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

讀後感 閲讀(1.31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

這一個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實體書,但是選擇在這裏寫下讀書筆記。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麼地選擇讀了這本作為第一本書。原本只聽説三毛極高的人氣以及偶爾一些經典的語錄,但是直到今天看完這本書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讀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進了一個人的生活一樣,我自己彷彿變成了三毛,去和荷西過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處,高興生氣孤獨寂寞,感受早晚極高的温差,像是突然挨着沙漠,離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寫下此書的三毛也僅僅才三十一歲,尚值正當好的年齡,既不幼稚,也不過於成熟,這讓我看見一個獨立自強的三毛,和一個內心火熱擁有青春的三毛。書後三毛寫到寫作的原因以及對於所發表作品的態度,是比較讓我吃驚的,一個人該有怎樣的心態去看淡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榮譽,以及別人的欣賞。我想換作我一定無法擁有如她一般的心態去看淡所謂作品,成就帶來的財富,大概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態度與經歷。

我欣賞三毛的文字,欣賞她本人,也同樣,欣賞她火熱特立獨行的性格,而這恰是我們常人所難以企及的,當然,同時也關乎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等等。關於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温馨而精緻,彷彿是處於滾滾沙浪中的一抹獨立而堅強的嫩芽,驕傲、自信,同時卻包容,大度。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後、無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無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觀浴記”中尤為突出。除過少數真誠善良與三毛為友的樸實撒哈拉居民,其餘人似乎都是自私、愛佔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書也有部分是我讀不懂的,因我歷史和地理較差,所以讀不懂書中西班牙,阿爾及利亞等等的糾紛爭鬥,以及關於民族的宗教自由的問題,這些問題,待我第二遍回頭閲讀的時候,一一解決。看過一遍書,再回翻目錄,會發現本書所述的知識、風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麼沉甸甸的禮物,在三毛的世界裏,有愛,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涼的沙漠裏。

感想太多,無法一次説完,還有更多日的觸動需要一一道完,今日停筆,晚安。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2

從前聽人提起三毛這個名字,便覺此名是極富少年活潑心性兒的,不曾知曉取名者是何許人也,直至暑期來臨,我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撒哈拉的故事》,方知“三毛”的名字竟是自己為自己所取。懷着一顆對這名作家的好奇之心,我買下此書並帶回家仔細研讀,讀後我便深深喜歡上了三毛,這世間難得的奇好。

一直以來,我總無知地以為撒哈拉沙漠只是一望無垠的漫天黃沙,也許偶爾才席捲出幾個憔悴的背影,從未想過原來沙漠裏也有居民,如我們一般平靜的生活。而三毛用她的筆講述了沙漠裏一個個平凡又動人的故事,詮釋了這些撒哈拉威生存的意義,讓人們瞭解到沙漠的模樣與風土人情,她那平實的語言為孤寂的大沙漠平添一筆神奇而温暖的色彩。

其實讀這本書,最使我佩服與感動的還是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都市的誘惑,執意來到自己一心想要揭開神祕面紗的大沙漠,同樣令我羨慕的是她的同伴是真正懂她愛她,願陪她去沙漠受苦的丈夫荷西,在這裏,只有沙子,沒有太多的水,甚至沒有傢俱沒有牀,但她與荷西生活得十分幸福,他們以積極的勇氣和執着的信念在沙漠裏安定,簡單快樂地經營着小日子,而且這一點也不枯燥,反倒有不少浪漫的韻味兒。撒哈拉沙漠裏,三毛為荷西留下這樣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對三毛洶湧的崇拜包裹着我不能平復下來的內心,我相信,三毛是個十分堅強的人,看她描述自己的處境,承受着我們無法承受的苦難:吃着鹹井水做的飯,駕車去一百二十多裏外的荒原找化石遇險差點死掉。忍受周圍所有人的體臭及騷擾,步行四十分鐘排四個小時的隊買便宜三分之一的菜——因為要省錢供自己與荷西吃住……此外,三毛花了很大功夫觀察當地人的住行習慣,一切因封閉環境導致的愚昧無知在我們眼前被分崩離析地展覽,而我只有深深地憐憫與歎息。

我為姑卡的早婚而震驚,為沙崙的痴情而悲哀,為啞奴的善良而温暖,也為他的悲劇結局而不忍,我為那無名軍曹而傷感,為巴西里和沙伊達的苦戀而心悸,為魯阿而歎惋,為荷西而惋惜,為三毛而無奈與痛惜

世間百態,我想三毛已嚐盡了大半,讀她《撒哈拉的故事》,如品一支迷人的鋼琴曲,兜兜轉轉,一不留神就把讀者帶入了她所獨有的節奏,看到她與荷西的輕鬆相處,我倍感開心,但我無法訴説內心的遺憾,因荷西先她一大步離世。

不知不覺中,身處萬里之外的我似乎也愛上了這片沙漠,愛上了三毛與荷西。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3

身處在這鋼筋水泥的“網”狀世界裏,正忙於趕路的我們,可曾想象過獨自一人去撒哈拉沙漠中旅行?一片茫茫無垠的沙漠,風一吹,黃沙滿天飛,什麼也看不見。

可就是有這樣的女子,卻有孤身一人前往撒哈拉沙漠的勇氣。三毛,就是這樣擁有獨特魅力的女性。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揹着行囊獨自一人走進了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引發了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在那裏,我們可以從她的口中知道,粉絲叫做雨,小黃瓜可以當竹筍,豬肉乾還能做中藥。我們都能被她的奇思妙想折服,但這也是她在沙漠中生活的情趣。三毛是個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她懂得利用平常的東西去創造不尋常的驚喜。

生活有喜有悲,在感受着三毛快樂的沙漠生活之外,我們不能忽視的還有那一片異域散發出來的神祕氣息。娃娃新娘體現宗教信仰的殘酷一面,婚禮,是在可笑的風俗幌子下愚昧的人們孕育出來的可笑的畸形的產物。“對沙哈拉威人來説,邁向文明唯一的象徵就是自己駕駛的汽車裏,至於人臭不臭,這是無關緊要的”然而面對這樣愚昧的人們,三毛給予的卻是熱心的幫助,她雖然不能接受他們的風俗習慣,但從沒有看不起他們。她用自己的小聰明為他們治病,我們能深深地體會到三毛對當地居民的尊重。

在三毛不顧一切地去沙漠時,朋友都對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着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在那裏與三毛開始愛的旅途。最令人感動的是,當三毛一再強調婚後的她還是“我行我素”時,荷西對她説:“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荷西默默地追隨,只為實現三毛心中的夢想。對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願意隨她在沙漠裏受苦。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面對不懷好意的幾個撒哈拉威人,鎮定地逃脱了危險,她沒有離去,而是想辦法拼盡所有的力量營救她心愛的丈夫。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詛咒時,荷西一直默默地守護者她因擔憂而變得慌亂。三毛剛搬來沙漠時,荷西毅然地把三毛父親送來的錢存進銀行,他決定要用自己的努力來換取三毛的幸福,即使他每天奔來複去,即使半夜回到家,第二天清早又要趕去工作,他累得讓三毛心疼,但在那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中包含着他對三毛濃濃的思念。

三毛和荷西,沙漠之間的一點一滴就在她那閒適的文筆下呈現出來。她毫無目的的訴説着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裏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宂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宏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但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與你講着她在撒哈拉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4

第一次,是聽語文老師提起三毛的作品。三毛原名陳懋平,改名陳平,之後就以筆名“三毛”為名,她是永遠的三毛。

我小時候只聽説過“三毛流浪記”,那個三毛是個只有三根頭髮的小男孩,很頑強地活着,流浪……當今我漸漸長大,我驚奇地發現了這個全新的三毛,她是個最浪漫,最真性情的女作家,她有一個男朋友叫荷西,因為她對沙漠生活充滿了好奇,所以去大沙漠旅行,寫出一系列大漠風情的散文,從而成就了一種“流浪文學”文化。

這哪是玩啊?他們在大沙漠裏結婚,雖然那裏的傢俱是用撿來的棺材板做的,雖然房子不像房子,頂上還有個大窟窿。雖然撒哈拉威人有種種陋習,但是他們不介意,他們認為只要能住就行了,還在這裏長久安頓下來了。他們樂於助人,自己的什麼東西都可以給別人用,有些人很不懂規矩,把三毛晾的衣服褲子拿去用幾天後在還回來;可是三毛也夠大方的,還是那樣和睦相處,三毛還要教那些撒哈拉女人做什麼什麼的,她還義務地給大家送藥,免費給大家治些小傷,把東西讓給別人……

我比較喜歡這本集子裏的《死果》這一篇散文,它驚心動魄地結束了這個故事。三毛被“死果”弄得快死了一樣,一天,被這掛墜折磨得不成人樣了。這一篇文章挺長,但每一個細節都很吸引人,無論是誰都會一口氣看完。對三毛來説這是一個噩夢,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結尾是“今天是回教開齋的節日,窗外碧空如洗,涼爽的微風正吹進來,夏日已經過去了,沙漠美麗的秋天正在開始。”説明這時三毛的心情已平復下來了,不去想那些事……繼續生活……

讀三毛的作品,你會發現三毛教會了我們熱愛生活。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地去體驗生活,生活也會贈予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禮物。三毛筆下的文字,讓我明白,只要善於發現,善於創新,生活處處有精彩。在撒哈拉沙漠這麼艱苦的環境下,三毛依舊活的這樣精彩,還有什麼困難我們面對不了呢?

人活着,就應該有目標與理想。我們要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平淡的生活充滿歡樂,用愛滋潤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面對一次次挫折,經歷一次次考驗,挑戰一次次難題,才能像三毛那樣活出精彩人生,雖然短暫卻是永恆的。

撒哈拉沙漠的夜空,應該是星羅棋佈,有無數顆星星向你眨眼睛,哇!那顆最亮的會是三毛嗎 ?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5

常常聽人説起三毛,聽説她的隨性與灑脱,聽説她的偏執與執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温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着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設備,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裏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裏,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裏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助,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係,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着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脱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説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着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裏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助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着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6

三毛説,對於撒哈拉沙漠,她感應到一種前世的鄉愁。説着便去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所見的《撒哈拉的故事》。風沙,熱浪,瀟灑,最令人神往的歎息的;沒有觥籌交錯沒有紙醉金迷,在沒有盡頭的黃沙中,仍穿一條鮮豔的長裙子。風是決絕酷烈的,然而經過這裙襬,亦無端地生出許多柔情來。揚起、展開,鼓譟的成為涓涓緩流,涵養了這貧瘠的土地上更殘酷的。

我未曾想這所謂殘酷;我應想到這殘酷,卻無法意識到其如何痛烈。異鄉的畫卷在我眼前展開了。三毛究竟為什麼要去沙漠?十歲的女孩子就要嫁人了,迎娶之時其必須掙扎、哭叫,所謂婚禮只不過是用暴力奪取貞操;黑人仍被作為奴隸,世代卑微不得翻身,在“高貴的人”眼裏與一隻人形耕牛無異;還有美麗的沙伊達,終於委頓在狼藉的沙土中了:她的求死大概掃了好些施暴者和看戲人的興。成百上千的駱駝將死的悲鳴隆隆震響在這熱而白的天空了。

“你的沙漠,現在你在它懷抱裏了。”荷西説。

三毛是獨一無二的。為多少個追求自由的靈魂的意願總和而降生!訴求普遍存在,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最終長久拼搏的天地或許是初生的自己不敢相信之狹小。三毛要的平靜永遠不是平淡,她追逐精彩。因此,她絕不以遊人的心情愛着薄暮時悲壯的紅日:當將熱烈的愛獻給這片土地,給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不為安定喜樂,為的是“生活”。

這時沙漠在她的懷抱裏了。

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生活並不窘迫,卻也少不了無奈和受苦受難。撒哈拉威鄰居的不禮貌和無理取鬧,部落觀念的陳舊落後——算是小事,一一包容下了。入夜了還要開車去沙漠找化石,結果兩人險些喪命;對此的答覆是“當然要再去的”“明天下午就去”。對於生活,是這樣令人吃驚的熱誠的姿態!枯燥的單調的日復一日的沙漠裏,一粒外來的種子落入了——粗糙的風也蓋不熄這活力,有什麼在不可抵擋地生長。那安立在不修邊幅的一切中的精緻小屋,是三毛的家。

令人心傾的亦是三毛獨特的人格魅力。勇敢,包容,同時脊樑也筆直。很難想象她的一生結交了多少朋友。在這裏,與難以相處的撒哈拉威人,與地位卑下的啞奴,與受人排擠的沙伊達。三毛是一朵旋轉的花;她在此處略略逗留,與其偕來的仍是芬芳。為愚昧的注入包容;為悲慘的注入關懷;為麻木的注入憤怒。她為這片土地帶來的,不僅僅是不枯萎的生活,更是不枯萎的人性與價值!也只有這樣美好又堅韌的靈魂,能夠面對那些殘酷而無力改變的:具有掩面大哭的能力,也不背過身去,乾脆逃跑。沙漠中的真與善,惡與醜,始終關切地注視着的:那是三毛的眼睛。

她來去如風。留下一冊《撒哈拉的故事》,贈予沙漠一個擁抱,一朵明亮而柔和的花。花兒在扭曲的熱浪中輕盈地立着,自此,芳華永不衰減。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7

或他們的生活習俗,或他們的語言、穿着、家族,或他們的居住環境,或是這沙漠的神祕與恐怖,或是種族的鬥爭與和睦,又或是這裏淳樸的愛與痛徹的恨······

我知道。我看到了這故事,也許是在撒哈拉的沙丘迷宮裏窺見的,也許是在一百公里外的河灘,也許在窮困者的帳篷裏、撒哈拉威人的白房子頂上、西班牙的國家旅館後廚,或者更多地方。但我清楚得很,是誰帶我走進了沙漠。是陳平,三毛,執拗於對自由的追逐卻從不缺少愛與陪伴的幸福女人。

我們相識於《等待》,詩裏滿是“西部歌王”王洛賓對三毛的悼愛······“你永遠不再來,我永遠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愛。”我只當這是一段忘年戀的隕斷,不過自此,我便追隨她,和她一起走進了撒哈拉沙漠,自恃聰敏地倒要看看是怎樣的故事,竟能動容文壇。

如夢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連綿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體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烈的大地,向天空伸長着手臂呼喚嘶叫的仙人掌,千萬年前枯乾了的河牀,黑色的山巒,深藍到凍住了的長空,滿布亂石的荒野······這一切的景象讓我們意亂神迷、目不暇給。我看到荷西丟下輪船計劃毅然陪伴三毛住進這廣袤的沙漠深處,看到荷西緊鑼密鼓地準備着和三毛的婚禮,看到三毛被荷西寵到極致,那種寬裕了就請來三五好友美酒珍饈得享受、窘迫了就相伴去做“素人漁夫”、身處荒山互相依靠、臨危不棄的嵌進靈魂的愛與依賴。這片沙漠帶給太多人幸福和痛苦。撒哈拉威人的婚禮習俗讓娃娃新娘姑卡又期待又怕;對沙伊達的思念將沙崙帶去罪惡的深淵;阿拉伯人的“灌腸浴”讓三毛夫婦瞠目結舌;撒哈拉威人總是受傷的“驕傲”也是給我帶來無盡的哭笑不得。這裏有邪惡的異族詛咒,也有放下私仇身行大義的沙巴軍曹;這裏有冰冷的奴隸買賣,也有巴西里夫婦暖情的生死相隨······這裏的故事寫了一年多,從生澀到煩熟,從幸福到天人永隔。正如《紅樓夢》的結局,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甜盡了三毛的愛,終有那天,荷西帶着萬分的寵愛和牽掛沉進了海底。海是神祕的,也許正如他深愛的三毛,他這是徹底地潛進了愛人的心裏去。

撒哈拉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我從未去過。我不知道。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8

看三毛的書最開始是從她的《温柔的夜》開始,從原本有規律的一天看幾篇,到徹夜通宵達旦,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淚濕衾被,繼而拾起了《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這個以前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而今,卻是伴在牀邊,夜夜夢中追尋的人。有人説,三毛,引起了一番流浪文學,橫掃華夏。我想,也是,這個女子,不同一般尋常女子,幼時很皮,小時不喜上學,卻愛閒書,長大後卻又像兒時一樣不按牌理出牌,逃離到沒人知道的遠方,繼續以自由不羈的靈魂浪跡天涯。最終,又以自殺結束生命。真是令人感歎啊!在安逸生活中待久了的人總是會覺得生活沒有激情,想去遠方流浪,但是,往往總是停留在空想的階段,因為我們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而我們早已是温室中的花朵,可觀不可動。只有,三毛,隨着荷西,搬到西班牙,移到撒哈拉,遠離富足的故國,定居貧乏的沙漠。

單是這份勇氣,足是令我們欽佩。想起那些散發體臭的撒哈拉威人,那乏水的沙漠,那圍着墳堆和垃圾般的小家,三毛卻未曾抱怨,甚至還苦中作樂。她稱自己和荷西為素人漁夫,為了節省生活開支而去捕魚,卻不懂賣魚,一頓飯又把賺來的錢花去,白忙活一場了,卻只是笑笑。把魚送人時,她説,友情也是無價的財富。她在沙漠裏授醫,教學,總把生活用品送人,把家居打扮得如詩如畫,把粉絲叫做“雨”。總是説荷西很傻,隨意帶沙漠裏的孩子遛圈弄得髒兮兮的回來,可是他自己呢,看着也不聰明,總是開着車隨意在沙漠裏撿些路人,每次都被人家弄得很麻煩,也總抱怨,可是每次卻總還是讓路人搭她的車。這樣一個心胸寬廣的女子,才配與荷西相愛。

每每看到荷西和三毛的愛情,總是讓我感動落淚。若有一天荷西去了,三毛必是痛徹心扉。三毛總是淡淡的説,若是有危險,那也是命。可是她自己卻可能比自己瞭解的還要愛荷西,她的自殺很大部分因為荷西。當別人都在懷疑她稀奇古怪的想法的時候,只有荷西相信三毛真的會這麼做,並且為她做準備,和她一起去到她想去的地方。他們的婚禮,是三毛想要的那種,簡簡單單的,舒舒服服的,沒有累人的繁文縟節,也沒有應酬不斷的筵席,只有他們兩個人,在主與證人的見證下,答了“好”,交換戒指,看場電影,過過在沙漠裏稍微奢侈的一天。荷西和三毛的愛情,平淡又難求,文化間的差異從來不成為他們間的問題,令人欣羨。若有此夫,婦復何求。

以我之手,總寫不完三毛之事。她的浪漫,她的瀟灑,她的真性情,她的勇敢,她的睿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9

我們的生命或許太短暫,短暫到無法擁有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無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是許多人夢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們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經歷為主線,用生動有趣的文筆,描繪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温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戰爭與貧窮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她筆下的大漠如此真實,似乎觸手可及。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迷信,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麼,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着就是為了活着,平靜地度過光陰。這樣的生活雖在我們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沒有價值的人生”,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可是,連上蒼都不眷顧這些樸實的人們。摩洛哥向撒哈拉發動戰爭,西班牙政府曾許諾“民族自決”給這片大漠帶來的生機,很快被戰火帶來的恐慌所覆蓋。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巴西里——游擊隊領袖死於摩洛哥人之手時,阿吉比等人為泄私憤冤枉沙伊達——巴西里的妻子出賣了巴西里,使得這樣一個無辜的善良女子慘死在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故鄉人手中。所謂對沙伊達的“會審”連給人説話的餘地都沒有。不僅沒人説話,也沒有人提巴西里,更沒有人主持正義,只不過是殘酷的私刑。難道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痛還不夠嗎,還要去自相殘殺?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在作祟?難道真的如孔子所説“人之初,性本惡”嗎?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如此。是物質的貧乏導致如此嗎?還是精神的貧乏呢?該是精神的貧乏吧,如果他們有豐富的知識文化,接受了正確的思想教育,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樣的慘劇還會發生嗎?我不禁回想起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説替俄國做了軍事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人砍下頭顱示眾,四周中國人喝彩的場景——喝彩是因為他們的愚昧,而三毛所寫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沒錯,在和平年代,他們可以過着如《桃花源記》中所説“怡然自樂”的生活,可在亂世,一些人因為沒有文化與思想的束縛,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沒有文明,就更不必説法律與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現了現代文明,那寶貴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滄海遺珠一般,湮沒於大漠黃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裏,也並不是沒有無視法紀綱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來,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擇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寫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鄉愁,想必她的隨心之作也必定讓許多人心生感慨。吾讀罷全書亦甚有感觸,是為感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0

一張照片帶着前世的鄉愁,一次邂逅擁着半生的悸動。她以優美的姿態飛躍進貧瘠的大漠,褪去了繁華的光鮮,用着質樸的態度生活。佛説: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換來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撲進大漠的懷裏,或許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過,更為五百次的相遇,相識,相知與相愛。

這個英姿颯爽的女子毅然地拋棄了安逸的生活,和苦戀她的荷西在大漠的懷中安居落定。簡陋的房屋是他們愛情的見證者,他們將人生中最神聖的婚禮獻給了無言的大漠,炙熱的情感迸發出無盡的動力,於是一個完整而又精緻的家展現。三毛以點滴的攢聚開始,帶着愛意佈置她的窩巢。這樣,他們愛的凝聚赫然成為了一個真正藝術上的宮殿。

生命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展現,它是細水長流的欣欣向榮。在那一片荒寂的貧瘠之地,炊煙裊裊,落日的恢弘見證着撒哈拉威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黃沙細流,繾捲起緩慢的歲月蒼生。而在大漠守護的深處,傳統的陋習根深蒂固,禁錮着女人的堅持,禁錮着婚姻的可笑,禁錮着啞奴的自由。

無盡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嗚咽的吹過,夕陽殘血,悽豔蒼涼。她知道,撒哈拉這個多年的夢中情人終於被她遇見,同她相守。

隱藏在夕陽下的,撒哈拉沙漠的夜是蒼涼而又絕望的,她恐懼着吞噬了她丈夫的泥沼,絕望壓迫着她的神經:“荷西,荷西——”一聲聲悲慼的呼喚,一步步生存的希望,他們的愛擺脱了死亡的邀請。無言的大漠目送着年輕的夫婦遠離,寂寞與悲慼在他們的身後哭號。

恐懼,未知的惡毒詛咒降臨。一條平凡無奇的項鍊隱隱的透着死亡的威脅,過敏,眼疾,嘔吐,頭暈等經常發生的小病都可以在不經意之間奪取人的生命。一切的巧合足以推翻唯物主義的殿堂。未知的最為可怕,所以人們對於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都會閉口不談,唯恐犯了禁忌。噩夢之後,一切平靜了許多,生活依舊。

大漠的枯燥乏味卻依然有人為止深愛。愛,是最迷茫的話題。總有人肯為之飛蛾撲火。沙崙的愛是渺茫的,這個木訥的年輕人一直靜待他的妻子,他夢中的温柔之鄉。可到頭來留給他的只是空泛的幻想,一絲渺茫的希望。沙崙一直都明白,一切都是他的空想,可他甘願抓着這泡沫,為的就是有家有愛的温暖。最後的最後,他奔向遠方去尋找愛的殿堂。

人説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裏它是固執的。荒涼,死寂,沒有歡笑,沒有哀樂,就這樣靜默着,等待着。終於,它等到了知己,同三毛一起,同固執己見的撒哈拉威人一起,紮根於沙漠的深處,望着遠方的落日。

完美,幸福。三毛有幸遇見了大漠,而大漠亦有幸遇見了三毛。無論是平凡的落日,還是繁華的街道,這都是生活,生命的旅程。就正如她自己所説:“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1

常常聽人説起三毛,聽説她的隨性與灑脱,聽説她的偏執與執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搞笑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温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十分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個性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期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着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愛自家個性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設備,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那裏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裏,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正因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裏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忙,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

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正因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但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聯,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着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脱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説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着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裏的三毛必須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忙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持續着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2

暑假裏我第一次打開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這本書是已故當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寫了她與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時間中所見、所聞、所感。

二月初,荷西與三毛一同來到了撒哈拉沙漠邊的一個小鎮,但是住的地方離鎮中心很遠。三毛和荷西勉強地製作傢俱、粉刷牆壁,然後再別出心裁地佈置住所。原來簡陋不堪的房子,竟然變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間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寬容的,善良的。鄰居不停地向她借東西,而她總是來者不拒地給予。《懸壺濟世》中寫到,很多窮苦人沒有見到藥,於是三毛把紅藥水之類的小藥品全部送給了他們。鄰居們有一些小事,她都願意幫忙,即使有困難,她也在所不辭,所以她的人緣很好,這使她在沙漠中結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書中説:“長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學到一點,任何一點點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靈得到滿足。”我想這句話是一種精神動力吧!讓他們在誰都不願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來,並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飯店》裏,寫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絲時,把粉絲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絲時,把粉絲比喻成尼龍線;在吃餅酪時,他把小碎肉説成鯊魚翅膀;把三毛的牛肉乾當成順喉藥;還把壽司中的海苔比喻成複寫紙。荷西對許多食物的“無知”總是會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過,他們的生活有時也是很艱難的。在《荒山之夜》裏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裏找化石,在離小鎮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幾小時之內,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掙扎了一個多小時,快凍僵了的時候,三毛終於把他救了上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觀浴記》了,顧名思義,就是寫沙漠中的人怎麼洗澡的。文中介紹到:沙漠中的人們洗澡時,首先脱衣服,再拎一個空水桶到一個小房間內打水,把從從頭澆下來。如果冷的話,可以進入一個温度很高的房間,在這裏,用石頭在身體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後,身體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髒東西衝一下。沙漠中,人們總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時總是在浴室裏待半天。這種洗澡方法是我從未見過的,感覺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嘗試,那是因為沙漠中沒有水才這樣洗呀!

三毛説過:“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活過。”我覺得這句話説得很好,與其長時間碌碌無為,不如學習三毛,有勇氣嘗試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這個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3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在適應了沙漠單調生活之後提筆寫下的,她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常與見聞。文字説不上多麼的深刻,倒是其中的許多故事讀來幽默又發人深省。

三毛與丈夫荷西的感情故事大概是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了,這個生性自由我行我素的女人,憑藉《國家地理》裏一篇關於撒哈拉沙漠的介紹感應到的前世鄉愁,便下定決心搬去沙漠定居。而當時還並未成為她丈夫的荷西,不笑話她也不阻止她,只是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去到沙漠裏的磷礦公司工作,好讓三毛來到沙漠時能更好地照顧她。也是這一刻,三毛下定決心要跟這個人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他們在沙漠裏準備結婚需要的文件,耗費了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到真正結婚的那一天,這兩個隨性的人,一個穿着深藍色的襯衫,一個穿着細麻布的長衣服,甚至更是隨手在廚房裏拿了一把香菜別在帽子間,徒步走到了鎮上的法院舉行了結婚儀式。

剛來到沙漠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克服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困難,將“一窮二白”又租金昂貴的房間慢慢地佈置了起來。用裝棺木的箱子做成了桌子、將撿回來的輪胎化作坐墊、隨手也去拾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把這個簡陋的房子裝扮成了沙漠裏一道靚麗的風景,甚至還吸引了外國記者前來參觀。這麼古靈精怪的人,又怎麼能讓人不喜歡呢?

書裏描寫了很多三毛的撒哈拉威鄰居和朋友,大多數連自己的歲數都搞不清楚,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與習俗,固守着自己的宗教與信仰,排除一切的“異端”,一些落後至極的地方甚至從未見過“鏡子”這種在不用説在當今社會早已人人皆知的事物。

書中很多的故事都出乎了我的意料,十歲就被安排出嫁的娃娃新娘姑卡、即使被騙也固執尋求着妻子的沙崙、對撒哈拉威人充滿仇恨的沙巴軍曹、因為種族歧視世代只能淪為奴隸但卻知恩圖報的啞奴,還有在駱駝屠宰場被殘暴殺掉的沙伊達與魯阿。這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與他們的故事,讓撒哈拉的生活變得生動了起來。

同樣地,在這之餘,也讓人感慨文明的進步,在極度落後的社會是多麼關鍵又重要的事情。但也是在這個極度落後的沙漠中,無論物質生活有多麼的缺乏,也仍然不會缺少“愛”這個人類的本能。也是這些生命中温情的存在,讓這本該淒涼的大漠變得温和又美麗了起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4

打開頁面,找到《撒哈拉的故事》。細細品讀三毛在撒哈拉的趣事。

本書記敍了三毛定居在撒哈拉的種種趣事,書中洋溢着三毛對沙漠的熱愛與執着的追求。

本書字裏行間透露出撒哈拉人獨有的風土人情,使讀者如置身在一幅撒哈拉風情圖中、穿梭在三毛細膩的文字裏,感受撒哈拉的美妙之處。

三毛是個十分熱愛沙漠的女子,她拋棄了大城市裏的繁華生活,毅然來到撒哈拉定居,去實現她的夢想。可當她帶着丈夫興高采烈地來到撒哈拉時,迎接她的只有黃色的沙土、貧瘠的土地、

簡陋的房子——狹窄簡陋、沒有傢俱、天花板上還有一個大窟窿。而她們並不為此而退縮——她們一起動手裝修房子、用裝棺材的箱子做傢俱、巧用鐵皮自制風燈……使得她們的房子成為了撒哈拉中的宮殿,引得人們嘖嘖稱讚:“你們創造了羅馬”,三毛的心靈手巧為她的沙漠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在這片沙漠中,她們發生了許多趣事——在《撒哈拉的餐廳》中,三毛以粉絲的三次吃法,引得憨厚的荷西不想吃他的老本行——西餐,只想光顧她的“中國餐館”了。當看到荷西把粉絲誤認為是鯊魚翅、把海苔誤認為是藍印紙時,我終於忍不住,大聲笑起來,心裏想:“她們在撒哈拉的生活一定是豐富多彩的”在《懸世濟壺》中,三毛當起了沙哈拉威人的“非洲巫醫”,而荷西卻極力反對,認為她是自找麻煩。然而,三毛的醫術卻對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藥到病除。當讀到三毛對荷西説她用指甲油幫人補牙後,荷西被嚇的頭髮都立起來時。我又忍不住笑了,“這沙漠的故事可真有趣”。可有時,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並不都是以開心的結局收場的——在《荒山之夜》裏,荷西不慎掉入沼澤,三毛好不容易才搬來救兵卻差點慘遭侮辱,最後,三毛急中生智,救出了荷西。在《死果》中,三毛因帶上被詛咒的符咒而中邪,荷西不顧一切的救她……先不説她們有多麼情深似海,也不説她們為對方不顧一切,單是看到這個情節就令人感動萬分了……

三毛與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下去,雖然生活平淡、簡樸、十分貧困。但她們卻是非常快樂,因為她們知道,物質上的貧困沒什麼,精神世界的豐裕才是真的好,精神世界是不能用物質換來的。她們心裏這樣想:“平平淡淡過生活,認認真真去做事。莫愁今生無富裕,精神豐裕才可貴。”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00字15

三毛以憂鬱的情緒帶着我們進入撒哈拉沙漠,讓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落後地區的故事杯具,讓我們看到很多沙漠裏的人們在遠離知識的狀況下是過着的生活,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不一樣層次的禮貌的比較和碰撞。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壯美而浩瀚的沙漠,卻也是一片精神禮貌的荒漠。三毛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簡單的筆調描述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着這樣的一個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那裏的人們都不識字,婦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帶黑紗,即使病了也不去醫院,正因醫院的醫生是男生。於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將自己手邊所有的食物和藥留給了窮苦的撒哈拉威人。聰明的她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知識和自身經驗為鄰居婦女們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漸漸的鄰居們有什麼頭暈身疼的都來找她取藥。她説自己是“非洲巫醫”,丈夫勸阻她不好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她只能無奈的笑笑,然後固執的跑到每一個需要她幫忙的婦女家裏。

她也知道這樣貌很冒險,但是那裏的文化禁錮了女生的自由,善良的她無論如何也沒法眼睜睜的看着她們痛苦受折磨。於是,當姑卡的腳生瘡時,她用中國的老藥方黃豆醫好了;當鄰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來時,三毛用在書上看到的方法給羊灌酒救了它;當沙蒂的表妹就快餓死時,是三毛從她的臉上看到了飢餓,教她撿回了性命;還有幫法蒂瑪生小孩,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促使她大膽行醫的是那些寧願病死也不去看醫生的婦女,不是正因沒有錢,而是正因醫生是男生。這些足以讓我們看到

遠離禮貌的封建與禮貌中的智慧,有着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難以言説的疼痛。

三毛總是想要幫忙沙漠中的這些弱者。平日無事時,她就在自己家裏開了一個免費女子學校,教當地的婦女數數字和認錢幣,程度好點的便教點算術。然而那裏的“學生”流動性很大,正因她們沒有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在她們的意識裏,生活就就應是那個樣貌,依循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知識離她們太遙遠。但是即使是最簡單的數數,她們也沒有什麼心思學習,多半是翻翻書裏的漂亮圖片,試穿三毛的各種歐式衣服,或者羣眾躺在新牀上。

三毛在家的時候,經常或有當地婦女或小孩敲門,理直氣壯地借東西,從剪刀、醬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過,卻從來不會歸還。看到這些,三毛只能無奈地笑笑,感歎禮貌的落差和個人力量的薄弱,她不會計較太多,只是可惜沒有真正的幫忙到她們。

三毛,用她的熱情與愛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美麗的身影。留給讀者深刻的思考,究竟這樣的無知只是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是人為的因素,這個世界要如何幫忙他們走向禮貌,走向科學的發展,卻是文字之外我們要思考的生活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