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學習資料>節日常識>

廣東端午節的14種習俗

節日常識 閲讀(7.44K)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廣東端午節的14種習俗,歡迎大家參考閲讀!

廣東端午節的14種習俗


  

1、掛黃葛藤:

代表地:客家地區。

做法: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到了端午節當天,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

2、扒龍舟:

端午節扒龍舟之習俗,不單中山有,全國各地的漢族、傣族、苗族、壯族等均有之,甚至還加入了比賽項目。但深圳的稍微和其他地方不一樣。

代表地:深圳。做法:賽龍舟時在船上放置一把羅傘。後因羅傘逆風阻力,才逐漸消逝。由來:深港地區一個關於南宋失守臨安,皇帝趙罡南逃時,恰逢端午賽龍舟,而御賜羅傘的傳説。

3、吃艾餈:

代表地:廣寧。

做法:廣寧人端午包粽子的同時也用艾草做餈,寓意去毒氣、避瘟疫,並認為端午節始源於“夏至”,因此廣寧民間素有“到五月節才收棉被”之説。

4、浸龍舟水:

代表地:廣州。

做法:因為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村民們都認為是“大吉水”,於是另一個習俗應運而生—浸龍舟水。在華南地區,什麼都很講“意頭”的廣州人每每此時就會全家走到江邊洗龍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長會讓孩子小手小腳都“浸浸”龍舟水,祈求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驅邪避穢。

5、吃“灰水粽”:

代表地:惠州。

做法:灰水粽是由一種名叫蚊驚的植物燒成灰做成灰水製成。用蚊驚製作灰水粽,當地有一個俗語:一升灰一升米。也就是説,一升蚊驚的灰可以浸泡一升糯米來製作灰水粽。要燒一升的蚊驚灰,約要30公斤的蚊驚。可以看出傳統灰水粽的製作還是比較繁瑣的.。煮熟後的灰水粽的米粽顏色呈淡黃色,看起來非常誘人,韌勁十足,清香四溢,讓人愛不釋口。

6、馬拉溜:

代表地:深圳沙尾。

做法:何謂“馬拉溜”呢?從五月初一、二起,母親在孩子脖子上掛一個鹼水粽,等到端午再剝開吃掉。

7、掛蒲草、燒艾條:

代表地:惠州。

做法:艾條在惠州又被稱為“午時香”,按照惠州習俗,以前幾乎家家户户都會在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分,將艾條放置在家裏大門、廚房、陽台等地點燃,辟邪驅蟲。艾條裏包有鋸末、硫黃、艾葉、香料等物。

8、祭河神、搶青:

代表地:惠州

。做法:以“燒全豬”祭祀河神,全體人員分食。所謂搶青,即一根竹竿掛一紮樹葉,放置河中央,賽龍舟隊伍各派出一個人去搶。

9、煮午時茶:

代表地:封開。

做法:端午節當天中午封開當地人會帶上籮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採摘草藥,用草藥煮泡“午時茶”。當地人認為端午當天採摘的草藥功效最好,喝了“午時茶”能驅除穢氣,清熱解毒、防病治病。

10、回孃家:

代表地:廣州。

做法:廣州舊俗在農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孃家向長輩賀節。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11、曬“百日姜”:

代表地:潮汕。

做法:將生薑洗淨,用細繩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頂上,讓其日曬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節取下,剛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風散寒。

12、拜龍母:

代表地:德慶。

做法:端午恰逢龍母誕(農曆五月初一到初八),德慶龍母廟每天都有舞龍、舞獅等表演,還會有龍母祈福齋宴。相傳,龍母生辰誕有為龍母娘娘沐浴更衣的習俗,民間有摸龍牀、賽龍舟等習俗。

13、打午時水:

代表地:惠州。

做法:在端午節當天中午12時到井裏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這個時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時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帶來健康身體,成年人用這樣的水洗澡會帶來好運。

14、送災難:

代表地:從化。

做法: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另外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