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事務文書>工作總結>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通用5篇)

工作總結 閲讀(1.65W)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不如我們來制定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通用5篇)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1

20xx年7月7日至13日,我有幸參加了20xx年千名農村市縣級骨幹教師的培訓。多名專家與一線教師的精彩彙報,精湛的語言,精闢的分析,如春風化雨般的滋潤了正在成長為骨幹教師的我。

曾記得有人説,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之前記得,如今懂得,傾聽了邢益寶校長的獨特見解後,恍然間,覺得自己很陽光,好像又回到自己當學生的年代,對我的影響極其深遠,受益匪淺。

一、用自己的課堂培訓自己

我來自一個偏遠地區的農村教師,沒有大智慧,沒有大學問,沒有大地位,普普通通的一名語文教師,但並不代表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就不上進,不勤奮,不學習了。邢校長的《用自己的課堂培訓自己》的專題講座語言風趣、幽默,他在課堂上談笑風生,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做出”了一面衡量自己的鏡子。他不管是在教育教學的能力上,還是在個人業務水平上,都是佼佼者,十二個面對:面對校長、面對同事、面對家長、面對孩子、面對辦公室、面對教室、面對教材、面對練習冊、面對試卷、面對課堂、面對自己、面對未來。從面對校長一直到面對未來,從一個人的價值觀,心態出發,每天都井然有序地工作,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規律,自然而然,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提高了,本身素養也自然提高了。邢校長的講座語言還略帶“尖酸刻薄”,與其説是給了我驗收自己、判斷自己實力,不如説是對我進行強烈的打擊,我想極力反抗卻無語,因為正如邢校長所説的“你不夠優秀”。真是一語驚起夢中人,邢校長的話讓我陷入沉思與反思之後中。

二、新課程標準解讀

兩位特級教師關心鳳和冉茂娟的新課程標準解讀,多角度解讀特別到位,更是引起我的共鳴,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新的認識。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明白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在語文教學方面倡導: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得和諧發展。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第一步”。這確實是一句樸素的至理名言,也是兩位專家正確生動解讀新課程標準的真實寫照。而我們語文教師更該如此,對文本進行正確解讀,在教學當中才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把握和善於使用語言。

“理論是灰色的,只有實踐才能讓它開出一朵美麗的花。”這是王琴玉老師對文本的正確解讀,正如“新課程標準很重要,自身的實踐更重要。”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應該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多讀多寫,日積月累。”作為新課程標準的最終手段,這是王琴玉老師的經典總結。

三、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法國作家雨果説過:“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教師由於自己的付出,能夠得到愛的回報,這就是教師擁有的最大的幸福。”但説實話,面對外面精彩的世界,誰不崇尚城市繁華的生活?誰不向往舒適的日子?我作為一個偏僻的農村教師,每天下班後,還要想想第二天課堂上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想想案頭堆積如山的作業,十年如一日過着這一成不變的枯燥無味的生活。我一直在想我是幸福的嗎?現在?我終於有了答案。

聽了靚女一線教師張雨的報告,不做教書匠,做幸福教師。“我現在開始,我需讀書。”“我現在不再眷戀以前的榮譽,從零開始。”

1、做一個有方向感的教師;

2、做一個有約束感的教師;

3、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

4、做一個有上進感的教師;

5、做一個有奮鬥感的教師;

6、做一個有專業感的教師;

7、做一個有親和感的教師;

8、做一個有智慧感的教師;

正如管建剛老師所説:“上班真好,找出十個理由來告訴自己,每天温習這些理由,對工作,對心態,對人生,都會很有益的。”、“人不管做什麼,意志第一。”“有一首歌最為動人/那就是師德/有一種人生最為美麗/那就是教師/有一種風景最為雋永/那就是師魂/不要説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擁有同一顆火熱的太陽/我們擁有同一片廣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們用愛撒播着希望……”

“用愛撒播着希望”成了我們教師無言的承諾。

為了學生的點滴進步,在明天上課之前,認真備課,為了備好每一堂課,我認真鑽研教材;多少個業餘時間,為了轉化後進學生,我冒着嚴寒酷暑去家訪;多少個節假日,我放棄休閒的時間,潛心鑽研新課標精神和參加國培學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當然這並不是説我所做的一切很偉大,而是我認為這是我分內的事,領了這份工資就應該完成這份差事。今天我終於明白了,決定做一名幸福的教師,正像帥哥吳遙海老師充滿自信的笑容,以教師為榮,這就是我的答案。

四、做一名愛讀書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説:“讀書,是教師的一種生活。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河流。”教師讀書,既可以保持教學的“源頭活水”,保持職業不倦不殆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靈的潤澤、靈魂的高尚,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師。

做一位愛讀書的教師,不僅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智慧的源頭,而且還要塑造人生理想與人格力量。讓讀書改變我們的生活,讓讀書創造我們的生命喜悦,讓讀書開闊我們的視野,讓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讓教育更加美麗。為我們作報告的朱麗紅、王海艦和黃慧娟的一線教師便是以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的讀書才能導致“量變”到“質變”。正如專家餘映潮説的:“韌性就是堅持,‘大量’就是‘質變’。”倘若教師能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為提高自己而持續地讀書,能夠做到邊讀書、邊思考,善於讀書,讀書成為生活的習慣,那麼,教師的生活就更充實,人生就會更有意義。當然,前提是隻有自己願意改變的人才能獲得成功,不管外界壓力多大,自己都不理不睬,那永遠都不會改變。

五、創新才是真

很多身處農村地區的教師都説,自己身在農村,條件差,就靠一根粉筆,三尺講台,一張口,能把教學教好嗎?屯昌縣下坡小學的李虹老師的講座:做了,就有收穫;堅持,才出奇蹟。她也是農村一名普通教師,但是她卻快樂生活,快樂作文。給我們展示了她教學中點點滴滴精彩的畫面,她那大膽創新的習作教學模式,挑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學生渴望知識的源泉,給課堂注入一股新活力。更不要説李平老師的我學“管大”編班報了,辦得有聲有色,得先找材料,接着排版,然後籌備資金,最後才印刷,過程雖然繁雜,卻使學生習作興趣逐步變濃,寫作技能有提高。真是“步”有所得。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次培訓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讓我們意識到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敢於實踐,勇於實踐,追求創新,正像鄧文珍老師所説的:“培訓只是起點,離開才是真正的開始。”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2

一、思想有了大轉變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科學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質,特別是骨幹教師,更應當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將導致師生關係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到“平等地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對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首先,科學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事情具有較強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需要、興趣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次,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堂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

第三、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應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三、教學觀念有所改變,教學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學觀念的改變。以前我們總認為教師是權威的象徵,學生要絕對的服從,特別是教學中,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狀態,是容納知識的容器。通過培訓學習,我深深地認識到而科學課程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是要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的。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

2、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手段,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師生關係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教學自然會成功的。通過培訓學習,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學探究法即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為主,相對而言是適合科學課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想辦法去動手實踐,解決問題,並從中體驗到成功喜樂。

參加了這次省級骨幹教師培訓,意味着我們將帶着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走進課堂,同時也意味着帶着新課程理念、新課程方法率先和影響周圍的其他教師。雖然我們有時也會充滿困難、挫折或困惑,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會有更多的新經驗、新發現以及新的飛躍。

智慧不是靠灌輸獲得的,成功是建立在有準備的基礎之上的。本次培訓通過專家們的“點化”和“引領”,使本人受益匪淺,今後,我會一如既往,將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於科學教育事業上,使自己真正起到一個骨幹教師的作用。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3

感謝我鎮、縣、市領導給我這次培訓的機會,感謝省教育廳領導組織農村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工程,感謝xx師專所有教師和來作報告的所有名師和專家,使我一個農村偏遠小學的青年教師有幸來到省級名校參觀學習感受大學氛圍,聆聽專家、名師的報告、經驗總結。因為這是一個全新、全方位的提升我的教育理念的極好的機會。也是省教育部門重視教育、重視提高教學質量、重視提升教師素質的直接表現。從教材、課標到備課上課,到班級管理,到教育學、心理學,到未成年犯罪及學校法律責任,到做課題、科研,給每一位教師一個全方位的培訓,真正做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這次培訓給我們人文的關懷,在生活上給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培訓的這二十多天正值酷暑,每天的氣温高達37度左右,可我們竟未感覺絲毫熱意。一天24小時有空調陪伴,讓我們能有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專家的精彩講座,有學員的教學展示,有學員間的互動交流……回眸這幾天的培訓,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

一、專家講座,引領教學實踐。

我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xx、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xx、鄭州師專心理學教授xx等專家的講座,得到了前衞的理論薰陶。教授們幽默的語言深深吸引了我,講座的內容更在我心中掀起了陣陣波瀾,不僅讓我瞭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學改革動態,而且還學到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專家講授的一些教育教學實例中產生了共鳴,從而讓我能從理論的層次來解釋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碰到的一些現象。

説句實話,在應試教育似乎欲演欲烈的今天,我們,我,只是把學生當成了工作對象,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在學生身上“榨”分數,有多少潛力就“榨”多少,幾乎忽略了他們的感受,忽略了他們是活生生的小生命。應該讓孩子掛着燦爛的笑容,帶着紅撲撲的臉蛋來學習,健康、快樂、輕鬆地學習、發展,這就是生命化的教育。校園應該是一個個小生命共生、共存、共同發展的美好家園啊。

二、教學研討,促進學員發展。

培訓活動中,我們聽到了“全國十佳班主任”段慧民老師;教學管理經驗豐富的武鳳霞老師、丁千秋老師、陳春玲老師;説課的代表郭莉老師;講授數學軟件的趙遠老師;省級名師王洪芳老師、位惠女老師、張鳳仙老師、研究教材較好的教研員武金壯老師和退休返聘繼續為教育散發餘熱的朱震東老師,以及鄭師的所有老師們的精彩報告。使我們真正全方位得到了提高。他們的膽量、睿智、鑽研精神,給我無窮的榜樣力量。

我們培訓班共有一百五十多名學員,環境不一樣、生源不一樣、各校師資水平也不一樣,在培訓活動中,我和其他學員團結互助,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每一次研討、交流活動都是那麼真誠、樸實,沒有一點生澀感、陌生感,就像經常在一起的朋友、同事,一提到學生,大家就有聊不完的話題,大家在一起討論教學中的困惑,交流教學中的體驗,彷彿是彼此心與心的交流,更是大家用情感譜寫的一曲值得回味的篇章。

三、消化培訓,激勵自身成長。

培訓是短暫的,但收穫是充實的。讓我站在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上審視了我的數學教學,使我對今後的工作有了明確的方向。這一次培訓活動後,我要把所學的教學理念,咀嚼、消化,內化為自己的教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要不斷蒐集教育信息,學習教育理論,增長專業知識。課後經常撰寫教學後記,對該堂課的得失有所記載,以便今後上課進一步提高。並積極撰寫教育隨筆和教學論文參與投稿或評比活動。

感謝培訓班給我提供一個學習的平台,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對於培訓給予的清泉,我要讓它長流,我將會銘記這段培訓的日子,並將振奮精神、激勵自己,在小學數學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寬,更遠。路漫漫其修遠兮,爭取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做得更好。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4

今年的暑假迎來了我們自己的學科培訓活動。本次培訓包括網上自學和麪授兩種形式。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深深的感到對教科研知識的缺乏,雖然我從教十多年,但我覺得在教學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還遠遠不夠。在培訓工作即將結束之際,將自己的收穫加以總結:

1、提高了自己的師德水準

從開學第一天的師德教育培訓起,就對我們原有的師德觀和專業成長目標有了更大的豐富和提升。我們深切領悟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無止境”的真諦。通過培訓意識到天外有天,自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使我在思想政治與職業道德、教育教學能力與教育科研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為自己今後的教育實踐打下了基礎。通過培訓,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穫。

2、提高了專業知識水平

深化了本學科基礎知識,加強了對本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理解,掌握了本學科的一些發展動態,瞭解到本學科理論與技術的新發展,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學內容和改進教學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教學基本功和學科教學或教育實踐能力。如果説培訓前我是被希望培養成骨幹的教師,那麼,儘管我現在還不能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骨幹教師,但是我也向着骨幹教師的目標邁進了一步,而且是很大的一步。

這次的學習讓我如沐春雨,使我明白了許多:學生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有動力的、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會學、會用的學習,總體來講應該是真正能夠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自身的素養,人格的魅力,離不開廣博的知識,離不開把握、駕馭課堂的能力,離不開民主、開放的管理能力,離不開探索、研究的精神;教師要促進學生學習、自身成長就要始終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己任,以愛為動力,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不然就會走偏,難以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着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怎樣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從有效性走向優質教學呢?我認真學習着專家在講座中的每一句話,思考着每一個觀點。從學習中使我深刻的領悟到了:在教學中應不斷探索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處理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之間的關係,處理好課堂欲設與生成等等之間的關係。

3、教育觀念得到更新

此次骨幹班的全體學員都來自教學第一線。通過集中理論學習,使我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瞭解了先進的教育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教育觀、學生觀和學習觀,在教學活動中遵循客觀規律、調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在培訓中,我們一道從多角度、多層面對觀摩課堂上的各種困惑和行為進行理論的詮釋和深刻的反思,使我們想到了一些從未想過的問題,發現了各自的差距與不足,對原有的教育觀念產生了強烈的衝擊。通過培訓,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會聆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需求。

我的確是轉變了學習的觀念,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通過培訓才會促進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認識上和學習的自覺性上發生了改變,這也是本次網絡培訓的優越性,專家設計的程序,和排名,還有視頻和各位老師的交流互動,這種形式從參與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受到廣大老師的認可。

4、教育教學理論掌握得更為系統

這樣的培訓非常及時,平時忙於教學,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讀書,來到這裏一下子聽了那麼多課,看了那麼多書,記了厚厚的筆記,回去還得慢慢消化。使我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統,使我感到比原來站得高了,看得遠了,有一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感覺。使我對一些教育觀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教學理論的認識更加明晰;對開展教研活動的方式更加明確;對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骨幹教師培訓使我補了元氣、添了靈氣、去了驕氣,煥發出無限生機。

5、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

通過培訓,我從一些優秀的骨幹教師身上不光學到了教學、研究的本領,而且學到了如何做人為師。寫在紙上的是思想的足跡,化作動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們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昇華,願“一片金色的回憶,一份永久的紀念”成為我重新跋涉的新起點。作為老師,我們平時工作很忙,如果沒有一個動力,是很少將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的體會變成文字的。但是,骨幹班就成為了我的這種動力,它促使我將自己在學習中的感想以及反思變成可以不斷利用的財產,促使我將工作中的經驗變成可以看到的寶藏,促使我將自己對於幼教的熱愛與追求變成永遠。

6、合作學習、共同成長

在20天的學習過程中,全體學員合作學習、共同成長,成為一個親密和諧的學習大家庭。學員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培訓結束,就是我們新的合作開始,以後一定要互通信息,保持聯繫,我們的心是永遠連在一起的。都是在這樣輕鬆、積極、合作、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的,這樣的良好氛圍使我們的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效了。可以説,我們進行最多的活動就是看活動、評價、討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式,他讓我們將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再讓這些總結後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幫助我們的成長。

總之,培訓結束了,我的意志品質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歷練,使我在這短暫的學習中獲得了一筆精神財富!不僅如此,培訓學習所獲得的更是一筆精神財富!從最初的緊張到現在的老練,這是一個成長的經歷。骨幹是目標,優秀是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以在骨幹班裏的學習態度向着目標前進,以骨幹班裏的學習理念和思想激勵自己,我想,雖然我們要畢業了,但是我們仍然會孜孜不倦地學習,充滿熱情地工作,讓這結束之時成為我又一嶄新的開始。

開拓創新的農村中學骨幹教師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發揮我們在教育教學中的示範、骨幹帶動以及輻射作用,以此帶動我們全市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促進我們全市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爭做一名合格的農村骨幹教師。

農村骨幹教師培訓總結5

XX年10月15日我來到齊齊哈爾大學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國培計劃”農村初中語文骨幹教師置換脱產培訓學習。這個國培班由來自全省各地的50名初中語文教師組成。本次“國培”主要採取“集中研修與實踐研修”相結合的方式。分為“集中研修——實踐觀摩——總結反思——再研修再觀摩——再總結再反思——再研修”六個階段。採取目標驅動、項目學習、觀摩實踐等方式,開展集中聽課、評課、聽報告、聽講座、分組討論、案例分析、教案設計、自我感悟、經驗分享、觀摩實踐、觀摩優秀課和優秀教學成果等培訓活動。

具體説來,一共12周的培訓時間,4周集中授課,聽取齊大中文系八位教授的專業課程解析和傳媒學院八位教授心理學等方面的的講座,8周實踐研修,到齊市6所初中聽課。

整體看來,安排合理,有較高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過實際操作過程也有很大的彈性。一路走過,應該説耳目一新。下面我將從思想理念、教學行為、自我反思三個方面來總結所獲所感。

一、思想理念

1、刻苦學習,時不我待

這個想法應該是我這次培訓最大的收穫。這個想法的形成來自於我的同伴、同行和老師。國培班中雞西的吳宏偉最近在為報社做編輯,黑河的孫淑梅是位業餘作家,大慶杜蒙的楊英成擅長科研,經常語出驚人,不同常人。在培訓結束之際,同伴們這樣寫道:“一卷秋書隨雁遠,萬般別意落君前。”“零落成泥都不能阻絕這最後的一眼不能轉身的回望這無極而終的發現是一片雲對另一片雲隔山界海的叮嚀萬千飛緒了無痕註定灰飛煙滅的一句珍重”他們的才華令我羨慕不已,尤其是寫作能力。

實踐研修過程中,我有幸參加了齊市初中語文教研月活動現場會,活動以作文教學為主題。其中一節“動作描寫”作文公開課,課上有一個練筆的環節,一名男生到前面做了一個九十度鞠躬和向右轉的動作,學生當場成文。且不説學生幾百字文章的洋洋灑灑,就説老師的下水文就足讓我佩服。不僅佩服教者的文采,更佩服教者的勇氣。能夠俯下身來和學生一道成長,如果沒有一定的積澱是不敢嘗試的。最起碼我不敢。由此我想,作為語文老師欠缺寫作能力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甚至是缺陷。我培訓回來後馬上開通了微博,也嘗試記錄每天的點滴,算是練筆的開始吧。

擔當培訓的授課老師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古文字學博士—寇佔民,教我們古代漢語。他的課幾乎是被安排在最後,是在我們歸心似箭、難以堅持的時候。初接觸也沒什麼,他個子高而瘦,聲音略帶嘶啞,有點文弱書生的感覺。可是講起課來卻滿是激情,明明是穿羽絨服的教室,他卻只能着一件毛衣。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經他的演繹便有了靈氣。如果説我喜歡上了方塊字的話,還不如説我是因為喜歡這位古文字學博士而喜歡古文字。我喜歡他的敬業、純粹、更喜歡他的奮鬥史,足夠給力。他自己曾調侃:“除了幼兒園沒教過,哪個學段都教過了。”是的,他從一名初中老師做起,邊做邊學,一路走來,從不放棄努力。從最初的一名專科生走到現在的博士。我一直記得他的一句話:“當別人站在你前面的時候,你要有超越他的想法。你也可以。”

周圍人羣這樣的出色,大學裏學術氛圍這樣濃厚,都讓我覺得自己荒廢了以前的時日是多麼的淺薄,且不説學識可以提高修養和提升氣質,單就是作為業務者本身,也沒有理由懶惰自己,因為處在信息發達的時代,我們如果不更新自己,真的是駕馭不了課堂。我們不成為名家,但至少應該縮小距離。幸好現在我能有這樣一種意識,讓自己去學習,也幸好我能有這樣一個機會把我的這種想法和大家分享。

2、永葆激情,教學必須

在學院統一安排的內容之餘,我利用晚上和週末旁聽了幾次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珍惜這次學習機會,利用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地充實自己。雖然收穫的知識是零散的,甚至有些對於初中教學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但是所獲得感受卻是刻骨銘心的。

在這裏主要説説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韋華的課堂吧。她的課堂幽默風趣,語言嫻熟。不誇張地説,一節兩個小時的課,不用講稿,語言不重複,可以一氣到完,感覺那些內容那些話語從嘴裏一個勁兒的往外蹦,像是不用思考一樣。講到動情處,眼睛也説話,四肢也舞蹈,渾身上下都溢射着激情,彷彿這不是在課堂,而是作品的世界。在講《湯姆索亞歷險記》裏小湯姆被姨媽罰刷油漆時,她竟然真的在我們面前左一下右一下地刷起油漆來,那繪聲繪色的場景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一句話,因為她,我喜歡上了這些作品。我想,她的成功主要來源於她對這門學科的熱愛,她的課堂因為有了她的激情而鮮活。我曾和同伴開玩笑説,我會把韋華的照片放大一張放在自己辦公室的醒目位置,以在自己職業倦怠的時候提醒自己釋放教學激情。哦,忘了介紹,這位韋華老師是吉林大學的研究生,現正在攻讀博士,今年只有35歲。

另外在齊市三中和外國語學校聽的眾多課中,我也有很深的感觸。同樣的課堂,同樣的授課內容,同樣的文化底藴,且不排除老師講課技巧的因素,單就老師課堂的教學態度來看,就可以影響整節課的效果。一個是冷麪殺手,嚴肅質問,一個是面容和氣,鼓勵質疑,自然前者課堂一潭死水,後者則是鮮活生動,不斷生成。

試想,一個連老師都倦怠的課堂怎麼能夠有機智的生成!

3、熱愛工作,不致倦怠

在這裏我只給大家講述一下我的所見。齊市外國語學校是一所剛成立兩年的全日制私立學校,發展速度很快。學校以英語教學為特色,聘有外教,倡導“互動、發現式教學”、愉快式教學。教學模式主要模仿山東杜朗口中學,沒有講台的教室,佈置了前、後和側位三面黑板。生源主要是本市公立學校淘汰下來的學生,所聘老師由經驗豐富的退休教師和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大學生組成。我來這所學校聽了三節課,其中兩位是年輕教師。一位哈師大畢業,一位黑大研究生畢業。這兩位在試用期的工資不過800元,試用期滿後也不過1600-1800元左右。與其相比,論學識自愧不如,論教學態度也沒有他們努力,可是卻拿到了比他們還多的收入。同伴感慨説:我們如果晚生十年,將沒有飯碗,還有什麼理由不熱愛這份工作?

這位研究生,在生源基礎不好的情況下,把課堂上的學生完全調動起來,並且讓他們都有所獲,這是我們所望塵莫及的。探其原因,一是因為教學理念上對學生的尊重,更主要的就是老師的責任心,不放棄。

看來,我們真的沒有理由不熱愛這份工作,首先它能夠讓我們生存,而且生活得還算不錯;最主要的就是我們工作的對象是人,是懵懂的人,如果我們不熱愛,就沒有激情,就不能鑽研,就不能進取,甚至誤人子弟。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是那樣的用心良苦,反過來我們的家長對我們的期待又會少幾許呢?

二、教學行為

在這方面所獲得收穫主要來自實踐觀摩。我們所去的六所學校有兩所是名校、大校,在校生人數達到4000左右,一所是城鄉結合部中學,質量稍差,另外兩所比較薄弱,最後一所就是剛才提到的私立學校。總體上看,6所學校基本上涵蓋了或者代表了齊市的所有學校類型。我們聽課觀摩採用所説的“影子”教學,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都做了相應的調整。下面我把我在實踐觀摩、聽課評課中在老師教學行為方面的感悟總結一下:

1、教師要多放手。

教育的變化不在於教師的變化,而在於學生的變化。新課改要求老師是主導者,學生是主體。這一提法已經深入我們的骨髓,可是這一做法並沒有完全深入到我們的課堂。一大部分課堂老師基本上還處於主體地位,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課堂索然無味。我們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體會,感於文章而發乎心,而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告訴學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像品茶一樣,關鍵在一“品”字,品的是茶的盈口餘香,如果只是一味的大口灌下而不辨其味,那是糟蹋了好茶。

聽課過程中發現,名校名師做的特別好,課堂上放得開,關鍵之處又收得恰到好處。同伴認為他們的成功得益於他們的學生,好學生不用教也會。我不這樣認為,一是因為放的越開課堂就越難駕馭,二是因為好學生也需要引領。同樣是28中的七年級《春》課堂賞析課,一節精彩紛呈,生成不斷,一節學生不知所云。究其失敗的原因,是課堂只有“放”而沒有“領”,教師首先應該提供例句指導語言賞析的方法、角度、注意的問題等,也就是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賞析標準。要做到有目的地放,放的同時要有指導、有引領。

當然我們要想做到真正的放手,還要考慮到學情等因素,可以一步一步來,只要有這種意識就好。

2、要多安排專題課。

不知是巧合還是必然,我發現在幾所名校聽課過程中,他們很多都安排專題課,比如28中的劉麗老師講《春》利用2節課集中進行語句賞析訓練,三中的兩名八年級老師集中進行説明文體中品語言類題訓練。這種課型有利於專項內容的突破,避免了平時授課過程中的蜻蜓點水,學生可以獲得清晰系統的感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以點突破。當然,這種課需要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課前需要進行極其充分的準備,對知識點不能有所遺漏,否則還不如不講。另外操作起來還有課時的限制,我們可以把專項內容訓練與課文講解結合起來,關鍵是把握好課文訓練的重點。

3、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都要重視評價。

無論我們在哪所學校聽課,我發現他們的課堂教學無論哪一個環節都很重視評價。這包括檢查預習的評價,主要是字詞的評價。朗讀課文後的評價,主要包括字音的正確與否、聲音的大孝語氣、語速、語調、感情、節奏、是否有填字、落字、改字現象、是否流暢、清晰等方面。評價後要給出建議。課堂討論等合作學習的評價主要是以組為單位進行。課堂練習的評價及建議。課堂小結的評價及建議。總之,無論哪一個環節,都少不了評價、建議,而且評價、建議是以學生評價、建議為主,教師的評價、建議為輔。當然,我們上課時也很注重評價,不是厚彼薄此,但給我的感覺是我們聽課的幾所學校適時評價恰當評價有效評價已經深入他們的課堂教學。這可能也是他們這一地區的課堂特點吧。

4、重視積累。

包括課前積累、課上積累、課後積累;或者説包括文字積累、生活積累等等。我們都知道語文這一學科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但問題是:怎樣積累?積累什麼?積累了很長時間感覺效果卻不大怎麼辦?就我們聽的幾十節課來説,有兩個方面給我的印象較深。一個是課前積累,我們強調以讀寫為主的文字積累,我們也不要忘了學生的聽説為主的口語積累。這一點我們也都在做,而且每個人的做法也各有各的特點。從內容安排看,有的背古詩詞;有的課前演講;有的講名人名言;有的講成語故事;有的背誦好詞佳句或好的語段等等。關於課前口語訓練的積累內容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選什麼樣的內容,同伴特意查閲了這方面的資料。大的方面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從小的方面來積累,比如以積累字、詞、句、段等等為主的口語訓練;二是從大的方面來進行,那就是很多大家都認為背誦整篇文章更有效。説法不一而足,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我們都知道,不能搞一刀切,我們必須根據每節課內容的不同來安排課前口語積累的方式和選用恰當的的內容。不能把課前積累與每節課的內容割裂開來。如果每課的課前積累是我們教學內容的延伸,這種積累可能顯得更自然也更有效。比如如果本節課的內容為古詩,課前積累與古詩有關會更好。不過,這也和我們的個人喜好有關。在齊市外國語學校聽課時,就有一位老教師讓學生大量積累古詩,因為他本人就喜歡古典詩詞,而且能大量背誦並寫了大量古體詩詞。但問題是我們都知道積累有用,也都強調積累,但見效真的是太慢。為此,我們語文教師承受很大壓力,那就是費了很多力,我們也很難魚和熊掌兼得。

從時間安排來看,我們走進教室之前就已經書聲琅琅了。就這一點反思,我們的課堂真的是浪費了不少的時間。如果把課前的時間利用好,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積累,還能有利於良好教學秩序的建立。

另一個積累就是文字積累。我們每個人都在做。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着我們。那就是如何讓學生的積累更有效或者更見效。還是那些問題:到底積累什麼更好?學生的積累怎麼覺得沒見效?是積累的量小還是積累的時間不到?實際上我覺得我們無論從哪一點出發,從哪一點突破都是正確的。關鍵是時間上的堅持和我們對真語文的堅守。

5、關於誦讀在教學中的運用。

在我們聽的課中,誦讀都很到位。尤其是古詩文教學中,變串講為誦讀,以此來疏通詞句;變分析為誦讀,以理解文意。誦讀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個讀、齊讀、散讀、聽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男女生輪流讀、男女生合讀、師生合讀等等。葉聖陶説:“吟誦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朗讀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還能夠鍛鍊學生的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也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他們以讀為教法,以讀為學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我認為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在朗讀上,還是值得的。記得一位名家説過:語文課是要有讀書聲的。

6、關於古詩詞教學。

聽了很多節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古詩詞課。經過反覆比較、斟酌,我把他們古詩詞的教學法歸納為五個字:知、讀、品、悟、析。知:就是知背景、作者;讀:反覆讀,不同方式的讀;品:品內容、品意象;悟:理解情感、內涵、思想;析:賞析寫法、藝術特色。重要的不是模式或者課堂的環節,重要的是作為“導演者”要充滿激情,“演出者”要富於想象。尤其是古詩詞的`教學,這樣才能與詩共鳴,才能體察詩人的內心。如果只是為了考試而簡單的把古詩詞教學定位為背誦默寫教學那就真的是不僅糟蹋了我們的古文化,更糟蹋了孩子們的審美情趣。

7、對習題課和複習課要提高認識。

有一週由於是考前所以聽的複習課較多。其中齊市外國語學校高老師和馮老師的複習課令我受益匪淺。高老師做的是文言文複習課。單就複習內容而言並無創新,無非也就是作家作品簡介、一詞多義、通假字、句子翻譯、文章寫法等。但搶答和開火車的複習方法卻令人耳目一新。馮老師的複習課是以講練習試卷為主,形式也並不陌生。但在內容上他能夠以每個題為依託,由點到面,生髮開去。比如改病句一題,他先講初一能接觸到的病句修改有幾種類型,然後一一歸納為6種,逐一講解。再比如古詩文默寫一題,他歸結為三種類型:背誦型、理解性型、專題型。對於專題型他又分為“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山、水,”“哲理”,“立志,”“犧牲精神”等等。綜合探究類的實踐活動又歸為四類。他的複習思路是以中考為目標的,把中考的考點化整為零的分解到每一學段,這在仍以把考試的評價作為升入高中的主要評價的今天是有實際意義的。習題課忌枯燥,複習課忌以題代講。

三、總結反思

1、如何看待語文教學中的“標準現象”?

我們現在已經接受了“對於同一個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見解”這個理念,這是語文教育的一大進步。但同時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對於學生各有千秋的個性化理解怎麼辦?是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還是允許答案的豐富多彩?學生提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理解與獲得比較一致的標準答案是否矛盾?對於文本的閲讀理解,應該有一個相對確定的解釋或相對客觀的標準答案。同時我們又要承認只要是理解就有不同。閲讀是一種體驗,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尤其是在課堂的閲讀教學中,學生經常會有和我們教者不同的獨特體驗。怎麼辦?我覺得首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造地個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師、學生和文本(實質是作者)三者之間的“對話”。但是,不能因為“對話”的教學理念而陷入相對主義的操作中。在關係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上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對話”之後,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文本之後,並不意味着他的個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確的,也不意味着否認一個比較正確的結論。“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就個人的內心體驗和個人視角而言的。但就文本傳達的信息來説,我們並不能説一千個哈姆雷特都切近文本的“理解”。我們完全可以暗示學生哪一個是比較貼近課文的、比較“標準的”理解。或者直接告訴學生哪一種或哪幾種理解更具有説服力。採用這種既發散又集中的方式,既照顧到了我們考試時的“標準答案”,又讓學生充分的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總之,教師應當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一個比較一致的“標準”。遇到多樣問題時,教者絕對不能模稜兩可。

我們在二十八中聽課遇到這樣一個課例:劉麗老師在領學生分析“嫩嫩的,綠綠的,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一句子時,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説:疊詞運用得好;有的説:口語用得好;有的説:反覆這一修辭運用得好。劉老師給予這些孩子不同的肯定後説:最好把你們幾個人的答案綜合起來那就更全面更準確了。這時突然有個孩子舉手示意老師,他問:作者為什麼用“瞧去”而不用“看去”,難道僅僅是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嗎?對於這一突然的提問,劉老師馬上組織學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出的結果同樣是各有千秋。有的説:作者這是在散步時隨便隨意地看;有的説:這是作者有目的的看;還有的説:這與作者的語言風格有關,要是魯迅肯定不這麼寫。就這三種意見全班表決,結果是贊同第一種意見的居多。這時劉老師也説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也是更傾向於無目的的看,隨意的看。因為這樣更顯春草之多,到處都是。

曾經聽説過這樣一個案例:某課堂,教師問學生“孫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你欣賞誰?”其中一名同學説喜歡白骨精,因為它屢敗屢戰。真的能喜歡白骨精嗎?不!白骨精屢敗屢戰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吃唐僧肉、吃人肉!如果我們贊同學生的觀點,也就成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的人,這跟糊塗的唐僧沒什麼兩樣!更糟糕的是模糊了學生的是非觀念。並不是學生説了真話,教師就一概認為對,因為“真話”未必是正確的。

2、語文課堂的預設與生成

我們在閲讀教學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是我們備課時精心預設好的東西可學生怎麼也答不到點子上,有時甚至不挨邊。應當説我們備課時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但我們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我覺得預設之網逮“大魚”,生成之網逮“小魚”。對於不往這兩張網裏鑽的“魚”,我們要善於觀察、呵護、引導、點撥,從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預設是有目的的計劃,生成是現實的生髮。他們是一對對立統一體。備課時我們關注的是“教”,預設則注重學生的“學”。預設與生成應該是動態的平衡。我們要善於捕捉非預設性的生成資源,也要抓住生成點,比如:質疑點、閃光點、失誤點、爭論點、燃燒點、意外點等等。像上面《春》的例子就生成於學生的質疑點。

3、語文課堂上的引領與叫停

要想使得我們的課堂高效,必須有老師的引領。這裏的問題是怎樣引領?引領的時機如何把握?引領可採用哪些方式?該不該叫停?如果不叫停可能就完不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叫停那哪有生成啊?就引領而言,詩歌教學我們引領更多的是激情;對於難度大的課文我們要引領信心、思維、方法、技巧等等。貫穿我們語文教學始終的是要引領習慣,這包括諸多種,比如:認真聽的習慣、寫字的習慣、閲讀的習慣、發問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等。關鍵是要把握好引領的時機。比如可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引領;可以在學生的討論偏離目標時把他們領導正確的軌道上來;可以在學生的思路出現障礙時恰當點撥他們。

4、閲讀教學一定要讓學生熟悉文本。

整體感知文本是對的,但不是讀一遍課文就整體感知了。聽了這麼多閲讀教學課,感覺學生閲讀文本不夠,很多課學生都沒有充分閲讀文本。如果閲讀不充分,學生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何談深入探究?相反,如果學生的閲讀充分,然後我們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分析便不是問題。

5、關於多媒體的運用。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人文性的要求要靠聯想、想象等形象性思維,而不是具象的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但我們也不要忽略工具性的一面。比如字詞教學,比如文學性較弱的説明文教學,採用多媒體不但直觀、課容量大而且易於學生接受。但對於其它文體的教學我覺得更多的是為教學步驟、教學程序服務的。因為文學不能缺乏想象力,不能少了“悟”。我們現在的孩子寫作的形象思維很差,我覺得與他們的生長環境有關。因為他們這一代是看動畫片長大的,而我們是聽評書、看小人書長大的。我們的讀書興趣是從小人書開始的。語文課如果採用多媒體過多或者不適當,固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但語文不只是積累想象力,所以有時我們的學生即便是寫他們所擅長的想象作文,也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運用自己平淡的文字來埋沒自己奇美瑰麗的想象。總之,要因文而用,不可不用,不可強用。

6、如何指導學生正確運用“點撥”“全解”之類的參考書。

在聽課過程中,包括我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學生回答問題前總是先看這類書,或者小組討論時,學生所謂的討論絕大多數是依靠這類書完成的。語文的閲讀理解類似於我們猜謎語的過程,注重猜的過程,而不是謎底本身。如果直接指導謎底便會覺得索然無味。現在不是用與不用的問題,薩特曾説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是怎麼用、怎麼指導用、何時用的問題。實事求是的講,對於一部分學生我們要默許他們的投機取巧,否則他什麼也討論不出來或者説有時虛榮心也是一種動力。但這裏有個問題就是久而久之對於另一部分學生而言,容易使他們也沾染思維的惰性。

7、如何培養學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習慣和能力?

……

總之,收穫很多,反思不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重要的是不僅僅學習成功之處,也為了發現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方能:總結反思心態平,理論實踐大提升。

在這裏,感謝各位,耽誤大家寶貴時間了。我以上儘量為大家呈現原生態的畫面,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歡迎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