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教師之家>閲讀答案>

《宋朝的月光》閲讀答案

閲讀答案 閲讀(2.43W)

閲讀題作答要組織語言規範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後,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囉嗦重複,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宋朝的月光》閲讀答案

  宋朝的月光

  邸玉超

①誰見過宋朝的月光?那時的月光與今天的月光有無區別?歷經千載的風蝕,想必那月亮一定會有絲毫虧損,月光斷不會如原來的一般。每當皓月當空,我便無端地有此痴想。

②想來,宋朝的月光一定沒有唐朝的亮。大唐盛世,天高地遠,月光亦格外明媚,有霜的重量,有雪的質感。我在一篇小説裏曾寫下這樣的句子:“盛唐般的月光照在晚清色澤的麻花被上。”在我的意念中,唐朝的月亮總是圓滿的、温暖的淡橘色,而清朝的月光則是虧殘、清冷的靛藍色。宋朝的月光什麼顏色?宋瓷有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曾見一仿定窯瓷瓶,器薄如紙,瑩白如粉。汝窯瓷色前人稱近似“雨過天晴”。我以為,宋朝的月光已凝固在宋瓷上,如果有可能,你去輕輕觸摸一下,就會真切感受到宋朝月光。如果做不到,不妨讀一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那裏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大宋月色。

③《記承天寺夜遊》是蘇東坡的著名散文小品,全文僅84字,輯錄如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④元豐二年,也就是1079年,蘇東坡被貶至黃州(今湖北黃岡縣),任團練副使,團練這個銜就夠小了,且加個副字。蘇東坡是落拓不羈的文人,面對這種境遇,依然隨緣。四年後一個深秋之夜,蘇東坡寂寞無聊,被皎皎月光關照,遂尋相知朋友欣然賞月。蘇東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靜,心中月光卻藏着波瀾。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僅18字),狀寫出流傳千古的“蘇氏月光”:月光灑落,如庭院積水,水草交錯,原是竹柏倒影。虛無之物,歷歷在目;動靜和諧,亦實亦空,沒着一個月字,卻滿目月華。如抒情詩,如寫意畫,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種天地潔美的情調,抒發了一種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別是結尾句中“閒人”二字,意味深長,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涼之感,又有人與自然相融的温暖之色。

⑤承天寺裏該有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佛,其腳下踩着一個布袋。人每天提着這種布袋,行色匆匆,知其沉重,也難以放下。布袋裏裝着什麼?煩惱。這個夜晚,蘇東坡把“布袋”暫時寄存在寺中月下了,想必他一定能睡個好覺。

(選自《散文》2007年第6期)

《宋朝的月光》閲讀題

1. 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②段運用哪些手法來表現“宋朝的月光”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④段説“蘇東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靜,心中月光卻藏着波瀾”。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蘇軾剛到黃州,先作《西江月》一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請比較蘇軾這首《西江月》詞中的月光與《記承天寺夜遊》中的月光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並探究產生這兩種不同情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朝的月光》閲讀答案

1.(1)對比:唐朝的月光是淡橘色,明媚、圓滿、温暖;清朝的月光是靛藍色,虧殘、清冷;宋朝的月光是瑩白色,綿薄。(2)化虛為實:將無形的.月光凝固在宋瓷這一實物上,讓人能真切地觸摸到,感受到。

2.面對被貶境遇,蘇軾能隨緣自適,所以眼中的月光能如水般平靜;但他的心中並不自得,仍有着人生不如意的悲涼,所以心中月光暗藏着波瀾。

3.《西江月》詞中的月光流落出詞人失意怨憤、孤寂淒涼的情感;《記承天寺夜遊》中的月光流露出詞人雖不如意但隨緣自適的情感。其原因在於:《西江月》作於詞人被貶黃州的第一年,詞人還沉浸在對小人當道的憤懣和不被理解的苦痛之中;《記承天寺夜遊》作於詞人被貶黃州的第四年,詞人的憤懣和痛苦之情已漸被自我排遣,心胸漸趨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