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素材圖片>手抄報>

過年禮儀手抄報

手抄報 閲讀(2.64W)

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親朋好友交流感情的最佳時期,您知道過年有什麼禮儀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和整理的過年禮儀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過年禮儀手抄報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2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3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4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5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6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7張

過年禮儀手抄報 第8張

【春節拜年禮儀】

1、拜年前的預約:拜年前要提前預約,不要和主人的其他拜年客“撞車”或是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有選擇的餘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最好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

2、拜年的時間選擇: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日期間不要過早,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飯的招待,可根據飯局的時間來確定拜年的時間,要提前到達,不要等開飯的時間再到,應該留有寒暄問候聊天的時間。

3、拜年的禮品準備:要根據拜年主要對象來選擇得體的禮品,如果對拜年對象很瞭解,可選擇對方喜歡的禮品,也算投其所好。如不太瞭解可選擇鮮花、水果、食品……也不會出錯。煙酒類要根據對象來確定,比如給奶奶拜年,送的卻是奶奶不受用的煙酒,這個就沒有意義了。如果主人家裏有小朋友也可適當選擇孩子喜歡的禮品。

4、拜年的服飾:新年新氣象,到親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飾得體,節日的服飾以都市休閒、時尚為主,不要穿的太運動,也不要穿晚禮服類的太正式。如果衣服顏色較深或是壓抑,可適當增添一些小飾物來點綴,增加節日氣氛。一家人的服裝色彩儘量做到協調,增加家庭的温馨感。

5、做客的禮儀:進門要根據親朋好友家的環境請求換鞋;對親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瞭解親朋好友的家庭成員情況及稱呼);禮貌送上禮品;到親朋家做客,以客廳為主要活動場所,未經主人允許,不要主動到各個房間參觀;到親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習慣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樣隨意。與主人之間的聊天內容多以問候、寒暄,增進彼此感情為主。

6、拜年時間的`控制:如果是沒有飯局的拜年,一般控制在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為宜,如果有飯局,可適當在飯局前1個小時左右到,飯局結束後1個小時告辭,時間沒有固定限制,可根據與拜年對象的關係來選擇,以不增加拜年對象的接待負擔為宜。

7、餐桌禮儀:參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長者為主,謙讓主座給長者,酒店裏的主座一般是離門最遠的,或是背對主持台的為主座。在家多是面對廚房門的為主,也可因居家擺設看出主座位置,以左為大。中國的餐桌文化是一個交流的平台,不要悶頭吃不説話,但也不要高談闊論。讓菜不夾菜、祝酒不勸酒,春節的飯菜講究年年有餘,所以不要吃光桌上的菜餚。

8、拜年時的聊天要領:新年裏要多説讚美的話,讚美老人的氣色、健康、多給老人講話的機會,對中青年要多讚美事業、健康、家庭關係,對孩子要多讚美聰慧、學業、禮貌懂事,多談快樂的事情,少談抱怨牢騷的話題,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以談對方為主,不要變成自己的表功會或是演講場,玩笑調侃也應適可而止,要掌握好度。如果對主人的家人不是太熟,也不要忽略,要主動問候打招呼。

【過年吃穿住】

年三十是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京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

穿

北京人過年特別講究穿的紅紅火火,以示一整年日子都會順暢,大人小孩都會穿新衣服以迎新年。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曰”,也叫“掃塵曰”。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京稱“掃房”。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北京春節期間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後才能動工。

【臘月過年習俗】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

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八

民諺:過了臘八就是年

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被認為是奏響了春節的序曲,許多地方都會在臘八那天喝臘八粥,提醒人們要記住勤儉節約的美德。

◇臘月二十三

民諺: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臘月二十四

民諺:二十四,掃房日

這天,家家户户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土。掃塵土時,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牀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

◇臘月二十五

民諺: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這天因各地民族和風俗傳統不同,所以各自的慶祝活動和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像漢族民間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傳統活動。古時還有糊窗户,但隨着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臘月二十六

民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在過去,農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臘月二十六。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一年到頭難得吃塊肉。在這一天,即使再窮的家庭,也必須割幾斤肉,稱為“年肉”。

◇臘月二十七

民諺: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這一天,家家户户趕集上店、集中採購。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

在傳統民俗中,在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

民諺: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麪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

民諺: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也稱小除夕。舊俗認為從初一開始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和炒菜,所以習慣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做主食。這一天必須發麪、蒸饅頭,取一個“發”的吉祥語,意為發家、發財、發福。

◇臘月三十

民諺:臘月裏來

這一天主要的漢族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佈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正月習俗】

◇正月初一

放爆竹:在正月初一當天,家家户户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吃過早飯,人們走家串户、登門拜年、互致問候。拜年習俗最早流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

PS:初一到初五民間禁忌頗多,如不能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衞生,不能打碎東西等。

◇正月初五

辦酒席:民間傳説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天,家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倒垃圾:家家户户還要裏裏外外進行一次大掃除,清除節日期間積攢的垃圾,清洗髒衣服等。

吃餃子:初五還得吃餃子,祈求吉利和幸福。而且,這一天的餃子餡兒一定要自己剁噢,寓意把不順的東西都剁掉,預示着來年一切都順利。

◇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