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

讀後感 閲讀(1.36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1

什麼是好學校,是擁有許多優秀教師的學校?是有着很多資優生的學校嗎?還是自由、平等的學校?在巴學園裏,你就會明白。———題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東京,有一個美好的地方,那兒沒有孩子不願上學;那兒男女平等,沒人會嘲笑有身體障礙的孩子;那兒所有人都純潔善良……這,就是巴學園。《窗邊的小豆豆》的作者是來自日本的黑柳徹子,她不僅是作家,還是電視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1981年,她創作出了《窗邊的小豆豆》,並在日本創下有史以來圖書銷量第一的記錄。《窗邊的小豆豆》內容大致是小豆豆被赤松小學退學後,被帶到巴學園上學。在那裏,她認識了小林宗作校長,與同學們一起玩耍,在巴學園留下了許多美好難忘的回憶。但巴學園最後卻因為飛機投下的燃燒彈毀滅。在《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章是”説英語的孩子”,內容主要是巴學園來了一位新同學宮崎君,他出生於美國,生活於美國,所以日語不是很好。小林宗作校長將宮崎君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向他學習英語。當時美國和日本是敵人,英語對於日本來説是敵國的語言,所以,當時日本所有學校都關閉了英語課,”美國人是鬼!”就在日本政府這樣宣佈時,巴學園的孩子們卻齊聲唸到”美麗的,是beautifl”我想,在巴學園成長的孩子們一定會變得美好而純潔,這也許就是和平之美吧。

在這本神作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小林宗作校長,他是一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願意與孩子們做朋友的校長,更加會為孩子着想。使我更加驚訝的是小林宗作校長聽着小豆豆講了整整四個小時的話,小林宗作校長不僅善良,還有耐心。在我的生活中,也有一位像小林宗作校長有耐心的老師,那就是我們的班主任———周老師。周老師總會不厭其煩地為我們講解數學題,即便我們一遍聽不明白,周老師也會再將一遍,講的我們聽明白為止,即使是在網上詢問,周老師也會在百忙之中抽空為我們解答。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不會感動,也不充滿激情”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這也正是我從此書學會的。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2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生動、有趣的書講述了一個淘氣的孩子黑柳徹子的童年趣事,書中的故事不僅讓我們開懷大笑,也讓我們十分感動。

小豆豆在別人的眼裏,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怪味豆”。因為,她常常做出許多令人傷透腦筋都想不到的“怪”事。就因如此,小豆豆在一年級的時候就退學了。不過,幸運的是,小豆豆來到了這所充滿友愛、沒有歧視的學校“巴學園”。從此,小豆豆就與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學校和親密無間的同學們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小豆豆由每天賴着不去上學瞬間變成了爭着上學。這,都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懂得孩子們內心和善於引導他們的小林宗作校長。小林校長從不刻薄的一味要求孩子們立刻改正他們現在所有的錯誤,而是耐心的從許多孩子們喜愛的、有趣的事情中告訴了他們這個道理,孩子們也自然而然的改正了錯誤。小林校長在高橋君的到來時,給予了這個殘疾孩子很大的鼓勵,通過光着身子在游泳池裏游泳,告訴了在校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們一個道理:“雖然我的身體有缺陷,但我也可以與大家一起玩,做大家會做的事情!”讓他們不再有自卑,而是充滿了自信。小豆豆也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其實,小豆豆的每件趣事正是童年中應有的一種最珍貴的東西,而小林校長就完好的“保存”了這種無法“複製”的東西。

我十分羨慕小豆豆。她有一個那樣好的校長,對教育孩子有着獨特的見解。他能連續聽一個6歲的小孩子講4個小時的話,能發揮想象把孩子們喜愛的電車變成教室,能尊重每一個孩子內心的想法,能……當小豆豆把糞坑裏的東西都堆成一座“小山”的時候,他也並沒有生氣,而是對小豆豆説:“弄完之後要記得放回去哦!”這使小豆豆自覺改正了壞毛病。如果校長是這樣説的:“你在幹什麼!把校園弄得這麼髒!馬上給我收拾乾淨!”即便換做我,也會抵抗着不去做。同時,小林校長還給予了這些孩子們足夠的校內、校外的活動時間。讓孩子們穿最差的衣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活動。帶孩子們去温泉等地方,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我也羨慕她有一個那樣的媽媽,在孩子遇到不順心的時候並不去批評他,打擊他的自尊心,而是依舊耐心的引導着孩子。

我想,看過這本書的孩子們一定也會像我一樣憧憬着小豆豆的校園生活。慶幸的是,我也擁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雪宮小學。一所讓我們幸福快樂的“巴學園”。在這裏,既有我們快樂學習的班級,團結友愛的同學,又有我們愉快玩耍的廣闊天地。我們能隨心所欲地做一件件陶泥作品;能酣暢淋漓的來一場籃球賽;能龍飛鳳舞的畫你想象的那片彩雲;能在文學社裏討論我們喜歡的話題,能……在這愉快的環境中我們獲取着知識,快樂的成長。在這個幸福的大家庭中,也有像小林校長那樣和藹可親的老師。她,就是我們的班主任——袁老師。袁老師上課的時候風趣幽默,耐心的引導我們,從同學們能接受的,喜歡的地方入手,並讓我們天馬行空地想,痛痛快快地講。記得在我剛上學時,課堂上,不敢舉手發言,是老師哪勵的話語,信任的眼神,給了我勇氣和自信。正是有了這樣的鍛鍊,才使我今天能夠大膽地走上講台,給同學們當“小老師”。袁老師上課從不會嚴厲的批評紀律不嚴的同學,而是對那個同學會心的一笑,那個同學立刻就安靜了下來,不再上課隨便講話了。她不但是我們的良師,也是我們的益友。課間和我們一起遊戲玩耍,下雪天和我們一起扔雪球,打雪仗,被我們譽為長不大的“老小孩”。袁老師經常抽空與我們進行“心靈溝通,”及時化解同學之間的矛盾,讓我們彼此學會了寬容,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那一份友誼,那一份愛。

巴學園——這個讓夢想起飛的搖籃,奠定了小豆豆一生的基礎。我們也擁有着像小豆豆一樣開開心心,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當我們長大後,也會像小豆豆那樣回憶起那永不磨滅的童年趣事。

《窗邊的小豆豆》讀後感3篇-讀後感3

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窗邊的小豆豆》,它非常好看,令我浮想聯翩,讀後感 賀燕。它講述了一位叫小豆豆的女孩子的故事。

她本來極其淘氣,後來,她來到了一個新學校:巴學園。在巴學園裏,她成為了一個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好孩子。小豆豆原來調皮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比如,有一天她總是將桌子的抽屜開了關、關了開,弄得老師都沒法上課,後來,她站到窗邊大喊:“宣傳藝人!”於是所有的孩子都湧上來,説:“宣傳藝人,給我們表演一個吧!”,宣傳藝人還真的答應了小學生的懇求,開始了盛大的演出,表演完了,宣傳藝人走了,孩子們也回到座位上。可小豆豆卻仍站在窗口,老師便問:“你為什麼不回到座位上去?”“因為如果有別的宣傳藝人來,我不在怎麼行呢?’’小豆豆回答道。第三節課上課時,小豆豆還站在窗邊,突然大喊:“你在幹什麼?”老師以為小豆豆在和路上的行人説話,就沒太在意,可老師一回頭,卻看見小豆豆在燕子説話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失去了信心,學校將她退學了。她轉學到了巴學園,遇到了非常和善的校長小林先生。小豆豆慢慢發現了學校生活的樂趣,並逐步聽話起來。巴學園真是一個特別的學校。

在巴學園,教室、圖書館等都是不能再動的.電車車廂,上課的方式也很獨特,早晨老師會將今天要學的幾門功課的內容全部寫在電車教室的黑板上,讓同學們從自己最喜歡的一門開始自學,有問題就去問老師,不喜歡的功課只要在放學前完成就可以了,從來沒家庭作業。下午,孩子們總是會去九品佛廟寺快樂地散步嬉戲。巴學園裏還有獨特的飯前歌,飯前歌還是校長用划船歌改編的,每次吃飯前,每次還會有一個學生來講故事。校長先生要求同學吃的要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而且,每天還要親自檢查同學們從家裏帶來的飯盒,發現有人只帶了一種味道,就要給他加一勺子,讀後感《讀後感 賀燕》。到了假期,校長還會帶大家一起出去旅行……。小豆豆剛到巴學園時,小林先生足足聽她講了四個小時的話,她很快就愛上了這個學校。不愛學習的她在學習中找到很多的樂趣,逐步愛上了學習,還交了山本泰明和高橋君這些新朋友。《窗邊的小豆豆》講述了作者黑柳徹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護和引導下,讓一般人眼裏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有人把《窗邊的小豆豆》説成“成年人的童話”,把它和時下流行的幾米系列、麥兜麥嘜系列混為一談,並説什麼“成人的童話很美好,成人的童話很無奈”。我不贊同這種説法,小豆豆並不是成人的童話,而是講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們這些成年人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屬於自己的過去,而小孩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現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無窮的東西,它和童話一樣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但童年絕不等同於童話,童年始終是真實的,而童話純屬杜撰。這個叫小豆豆的女孩眼裏所展現的童真世界是我們曾經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這種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寶貴的東西,居然整整一生我們都沒有想起來。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所以我們更應該去讀這本書,彌補這種遺憾。這本書不僅讓我們記住了一個由六輛電車改成教室的學校,校名叫巴學園,更讀到了一個兒童成長的旅程,這個旅程是創造力和社會適應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過程。這個旅程對於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對我們現在的教育更重要。多年後,當我有了自己的孩時,那個時候看着他(她),我一定會回憶起這本書,想起小豆豆曾經給我帶來的這份恆久的感動,還有對當今教育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