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體裁作文>讀後感>

五猖會讀後感7篇

讀後感 閲讀(1.5W)

《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下面是小編推薦的讀後感,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鑑一下!

五猖會讀後感7篇

五猖會讀後感1

《五猖會》一文記敍了魯迅兒時看五猖廟會的事。五猖會是難逢的盛大廟會,魯迅笑着,跳着,興奮的不得了。但在出發之前, 父親卻讓他背誦一字不懂的《鑑略》。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父親要求他讀熟, 背不出來就不準去看廟會。一盆冷水把魯迅的興致全澆滅了。待他讀熟了, 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了, 大家高高興興陪他出門。

最後,魯迅回憶到: “我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只有背誦《鑑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 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魯迅通過記述此事,讓我們看到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性。

五猖會讀後感2

文章借“我”與父親就看會與背書問題起的一場微妙的“衝突”,暴露了封建社會的教育問題,指出了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文章中“我”十分嚮往參加觀看五猖會,還興高采烈地叫工人們快搬東西,然而父親卻讓“我”必須背完《鑑略》後再去,“這就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終於,到了太陽升的老高時,“我”不負眾望,夢似的背了出來,獲得了父親的允許。然而,“我”卻並沒有他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關東的五猖會的熱鬧,對於我都沒有什麼大意思。只是一想起,“還詫異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

事實上,文章所敍之事非常簡單,一次千呼萬喚而來的廟會會被父親的不理解的束縛攪合的索然無味,表現了家長與兒童在心理上的隔閡。在這種封建的“吃人”的傳統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能是病態的。魯迅長大後成為了文學家、革命家,他希望通過學術上的改革,使以後的孩子免受封建教育的荼毒。

然而,當今的學生教育也不盡如人意。家長們總是過高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給孩子過大的壓力。同時大部分家長過於注重試卷成績,還給孩子們安排各種補習班。但我認為,孩子的學習應以興趣為主,不能強給硬塞。還有部分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給學生太大壓力,以避免更多的教育問題的發生。

五猖會讀後感3

當我合上書,慢慢閉上眼睛,突然看到了紹興濛濛的雨霧,迷人的節日,漂浮的小船,神奇的五猖會,厚厚的書本,困惑的童年。

在紹興,有一種祈福的節日,叫做“五猖會”。兒時的魯迅,那樣期待和渴望觀賞五猖會,可正要出發時,卻突然被父親喊回去讀“苦書”。從興奮,到掃興,流露着傷感和困惑。

還我自由!哪一個孩子沒有過這樣的吶喊呢?不被理解的心靈,多麼像一隻籠中的鳥兒啊。自由是什麼?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無拘無束我行我素,還是瘋狂、胡鬧和無禮?其實,作為一個單純的孩子,自由,只是孩子的權利和本性。自由對孩子來説是多麼重要啊!奪去孩子的自由,無異於剪去小鳥的雙翼,拔去野狼的獠牙,砍去大熊的利爪。於是,小鳥失去了天空,野狼失去了威嚴,大熊失去了凜義,孩子失去了單純。還我自由!這怎會不是每個孩子吶喊過最多的話語呢?

沒錯,被鏈條鎖住,不分晝夜幹活的礦工奴隸們,他們是怎麼想的呢?被鋼籠囚禁,麻木地撞牢籠的麻雀們,它們是怎麼想的呢?甚至是被人提在手中,動彈不得的甲魚,它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只有一個簡單的詞彙――自由!

誰又何嘗不是呢?當我本該在外沐浴陽光揮灑詩情,卻被關在家裏學習時,當我望着灑進房間的陽光時,當我聽見樓下嬉鬧時,當我對一沓厚厚的書置之不理時,又怎能不瘋狂地渴慕自由啊!我知道父母有苦衷,都口口聲聲説為我們好,但你們真正理解過我們嗎?請尊重我們,還我們自由!

多麼希望,眼前不再是書本,而是一張五猖會戲門票啊!

還我自由!這怎會不是最鏗鏘、最有力、最亢奮的咆哮啊!

五猖會讀後感4

我今天讀了魯迅先生的《五猖會》。

《五猖會》講的是“我們”想去看五猖會,但父親卻叫“我”背書,説背完後才可去觀看。“我”背完書之後很詫異父親的做法,至於“五猖會”到底是什麼,似乎對“我”沒有什麼大意思了。

本文中五猖會起源於明初,五猖又稱“五通”、“五聖”。據傳,五聖廟是明太祖為安撫戰役亡魂而立,後被奉為財神。《明史》記載皇家祭祀有“陣前陣後神詆五猖”之説。如此世代相傳,便衍成香火極盛的五猖神廟會。屆時四鄉百姓雲集,祈求五猖神主驅鬼驅邪,消兇化吉。

或許,“迎神會”(五猖會)本身並不如魯迅在童年時因不得見而想象得那般熱鬧,但由於長媽媽(魯迅家的保姆)的爽朗和樸實的影響,那個原本是咫尺距離但絕壁森然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和他親切起來了,這樣,就算是家裏放鞭炮,聽在他耳朵裏,也是比外面的更好聽些。至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在對童年生活追溯時,魯迅的文本語言中總是清晰地顯示出一個“家裏”和“外面”的二元結構。簡單一些説,文章的題目已經顯示出這些屬性來,比如,“百草園”對應“三味書屋”,“長媽媽”對應“山海經”。直到《五猖會》,魯迅也一如這樣把兩個世界清晰區分開來。從而,他的童年或者説整個時代完全呈現出一種對話的味道。

這是一個高明的寫法,這意味着,魯迅的文學創作在很早時候就體現出“復調小説”形態。復調小説理論和對話原則正是二十世紀文化理論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根據復調小説的一個原則,即“小説的複雜性位於小説言語與其眾多的稱述者之間”,那麼,魯迅的短篇小説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體現出“複雜性”。這個“複雜性”就是通過敍述中的二元結構來體現的。但,單就五猖會的語境來説,魯迅仍然在用對話的形式逐漸揭示自己和禮教的決裂過程,因此,五猖會的格調仍然是懷舊的,甚至可以説是抒情的。

五猖會讀後感5

這是出於《朝花夕拾》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記述了兒時盼望看迎神賽會的興奮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

其實有時候我正做着一件非常來勁的時候,老爸一聲令下,就由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學習了。不過我比起魯迅先生要運氣得多,因為他那時候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是殘酷的。

我必須感謝魯迅,我把《五猖會》這篇文章介紹給了老爸,從此他再也不強迫我啦。

五猖會讀後感6

《五猖會》本是一個迎神賽會,在孩子的心中,這是一個節日。但我們能從作者的語言中體會到更多的只是父親對兒子的壓迫,而不是對快樂的正面描寫。這足以體現父親在兒子節日時對兒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書才能去過節,對一個人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確實,有時候,你一不小心,就會改變許多事。

可能是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就讓一個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可能是你的一個微笑,就能讓一個人的心情陽光燦爛;也許你的一句善意的謊言,就拯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所以,請你要小心,謹慎你的.一言一行,因為,所謂的“無意”,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那麼,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在孩子們稚嫩的心中,您是陽光,您是大樹,您是海洋,您用知識哺育着他們,塑造着他們。同時,也影響着他們的心靈,請別傷害了他們金子般的心。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母親),請用真誠的愛來幫助孩子的成長,不嬌縱,不溺愛。請給予他(她)良好的品德,杜絕一切惡習。同時,也應當在適當的時候放鬆一下,不要象作者的父親那樣,過節時,孩子出去玩,還要先背書才行,使得孩子喪失了對生活樂趣的嚮往,即使時隔多年,還對這件事所帶來的感受記憶猶新。

也許,多年以後,你會為你當年某一天所説的一句無心之言而悔恨萬分;也可能你會因為多年前的一句善意的謊言而露出會心的微笑。

五猖會讀後感7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為東關離縣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前夜預定好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陸續搬下去了。兒時的魯迅笑着跳着,催他們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臉色變得很謹肅了,小魯迅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他身後。父親叫他把書拿來,他忐忑着,拿着書來到父親面前。父親教他讀,“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背出來就讓他去看會,否則不準去。

啊,真是太過分了。

太陽升得很高了,魯迅才有把握走進了父親的書房,夢似的就背完了。父親這才答應讓他去。大家同時活動起來。工人們把他抱起來,彷彿在祝賀他的成功一般,但魯迅卻並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裏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這一切對他都失去了意義。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衝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説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