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魯迅作品讀後感(通用6篇)

讀後感 閲讀(6.37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作品讀後感(通用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魯迅作品讀後感(通用6篇)

魯迅作品讀後感1

要説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書,《吶喊》當居首位,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不論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藥》中的華老栓;《明天》中的單四嫂子;還是《阿Q正傳》中的阿Q,都能躍然紙上。《吶喊》是魯迅先生經典小説集,更是中國的名著。

魯迅先生是中華民族的堅強精神脊柱,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這八字深深包含着對中國人民的憐惜和悲傷。

曾記得,那個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階級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以偷為職業。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竟被打斷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徵着中國教育的墮落嗎?我還看到了讀書人的悲哀。他們可供炫耀的惟有學問而已,可學問在世人眼中又算什麼呢?魯迅先生在刻畫人物方面僅寥寥幾筆,但細膩地刻畫出了一個落魄書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幾代人。

曾記得,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那個“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上,帶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作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點頭哈腰的。將當時人民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展露無遺。

《藥》則體現出了一個民主的愚昧和無知。其中的環境描寫似乎就是當時世道的黑暗程度與動盪不安。讓人們深深地對自身的無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問我最喜歡《吶喊》中的哪部小説的話,我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阿Q正傳》。《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魯迅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曉,是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阿Q性格極其複雜: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他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又因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實只是舊中國的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的權利都沒有。他專做短工,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脱”的褲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負卻又要欺負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他還常為生計發愁……野蠻的壓迫剝削使他貧窮;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發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動”竟是去靜修庵裏胡鬧。所以説,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地位並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了。這也是就中國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之後,魯迅先生的《吶喊》卻仍讓我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在魯迅先生的作品裏,盡是魯迅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盡是魯迅先生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魯迅的言語犀利,魯迅先生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國,快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作品讀後感2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時間對我們學生來説是如此的重要啊!哪一個成功的人浪費過時間,都是爭分奪秒的學習,

比如説我國的著名數學家陣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峯中,勤學苦練,閲讀了中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學習,終於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這可以表明只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就會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我不是隻相信成功人士所説的,我自己也深受體會。我就是因為不懂得珍惜時間,所以每天早上起牀的時候總是用各種説法説服自己多睡一會兒,這樣就使我天天上學遲到,不僅受到老師的批評,還使我失去了許多的早讀時間,清晨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也是一個人精神狀況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我錯過了,其餘時間在讀上5小時也比不上早讀時的30分鐘吧!後來我做了個試驗,我在早讀時認認真真的讀了讀書確實是比我在課餘的時候記得牢,記得準。我睡覺只是一時的舒暢,而我早點讀書不僅對我一生都有益,而且讓我養成了早起早睡的良好慣。只要我門學會利用和珍惜時間了,儘管在一小時裏珍惜了一分鐘都是有用的,你想啊,一分鐘確實做不了什麼事情的,但是10個小時那就有10分鐘了,100個小時裏就有100分鐘了啊,所珍惜的100分鐘可以做多少事情了啊!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

魯迅作品讀後感3

在這些作品裏,我最先讀的就是《兔和貓》,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貓毒手時,心裏也是一陣擔心,一陣怨恨黑貓,當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們都安然無恙時,我又一陣狂喜,一陣欣慰。小説簡單的情節並未讓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羣呼:打倒可惡黑貓,為白兔報仇時,我看到了人世間最基本的愛與同情,我想那是當時的社會所缺少的珍寶吧。從這些可愛的文字背後,我同樣看到了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那些純真的孩子的魯迅。一觸及這些幼小,魯迅似乎很難將他手上的“刀”拿起來,他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這是少有那個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魯迅將“生命之愛”注入人們的心中,告訴人們他“弱本位”的態度。我突然感覺魯迅離我好近。

魯迅的作品大都離不開“諷刺”二字。例如,在“風波”中,九斤老太反覆唸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無不勾勒出落後、保守、怨天尤人的農村年老婦女形象,更道出當時持有這種無知、消極思想的一羣人的可笑。還有七斤夫婦,趙七爺因為一條辮子的有無,幾家歡喜幾家愁,盡顯小人物的悲涼。在1917年張勛復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過“風波”一文,魯迅先生想告訴當時的人: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此後最重要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就算成為了共和政體又怎樣呢。在辮子風波中,旁觀者的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龍庭,自己沒辮子”一事心裏備受折磨,到後來,皇帝不坐龍庭,不留髮也可留頭的如釋重負,一針見血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還有魯迅模仿許欽文的《理想的伴侶》而書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處在拮据的家庭卻為謀生計賺稿費,憑空“捏造出一個住房寬敞,不愁衣食,處處現紳士風度的美好的家庭。魯迅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滿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無奈,讓人們在笑中不免帶着淚。

我覺得在閲讀這些個小説中,魯迅先生的思想離我越來越近,如果你來見識一下這本書的廬山正面目,相信你對當時的社會,亦或是魯迅都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正如我所説的:讀魯迅的小説,一旦你走進了,它的一切就會離你很近。

魯迅作品讀後感4

讀着先生的文章如同感受着先生平日裏的言行以及為人處事,先生的博學自是不必多説的,許多雜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學識之淵博和涉獵之廣泛。

“在文藝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這些學問並沒把他嚇祝他寫古文古詩寫得極好,可並不尊唐或崇漢,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裏去,以自尊自限古體的東西他能作,新的文藝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驗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對舊物的探索而阻礙對新物的創造。

他對什麼都有研究的趣味,而永遠不被任何東西迷住心。他隨時研究,隨時判斷。他的判斷力使他無論對舊學問或新知識都敢説話。他的話,不是學究的掉書袋,而是準確的指示給人們以繼續研討的道路。”老舍先生的這段話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魯迅先生的淵博和精深。

先生敏鋭的眼光和深刻的思維,作為一個筆者,無疑是獨樹一幟,風格迥立的。可是魯迅先生最不同於其他學者和作家之處不僅僅在於他多讀幾本書,多知道幾個獨闢蹊徑的典據。

而是在於善於把他所知道的典據,極其精確無誤的用在自己文章中思想的表述中。可是這些表述又都不脱離表達自己的思想,絲毫不會被古人以及聖人的幾段詞句做了自己思想的佐證,而是精巧生動的用幾處典故作為對比,從而加深讀者對筆者所要闡述的思想和論據清晰明朗,鮮活簡單。

這和我以往看過的一些通篇引經據典的“抄抄寫寫”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這些都只是説明了先生在文藝上的卓越。

可是,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感悟最深的卻實在是他閃亮的人格魅力。讀着先生的文章,感覺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劍,鋒利的解剖出當時國民的奴性和愚性,勇敢無畏的把自己至於眾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強權,不畏民眾的愚昧,不畏所謂“文人”的人聲攻擊,一路用劍刃的鋒芒披荊斬棘,置生命於度外。

先生用他偉大的人格和敏鋭的洞察力,篆寫下許多警世醒世的雜文來激勵和討伐人性的懦弱和骯髒,先生用一生的時間投入到追求光明和扞衞真理的鬥爭之中,一刻也不曾退縮和懈怠過,不屈不撓,對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餒。

正像老舍先生所評論魯迅先生一樣:“一個人的精力與天才永遠不能完全與他的志願與計劃相配合,人生最大的苦痛啊!只有明知這苦痛是越來越深,而殺上前去,以身殉志的,才是英雄。”

先生是一個時代、一個世紀的英雄,他勇於直視自己,用自己的人格化做一面鏡子,照射出人世間的美醜。是啊,一個只有戰勝了自己的人才配真正算是英雄,魯迅先生做到了。

讀着魯迅先生的文字:善者憂思,惡者羞慚。細看一看先生的肖像,發現先生的容貌雖然嚴肅冷峻,可先生的眼神卻是盛滿了慈祥。

這也正是應了先生的座右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高格人生理念吧。

先生冷靜尖鋭的看着這世界,胸膛裏裝着的卻是一顆悲憫慈愛的博大之心。

我想: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文人英雄也許幾百年也出不得一個吧。

魯迅作品讀後感5

魯迅先生,從小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已經進入了我的意識當中,曾經有一段時間還特別喜歡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那個時候還試着背過幾個小段,感覺挺有韻味的。

高中的時候,看過魯迅先生的《祝福》,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給震撼到了,細微的描述與引人入勝的諷刺,讓我們對那個時代有了情緒,我不願相信舊時代的黑暗與欺壓,可是在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的那一個個鮮明角色,讓我不得不承認了現實,之後陸陸續續就開始更加關注他的作品了,魯迅的選集故事很多,題材很多,人物很多,原本我以為我會將他們混淆,可是我記住了他們。魯迅曾説:“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祥林嫂、愛心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係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係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泄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鬱積的怨憤之氣。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敢於正視慘淡的人生”,我認為魯迅先生作品最具價值之處,就在於其改造“民族靈魂”和中國社會的思想。魯迅先生為現代文學刻劃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瘋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為國民弱點象徵的“精神勝利法”的體現者阿Q;帶着滴血的靈魂走向地獄的祥林嫂;還有閏土、華老栓等等。他不但寫出人物的“血肉來”,而且表現出人物“靈魂的深”。

在這其中,我最感到震撼的還有《狂人日記》,它是魯迅先生《吶喊》中的一篇。《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説。翻開《狂人日記》,首先進入讀者視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在狂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他人對他的“迫害行為”,在《狂人日記》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可以很輕易地透過病例的假象,看到魯迅以象徵的形式對封建傳統所進行的批判在這裏。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的思維和語言常常是離經叛道的,但他的觀察和結論卻是豐富和深刻的。作品雖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記,卻始終圍繞着中國幾千年歷史中不斷髮生的吃人現象展開,其用意就是告訴大家,在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滿本都只寫着兩個字:“吃人”!這是魯迅對封建道德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作品通過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作者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後終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或者還有”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

魯迅作品讀後感6

《吶喊》小説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家魯迅先生的作品。《吶喊》文集卻讓我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阿Q正傳》是《吶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家喻户曉,是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來”,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的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妾自尊大;對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蒙娩的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勝利法”,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這種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為的奴隸生活中去。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以及對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孔乙己》中那個因為家境貧困好吃懶惰,無所事事,層次低而又嚮往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字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為職業,在最後因為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的離開了。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人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又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鋭有力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低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