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文學教育>古籍>

禮記曲禮上的譯文

古籍 閲讀(1.52W)

《曲禮》上説:一個有地位的人,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儼然若有所思樣子,説話要態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啊!

傲慢之心不可產生,慾望不可放縱無拘,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

對於道德、才能勝於己者,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服並愛戴他。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只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只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面對財物,不可苟且據有;面對危急,不可苟且逃避。在小事上爭訟,不可求勝;分配財物,不可求多。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回答別人時,要歸功於師友,不可據為自己的發明。

至於坐的樣子,要像祭祀時的屍那樣端重;立的樣子,要像齋戒時的人那般恭敬。禮節要順應事之所宜,出使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所謂禮,是用來確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遠近,判斷事情的疑似難明,分別事情的何時當同何時當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失禮。依禮而言,不可隨便地取悦於人,不可説做不到的話。依禮,做事不得超過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隨便地與人套近乎。涵養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依禮,聽説過招致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説過招致賢人只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依禮,聽説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説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説:“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於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麼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 ,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 ;七歲的孩子叫做悼。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大夫級別的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許,那麼君主一定要賜給大夫幾和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鄰國來問,國君必問於老者以答之。

和長輩商議事情,一定要隨身帶着几杖去。長輩有所問,如果不先謙讓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禮的規定

凡是作子女的都應做到冬天讓父母過得温暖,夏天讓父母過得涼爽,晚上替他們鋪牀安枕,早晨向他們問候請安。與平輩相處,不可發生爭執。

凡是做兒子的,可以以父親的名義將某些財物送人,把一般財物贈人,還可以商量,但絕對不能贈送車馬。所以本鄉本土都稱讚他的孝順,兄弟親戚都稱讚他的善良,同僚們都稱讚他的敬愛兄長,同志們都稱讚他的對人厚道,和他有來往的人也都稱讚他的誠實可靠。見到父親的同志,若不叫上前就不敢上前,若不叫退下就不敢退下,若不間,不敢首先發話。就像對待父親一般。這樣做才算是孝子的行為。

作兒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當面稟告父母,回到家裏也要這樣。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去處。學習一定要有備忘的記事簿。平常講話不可在自稱中帶有“老”字。對於年長自己一倍的人,應當待之如父;對於年長十歲的人,應當待之如兄;對於年長五歲的人,雖可以並肩而行,但仍須略微退後。平輩五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

作兒子的,家居不可佔據室內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間位置,不可走在路的當中,不可立在門的當中。遇有宴請賓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長裁決,不可自作主張;舉行祭祀的時候,不可充當屍的角色。要時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歡,不要等到父母發話或指使才辦。不要登高,不要臨深。不隨便詆譭他人,不隨便嘻笑。

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險以僥倖,怕給雙親帶來不善教子的惡名。雙親健在,不應承諾為朋友報仇、賣命,也不應有私財。

當兒子的,如果雙親健在,戴的帽,穿的衣,不可用素色鑲邊(因為那樣有點像喪服)。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可用素色而不用彩色鑲邊,以此表達其持久的哀思。

切記不可給兒童做出説謊話的榜樣。兒童不宜穿皮衣和裙子。兒童立必正向一方,不得作出歪頭聽人講話的樣子。如果長輩要拉着兒童的手走路,兒童就應雙手捧着長輩的手。長輩在或背或抱小兒時應當傾頭與語,小兒也應該掩口回答。

跟隨先生走路,不應跑到路的另外一邊和別人説話。在路上碰見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先生和自己講話,就回答;先生不與自己講話,就快步退下。跟隨長者登上丘陵,一定要向長者所視的方向視去。登上城牆,不要指東畫西,不要大呼小叫,以免蠱惑人心。

將要到別人家去,凡事當求合理,不可失之粗野。將要進入人家的堂室,一定要發出較大的聲響。户外有兩雙鞋子,聽見室內的説話聲音才可進去,否則就不進去。將要進門,目光一定要向下。進門以後要神情肅敬,目光不要東張西望,上下掃視。如果門本來是開着的,就讓它仍舊開着;如果門本來是關着的,就讓它仍舊關着。如果後面還有人進來,就把門輕輕關上,但不能關緊。進門時不要踩着別人脱在户外的鞋。將入席位,不要跨越坐席,應提起裙子的下襬走向席位下角。坐定之後,要謹慎地應對。

大夫、士進出國君的大門,應由門橛的右邊走,也不得踐踏門坎。

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客人來至主人內室門口,主人要請客人稍等,而自己先進去鋪好席位,然後再出來迎接客人,主人請客先入,客人要推辭兩次,主人這才引導客人入室。主人進門後向右走,客人入門後向左走,主人走向東階,客人走向西階。如果客人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隨主人走向東階,要等主人一再謙讓,然後客人才又拐回西階。到了階前,主客又互相謙讓誰先登階。謙讓的結果主人先登,客人跟着,主人登上一階,客人跟着登上一階,每階都是先舉一足,而後舉另一足與前足併攏,如此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東階的主人應先舉右足,上西階的客人應先舉左足。

在離帷簾遮擋較遠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着玉器時也不要快步走。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內走路不可張開兩臂。和別人坐在一起不可橫起胳膊。把東西交給站着的人則自己不應跪,把東西交給坐着的人則自己不應立。

凡是為長者掃除席前之禮,一定要用掃帚遮住畚箕。掃的時候要一手持帚掃地,一手舉起衣袖遮住掃帚,邊掃邊退,這樣就不會使灰塵飛揚,污及長者。撮垃圾時,要使畚箕朝向自己。雙手捧席要橫着,像井上桔棒那樣左端昂起右端低垂。為尊者鋪設坐席,要問面向何方;為尊者鋪設卧席,要問腳朝何方。席是南北方向鋪設的,以西方為尊位;東西方向鋪設的,以南方為尊位。若不是請來吃飯的客人,席要散開些,一般説來,席與席之間要有一丈的距離。當主人跪着為客人整理席位時,客人也要跪着並且按住席子説不敢當。客人提出要撤去重疊的席子時,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辭讓阻止。客人就席之後,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問話,客人不可率先發話。

將就席,要儀容莊重,不可有失常態。兩手提起衣裳的下緝,使下緝離地一尺左右,這樣才不致於腳踩着衣裳。不要掀動上衣。邁步不要慌里慌張,以免腳下有失。如果在當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書冊琴瑟,就要跪下來把它們移開,千萬不可從上面跨越過去。不是飲食之座,應儘量往後坐;飲食之座,則要儘量靠前。坐要安穩,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長者沒有提及的事,不要隨便插嘴打斷。要神情端莊,恭恭敬敬地聽先生講話。不可把別人的見解説成是自己的見解,不可沒有主見,人云亦云。説話一定要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也可引述先王之言為根據。在先生身邊陪坐,先生問到自己,要等到他的問話終了再回答。向先生請教書本中的問題,要起立;請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講一遍,也要起立。父親召喚時,不可用“諾”來答應;先生召喚時,也不可用“諾”來答應;應該用“唯”來回答,同時起立。在所尊敬的人身邊陪坐,要儘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餘地。見到同輩的人來,可不起立。見到執掌火炬的人來,要起立。見到端飯的人來,要起立。見到主人的貴客來,要起立。晚上座談,不可使客人發現有許多火炬柄,否則,客人將誤會為主人不欲留客久坐。在貴客面前不得大聲喝斥狗。主人請客人進食時,客人不可吐口水。

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懶腰,或是準備拿起手杖和穿鞋,或是據太陽的位置看時間的早晚,陪坐者就該主動告退了。在君子身旁陪坐,君子如果問及另外的事,陪坐者要起立回答。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有人進來説:“想借用片刻空閒,有話要講。”這時候,陪坐者就應暫時避開,在不影響來人説話的地方等待。不要側耳探聽別人的説話,不要粗聲大氣地答應,不要轉動眼珠斜看,不要做出無精打采的樣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樣子,站立時要雙腿挺直,不可一腿直立,一腿打彎,坐着時不要像畚箕一樣把雙腿叉開,睡覺時不要俯卧。頭髮要用帛束好,不要讓它像假髮那樣下垂。帽子不可隨便脱下,幹活時不要脱衣露體,熱天也不要撩起裙子。

凡在長者身旁陪坐,要把鞋子脱在階下,不可穿着鞋子上堂。脱下的鞋子切莫放在當階,以免妨礙後來者升堂。穿鞋時,要跪着拿起鞋子,退到一旁再穿。如果面向長者穿鞋,就要跪着把鞋子旋轉180度,然後彎腰穿上。

遇到兩個人並排坐着或並排立着,自己就不要再插身其間。遇到兩個人並立,不要從他們中間穿過。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個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親手互相遞交東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問候。不可讓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男人談的事情不得讓女人知道並干預,女人談論的事情也不可讓男人知道並干預。街談巷議不得帶入閨房;婦女在閨房所講的話也不得拿到外邊宣揚。女子訂婚之後,就要頭上佩戴綵帶,表示已經有主了。沒有大事,不得進入其居室之門。姑母、姐妹、自己的女兒,出嫁以後回到孃家,兄弟不可與之同席而坐,不可與之共用同一器皿進食。父子不可同席而坐。男女之間,如果沒有媒人往來提親,就不知道對方的名字;如果女方還沒有接受財禮,雙方就不會有交往,更不會關係親密。因此,結婚的年月日要向官方登記,還要齋戒稟告祖先,還要置辦酒席邀請鄉鄰、同事、朋友,如此鄭重其事,就是為了強調男女之別。娶妻不得取同姓女子,所以買妾不知她的本姓,就得通過占卜決定可否。寡婦的兒子,除非表現出具有卓異的才能,不得和他交朋友。

祝賀娶妻者,如果祝賀者本人不在場,其所派使者應當這樣説:“是某君派我來的,某君聽説您要宴請賓客,特派我來進獻一點酒食。”對於貧窮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貨財為禮了;對於年老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體力為禮了。

凡陳設便餐,帶骨的肉放在左邊,切好的大塊肉放在右邊,飯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人的右手方;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盛餚胾的器皿之外,離人遠些;醋和肉醬放在盛餚胾的器皿之內,離人近些。蒸葱放在醋和肉醬之左,酒和漿放在羹湯之右。如果還要擺設乾肉,則彎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如果客人的身份較主人卑下,就應端着飯碗起立,説自己不敢當此席位,這時主人就要起身勸説客人不要客氣,然後客人才又落座。主人請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飯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擺上哪一種就先祭哪一種。祭餚饌的方法是逐一祭之,祭個遍。吃過三口飯後,主人要請客人吃切好的大塊肉,然後請客人遍嘗各種餚饌。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經吃飽。陪着長者吃飯,如果主人親自佈菜,要拜謝之後再吃;主人不親自佈菜,就不必拜謝,可以徑自動手取食。大夥兒共同吃飯,要注意謙讓,不可自顧自己吃飽。大夥兒共同吃飯,要注意手的衞生。不要把飯搓成團,不要把多取的飯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滿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以免弄出聲響,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爭着搶着吃好吃的東西,不要為了貪快而揚去飯中的熱氣,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羹湯中的菜要經過咀嚼,不可大口囫圇地吞下,不要當着主人的面調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不要喝肉醬。客人如果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説不會烹調。客人如果喝肉醬,主人就要道歉,説由於家貧以至於備辦的食物不夠吃。濕軟的肉可以用齒咬斷,乾硬的肉不可以用齒咬斷,就須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塊。食畢,客人要從前面跪着收拾盛飯菜的食器並交給在旁服務的人,這時主人要連忙起身,説不敢勞動客人,然後客人再坐下。陪伴長者飲酒,看見長者將給自己斟酒就要趕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長者説不要如此客氣,然後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準備喝酒。長者尚未舉杯飲盡,少者不敢飲。長者有所賜,作晚輩的、作僮僕的不得辭讓不受。國君當面賜食水果,有核的要把核藏在懷裏,不可吐到地上。伺候國君吃飯,國君賜以剩餘之食,這時就要看盛食之器是否可以洗滌。若是可以洗滌的食器,則就原器取食,不必倒入另外的器皿;若是不可以洗滌的食器,就要統統倒入另外的器皿取食。這是怕弄髒了國君的食器。吃剩餘之食不須行祭食之禮。父親吃兒子剩餘之食,丈夫吃妻子剩餘之食,也都不祭。陪同長者參加宴會,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長者一樣,少者不用説客氣話。作為宴席上的陪客,也不用講客氣話。湯裏如果有菜,就要用筷子來夾;如果沒有,則不用筷子,只用湯匙。為天子削瓜,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細葛布蓋上。為國君削瓜,先削去皮,再一分為二,也攔腰橫切一刀,然後用粗葛布蓋上。為大夫削瓜,只要削去皮即可,不蓋任何東西。士人只切掉瓜蒂,再橫切一刀。庶人在切除瓜蒂之後就捧着整個瓜啃吃。

父母生病,成年的兒子由於心中憂慮,頭忘記了梳,走路也不像平日那樣甩開雙臂,開玩笑的話也不講了,樂器也不彈奏了,吃肉只是少量地吃一點,飲酒也不至於喝到臉紅,沒有開懷的大笑,發怒也不至於罵人。父母病癒,作兒子的才恢復常態。父母有病的人要獨席而坐,父母去世不久的人只坐單層的席子。

雨水多的時節,不須以魚鼈獻人。凡獻野鳥要扭轉其首以防其啄人,獻家禽則不須如此。獻車馬者,只要呈上馬鞭和登車索就可以了,獻鎧甲者,只要呈上頭盔就行了。獻手杖者,要自己手執杖的末端。獻俘虜的時候要抓緊他的右臂。獻粱、稻一類穀物者,只要呈上可以兑取的證券就行了。獻米者,可以呈上量米的容器。獻熟食者,要先送上醬類和切碎的醃菜。獻田地房產者,只要呈上田契房契即可。

凡是送人弓的,如果弓弦己經張緊,就要弓弦向上,如果弓弦尚未張緊,就要弓背向上,同時右手拿着弓的一頭,左手託着弓背的中部。授受雙方彼此鞠躬為禮。如果主人下拜,客人要退避,避開主人的拜,表示不敢當。如果是主人自己接受弓,就要從客人左手方接住弓背的中部,用右手接住弓的下頭,與客人面朝同一方向並排而立,然後接過弓來。送別人劍,要劍柄向右。送別人戈,要以戈柄朝前,戈刃向後。送別人矛或戟,也要以柄向前。

送人几案和手杖,要擦拭乾淨。獻馬獻羊要用右手牽着。獻犬則用左手牽着。以鳥送人,要鳥頭向左。以羊羔和雁送人,要在羊羔和雁身上蒙上彩色畫布。接受珠玉,要用雙手捧着。接受弓劍,要用衣袖承接。用玉杯飲酒,不要揮揚,以免失手打破。凡是被尊者派去贈送弓劍、苞苴、簞笥的人,在捧起這些禮物接受使命時,其儀態要像是臣受君命出聘他國那樣。

凡是被國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後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發。傳達國君命令的使者來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門外拜迎使者,並説有勞尊駕。使者回去時,還要到門外拜送。如果派人到國君那裏去,就得像親自朝見國君那樣,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使者從國君那裏回來,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帶來的君命。

博聞強記而能謙讓,樂於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説自己好,也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要對得起自己,這樣,交情才能始終保持。

《禮經》上説:“君子抱孫不抱子。”這話的意思是,祭祖時,孫子可以充當代表祖父的屍,而兒子則不可。充當代表已故國君之屍的人,大夫和士遇到他都要下車致敬。如果國君知道某人是屍,也要下車致敬。而為屍者一定要憑軾答謝。屍登車時,要用幾來墊足。齋戒的人,不可聽音樂,也不可到別人家弔喪。

居喪之禮:允許由於悲傷而消瘦,但不至於形銷骨立,視力和聽力不可衰退,上堂下堂不走家長常走的東階,出入大門不走門外當門之中道。居喪之禮:頭上生了瘡,可以洗頭;身上長了瘡,可以洗澡。有了病,這是特殊情況,可以飲酒吃肉,但病癒之後就要照舊。如果悲傷過度壞了身體而不能承擔喪事,那就等於不慈不孝。五十歲的人,允許因悲傷而消瘦,但不可過分。六十歲的人,可以不因悲傷而消瘦。七十歲的人,只須披麻帶孝就行,可以飲酒吃肉,可以住在自己的居室內。

辦喪事的規矩,凡是涉及生者的,如成服和持喪棒,應從死者死之次日開始計算;凡是涉及死者的,如殯斂和埋葬,應從死者死之當天開始計算。如果是與死者家屬有交情的,應去慰問死者家屬;如果是與死者本人有交情的,應去哀悼葬者。只與死者家屬有交情而與死者本人無交情,就只須慰問而不須哀悼;反之,則只須哀悼而不須慰問。

慰問喪家,如果不能提供財物上的幫助,就不要問辦喪事的花費。探視病人,如果不能有什麼饋贈,就不要問病人需要什麼。見到行人,如果不能留宿,就不要問他住在什麼地方。贈人物品,不要叫人來取,而要派人送去,給人東西,不要問人想要與否。

到墓地去,不要上到墳頭上。參加葬禮必須助挽柩車。參加追悼,不可嬉笑。與人作揖,必須離開原位。望見運柩車,不可唱歌。進入喪家,走路不要張開兩臂。吃飯時不可唉聲歎氣。鄰居有喪事,即使在舂米時也不可喊號子。鄰里有停殯待葬的,就不要在街巷中唱歌。到墓地上,不要唱歌。弔喪之日,不要唱歌。護送柩車,不要走小路。挽着柩車,不要只顧自己而避開路上的積水。參加追悼一定要有哀傷的表情。助挽柩車時不可嬉笑。聽音樂時不可歎氣。披上鎧甲戴上頭盔,就要表現出不可侵犯的神態。所以君子小心謹慎,在什麼場合就要有什麼場合的神態。

遇到國君憑軾行禮時,大夫就要下車示敬。遇到大夫憑軾行禮時,士就要下車示敬。禮制不下及於庶人,刑罰不上及於大夫。受過刑罰的人,不宜讓他在國君左右。乘兵車時不須憑軾行禮。天子所乘的.武車,旌旗是招展着的,意在宣揚威猛;天子所乘的德車,旌旗是纏在旗竿上的,以示德美於內,不尚赫奕。

如果國君去參加會盟,隨行的史官要負責攜帶文具,司盟的士要負責準備好有關盟辭。在隊伍行進的途中,前面發現水,前導的警衞就豎起畫有青雀的旌旗以警眾;發現塵土飛揚,就豎起畫有鳴鳶的旌旗以警眾;發現車騎,就豎起畫有飛鴻的旌旗以警眾;發現兵眾,就用竿子舉起虎皮以警眾;發現猛獸,就豎起畫有貔貅的旌旗以警眾。凡行軍之陣,前鋒以畫有朱雀的旗子為標誌,後衞以畫有玄武的旗子為標誌,左翼以畫有青龍的旗子為標誌,右翼以畫有白虎的旗子為標誌。中軍則以北斗七星旗為令旗。所以士卒堅勁奮勇,如天帝之威怒。前進後退,都有一定的法度。左右兩翼,也各有主官負責。

對於殺父的仇人,作兒子的必須與他拚個死活,什麼時候殺了他什麼時候才算罷休。對於殺害兄弟的仇人,要隨時攜帶武器,遇見就殺。對於殺害朋友的仇人,如果他不逃到別國去,見即殺之。

如果國都的四郊築有許多防禦工事,那是卿、大夫的恥辱。土地儘管廣大,如果任其荒廢而不加治理,那是地方官長的恥辱。

參加祭祀,不得怠惰。祭服破了要燒掉,祭器破了要埋掉,用於卜筮的龜策破了要埋掉,用於祭祀的牲口死了要埋掉。凡是在國君的廟裏助祭的士,祭過神後,都要把應得的一份祭肉自己帶回家中。

行過卒哭之祭,就要避免稱呼死者之名。但據禮的規定,與死者之名讀音相同的字可以不避,雙字之名只要避其一字即可。如果趕上侍奉父母,就要避諱祖父之名;如果未趕上侍奉父母,則可不避諱祖父之名。在國君面前不避家諱,在大夫面前則應避國君之諱。讀《詩經》、《尚書》等經典,不須避諱;寫文章,不須避諱;否則將辭不達意,鬧出笑話。廟中的祭文和祝辭,不須避諱。國君夫人的家諱,即令是在和國君對話,臣子也不須避。婦人之名諱,僅限於家門之內。對大功、小功的親屬,不須避諱。凡是到了一個新地方,要先打聽當地的禁忌;進到城裏邊,要先打聽城裏的風俗;進到別人家,要先打聽主人的家諱

祭祀家外之神要用單數日,祭祀家內之神要用雙數日。凡用卜筮的辦法來擇定吉日,本旬以外的日子稱作“遠某日”,本旬之內的日子稱作“近某日”。喪葬等事,應先卜遠日;祭享等事,應先卜近日。卜時要説:“卜個吉日,藉助泰筮判個吉凶,泰筮的靈驗是一貫的。”筮時要説:“筮個吉日,藉助泰筮判個吉凶,泰筮的靈驗是一貫的。”不管是用卜或用筮,都不能超過三次。用了龜卜,就不可再用蓍[shī] 筮[shì] ;用了蓍筮,就不可再用龜卜。用龜甲來判定吉凶叫做卜,用蓍草來判定吉凶叫做筮。卜與筮,這是古昔聖王用來使百姓相信擇定的吉日吉時、崇敬祭祀的鬼神、畏服君長的法令而以神道設教的辦法,同時也是使百姓在徘徊猶豫之時藉以作出決斷的辦法。因為猶豫不決才進行卜筮,既已卜筮,就不可再對卜筮的結果產生懷疑,已定在那一天舉行祭祀,就必須在那一天舉行

國君的乘車將要套馬時,僕人應手執馬鞭立在馬前。馬套好之後,僕人要檢查車輪有無毛病並且試車。試車時,僕人要首先抖落衣服上的塵土,然後從右邊拉着副綏上車,以跪姿乘坐,拿起馬鞭,兩手分握韁繩,驅車前行五步而止。國君出來登車時,僕人要一手把韁繩總握,用另一隻手將正綏遞給國君。國君登車之後,侍從們退向路的兩邊。車子開動以後,負責警衞的車右急忙跟在車後。車子走到大門口,國君按住僕人的手,示意停車,並回過頭來命令車右登車。車子經過城門、里門和溝渠時,車右必須下車步行。凡是駕車的僕人,按禮來説,一定要把登車繩遞給乘車者。如果駕車者的身份低於乘車者,乘車者就接受;不然的話,就不能接受。更具體地説,如果駕車者的身份低於乘車者,乘車者在接受登車繩時,應先用手按住駕車者的手,示意不敢當,然後再接受;如果雙方身份相等,就應當從駕車者的手的下方直接取繩。

客人的馬車不可駛入主人的大門,這是表示謙虛。婦女乘車不可站着。犬馬不可牽到堂上。君子乘車時,遇到老年人要憑軾致敬,經過卿的朝位要下車示敬,進入城門不可馳騁,進入里門必須憑軾致敬。國君命人召喚,即使來人的地位低賤,大夫、士也必須親自出迎,以示尊重君命。穿鎧甲的人不拜,因為著甲而拜有損軍容。祥車要空着左邊的尊位。如果乘國君的從車,可千萬不要空着左邊的尊位,因為那樣就意味着國君去世。既然是御者立在左邊的尊位,為表示自己的侷促不安,所以御者始終作憑軾之姿。為婦人駕車,要伸出左手執轡,右手後縮,這是為了避免嫌疑。為國君駕車,則要伸出右手執轡,左手後縮,朝國君略微俯身,以示敬意。國君不可乘奇邪不正之車。

在車上不要大聲咳嗽,不要隨便指指點點。站着,視線達到車輪轉動五週的距離;憑軾行禮時,視線只達到馬尾;回頭看時,視線不得超過車轂。進入國都就改用策彗輕輕搔摩駕車的馬,降低車速,使塵土不至於飛揚到車轍之外。

國君經過宗廟的門口要下車,遇見供祭祀用的牛要憑軾致敬。大夫、士經過國君的門口要下車,遇見路馬要憑軾致敬。臣子駕馭路馬,一定要穿上朝服,雖然帶有馬鞭,但備而不用,也不敢把登車的引繩遞給別人;並且要站在車的左邊,必須憑軾致敬。牽着路馬步行,一定要走在道路正中。凡是踐踏路馬草料者,有罰;估量路馬年齡者,有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