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大學中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讀後感 閲讀(2.4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中庸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中庸讀後感1

《大學》是一篇以“三綱領”“八條目”為主線,分別敍述: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則是繼承了孔子的“仁政”並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接觸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很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於口頭,懶於行動。只是説説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有點汗顏。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於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才能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穫。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説,不知道其中的內涵,現在讀完之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念,使自己不被物慾所誘惑,而矇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説,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後循序漸進。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國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作者給那些尚在啟蒙以及胸懷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條“有理有據”的成功之路,按照這樣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終不能成功,但是人們的道德、素質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統治者的管理也將遇到更小的阻礙,無怪古今眾多學者對它如此推崇。不僅僅滿足了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使得社會更加穩定,更讓學術界在其中找到了靈感,完善了孔子的學説思想。 “治國平天下”,其中強調的尊敬長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親民如子、謹言慎行、以民為本等等,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羣眾在今時今日仍然是我們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慾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則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本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鑑,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於“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閲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裏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於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併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説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中庸説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於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這裏儒家所説的中庸並非是我們所想的“庸庸無為、窩囊終老”之意。中庸是一種不激進過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講求凡事行之皆有“誠意”,根本必為“正心”,絕不極端,亦是一種修身之道。《中庸》開篇釋義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稱之為道,例舉了君子在無人之處獨處之時也要十分謹慎,這種觀點與《大學》中的修身之道極其相像。而其後述説的“中和”則是一種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間符合自然常理、不違法度的狀態。只要達到這種狀態天地萬物的運轉,人類社會的演替就“和諧”了。萬事合乎禮法,萬民安於法度,萬載傳承盛世。其中迴歸天道,去除外界私慾從而使天性充實起來。我認為,這種思想教化比之《大學》中單純為了統治階級而“發明”的思想更具促進人類發展的意義,其中諸多思考更多出於百姓的角度考慮,而非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感覺。

讀《大學中庸》,文中字字珠璣,包羅萬象,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真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大學中庸讀後感2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着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雲: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説:“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大學中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輕重緩急,否則就……

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

大學中庸讀後感3

暑假裏,我與家長共同閲讀了“羊城分級閲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閲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説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説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説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閲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讀後感4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都能發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着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並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嚐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沒有做,於是,我急着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現,我不知道畫什麼畫、寫什麼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後,又發現彩筆掉在學校啦,於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後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後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並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後,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説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後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穫,這收穫,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幹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