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昆蟲記》讀後感集合11篇

讀後感 閲讀(2.82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昆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讀後感集合11篇

《昆蟲記》讀後感1

你見過多少昆蟲?你知道天牛幼蟲長什麼樣子?你看見過螳螂的巢穴嗎?諸如此類的問題的答案大都可以在這本書——《昆蟲記》裏得到。大家肯定都見過各種各樣的昆蟲,但是有沒有認真地去觀察研究過?發現其中玄之又玄的祕密呢?1879年法國科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通過專心觀察後寫了這本著名的《昆蟲記》。一不小心我翻開了這本書,然後一個不一樣的昆蟲世界呈現在我的眼前,讓我見識到觀察昆蟲是一件多麼有趣的事情!

在這本奇特的書裏,我認識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昆蟲,也瞭解了許多熟知的昆蟲背後的故事

書中有許多故事,這些故事讓我認識到昆蟲們也是豐富情感的動物。西緒福斯蟲爸爸深沉的父愛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它不像大部分昆蟲那樣,孩子們出生後就溜之大吉,讓孩子們自謀生路。它就完全不同,它為了自己的孩子們不畏困難,在撫養孩子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前進!我稱讚你是偉大的父親——西緒福斯蟲爸爸!

有老實、可憐的蟬。它每次辛辛苦苦地在樹上鑽出一口“井”,接着自己來不及喝上幾口就有胡鋒、大胡蜂、蒼蠅、金龜子等其它昆蟲過來搶喝。這些不過了了,更過分的是螞蟻,直接把它趕走。就算撒螞蟻們一泡尿,它們依舊開開心心喝着。書中這樣寫道:“它們正笑着作樂,舔着沾滿蜜漿的嘴脣。”可憐的蟬啊!

還有機警冷靜的螳螂,身體結構錯綜複雜的蝗蟲,能製作堪稱建築傑作的胡蜂窩的胡蜂們,相當於高級淨化器的綠蠅們,具有犧牲精神的可愛的豌豆象蟲,奇特的天牛幼蟲,食肉的螢火蟲……各種各樣“有個性有堅持有能力”的昆蟲們。

走進經典著作《昆蟲記》,遇見一個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昆蟲世界。讓我知道細心觀察,才能揭開謎底,探查到一個一個不同的世界。謝謝你——《昆蟲記》!

《昆蟲記》讀後感2

德國詩人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這句話告訴我們:讀一本好的書就好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談心。

在4月份,老師組織我們看了《昆蟲記》這本書,使我有感而發。

這本書主要講了法國傑出昆蟲家、文學家法布爾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還專為"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

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祕的池塘》這一篇故事。這篇故事主要寫了池塘裏各種各樣的昆蟲和各種昆蟲的卵。它主要告訴我們: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遠是那麼巧妙和諧。

《昆蟲記》這本書不僅寫了世界上一切千奇百怪的昆蟲,還告訴了我們一些深刻的道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我也把它推薦給各位愛讀書的夥伴們!

古人曰:"芒羊補牢,為時未晚。"朋友,相信我,去珍惜世界上一切有生命力的東西吧!

《昆蟲記》的初中讀後感3

近幾天,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它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述了數百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細緻地瞭解了昆蟲。法布爾為我開啟了昆蟲世界的大門。以前我並不喜歡昆蟲。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昆蟲有時侯也很有趣,很勤勞。如果沒有蜜蜂,我們就不能吃到蜂蜜;如果沒有螞蟻,人們就很難體會到團結的魅力;如果沒有蝴蝶,大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美麗的花朵……昆蟲也像人一樣有豐富的感情,它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

《昆蟲記》讀後感3

《昆蟲記》是法布爾用一生寫下的傳世著作。它既是文學中的典範,也包含着科學的精髓,被譽為“昆蟲的史詩”。它的語言通俗易懂,為我們介紹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和各種趣聞軼事,讓我們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掌握了科學知識。

最令我驚訝的就屬書中的蟹蛛。蟹蛛的身材並不怎麼樣,它有三角形的軀幹,身體下端左右兩側還各有一塊乳突,就像駱駝的駝峯一樣。但是,它的皮膚像綢緞一樣,以乳白色和乳黃色為主,腿上遍佈着玫瑰紅色的條紋,還有背上的胭脂紅色曲線和胸部兩側的淡綠色條紋構成的“紋身”,十分令人賞心悦目。蟹蛛不像其他的蜘蛛一樣織網,它會“埋伏”在花朵裏,待蜜蜂吃得心滿意足是,便突然跳出來捕獲它。它會殘忍地吸乾蜜蜂的血,留下一個軀殼,等待着下一個受害者。

但是,這個吸血狂魔其實是一個非常温柔的母親。它肚子裏的絲線不是用來捉獵物的,而是作為給嬰兒築巢保暖的材料。蟹蛛將卵產在一塊隱蔽的高地上,用絲線包裹成一個不透明的白球。它不分晝夜,一直守在卵囊的一旁,兇巴巴地趕走所有的入侵者。蟹蛛不吃不喝,變得又幹又瘦,一直到小蟹蛛孵化出來的那一天,垂死的母親耗盡最後的力氣,撕開了卵囊。當小蟹蛛們混亂地鑽出來是,這位偉大的母親已經緊緊地貼在它的窩上,安然死去了。

母親是偉大的。想起過去數十載的光陰,媽媽始終在為我而努力奮鬥。她的`工作是鐘點工,很辛苦,整天跪在地上做保潔工作。她不管天氣如何都會外出工作掙錢。看着老媽那逐漸變白的頭髮和額頭上增添的皺紋,我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當我生病的時候,她總是為我擔心着,希望我能儘快痊癒。我想對媽媽説一聲:“老媽,我愛你!”

《昆蟲記》讀後感4

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在法布爾的筆下,這些在我們眼裏微不足道的小昆蟲也表現出它們獨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門人充當着大門板和守門人的角色,同類來了就讓開,異類來了就趕跑它;迷宮蛛的網像一個迷宮,昆蟲掉進去就“走”不出來了;蟈蟈兒看起來好像是食素的,其實它們是一羣“偽素食者”……這些小生靈在作者的筆下表現的活靈活現,像人一樣有了靈性,會唱歌,會跳舞,有歡喜,有悲哀。

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幾句描寫遂蜂“守門人”的話還記憶猶新:“也許三個月以前,那時它還很年輕的時候,它曾經為了自己和後代們在這裏單槍匹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幹得筋疲力盡,一直到現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沒有停下勞動,它還在用它微薄的餘力守衞着這個家。它已經不能再做母親了,可是它依然能夠為家人守衞大門,抵擋不速之客。”看完這幾句話以後,我被遂蜂“守門人”那對家裏人深沉的母愛所震撼了。在它年輕的時候,它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後,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守衞這個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許多母親不也是如此嗎?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而操碎了心,在兒女長大後雖然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幫忙的了,可是心中卻仍然裝滿了沉甸甸的母愛,想要再做點什麼。

我再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一對比,才發現,原來昆蟲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何我以前就沒發現這一點,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卻發現了?後來我才知道,法布爾將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蟲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發現了昆蟲的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因為《昆蟲記》在科學和文學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稱為“昆蟲的史詩”。為何法布爾能夠堅持一生都致力於昆蟲研究呢?因為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

《昆蟲記》讀後感5

集昆蟲學和文學稟賦於一身,熔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於一爐,昆蟲學家法布爾以人性關照蟲性,千辛萬苦寫出傳世鉅著《昆蟲記》,為人間留下一座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寶藏。

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鬆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筆下,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作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多麼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把《昆蟲記》奉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法布爾的《昆蟲記》,讓我沒有夢幻感,那些具體而詳細的文字,不時讓我感覺到放大鏡、潮濕、星辰,還有蟲子氣味的存在,彷彿置身於現場一樣。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過來,我屏住呼吸,然後,憑它們穿透了我心靈的幽暗。是法布爾,讓我看到了昆蟲跟我們人類在生與死,勞動與掠奪等許多問題上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昆蟲記》不是作家創造出來的世界,它不同於小説,它們是最基本的事實!是法布爾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獨自的,安靜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我仰起了頭,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頭,像仰望星空一樣,來對待昆蟲們存在的奧祕。

我歎服那神祕的大自然,更歎服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了昆蟲與環境息息相關,又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和細微的觀察。

《昆蟲記》讀後感6

朋友,你看過《昆蟲記》嗎?

《昆蟲記》是由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法布爾所著。他有着“昆蟲界的荷馬”“科學界的詩人”以及“昆蟲之父”的美名,達爾文還稱讚他是“難以效法的觀察家”。

法布爾的《昆蟲記》從出版後,就譽滿全球,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數十種版本,橫跨幾個大洲,縱貫兩個世紀,至今仍是一座無人逾越的豐碑,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在我看來,《昆蟲記》是一本描述昆蟲習性、產卵、捕食、勞作與死亡等方面的科普書。它的文字樸實而又生動,敍述幽默而又風趣,讓我看到一個毫不保留的昆蟲大世界。它的內容詳盡細緻、通俗易懂,文章自然、親切,具有很強的可續性,讓我體會到了昆蟲世界的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另外,作者還多次引用希臘神話,歷史事件以及《聖經》中的典故,時而穿插着普羅旺斯語或阿拉丁的詩歌,語言優美且富有詩意。“蟬和螞蟻的預言”“大孔雀蝶的晚會”“花金龜”“隆格多克蠍的家庭”……平日裏,在人們眼中渺小的昆蟲們通過這本書變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小生靈!難怪魯迅先生會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生活”的楷模。

我心中也明白這個有趣的昆蟲世界不是作家創造的,它是真實的,是存在的,這其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布爾眼中的昆蟲世界是那麼美妙,可我卻為何沒有看到那一面呢?

透過《昆蟲記》,我彷彿看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陽好似要把大地烤熟,法布爾不畏炎熱還在草叢中觀察昆蟲,冰天雪地的冬日,寒風刺骨,法布爾不懼寒冷,還在尋找昆蟲……這本書飽含了法布爾幾十年如一日,幾乎與世隔絕的寂寞與艱辛,更藴藏了他不斷探索真理,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

法布爾的這種精神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學習和生活中,我也應該像法布爾那樣堅持不懈,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鬥!

《昆蟲記》讀後感7

讀《昆蟲記》之前,我很討厭昆蟲,覺得它們很醜陋,甚至讓人噁心,但在讀了《昆蟲記》之後,才發現它們卻是那樣地有趣。

以前,我以為螞蟻都是一樣的,最多隻有體型大小的區別。現在我明白了,還有一種睿智的螞蟻紅螞蟻,它們有強大的視力與精確的記憶力,可以按原路回家。螢火蟲不僅可以是散發光亮的美麗精靈,還是一個殘忍的冷酷殺手。在我的印象中,蝗蟲是一種破壞莊稼帶來饑荒的可惡蟲子,可它居然也可以是填飽其他動物肚子的美味食物!最令我驚訝的是,蝗蟲還能演奏美妙的音樂,也是一位與蟬和蟋蟀一樣有追求的音樂家啊!看到這,我的眼前展現出來的分明就是一個五彩斑斕的昆蟲世界。怪不得周作人曾説,看《昆蟲記》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説喜劇更有趣、更有意義。

最讓人驚異的昆蟲還是糞金龜,這種動物以糞便、枯枝為生,它們把這些東西滾成一個小球,從前,我對這種甲蟲避而遠之,但是,它們卻是大自然的清潔工。糞金龜不同於其他短命的昆蟲,它們的壽命一般很長,產卵後依然會神采奕奕地工作,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它還有一種十分可貴的品質十分勤勞,勞動成了它們的一種愛好,不管存儲的食物有多少,它們都會出來滾糞球;它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可以預知明後天的天氣,天氣晴朗時,它們會出來勞動,但如果馬上會下雨哪怕此時豔陽高照,它們也不會出來的。《昆蟲記》真如魯迅先生的評價,是“講昆蟲故事”“講昆蟲話”的楷模。

《昆蟲記》使我瞭解到各種昆蟲不為人知的一面,讓我對昆蟲有了新的認識它們醜陋的外表下,可能有一段“輝煌”的家族歷史或十分高尚的品質,我感歎這些昆蟲的同時,也不得不對作者法布爾表示敬佩,他能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觀察,讓我們瞭解到一個如此美妙的昆蟲世界。法國著名戲劇家羅丹也為之感歎:“這個大科學家像哲學家一般地思,像美術家一般地看,像文學家一般地寫。”

《昆蟲記》讀後感8

今天我偶然讀到了《昆蟲記》這本書,剛讀完第一個故事,我立刻被書中各種各樣的充滿傳奇色彩的昆蟲深深吸引了,嘴中不由驚歎:“大自然是多麼奇妙無窮啊”!

在法布爾的筆下,勤勞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蟈蟈,兇猛的狼蛛……這些昆蟲彷彿都活了過來。在你面前嬉戲、捕食,讓你身臨其境,留戀忘返。

糞金龜是大自然的清潔工,關於他的故事法布爾費了不少心思,當糞金龜搬運它的圓球時,作者用他那豐富的想象力與出色的觀察力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畫面:它用後腿抓緊這個圓球,再用前腿行走,倒退着前進,每次他都選擇走險峻的斜坡,攀登那些簡直不可能上去的地方。他一步一步艱苦的到了相當高的高度。一不小心,努力便成為泡影。此時一個固執勤勞的形象,躍然紙上,我欽佩不已。

我不禁想到,作者能用筆將昆蟲們的一舉一動記錄的如此詳細,難道不是依靠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觀察嗎?看來《昆蟲記》不僅教會了我眾多的昆蟲知識,還有發現昆蟲的祕密的訣竅---耐心和觀察。當你對昆蟲看久了,再回憶起來昆蟲的樣子,名稱、生活習性都已爛熟於心,水到渠成了。

我又想到,昆蟲記這本名著,是建立在“有昆蟲”這一層面上的,如果人類肆意破壞森林、河流、田地,那麼昆蟲變成了化石,往昔一切不復存在,那還怎麼觀察昆蟲?《昆蟲記》中各式各樣的昆蟲,包括法布爾在內,他們都不想讓這部著作消失吧!

昆蟲記用那奇幻的語言帶我走進昆蟲們的世界,它包含了各式各樣生機勃勃的昆蟲,讓我懂得珍惜自然的可貴;他記述了昆蟲複雜多變的生活習性,使我學到了知識、明白耐心觀察的重要性。讀到它,真是我的幸運。

《昆蟲記》讀後感9

國慶節裏,我讀了一本叫《昆蟲記》的書。《昆蟲記》是昆蟲學家和文學家的法布爾的傳世佳作。這本書主要講昆蟲的習性、種類、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它至今還令我記憶憂新,久久不能忘懷。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迷宮蛛,現在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迷宮蛛產卵的時候,它會捨棄它那完好的網,因為它的網太容易引起寄生蟲的注意,對寶寶的安全非常不利,所以只好忍痛割愛了。你看,它是一位多麼細心的媽媽啊!

當我讀到“迷宮蛛一般會把巢建在一個比較隱蔽的地方,把卵產在那兒。然後,就寸步不離地守候着孩子們,盡心盡力地保護它的孩子們,並一直操勞到死。在死之前,它會用剩下最後的一點兒力氣替孩子們咬破巢。”我很受感動,覺得迷宮蛛真偉大!

現實生活中我的母親也和迷宮蛛媽媽一樣偉大,並且還關心我愛護我。有一次,那是在晚上,我對媽媽説我不舒服,媽媽摸了摸我的頭,然後,用體温針幫我量了一下,結果發現已經燒到38度半了。媽媽二話不説背起我就往醫院跑,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過了好一陣子我們才來到醫院。醫生為我打了針,吃了藥,我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當我醒來的時候發現媽媽正坐在我旁邊,她的兩隻眼睛佈滿血絲,看得出來媽媽整夜未睡一直在守候着我。我很感受,為有這樣的媽而感到驕傲,現在我要努力學習,長大之後好好的孝敬母親,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

法布爾的《昆蟲記》將我引入到了一個昆蟲的世界,使我懂得了不少關於昆蟲的知識。在法布爾的筆下每一隻小昆蟲都被它描寫得栩栩如生,所以我讀完這本書毫不費力氣,就好像在聽故事一樣。我想:如果在生活中我們人類也能像一些善良的小昆蟲一樣相處,那這個世界一定會很和平。

《昆蟲記》讀後感10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所創作的一本描寫昆蟲的礦世佳作。這個暑假,我初次接觸其書,便被書中這個現實、美妙的昆蟲世界所吸引。

法布爾幼年生活在一個村莊中,從小他便對在空中飛舞,在地上爬行的幼小生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熱愛真理,更熱愛生命,這促使他們探尋那個奇妙的昆蟲世界打下了基礎,再加上他對昆蟲的滿心好奇,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才構成了這本佳作的誕生,因此它才如此被人讚揚,流傳千古。

巴金曾經以“用人性觀察蟲性”來讚揚這本書,的確如此。作為一本科普書,本應該枯燥無味的內容在法布爾的筆下變得生動形象,富有“人情味”。書中對昆蟲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與死亡的描寫無不滲透着對人文的關懷。例如:“我通常都看見它們在筱懸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無論在飲水或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此處為法布爾對蟬的描寫,將它們比作成人,用人的感性卻領略它的生活與習性,從而使蟬的鳴叫更形象,具有意義,這必定也是一種真諦吧!

同時,法布爾對昆蟲的觀察是富有童趣的,他像一個孩子,帶着滿心的好奇去看昆蟲的世界,還抱有一種嚴謹,求真的態度。相比之下,那些同樣描寫昆蟲的科普書籍就顯得遜色了不少,難怪法布爾本人曾説過:“別人是將昆蟲解剖進行研究,我是在昆蟲活蹦亂跳時進行研究,別人是在探究死亡,而我是在探究生命!”

法布爾擁有哲學家一樣的“思”,美術家一樣的“看”,文學家一樣的“感受”,在這本書中,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學家,一個昆蟲學家,而是一個科學詩人。他讓我明白了昆蟲世界的與人社會一般複雜,也用人性觀察蟲性,更用蟲性展現人性的醜惡,讓我深有體會。

《昆蟲記》讀後感11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布爾,是世界上一位在自然界環境中觀察昆蟲和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出生在法國南部,因家境貧窮,從小被父母送到祖父家寄養。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偶然讀了一本關於昆蟲書籍,便開始對自然界中的昆蟲有了濃厚興趣。在此興趣的引領下,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終於用畢生的精力創作了留傳後世的——《昆蟲記》。

他要讓厭惡這些小東西的人們,通過讀《昆蟲記》後知道,這微不足道的小蟲兒有多麼神奇的本領,也和自然界中其它小精靈一樣可愛。

法布爾為什麼能寫成一本人人愛讀的《昆蟲記》這本書呢?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原因一:"興趣"——是法布爾研究昆蟲的原動力。自從法布爾偶然讀了一本關於昆蟲的書後,就對昆蟲有了濃厚的興趣。因為我感覺興趣是探索各種知識的首要前提。我想興趣是自身學習和探索的最好老師。如果他對昆蟲不敢興趣,就不會用大量的時間和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

原因二:"持之以恆的毅力"——是法布爾最終能寫成《昆蟲記》的重要條件之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如缺乏持之以恆毅力,"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這樣是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的。

原因三:"嚴謹和細緻的探索態度"——是法布爾能寫成《昆蟲記》的必要條件之二。如果法布爾沒有嚴謹和細緻的探索態度,就不會把別人都認為不起眼的昆蟲世界寫的活靈活現,充滿詩情畫意和樂趣。

每個人都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來獲得成功,但是通向理想的路程非常曲折。我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一定要向法布爾學習,學習他持之以恆的毅力和嚴謹細緻的探索態度,我想在新的學年中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