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素材圖片>剪紙>

剪紙的由來簡介

剪紙 閲讀(5.01K)

剪紙,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手工藝,關於剪紙藝術,剪紙的由來,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始。下面是剪紙的由來簡介,歡迎參考閲讀!

剪紙的由來簡介

剪紙的定義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的簡介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羣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藴着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為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

剪紙從色彩上分,有單色剪紙和套色剪紙。用一種顏色的剪紙刻出來的作品就叫單色剪紙,它如同版畫中的單色木刻一樣,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顯得十分樸素大方。而套色剪紙則是用不同顏色的剪紙可出來的作品,這種形式並不常用,這類作品看起來生動形象。

中國當代剪紙藝術精品展開展 專家研討剪紙藝術

“中國當代剪紙精品展”於今年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全國各地知名剪紙藝術家的160幅剪紙精品,為歷次剪紙展覽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展。展覽期間,還特別安排了多位著名剪紙藝術家,現場零距離展演剪紙藝術,向觀眾傳授剪紙技藝。

為了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會議精神,繁榮和發展中國剪紙藝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彰顯女性藝術魅力,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中國(香港)國際剪紙協會、中國大眾文學學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共同舉辦了“中國當代剪紙精品展”,展覽於今年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隆重開幕。

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全國婦聯副主席趙東花以及國務院參事室、文化部非遺司、民政部社團司、教育部體育衞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領導出席展覽開幕式,並參觀了展覽。原文化部代部長、著名詩人賀敬之為《中國當代剪紙精品展》圖冊題寫書名。

本次展覽還舉辦了中國當代剪紙藝術專題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共有50多位。著名民間美術研究專家楊先讓、段寶林、孫健君、邱春林、陳竟、趙鐵信等就中國剪紙藝術的繼承、保護、創新、發展進行了發言。

中國剪紙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早在商代,就己出現用金箔、皮革、布帛、樹葉等材料剪影鏤空的圖紋藝術形式。漢代發明紙以後,漸演變為“剪紙”,成為風格獨特、技藝精湛的中國民間藝術。2006年5月20日,中國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中國剪紙藝術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的審批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由於世代傳承和發展,中國剪紙藝術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民族特性和藝術風格。剪紙是一種意象造型藝術,它強調主觀想象,注重寫意造型。它以自然形象為基礎,加以豐富的主觀想象,利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方法,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往往超越了客觀事物的形態、時間關係和空間關係,充分表達作者的觀念和思想。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來自全國20多個省區的一百多位藝術家的160幅剪紙精品。這些作者都是全國各地知名的剪紙藝術家,其中包括省級和國家級非遺(剪紙)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剪紙)大師。參展作品既有鄉土氣息濃郁的民俗作品,又有弘揚時代精神的創新力作,精品薈萃,體現了當代剪紙藝術創作的成果,使本次展覽成為歷次剪紙展覽中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展。

剪紙是一種民俗藝術,來源於生活,又美化生活,它的主要創作者是婦女,同時,廣大婦女也正是它最大的傳承羣體,因此剪紙也被稱為“女性藝術”、“母親藝術”。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作為一家以婦女兒童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本着為廣大女藝術家提供宣傳、展示、交流和學習的平台的宗旨,立足於傳承中華文明、展現女性風采,一直致力於成為女性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公益文化陣地。

為了弘揚剪紙藝術,拉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觀眾的距離,本次展覽特別安排了數位著名剪紙藝術家在展覽期間,現場零距離展演剪紙藝術,向觀眾傳授剪紙技藝。展覽時間為2012年2月18日——2月27日,歡迎廣大社會公眾前來參觀、體驗。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

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説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説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在中國廣大的農村,許多年來,流傳着種種老百姓自己創作自己欣賞的藝術,剪紙就是其中的一種。剪紙,顧名思義,就是用剪刀把紙剪出成圖形。作者大都是農村婦女,她們可能從十幾歲一直剪到成為白髮蒼蒼的婆婆,在她們的剪刀下,產生了一幅幅或稚拙,或精細但無不充滿情趣的剪紙作品。 剪紙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花樣、喜花、春花、喪花等等。剪紙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着密切的關係。例如窗花、門箋、燈花,便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在北方的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面貼上紅紅綠綠的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把新年的氣氛造得濃濃的。喜花是結婚時作為對新房的佈置,張貼在室內,傢俱和器物上。同樣,壽花和喪花也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佈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總之,它們大都是用作佈置環境,增強節慶氣氛,貼在庭院、居室或器具上的。 花樣的功用與上述的幾類不同。它是用作承傳臨摹的範本、紙樣。花樣包括衣服、鞋、帽、兜肚、枕、牀帳、門簾等上面繡製圖樣時所依據的範樣。每剪成一個圖形,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薰烤,烤黑,把剪紙圖形取下,然後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地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繡之用了。農村婦女就是靠了這樣的方法,一代代傳承着上輩珍存下來的圖樣。 剪紙的內容是很有講究的。吉祥圖案寓意吉祥辟邪,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徵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蟲是農民熟悉的對象,也是他們表現的主要內容。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地域風格。陝西窗花風格粗樸豪放,單純簡練,河北蔚縣和山西廣靈剪紙加染色彩,濃厚中透着秀美豔麗。其戲曲人物尤具特色。江蘇南京剪紙淳厚,粗中有巧,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廣東佛山剪紙色彩富麗、手法多變、裝飾性強。山東高密剪紙細膩精巧,一絲不苟。 從一些考古遺存發現,剪紙至遲在北朝(386—581)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至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它雖然製作簡便,造形單純,但它包容 着豐富的民俗和生活內涵,它是對許多種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濃縮和誇張,因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民間藝術的造型規律、創作構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徵。對民間剪紙的瞭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賞和認識繁雜多樣的民間美術的捷徑。

如何鑑賞民間剪紙作品

真正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鑑賞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呢?

1、刀味與紙感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性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着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2、玲攏剔透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户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3、強調裝飾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係,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4、變形誇張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着一些美和醜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醜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悦目。

民間剪紙的歷史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巖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一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徵極其明顯的一致,充分説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係。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鏤花,在有紙以前就已經不乏,如漢代的金銀箔刻花。但確切意義上的剪紙,當然是在有紙以後。我國是發明紙的國家,早在西漢時代已開始造紙。至此,利用紙便於剪刻鏤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紙藝術,隨之在民眾之中產生。然而,目前發現最早的剪紙實物,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採用重複摺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與今天的民間團花剪紙極其相似。

唐代以後的剪紙實物已屬罕見。有皮革刻花冠飾和漏版印花圖案可作佐證。宋代出現了行業性質的剪紙和用於工藝裝飾的剪紙,其較為多見的例子是吉州窯宋代瓷器上的剪紙紋樣。另外,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紙製作皮影的,稱為“紙窗影子”。現在某些地區仍有類似皮影風格的剪紙,可見這兩種相近似的藝術形式相互間的影響和匯流。明清剪紙傳世作品有刺繡底樣、扇面裝飾、窗花等,風格趨向精細秀麗。俗中求雅。

由於剪紙只是應民情風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的作品傳世。

我國長期民情風俗的穩定和許多邊遠地區文化上的封閉,剪紙的某些紋樣還較為可信地保持着初始的基本形態在民間流傳。如壯甫詩中提到的陝西白水等地一帶的招魂剪紙,至今仍在那裏仍可見類似形式的.作品。

有人説,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於地域文化背景的差異,及民間剪紙某些體裁樣式作品的相對穩定,使今天的民間剪紙中仍保留着我國古代文化的不同層次,我們得以從其中領略民族藝術初始期的神祕、上升期的雄渾和成熟期的神韻,從勞動者的創造中獲取歷史的啟迪。

民間剪紙作為民俗的陪襯,在民間獨自頑強地生長,延續到了今天的時代,顯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鄉村巧手,他們的祖祖輩輩都在譜寫着民族藝術史中無聲的樂章。

民間剪紙藝術:蘇州民間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一種。早在漢、唐時代,民間婦女即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説:“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此風一直流傳到清代。顧祿《清嘉錄》中也説:“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黏花枝上,謂之‘賞紅’。”古人在立春和花朝兩大節日中應用了大量剪紙作品,美化着人們的生活,可見剪紙這一古老的藝術之花在吳地風俗中起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蘇州的燈綵自古有名。舊時,臘後春前,閶門一帶,貨郎出售各色花燈,光怪陸離,精奇百出,令人目不暇接。有一種燈綵,用剪紙人、馬粘貼在竹製的輪子上,一點上蠟燭,就會轉動,曰“走馬燈”。梅里人用彩箋鏤出細巧人物扎燈,人稱梅里燈,很有名氣。又有一種夾紗燈,是用彩紙刻出花鳥禽獸之狀,隨濃淡暈色,熔蠟塗染,再用輕紗夾起來,點燃燈燭後,則見“芳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

我在童年時,看見市上出售的各式蘇燈,形式多種多樣,人物花果、禽獸水族、亭台樓閣,應有盡有。這些燈綵,全用絹綢糊制燈身,上面均有彩繪或粘貼用五光十色的蠟紙鏤刻的紋樣,襯以金燦燦的底紙,顯得富麗堂皇,令人歎為觀止。蘇燈的可貴之處,不但造型變化多端,無論在晚上點燈或白天懸掛,都很耐看,這顯然同剪紙裝飾很有關係。

蘇州過去還有一種紙紮店,專售製作祭祀用的衣着、傢俱和生活用品,均用竹料、紙品扎制糊成,幾可亂真,俗稱“巧玲瓏”。這些用具上都有剪紙裝飾,其中以花鳥圖案為多,有些花紋上還綴有“福、壽”等吉祥字樣。它的特點,是以黑紙剪出花紋,再襯以各種顏色的蠟光紙,給人以一種鮮明而沉着的感覺。

陽春三月,吳地有放風箏的習俗,紙紮店和燈綵作坊就製作大量風箏出售。風箏上的裝飾圖案,有的用鏤刻的紋板用色水噴灑而成,有的用套色剪紙貼在上面,使得風箏更加飄逸秀美,惹人喜愛。

蘇州自古就是絲綢之鄉。在絲綢印染中,唐代有一種“夾纈”的方法,文獻上説是用鏤空花板覆於綢面,塗刷染料成花。蘇州虎丘塔出土的北宋印花絹包袱,在綠色底子上,印出黃色雙鸚鵡團花。古代還有一種豆灰印花,是以石灰和黃豆粉拌和成糊,用鏤空印板刷於棉布上,待幹後,投入染液染色,去除豆灰,此處即因豆灰處拒染而呈白色。這種防染印花,俗稱“藥斑布”。以上兩種印花法,應該説是刻花技藝在織物上的應用。

舊時,蘇州城鄉婦女大多會繡花,未出嫁的姑娘,把刺繡看作是一種必學的手藝,因為封建時代衡量少女才華的高下,顯示其聰明智慧,非繡花莫屬。那時,新娘嫁到婆家,孝敬長輩的禮物,全是繡有花紋的日用品,如荷包、粉撲、枕頭、眼鏡套、帽子、鞋子,以及掛在牀上的發祿袋等等。這些繡品的花樣,許多婦女都能剪出來。它的內容大多是花鳥、蟲魚之類,如“鴛鴦戲水”、“孔雀開屏”、“喜上眉梢”、“竹報平安”、“年年如意”、“福壽雙全”等等,都是吉祥喜慶的口彩。這種刺繡的製作,大多先用白紙剪成圖案,貼在繡面上,然後用繡線將紙樣繡沒,繡好後用縫針細心地將紙樣剔出,繡品才算告成。過去蘇州街頭鬧市區,人們常常可以見到一些農村婦女坐在小凳上,在許多看客面前左手捏着不時轉動的小白紙,右手的剪刀口就在紙上彎彎曲曲,上下移動,只覺“嚓嚓”有聲,一霎時便剪出了龍、鳳、花、鳥之類的圖案,神態生動,呼之欲出,觀者莫不暗暗稱奇。剪花藝人把花樣剪好後就放在地上的竹匾中,任人挑選。那時一張花樣不過二三文錢,真是最廉價的藝術品了。

過去蘇州剪紙在生活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只是刺繡的花樣,有的就是一幅獨立的藝術品,它可以是貼在窗上的“窗花”、放在禮品上的“禮花”、掛在門楣上的“門箋”、貼在灶山上的“灶花”、放在祭品上的“供花”,還有一種是結婚時裝飾各種用品上的“喜花”。喜花的形式最富變化,有圓形、方形、橢圓形、菱形等,也有桃子形、石榴形、葫蘆形、花瓶形、如意形等等。

蘇州有個剪紙老藝人張鈞昌,他從小就愛剪紙,他有一手絕妙的剪紙技巧,他剪的龍鳳、白鶴、花鳥、魚蟲等裝飾圖案,細膩秀美、生動傳神,誰見了都會讚歎不已。他説:一個好的剪紙藝人,不但要有熟練的剪技,更要有畫圖的基礎,善於借鑑各種工藝美術的精粹,為我所用。剪紙生髮了刺繡和絲綢紋樣,反過來,刺繡和絲綢的精益求精、不斷變化,也影響着剪紙裝飾藝術的造型和神韻,從而產生了一種有別於渾厚見稱的北方剪紙的獨特風格。

郭沫若曾對南方剪紙作過如下評語:“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這是對江南剪紙最恰當的評價,蘇州剪紙亦當“美在人間永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