗結論是在屏幕上的;顯示過後,留給學生的印象不深,雖然學生能夠理解,但運用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解釋生活中的蒸發現象時,語言表達上不夠確切,這次,我把三個實驗結論板書在黑板上,雖然多花費了點時間,但留在學生眼中的時間長一些,解釋生活中的有關蒸發的現象時,語言表達更到位,當然學生對這塊知識的記憶也會更長久點。

4、以前做“蒸發致冷”演示實驗時,是我和學生共同做實驗,由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學生雖然也能感受到温度計示數變化的方向,但總感覺是由老師在主導着課堂的進程。而這次,在課件中增加了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由幾個學生共同上台演示實驗,我負責在電腦上記錄數據,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直接從黑板上看到兩支温度計示數的變化趨勢,對比更鮮明,而且下面不參加演示的學生更感興趣了,課堂氛圍顯然更活躍些。

5、聽了很多老師的《蒸發》公開課,在處理本節課的重點——“影響蒸發的因素”的三個實驗時,大部分都是先讓學生設計實驗,而學生大多不能很完整地説出實驗應控制的變量,而後再由老師點出。原因並非學生能力不夠,是因為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控制變量法(初中一個最重要的實驗方法),還不具備應用控制變量法思想設計實驗的能力。因此,對控制變量法的教學,作長遠打算,分為三個階級進行:感受→明確→應用。而第一次,以感受教學為主。因此我一改往日的教學思路,直接在課件中顯示三個實驗的目標及操作步驟,將需要控制的變量用語言表述出來,讓學生先感受控制變量法思想。

二、關於“三課兩反思”的教學改進實踐

第一節課後:

公開課時,初二的學生已經學習過《蒸發》,而本次活動的宗旨是:體現真實的一節課,2005年3月17日上午我借初一班級上課,因為他們在預備和初一學習的都是新綜合學科,雖然有點淺,但畢竟有一定的基礎,加上我提前利用兩節課為他們補習了《熔化和凝固》及《沸騰》,並費力地把每個學生的名字都記住了,所以和學生融合得非常好。

優勢1:

這節課我注意了鼓勵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以四人一合作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交流,並要求學生要輪流分次地完成三個實驗,避免由一位學生包攬所有實驗,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從學生相互協作井然有序地進行實驗的情景中,這個設計應該是很成功的。在安排實驗小組時,我徵求了班主任的意見,將活潑學生和靦腆學生搭配在一起,希望能對他們的性格起到一種良性培養,從本節課來看,效果很好,每個組都很熱鬧地在進行實驗,長遠來看,相信也能對學生的性格起到好的作用。

不足1:

在實驗前,先提出實驗的要求,再顯示三個實驗目標及操作要求,然後,就讓學生進行實驗,而有些不認真的學生根本沒將操作要求看完就開始實驗,沒按規定進行實驗,因此得出了錯誤的實驗結論。在下次進行到類似環節時,要讓學生先共同熟悉一下操作要求後再動手實驗。

優勢2:

這個教案很好地把握了《蒸發》的重難點,並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程度,妥帖地制定了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各個知識塊之間線條明朗,容易讓學生區分本節課的幾個環節,使他們對本節課思路清晰,易於理解消化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

不足2:

各知識塊之間既要有區分,也應有聯繫,老師的一些過渡性語言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從對一個知識點理解中順利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的探究和學習中,而我在這個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沒有很好地起到引領作用,所以,在課後,我已經思考並設計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輸入教案中,今後講這節課時,我肯定能做得很好。

優勢3:

學習物理是為了利用物理知識來為人類服務。因此,在共同學習了本堂後,我在後面進行了為時不短的STS教育(STS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縮寫),這對學生學習物理是為了利用物理的意識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

不足3:

在STS教育的第三個頁面中,即“火箭的發射台下面為什麼建了個大水池?”時應該滲透德育,譬如,可以提到我們國家2003年10月16日的“神舟5號”載人航天取得成功,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可以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滲透,雖然這一點也是可以找時間彌補,但可能沒有那麼恰當的教育時機了。德育滲透不僅要在今後講蒸發這節課時注意,在其他課堂也要注意“時時德育,事事德育”。

優勢4:

語言中流淌的情感有時遠甚於任何事物。因我性格豪爽開朗,所以充滿激情的教學語言也感染和調動了學生的情緒。過渡語、評價語熱情洋溢也不乏幽默,以自己語言中流露的真實的情感和個性來調動課堂氣氛。

不足4:

評價語不夠豐富,難以讓每個學生體會到受重視的感覺,但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修成正果。今後,要多看名師的課堂錄象,多學習他們評價學生的技巧和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

另外有一個具體的細節,我拿出幹皺的蘋果問學生:“放久的蘋果外皮,切開以後,內部水份流失(是/否)?”有一個學生很響地説:“也有流失!”時,我自己把蘋果切開,然後巡邏一週,讓全班學生看裏面的水分是否流失。課後反思,當時我應該及時地把蘋果遞給這個發聲音最大的學生,讓他切蘋果驗證,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不費力氣地把整個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今後,我在處理這些意外的教學細節時應更注意技巧。

優勢5:

為了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得到表現的機會,我注意了提問學生的廣泛度。雖然是借班上課,我也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初步瞭解,提問了每個層面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並且大部分學生都回答的很好,這説明他們對本節課知識學習得很好。

不足5:

很多回答是學生自己的語言,而我將其引導到了物理的專業語言上來,課後,聽課的老師跟我提起,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答出就可以了,沒有必要非要用書本上的語言來回答,要尊重學生的語言特色。今後我也要注意相應的方面和環節處理。

優勢6:

當王璐同學答出“表面積越小,蒸發得越快”的錯誤結論時,我並沒有慌張,而是詢問其他實驗小組有沒有不同的觀點。因為大部分小組都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可以讓他們直接區分出正確與錯誤來。而後我又詢問他們做實驗時,表面積大的酒精和表面積小的酒精滴的滴數是否一樣,解開了其他學生心中的疑惑,處理得乾脆利索。

不足6:

課後想想,這樣處理不是最好,學生得出錯誤的結論也是一種教學資源,應該加以充分利用,譬如:讓得出錯誤結論的小組自己找出癥結所在,並將得出錯誤結論的過程用語言展示給全班學生,這樣的印象會更深刻,教學效果也會更好。另外,也可以點出,在動手做實驗前一定要注意科學規範的實驗要求,只有認真按要求去做,才能更好地探索到物理規律,尋到學習的寶藏。此外,因為在課堂上有一學生對語句理解有誤,我把語言又作了點變動,改成了不易引起誤解的語言。

第二節課後:

優點:

由於我學在上星期三請來了語文特級教師陳鍾樑老師和華師大二附中的鄭桂華老師來上課,是借班上課,鄭老師在課前十分鐘和學生進行了溝通聊天,使學生克服了陌生所帶來的不適感,上課氣氛很活躍,互動很好。通過觀摩,使我收益匪淺,借鑑到《蒸發》課中,3月30日下午在洋恆中學借班上課過程中,我與學生配合得非常默契、融洽。

不足:

課堂前面兩節《蒸發》課中,在“研究蒸發快慢與表面積的關係”實驗中,表面積小的滴了一滴酒精,表面積大的滴了多滴酒精,導致得出“表面積越小,蒸發得越快”的錯誤結論,分析原因:學生沒有接觸過控制變量法,加上老師陳述實驗要求時有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理解為什麼要滴一滴,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下次上課時,要讓學生先設計一下實驗步驟,不管他們是否設計得出來,目的只是為了體驗“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思想,我準備在下節課中予以調整。

另外,由於是借班上課,佈置的課後作業“沙塵暴的起因和防治”成了一個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不如直接設計進課後的STS教育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鍛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水、植樹護林、保護環境的德育教育。

第三節課後:

4月8日下午,借的是我校初一另外一個班級,該班也還沒有學過物理課,同時課前沒有做鋪墊,所以對“進行實驗設計”和“得出實驗結論”等話語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在這些教學環節中出現不適。如:明確實驗目的後,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有部分學生卻利用了桌面上的蘋果進行實驗,説明老師的引導語言不夠具體,還有部分學生直接開始操作實驗,這是在課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在今後借班上課時,要更充分地備學生才能避免出現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