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都>交際禮儀文書>稿件>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稿件 閲讀(3.14W)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1

這節課曾老師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關於物體發聲的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在師生共建的科學氛圍裏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同時體驗成功的樂趣。實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這一理念。本節課的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一、預設精當,合理有效

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學生通過親自實驗,理解聲音在氣體、固體、液體中都能傳播,再進而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在目標的落實上,展示出教師對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顧到了前後的知識聯接,既加深了聲音是“物體的振動”又引出了“固體、液體、氣體是架在發聲物體和人耳之間的橋樑”,照顧到的前後知識的體系。

在活動的設計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點:

創設情境,巧妙地引入探究主題,然後用發聲芯片在真空中實驗的演示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為繼續研究到底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呢?為下面的固體、液體傳播聲音的探究實驗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真實,和諧豐富

課堂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為學生搭設的學習平台。這節課以其精練的語言,有序的組織,富有節奏的課堂進程,很好地實施了情境的創設、探究的展開、知識的落實拓展等環節,時間安排得當,師生關係和諧。

創設了豐富的情境和氛圍讓學生去經歷、體驗、領悟,在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學習態度和責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促進了思維的發展,體驗了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了生命成長的需要。

在後面幾個探究活動的展開時,詳略得當,目標明析,每一個活動突出實現一個問題的解決,在“撓桌面或者椅子”環節突出了給了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與有效指導,使學生在體會固體能傳聲的同時,加深了對聲音振動的認識。在“水中敲石塊”的液體實驗中,教師進行了適時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

一節課下來,內容緊湊、富有節奏,環節清晰,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在拓展階段,夯實了知識,避免學生做的時候開開心心只顧玩,更重視了思考和知識的落實,這樣的課很真實也很有實效。

三、關注細節 注重實效

再精彩的課堂也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教學的細節最能體現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用心與機智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這節課就體現了他在用好、用活、用實教材方面的思考與實踐,這節課的設計既基於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於教材,能根據實際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

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本課中設計的幾個實驗都有着普遍的參與性,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探究,個個都有機會進行體會。

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科學的探究離不開材料,材料的選取要貼近生活,最好是隨時可得,隨處可見的。那些精製、特製的材料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東西卻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學概念和自然現象。每人都有的課桌、取材方便的紙杯、線繩……看起來簡簡單單卻能起到讓學生構建起固體可以傳聲的認識,體會傳遞聲音的過程就是振動在傳播。

面對有限的時間,學生高漲的探究慾望,如果才能讓學生在盡情探究之後能有所思有所記,這也是夯實科學基礎教學的關鍵,其實在太多的科學課上,為了突出探究性只顧活動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蹇老師安排的記錄筆記,進行閲讀就讓孩子們沉靜下來,在書寫中加深理解與記憶。

四、建議

在學生實驗時要進一步抓好習慣養成教育,確保實驗的順利完成。

提醒學生敲桌子要輕聲。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2

這個實驗的設計在於讓學生既瞭解固體、液體、氣體可以傳聲,同時體會各自傳聲的特點,在具體操作時,張建祥老師對此進行了大膽的重組和改進,用“敲”、"撥"等實驗分層進行探究,增加了學生活動的參與性。

一、學生課堂的參與較高,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本課中張老師設計的幾個實驗都有着普遍的參與性,確保人人都有機會參與探究,個個都有機會進行體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引導學生科學認知的構建。

科學的探究離不開材料,材料的選取要貼近生活,最好是隨時可得,隨處可見的。那些精製、特製的材料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探究需求,而一件普通的東西卻能折射出更多的科學概念和自然現象。每人都有的課桌、取材方便的皮筋、水……看起來簡簡單單卻能起到讓學生構建起固體可以傳聲的認識,體會傳遞聲音的過程就是振動在傳播。

三、記筆記做閲讀注重教學的反饋與實效。

面對有限的`時間,學生高漲的探究慾望,如果才能讓學生在盡情探究之後能有所思有所記,這也是夯實科學基礎教學的關鍵,其實在太多的科學課上,為了突出探究性只顧活動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張老師安排的記錄筆記,進行閲讀就讓孩子們沉靜下來,在書寫中加深理解與記憶。作用,卻要花費大量的心血與時間,每節課前都需要準備實驗用品,如果連續兩節課是不同年級的,更會讓你忙不迭。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真實有效的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古老又永恆的課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探索與實踐。

八年級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評課稿 3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對學生科學思維的訓練、培養是科學課程標準賦予的一項基本要求。今天李老師的課上得很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課堂貫穿了“基於學情的有效教學”的科學課改理念, 為使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充分了解了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現有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創設了有趣的情景, 提供了簡約的有結構性的材料, 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 在眾多的體驗中感悟到科學探究的樂趣與意義。

無論是指導思想、 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 體現了科學學科的本質——科學課不是教知識,而是教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地想問題, 指導科學地做, 有計劃地做, 能動地蒐集資料。

面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假設、 驗證、 整理、 交流。 教師重組教材, 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教師在引入新課時,都是從已學知識入手, 開門見山以實驗為突破口引入本課,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活動主動建構的。在科學教學中, 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 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這堂課中, 教師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 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 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就如第三堂的模擬實驗中,有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實驗方法, 李老師就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及時的、正確的方法指導, 使科學更具嚴密性。

這堂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 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 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 記錄進行交流、 相互補充, 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 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 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 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 不僅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 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 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 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另外, 就課堂中的最後一個問題該不該留到課後回家完成。有些人認為應該在課堂中完成, 理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水珠是從哪裏來的認識, 鞏固科學概念的形成。可我並不這麼認為,既然時間已經到了, 那就該下課, 讓學生帶着問題離開課堂, 把課堂中的問題帶進他們的生活中, 鼓勵他們在生活中繼續探討科學概念,並能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概念去解釋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現象, 讓科學與生活相互融合, 我想那樣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又能使他們形成一種成就感, 讓他們感覺到原來科學的領域是如此之廣,而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中。