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教學計劃>

【精華】教學計劃範文7篇

教學計劃 閲讀(2.58W)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不如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個教學計劃吧。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華】教學計劃範文7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班級情況分析:

我班學生對園內生活有了一定的經驗和知識上的準備,所以能較快的適應新的環境,並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大部分小孩在家受家人的寵愛,以自己為中心,來園時,哭鬧情況多較,對父母和祖輩依賴性較強,一些幼兒抓做大人的脖子不肯放手,一些孩子手腳亂跳,還有一些孩子對家長又抓又咬,情緒很激動,在和幼兒接觸和交談中發現幼兒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普遍較差,如:不會自己吃飯啊,不會入廁,有的個性較強,形成了許多的壞習慣,時常與同伴為了爭搶玩具發生攻擊行為,有的不和羣,任性,有的説話不清楚———為了使這些幼兒能儘快穩定情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常規意識,我們老師將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把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使每為幼兒都能愉快的生活,取的可喜的進步。

二、教學目標:

節奏感是音樂實踐活動中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是音樂情緒、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段。小班時期是培養幼兒節奏的最佳階段,同時也是培養音樂素質的基礎時期,而音樂遊戲化的方法符合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好動、好玩,思維具體形象,一切從興趣出發。本學期通過研音樂遊戲化的方法對小班幼兒進行節奏感培養的同時,探索其內容、目的和組織手段。現將我在第一、第二個階段中的一些做法和實施過程做個簡單的小結。

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1、瞭解本班幼兒在音樂節奏感方面的表現情況,確定教研課題。2、培養並建立初步的音樂活動常規。

3、能夠初步感受並喜歡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難點:

1、認識幾種打擊樂器,能隨着熟悉的樂曲使用固定的節奏型進行演奏,體驗樂器演奏的樂趣,初步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2、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聽音樂的興趣,養成安靜、用心地聽音樂的習慣,初步瞭解比較典型的搖籃曲、舞曲、進行曲和勞動音樂的不同特點。四、具體實施措施:

1、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

(1)、提供多種樂器,讓幼兒在自由敲打中獲得滿足以激發幼兒玩樂器的興趣與慾望。

(2)、幼兒提供兩種樂器(如碰鈴、響板)讓他們在敲敲打打中聽聽其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樂器的不同音色,初步掌握其樂器的演奏方法。

(3)、提供音色差別較大的兩種樂器,在幼兒的敲打過程中用動作幫助他們瞭解樂器的音色與情感所表達的關係。如敲大鼓時引導他們模仿“老虎、獅子”等有力的動作。

2、在聽聽玩玩中激活幼兒的節奏動感

(1)引導幼兒感知節奏。

首先,音樂來源於自然生活。我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幼兒學習感知生活中的節奏,如引導幼兒傾聽觀察自然界、動物、生活中的節奏響聲,之後進行模仿、感知,並拍出節奏類型來。從中讓幼兒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使他們積累豐富的聽覺經驗。其次,我還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一系列聽力遊戲,讓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感受節奏的動感。如:用筷子敲擊鋁鍋、玻璃杯、碗碟等生活中常見的用具、器皿,從中辨別聲音的高低。有時,我還採用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即老師用打擊樂器敲擊簡單的節奏,幼兒用拍手、拍肩、跺腳等動作將其表現出來,反之,幼兒敲節奏、老師將其再現出來。

(2)、體驗、感受穩定單一的節拍

這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的基礎。我經常讓幼兒以自身的身體律動來感受穩定的節拍。如唱歌、樂曲時,讓幼兒隨着節拍,一拍一拍地爺身體、頭,感受有規律的無變化的拍子。在這個練習中,我還讓幼兒隨着樂曲做拍手、拍肩、拍腿、跺跺腳等律動,這樣就能幫助幼兒較好地體驗、感受穩定的節拍,為今後掌握有變化的節奏打下基礎。

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依據,旨在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圍繞新課程的理念着眼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自主探究、合作與交往。讓學生去體驗,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去思考;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去施展;給學生一個目標,讓他們去追求。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合作交流中體驗到運動的快樂。

二、總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各具民族特色的竹竿舞,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在熟練掌握竹竿舞的基本步的跳法和敲竹竿的節奏的基礎上,能創編出本年級特色的跳法,發展學生身體的靈敏、下肢力量、彈跳力、耐力等素質,提高動作的節奏感和協調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視頻、音樂讓孩子感受竹竿舞的魅力及節奏特點、動作特點。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跳竹竿舞,獲得愉悦的感受與體驗,感受音樂與舞蹈的完美結合。加深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的瞭解。

三、教材分析

“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傳統體育教學內容有重要的補充作用,尤其不受場地限制,通過開發和利用竹子作為體育器材和體育運動項目,讓學生在舞動中體驗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瞭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讓學生弘揚民族文化,將德育滲透於體育教學中。另外,“竹竿舞”跳法多樣,竹竿的開合變化靈活,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的能力;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能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能力、創新意識。

四、學情分析

由於有了上學期的基礎,各年級的學生均能較好的完成本年級竹竿舞的跳法,無論是對竹竿舞的起源還是基本跳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本學期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實踐,不僅完成上學期的創編跳法,更要鼓勵孩子們在練習的過程中自編、自創、自演、自導新穎的竹竿舞跳法,達到動與美的完美結合。

五、預期效果

1、學生能打出最基本的節奏,並在竹竿上進行基本步的跳躍,並能在跳躍的過程中,熟練的唱歌;

2、學生可以在四杆中熟練的進行各種跳法的練習,還能加上各種不同的上肢動作。

六、教學進度

教學時間為每週二的下午體藝2+1,進度安排如下:

1、竹竿舞的文化特色及影響。(2課時)

2、多樣的竹竿舞的節奏及跳法。(2課時)

3、根據節奏創編肢體動作。(2課時)

4、創編多副杆的花樣跳法。(2課時)

5、快樂實踐。(2課時)

6、自我評價。(1課時)

教學計劃 篇3

一、班級情況分析:

高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紀律情況也相對穩定,也具有一定的基礎。五(4)班學生上課氣氛活躍,聲音整齊統一,有一定的表現力,小合唱也能勝任。一首新曲聽幾遍基本能合下來。但本學期新教材對我們的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很多合唱歌曲,所以學習相對比較困難,所以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在此基礎上,讓他們掌握一定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

二、教材分析

在教材大致可以分聆聽欣賞、歌曲演唱、創編活動三個方面。在聆聽欣賞方面:全冊共有聆聽欣賞曲18首,其中外國作品5首,中國作品13首;器樂作品2首,聲樂作品16首(其中包括一課的京劇相關內容)。跟以往的欣賞教材相比,本冊的欣賞曲中國作品增加了,特別是民族音樂。編創活動方面:編創活動滲透在聆聽欣賞和學唱表演中,主要涉及有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聽辨樂曲的力度、速度、音區、音色、情緒及演奏樂器,區分樂曲段落,用不同的顏色、線條或圖形來表示樂曲的情緒。

第二方面是選擇或編創節奏,用打擊樂給歌曲伴奏或作情景表演。第三方面是隨着音樂邊唱邊舞,做歌表演。第四方面是運用人聲、自制樂器及其他樂器創作命題音響小品。第五方面是視唱旋律,改編不同節拍的旋律。在歌曲演唱方面:在本冊教材中共安排了七個單元的兩聲部歌唱教學。共有學唱歌曲16首,其中單聲部歌曲8首,合唱歌曲8首。在本冊合唱歌曲有了明顯的增加,隨着合唱歌曲的增加,也説明了音樂新課程實施以來,對多聲部教學也逐漸重視起來了。這個也是很多音樂老師都很關注都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課本上的十六首歌曲,通過歌曲的演唱,使學生更加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學習、愛科學、愛大自然、愛生活。

2、基本上掌握教材所規定的樂理知識、視譜、視唱能力有較大的提高;通過學習能正確的完整的表現歌曲、理解、欣賞曲目的主要內容。

3、認真完成課後的綜合訓練,通過練習逐漸提高學生的創作旋律、填寫旋律的能力。

4、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學會用正確的口形,呼吸及連音、斷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樂技巧,使學生具有認識簡單曲譜的能力,並且能夠自學能力;通過本冊學習,認識一些樂器及其演奏方法;通過欣賞,瞭解幾種常見的演奏方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速度、力度、節拍、音色、音區的感知能力,培養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操;通過樂器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演奏姿勢與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學習表達不同情感的樂曲。

(二)教學重點

1、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薰陶,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鑑賞音樂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難點

1、在氣息的控制下,逐步擴展高音。

2、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現歌曲的情感。

3、學習二聲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

三、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做好前備、復備工作,為能使學生上好課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備課時注意與新課標結合,並注意備學生。

2、設計好每堂課的導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

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注意在課堂上採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教具,努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計劃 篇4

貫徹教育部省和育廳有關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化學學科指導意見》為指導,積極穩妥推進我校普通高中高一階段化學新課程實驗,為進一步提高我校化學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有計劃的安排一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

開學之初,我總結上學期學生情況,並制定本學期的具體教學計劃和措施。同時熟悉教材,並認真做一些習題,達到有所準備和有所儲備。新學期開始,我繼續鑽研教材和體會新課標的指導精神,並逐步瞭解、熟悉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備書本、備學生、備實際,並制定本期教學計劃。

二、極作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程序,確保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1、努力鑽研化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加強集體備課小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學經驗,集體研討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最佳教學方法。明確教學過程中值得

注意的問題

2、教學中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關注人類面臨的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3、做好課後反思工作,及時總結教學心得和經驗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4、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會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通過以上幾項措施,全

體高一化學教師,團結合作,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

 三、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工作,使學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處推進

學校承擔了一定的化學立項課題,備課組各成員要在學校領導和科組的積極領導下,努力參與課題研究,為學校的教科研和教改貢獻一份力量,達到教與學的.統一、教與研的統一。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化學意識

每週可以利用一節課進行化學活動課,內容包括化學興趣指引及學法指導、物質的量的綜合訓練、溶液濃度的計算、化學史、元素週期表的應用、酸鹼性質的擴大應用、社會化學簡述等;鼓勵學生除做好課堂分組實驗外、積極做好“家庭小實驗”引導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基礎現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加他們的視野。

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我們天天在進步》、第二單元為《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第三單元為《我們出行真方便》、第四單元為《工農業與我們的生活》。其編排特點如下:

(一)從多方面展示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第四單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歷史演變、未來通信的發展作為基本事實,將文明通信,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合理看電視等好習慣的培養藴含在其中。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藴含在社會事實之中,有利於實現品德教育的無痕性。

(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四年級下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生產與生活的關係,來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社會中工農業生產的基本過程,工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繫,生產的發展和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行業的不斷變遷;通過探究交通與生活的關係知道社會交通方式的多種多樣,交通的變遷、交通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聯繫,交通發展引發出的新問題;通過探究通信與生活的關係引導學生了解現代通信的種類,古代人們的通信方式,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等方面的社會常識。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如第四單元,讓學生了解工農業生產過程,對學生來説比較困難和陌生,教材從“吃穿用哪裏來”切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飲食,首先把握工業產品,農業產品的基本概念,然後通過“到農村去看看”和“到工廠去看看”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認識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方面的基本過程。

(四)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下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工農業生產常識、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五)將引導學生獲取信息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三、教學目的要求和任務

1、學會正確對待挫折,瞭解自信的含義。

2、體驗通信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樂趣。知道在信息社會中,必須遵守網絡文明道德,學會利用各種信息工具,分享人類共同的信息資源。

3、瞭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學會看懂常見的交通標誌,學做文明人。

4、通過研究工業生產、農業生產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產生對從事工業、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為人要誠實正直,處事公正,能説真話。

6、懂得做事要有責任心,對師長和集體交給的工作能認真負責地去完成。

四、教學措施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課堂氣氛,產生情感共鳴。小學生善於直觀體驗,側重形象思維、易受感動。我要力求將課文中的道德知識點與學生情感上的激發點結合起來,利用現代媒體手段,把靜態的文字、抽象的術語、乾巴的數字變成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畫面。讓學生在具體認知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敬慕道德榜樣行為的情感。

(2)要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週: 第一課

第三、四周: 第二課

第五、六週: 第三課

第七週: 第四課

第八週: 第五課

第九周: 第六課

第十週: 第七課

第十一週: 第八課

第十二週: 第九課

第十三、四周: 第十課

第十五、六週: 第十一課

教學計劃 篇6

一、熟悉3D One教學軟件 1課時

學習目標

熟悉3D One界面和基本操作

 二、基本幾何體的設計 2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六面體、球體、圓環體、圓柱體、圓錐體、橢球體等幾種幾何實體的結構

2、學會3D One的幾種基本實體的操作方法

三、蜻蜓的製作 2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並學會基本實體的操作使用

 四、草圖繪製 2課時

學習目標

1、掌握矩形、圓形、橢圓形、正多邊形命令的操作方法

2、理解草圖是要在某平面上繪製的

3、學會把二維草圖轉變成三維實體的基本操作方法之一—拉伸

五、直線、圓弧、多段線和通過點繪製曲線 2課時

學習目標

瞭解並學會草圖繪製中的草圖線條命令

 六、預製文字、參考幾何體 3課時

學習目標

學會預製文字和參考幾何體的操作使用

七、草圖編輯 4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草圖要想拉伸或旋轉成實體需要滿足首尾相連的封閉線串的規則。

2、靈活使用草圖編輯或基本編輯中的命令來對草圖進行編輯

八、草圖圓角、倒角、修剪、延伸和偏移 4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草圖要想拉伸或旋轉成實體需要滿足首尾相連的封閉線串的規則。

2、靈活使用草圖編輯或基本編輯中的命令來對草圖進行編輯

九、小兔子掛件 4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草圖要想拉伸或旋轉成實體需要滿足首尾相連的封閉線串的規則。

2、靈活使用草圖編輯或基本編輯中的命令來對草圖進行編輯

教學計劃 篇7

一、學生聽説讀寫基礎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5人,通過兩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有所進步,聽説能力有所提高,但在作文中存在着許多問題,例如內容不夠具體,語言不夠規範,用詞不準確等等。這主要是學生平時讀書不多,頭腦中知識儲備不夠,其次是平時的訓練中不夠紮實造成的,所以在這一學期的教學中要很下功夫,需要加強訓練。

二、本學期重點訓練項目

本冊作文一共安排八次。分別是:寫寫自己的課餘生活,寫身邊熟悉的一個人,寫一幅秋天的圖畫,寫一則觀察日記,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寫自己去過的地方,編一個童話故事,自由習作。習作在編排上儘量為學生自主習作提供方便,不規定習作的題目,一般都是提出內容、範圍,絕大多數學生都有可寫的內容。題目由學生自己擬定。此外,在語文園地八還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範圍的習作,完全放開,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三、作文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讓學生樂於習作,要學生激發習作興趣。

(2)讓學生不拘形式地表達。

(3)適當要求:內容要較具體,語句要通順。

難點: 內容要具體,中下學生的指導。

四、教學措施

1、上好語文課,重視“讀寫長線結合”。

在語文課的教學中,不僅僅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還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詞成段成篇的方法。

2、抓好隨文小練筆,重視“讀寫短線結合”。

根據課文特點,選擇適當角度,精心設計小練筆,對課文從句式、段式、立意和寫法等方面進行模仿。一方面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積累,一方面不失時機地進行局部仿寫練習,讓學生更好地“讀”中學“寫”,以利於其習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3、上好作文指導和講評課,幫助學生邁好第一步。

每次指導課前認真研讀教材例文,創設孩子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教會大家從日常生活中選材,爭取讓兩週一次的作文指導課充滿歡聲笑語,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感悟習作技法,提升表達本領。

4.以例文為樣式,主要是片斷練習,根據每次習作的要求,例文的特點,選擇適當的角度,讓學生從句式、段式、立意和寫法等方面進行模仿。

5、 提倡認真修改,養成良好習慣。

三年級習作不同於低段寫話,教師指導,學生口述後,同學們要先打作文草稿,自改第一遍,同位再互改第二遍,持之以恆養成好習慣,保持作文簿面整潔,也可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6、堅持寫日記,試行學生批改練筆實驗,讓家長給予批改指導。

7、每週寫一篇週記,教師進行批改、講評。

8、擴大習作發表園地,充分利用發表激勵機制。

定期選出優秀作文、週記、課堂隨文小練筆,粘貼於百花園,並爭取校報發表,在班級營造“人人樂寫,發表光榮”的良好氛圍,巧妙利用激勵機制,讓孩子們都能品嚐到成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