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事務文書>學習總結>

關於教師學習總結三篇

學習總結 閲讀(6.99K)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提高工作效益,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學習總結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教師學習總結三篇

教師學習總結 篇1

在這幾個月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有知識,更有精神上的收穫與充實。通過觀看專家講座,老師視屏案例展示課交流學習,和其他學員互動,使自己從中感悟到教育的快樂,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職業的尊嚴,也感受到作為一位人民教師身上擔子的沉重。我在學習期間,我完成了國培各項作業內容指標,在省輔導專家和老師的點評中,去認識不足,尋找差距,總結反思,汲取經驗。通過這次國培,為我們創造了這個學習再提高的機會,受益頗多。我在這次培訓學習中的一點點心得體會,做如下學習總結:

一、通過學習,對國培有了更深的認識,力求全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理念上使我意識到:樂學才能更好地進行學會和會學的活動。同時把學習視為終身之事。

二、通過這次學習讓我們充分體會到了教育上的與時俱進,是隨時代的脈搏而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注重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下面談談自己的點點收穫: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中華語言,同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聯繫實際,多激勵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

要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語文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生活現實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豐富想象。

3、注重過程教學。

這次學習中的案例展示中,大多是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包括知識、技能、創設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個方面。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探究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獨立思考及團體合作的意識。

 4、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三、這次學習,通過觀看專家講座,以及教學視屏,利用網絡資源平台,使自己不斷認識和駕馭課堂教學所具備的教法學法。同時,我在學習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差距,也激發了我學習的積極性,有待日後在工作和學習生活中不斷更新,充實自已,為教學工作這項工程添磚加瓦。

教師學習總結 篇2

20xx年歲尾,北國雪飄,朔風凜冽,儘管依舊忙碌,依舊勞累,對我而言,卻是一個精神的暖冬,因為有“國培”相伴。

猶記得,一個寧靜的午後,校長笑吟吟地通知我參加國培學習,不知怎的,我的心裏竟莫名地有了一絲暖暖的感動,彷彿內心有種東西在復甦。於是,已到中年的我,就這樣有幸地“邂逅”了國培,重拾了青春的理想、激情和追求。

多年來,我一直承擔小學語文,併兼任思品與社會學科的教育教學任務。我的傳統意識裏只看重語文,工作的重心也就有了偏離,對思品與社會這門學科從沒有認真地研究過。國培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口,讓我看到了教育教學不是隻有語文這一道風景,還有思品與社會以及更多更多的風景。我像一個求學的處子,懷着恭敬而虔誠的心態踏上了國培之路,收穫知識、增長能力的同時也收穫着許許多多的感動。

學會調適,提升幸福的指數

當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初登杏壇的我,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像一枚青澀的果實一樣渴望雨露、陽光、和風的滋潤,使自己變得飽滿成熟,成就自己輝煌的職業理想。但是,時序如梭,歲月倥傯,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三十未“立”,四十仍有“惑”。感覺自己每天、每月、每年,周而復始地在“兩點一線”(家庭、學校)之間空耗着年華、生命,渺若微塵,碌碌無為,活的那麼平淡、平庸。不僅如此,加之家庭、孩子、責任、評職、晉級……工作和生活牽扯我精力的地方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常常引發我產生幽怨的情緒,緊張的心理,對前途看淡,對工作常常無所適從,漸漸地,我像一隻倦飛的鳥,在黃昏的光暈中歇息在枝頭,一任生命的激情消失殆盡。

參加國培學習以後,我一有閒暇,就捧着一杯清茶,做在電腦前,反覆地聆聽專家們、老師們的厚重的學術聲音,觀看他們多彩的思想課堂。他們從自己的內心體驗出發,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經驗,細緻入微、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解剖教學現象,語重心長地給出科學的、合理化的建議,讓我如同菩提灌頂,身心清爽了許多。我開始認真地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葆有健康的心理,以良好的心態對待工作、生活,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呢?

在老師們的循循誘導和點撥下,我開始重構角色,接納自我,調整自己的價值觀,改變對教師職業價值片面狹隘的判斷。自覺樹立教育教學神聖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自我尊重,樂觀向上,主動尋求解壓的方法: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在書中獲得啟迪,消除現實中的困惑;聽名師們談個人成長的經歷,從他們的奮鬥中獲得激勵,砥礪自己的意志;和同事好友談話聊天,彼此融洽情感,尋求真誠的撫慰;假期外出散步或遊覽,領略大自然的風情,盪滌心中的積鬱壁壘;和領導切磋教育的方法,探求適應學生成長教學規律,激發創造的激情。這些做法,讓我學會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一切煩惱失落,工作有了情趣,教學有了熱情,彷彿一切都在瞬間變得美好起來!

在顯微鏡下發現細菌,悲觀的人會説:“這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是乾淨的。”樂觀的人會説:“正因為有個細菌,我們才有了很好的抵抗力!”感謝國培,讓我學會了調適自己,智慧地生活,淡定從容、張弛有度,以良好的心境去真心體驗職業所帶來的神聖感,提升我的幸福指數。

懂得研究,煥發職業的激情

一直以來,我認為,只要我們有愛心,肯奉獻,就無愧教師的光榮稱號。此次學習,徹底顛覆了我的這個觀念,我深刻地認識到,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精深的專業技能和研究創新的實踐能力。

聽了幾位專家名師的關於心理健康、教學評價、課堂導課、課堂提問、教學敍事等方面的講座和精彩的課例展示後,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教育教學的生命線的教育科研並不是神祕的、高不可攀的,更不是專家學者們的“專利”,普通老師也完全有能力去做。其實,有一種工作狀態就是研究。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觀察日常的事物,善於總結積累工作經驗,從小處着眼,不停留在表面,敏於發現問題、細究本質,自覺做一個思想的反芻者,那我們就進入了研究的狀態,我們就會有收穫,有創新。

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論修養,國培期間,我總是認真聆聽專家們對教育規律、教育現象、教育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技能技巧的分析講解,分享他們的思想和智慧,讓那些先進的理念成為我實際工作中的指向標,引領我摒棄不足,大膽探索。譬如,我在撰寫主題研修成果的時候,我的目的絕不僅是為了完成一次作業,而是以此為突破口,來真正地驗證自己對思品學科教育教學意義的理解和應用程度,我深入鑽研教材,温習解讀課標,精心預設教案,激情地講課説課,課後深刻地反思。根據思品與社會學科的特點,以開放式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在實踐中認知、明理、內化品質。而且課堂教學中,我採取多元評價的方式,去激勵學生去發現新知,探究方法,對他們不成熟的.想法和膚淺的見解,給予寬容,精心點撥,而對他們獨特而新穎的表現,則不吝言辭和表情,大加讚賞。科學的評價,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變得靈動而富有活力,自己也因為看到了如此生動的教學場景而充滿自信,內在的職業激情由此煥發!我開始在思品教學中安身立命、津津樂道、遺忘年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

感謝國培,讓我學會智慧地工作,敏於觀察,善於鑽研,從小處着眼,關照教育細節,探索創新。

教學敍事 守住教育的良知

每位教師,無論教學生涯或長或短,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裏,只要我們能放下教育權威,學會尊重,能夠傾聽,甚至彎下腰來和學生平視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發生許多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事情。這些刻在我們心裏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夠把它們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那一定是寫給自己最好的心靈讀本,也一定是一筆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不但豐盈了我們的教育經歷,也提醒我們守住職業道德的底線和良知——對學生的愛與責任。

通過劉良華老師的精彩講座,使我知道了教育敍事陳述的就是教師在日常生活、課堂教學、教改實踐活動中曾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師本人撰寫的個人傳記、個人經驗總結等各類文本。這些由教師自己所敍述育教學故事,既不是為了檢驗某種已有的教育理論,也不是為了構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更不是向別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目的是以自我敍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些“故事”是教育實踐留下的思想痕跡,它具體地、情景地、活靈活現地描繪出教師個人的經驗世界,是教師心靈成長的軌跡,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真情實感。

於是,我不再居高臨下,不再浮躁,而是靜心地看待我和學生們在《思品與社會學科》共同學習、生活、實踐的每一個教育教學場景,在與孩子們共處中捕捉讓人感動的點點滴滴細節,並隨時把這種感觸記下來,學會用另一種方式工作、學習。那就是記錄、思考、探索、進取,在不斷深思中懂得用愛、平等去包容、欣賞,守住職業的良知。

感謝國培,讓學會了用思考和追問的方式去工作——撰寫教育敍事。“難事可起於易,大事必做於細”,留心那些來自實踐中鮮活、真實的教育感受,記錄着,思考着,改進着,用生命和激情去打造智慧的課堂。

教師學習總結 篇3

(一)思考三個問題: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 至於“教什麼”李教授有“三個原則”:一是,學生已經會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會不懂的;二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能讀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學生就學不會的。主要是關於學習,外出,教師,英語,學生,教材,教授,認為,課堂,問題,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創者的知識產權。

至於“教什麼”李教授有“三個原則”:一是,學生已經會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會不懂的;二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能讀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學生就學不會的,或者教了之後會更有進步和發展的;三是,你現在教了,學生也不會也不懂的,不教。

至於“怎麼教”,李教授談到怎樣聽名師的課的問題。他認為,名師就像參天大樹,樹上會開花結果,我們不能但從別人那裏摘來的只摘花摘果,而應該要善於“嫁接”思想的根,否則,到手的花會枯萎,到手的果也很有限。

至於“教到什麼程度”,李教授認為,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二)必須明確“五個點”,就是:知識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方法習得點,習慣養成點,考試關注點。

“有效”的家常課怎能評判?李教授有三個觀點:

一是看學生,看學生變化了沒有?發展了沒有?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進課堂與走出課堂是否一個樣?三是看有無生長感。要想使教學具有生長感,要找到“三個點”:找到“挑戰點”,給學生一種挑戰;找到突破點,突破難點和障礙點;找到提升點,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提升。“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課堂,“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師生“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

以上是我學習的部分心得體會。在上海18天,我聽了很多專家的講座(展示)。他們淵博的知識,敏鋭的思想,高超的智慧令我感觸很深。在頒發結業證的那一天,我代表我們小組作感言發言,我是這樣説的:十幾天的研修學習,我有三點感觸:一是眼界決定境界,聽報告十多天勝過自己摸索十幾年;二是理念決定信念,要真正課改,必須理念先行;三是態度決定高度,只要肯做、願做、多積累、多總結、多反思,總能找到好辦法。

最後,我想説,生活是給自己看的。精彩也好,平淡也好,所有的路都得自己走。好的心態能讓我們活得更加淡定與從容。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愛自己。借用李政濤教授的話説:愛自己,就要栽培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奮鬥方向,有自己的理想情懷。每一個教育者,都要有理想。我們不能只看眼前,因為眼裏

只有眼前,我們就只能擁有眼前,就不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教師應該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這樣的人,他不會逃避現實、不會迴避現實,而是紮根於現實,讓理想變得更實在!這樣的人,從不屈從於現實、從不抱怨現實,而是想方設法讓現實變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